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文献量:1988

影响因子:5.1

复合影响因子:5.46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国内刊号:51-1580/G4

创刊时间:1988

主办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出版地方:四川

发行周期:双月刊

国际刊号:1009-5195

邮发代号:62-181

业务类型:期刊征订

杂志订阅:全年订价:¥ 408.00 起订时间:

学术咨询: 预计审稿时间: 1-3个月     影响因子:5.46

投稿咨询 加急咨询 杂志订阅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9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本刊特稿
智能化时代的文化变异与教育应对3-10

作者:孙杰远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4期
摘要:人工智能在三次发展浪潮中,不仅实现了技术上的颠覆性变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建构了新的文化体系。智能化时代的文化之所以产生变异,不仅是因为技术表征的方式日益智能化,更是因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新建构人类的生活方式。对智能化时代文化变异的本质、特征及影响等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应对策略,是确保人类自身永续发展的根本性前提。在此之前,对智能化时代的技术表征进行归纳,有助于理解文化发生变异的技术性因素,包括应用情景生活化、应用范围广泛化、应用群体大众化和应用技术智能化等四个方面。随之而来,智能化时代的文化变异,主要体现在文化内涵之变、文化符号之变、文化认知之变以及文化传承之变等方面。针对智能化时代的文化变异,应该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要求我们在正确认识智能技术的文化本质、重构智能化时代的教师文化共生观、重构智能化时代的学习模式,以及重构智能化时代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作出相应的教育应对。

数字化学习中的学习者参与:联结学习动机与学习绩效——访俄亥俄州立大学知名学者谢魁教授11-18

作者:万力勇; 谢魁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湖北武汉430074; 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与人类生态学院\数字化学习研究实验室; 华中师范大学;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4期
摘要:在数字化学习领域,如何设计、开发和整合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并促进学生参与的创新技术以提高学习绩效,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者参与作为联结学习动机和学习绩效的桥梁与纽带,由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社会性参与四个维度构成。学习者参与能提高学习绩效,但是学习者的社会性参与也可能引起社会性冲突,需要通过社会性冲突演化模型来进行干预和化解。数字化学习动机研究涉及的关键变量包括兴趣、价值感、自治感、胜任感和关系感。研究证实,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对学习者参与均具有显著影响。开展数字化学习中学习者参与研究可以引入多种跨学科研究方法,其中经验取样法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者参与数据采集方法,该方法有助于即时、准确地捕捉参与者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未来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者参与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深化:一是探查数字化学习参与的具体机制,二是设计提高学习者参与度的有效策略,三是寻求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突破。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理论经纬
论信息化教育的数据基础19-25

作者:杨开城; 陈宝军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北京100875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4期
摘要: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数据驱动。具体的教育学理论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驱动教育的数据。在新教育学的“设计-行动-反思性分析”视野中,教育实践即教育系统的设计与真实运转,它直接依赖教育数据。在线教育的情境下,最基本的数据对象是信息对象,信息对象通过增加知识属性而演变成知识对象,知识对象通过增加学习目标属性、学习交互以及学习行为感知和分析方法