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文献量:1988

影响因子:5.1

复合影响因子:5.46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国内刊号:51-1580/G4

创刊时间:1988

主办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出版地方:四川

发行周期:双月刊

国际刊号:1009-5195

邮发代号:62-181

业务类型:期刊征订

杂志订阅:全年订价:¥ 408.00 起订时间:

学术咨询: 预计审稿时间: 1-3个月     影响因子:5.46

投稿咨询 加急咨询 杂志订阅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9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本刊特稿
促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解读与启示3-10

作者:任友群; 万昆; 冯仰存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上海200062; 上饶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系; 江西上饶334001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5期
摘要: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已成为未来教育变革的重要趋势。2019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的报告,提出了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愿景、目标、途径、挑战等。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愿景是促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目标是改善学习和促进教育公平;为人工智能教育时代做好准备的两个途径是:构建面向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赋能世界的课程,通过后期教育和培训增强人工智能能力。报告提出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六个挑战:提升制定全面的人工智能公关政策的能力;确保教育中人工智能的全纳和公平;教师与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的双向准备;开放、高质量和包容性强的教育数据系统构建;人工智能教育相关研究的重要价值发挥;数据收集、使用和传播伦理的关注。报告对我国发展人工智能教育有如下启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备人工智能思维的中国公民;消除数字鸿沟,警惕人工智能的马太效应;构建公平而有质量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系统;以跨学科融合促进高校知识生产模式转变;新技术赋能人工智能教育;重视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伦理问题。

教育现代化体系中四川电大转型发展的方向--写在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成立40周年之际11-19

作者:尹析明 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四川成都610073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5期
摘要: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一年也正值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成立4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历史,总结经验,进而确定教育现代化体系中学校未来转型发展的方向,很有必要。40年间,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经历了学历教育补偿、改革调整探索、开放教育拓展三个阶段,呈现出办学类型更加多元、管理体制趋于稳定、学生规模持续增加、终身教育初见成效的发展趋势,也探索出宝贵的办学经验:一是要坚持扎根巴蜀大地,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四是要坚持面向四川发展需要。展望未来,教育现代化在为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让学校转型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第一,注重终身学习,大力实施“五马奔开、一马当先”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做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第二,注重面向人人,坚持以“亲民兜底”的理念办教育,把电大办成老百姓身边的大学;第三,注重融合发展,大力实施系统建设拓展提升行动计划,依托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产教融合提升教育质量;第四,注重共建共享,构建四川省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服务全省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时空
证据导向的STEM教学模式研究20-31

作者:余胜泉; 吴斓 单位:不详;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 北京100875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5期
摘要:当前我国STEM教育存在一些典型问题:过分关注技术而不遵循教育规律;学生只会模仿教师的操作,没有真正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缺乏基于证据进行推理的过程导致学生科学意识不强;缺少过程性数据来验证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提升以及创新学习发生;缺少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和能力素养评估导致STEM教育沦为一种职业技术培训。基于证据的学习理论为解决STEM教育问题提供了思路。它是为解决特定学习问题而运用一些证据验证假设、发现并得出解决问题方案的一种学习范式;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基于证据来呈现学习结果并由此证明学习活动及学习成效已经发生。基于该理念构建的证据导向的STEM教学模式,强调在设计问题或项目时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以及跨学科整合性;强调要以发展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为目标,积极开展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强调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创设良好的学习证据生成、采集、分析、利用的数据驱动的教学环境。实践案例表明:基于证据的学习有助于推进跨学科知识融合的STEM教育,帮助学生夯实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知识基础,提升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现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学习发生机制32-38

作者:郭炯; 郝建江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5期
摘要:人工智能正在从外置性技术辅助走向内融性技术渗透,促使学习者所使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形式发生变化,对学习条件、学习过程、知识获得、迁移与问题解决等带来影响,尤其对学习过程中信息输入、加工处理、信息输出和反馈四个基本环节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重新认识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学习发生机制。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学习环境设计从工具性思维转向人工智能思维,人工智能提供的逼真、丰富的学习环境,促使学习从知识学习走向知识应用场景的学习;人机协同智能结构的形成将分担原本全部由学习者大脑完成的认知活动,形成融合智能,改变信息加工过程;人工智能延展了效应器官与外部信息交流的可达性,支持多路径的信息输入,诱发多重学习表现,全方位、全过程采集学习者在体验、实践、交互中的过程数据,促进学习者自我认知发展,提供实时的个性化反馈与评估。人工智能应用于学习不能仅停留在知识获取、技能习得上,还需要聚焦问题解决、反思、批判性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避免学习者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而丧失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

人的不完备性及其超越:创客教育何以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39-45

作者:陈荣; 郑旭东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武汉430079;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5期
摘要:对学习来说,人的不完备性主要表现为学习者本身思维与行为的局限性。不完备性问题为人类教育埋下了知行分离与主体失落的隐患。面对这种长期以来困扰不断的教育异象,西蒙·佩伯特在继承皮亚杰提出的"理解即发明"之学术观点基础上,以"创中学"的理论研究与LOGO儿童编程语言的教学实践应用对知行分离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主张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支持的"知行合一"突破人的不完备性带来的教育约束。时至今日,创客教育在更大范围内将创中学的思想推向了教育实践,企图在教育过程中以劳动过程的双向建构来缓解乃至最终克服知行之间的张力,扭转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被动地位与主体失落的教育问题,进而以工程造物的教育实践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潜能。创客教育由此在学校教学中掀起一股以创造性学习为主旨的教育改革热潮,而且还力求在教育与心理研究的疆域内打破人的不完备性,以此在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中植培全民众创的文化基因与推动教育理论的科学重构,最终重塑21世纪教育的现实和未来景观。

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慕课开发价值取向及实现46-53

作者:冯永华 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开封475004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5期
摘要:慕课开发是教师理解课程与学生体验课程的融合过程,它是价值关涉的实践活动,其生命力在于将知识价值和社会价值融合于人本价值,彰显出人的文化创造者身份。澄清慕课开发的价值取向,既是深入推进慕课建设与应用共享的现实需求,也是连接慕课开发伦理意蕴与实践路径的桥梁。当前学界对慕课开发价值取向的研究,尽管关注到了学习者发展、以“学”为本、个性化学习等要点,但是仍需要进一步明确“定向”。慕课开发的价值取向应指向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慕课开发的价值取向,是慕课历史发展与慕课开发现实需求的价值同构,是历时态与共时态的共同追求。促进个性化学习也是慕课开发的内在逻辑和根本诉求。要实现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慕课开发价值取向,需要从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慕课教师团队、慕课平台运营商合力联动的视角,从制度供给、慕课开发观与开发过程、技术支持等方面分别澄清其关键职责,以此来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慕课开发。

70年中国特色社会教育教学反思与前瞻--以有效教学为视角54-63

作者:邵晓枫; 刘文怡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终身教育与学习研究中心; 四川成都610068; 西华师范大学法学院; 四川南充637009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5期
摘要:社会教育是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列存在的三种主要教育实践形式之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社会教育教学也走过70年风雨历程,从有效教学的视角来探索与梳理我国社会教育教学在教学目标、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方面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对推进新时代我国社会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具有借鉴价值。总体上,我国的社会教育教学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烙印和中国特色,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成效明显,表现为教学具有较高的效率,居民的经济、思想觉悟、文化素质及各方面能力都有较大的提升等;但在有效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也存在诸多不足,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内容未能很好地满足居民的需要、教学手段现代化程度不高、教学评价不够规范等。因此,我国应加快改革社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教育教学体系,以进一步提高社会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我国应努力使社会教育教学不断从有效走向优质,这既是社会教育追求更优质教学的需要,也是时展的要求,更是由社会教育教学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实践研究
乡村教师职业情怀的现状与特征64-74

作者:唐智松; 王丽娟; 谢焕庭 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400715; 铜仁学院; 贵州铜仁554300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5期
摘要: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教育的核心问题,影响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水平。2015年,国务院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迎来新高潮。建设好乡村教师队伍,增加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以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是重要的时代命题。职业情怀是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重要前提和支撑。当前乡村教师的职业情怀如何?呈现哪些特征?如何提振乡村教师的职业情怀?对最具代表性的13个部级连片贫困区的约500名乡村学校教师的调查显示:当前乡村教师职业情怀处于中偏上水平,但在职业热爱感、职业责任感、职业使命感、职业自信感、职业创新感5个维度上存在内部差异。不同年龄、教龄、职称和工资待遇的乡村教师职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无显著差异,是职业情怀中较为稳定的两个因素;而职业热爱感、职业自信感、职业创新感等受年龄、教龄、学历、职称、工资待遇等影响较大。立足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为使有职业情怀的乡村教师更具幸福感,需要从夯实乡村教师的经济基础、破解乡村教师的职称晋升障碍、改善乡村学校与家庭关系、增加乡村学校人员编制和激发乡村教师内在动力等多方面入手。

生命历程理论观照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机研究75-84

作者:康红芹; 王国光; 庞学光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院; 山东曲阜273165;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教论坛》杂志社; 江西南昌330038;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 天津300072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5期
摘要:生命历程理论是一套包含量化与质性多种研究方法的方法论体系。它围绕“转变”“持续”“转折点”“轨迹”四个核心概念,依循毕生发展、能动性、时空、时机和相关生命五大原则,从个体、社会和历史三个维度描绘了一个“三维一体”的动态生命历程图景。基于生命历程理论考察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的影响,不仅有助于突破原有研究考察的单向片面,而且助益于教育研究思路的拓展和生命历程理论体系自身的丰富和完善。在生命历程理论观照下,通过对57个生命历程故事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机存在“有序”和“脱序”两种现实表征。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机的因素聚焦于个体能动性的发挥、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期望以及一定历史情境下相关生命事件的发生三个方面。与之相对应,在为新型职业农民创设培育时机时,应将个体能动性纳入培育对象的选拔标准,谋求社会习俗力量与个体选择的协同,以及充分重视当下时境中相关生命事件的发生。

大数据精准帮扶贫困地区教师的实践逻辑--基于Y市“大数据+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分析85-95

作者:谢治菊; 夏雍 单位: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 广东广州510006; 中电科大数据研究院有限公司; 贵州贵阳550022;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贵州贵阳550025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5期
摘要: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大数据思维和互联网技术为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提供了理念引领和技术支撑。以“大数据+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为例,该系统以云录播课程为平台,运用大数据思维和互联网技术,通过课前指导备课、课中点评技巧、课后改进反思等“点对点”的帮扶方式,对贫困地区教师进行科学化、精准化、个性化与针对性帮扶,为促进贫困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帮助。该系统不仅能通过完善的机制设计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还能通过大数据平台追踪教师的成长轨迹,通过被帮扶教师的教学反思激发其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对教师的精准帮扶。基于该系统的调查数据和深度访谈表明,系统运行一年以来,不仅教师的教学理念明显转变,教学技能明显增强,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学生的不良行为规范也得到矫正,学习成绩更是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实践中仍凸显出项目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程度不够、项目运行的保障机制有待完善、教育帮扶的大数据收集与挖掘不足等困境,这些困境可以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健全保障机制、深度挖掘后台大数据等举措来改进。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技术应用
大数据时代美国教育数据质量管理流程与保障96-103

作者:王正青; 但金凤 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重庆400715;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400715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5期
摘要:人类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教育数据质量管理是教育数据充分发挥潜在价值的关键因素和基本前提,同时也是教育数据治理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因而成为教育信息化领域普遍关注的议题。美国走在全球教育数据质量管理的前沿,其在教育数据质量管理流程各环节的经验可归纳为:一是通过构建教育数据标准确立了教育数据质量管理的基准;二是通过规范教育数据收集过程确保了教育数据在源头上的质量;三是通过落实教育数据输入责任明晰了各类人员在教育数据输入环节的职责;四是通过执行教育数据审查程序守护了教育数据质量的门槛;五是通过运用教育数据挖掘技术强化了对异常教育数据的监测;六是通过强调对教育数据的使用推动了教育数据质量的常态化管理。此外,美国还依托出台教育数据质量保障政策、培育教育数据质量文化、确立双重技术保障机制、推进数据人员专业发展等措施,初步构建起了教育数据质量管理保障机制。借鉴美国在教育数据质量管理方面的做法,我国首先应制定统一的教育数据质量标准和使用办法,规范教育数据的采集输入过程和审查程序,进而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异常教育数据进行诊断,同时需要提升教育数据管理人员的数据质量意识和素养。

高校课堂录像“慕课化”的工程化方法探索104-112

作者:冯菲; 刘玲; 李晓明 单位: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北京100871;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北京100871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5期
摘要:课堂录像“慕课化”是高校资源开放共享的有力手段,也是可行且相对高效的慕课建设模式,但这需要找到一种合理有效的工作路径来支持对课堂录像进行标准化和规模化的转型。为此,北京大学助教建设型MOOC项目综合分析已有实践与相关研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最终提出了一套课堂录像“慕课化”的工程化方法,具体包括成果驱动的学习型工作流程以及精细化的过程性质量控制手段。成果驱动的学习型工作流程包括五轮学习,是以明确的阶段成果为驱动的有序合理的工作过程。过程性质量控制手段是在成果驱动的学习型工作流程中,通过培训课程、过程指导以及阶段成果抽查评估来实施质量控制。实施这套工程化方法的重要条件是,选择合适的课程、组建合适的团队和选用合适的工作标准,实践过程中也需要灵活处理标准化和个性化之间的关系。该套方法能够较好地支持规模化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助教的作用,在保障课程质量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其实践经验为其他高校利用已有课堂录像建设慕课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工作模式,为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和开放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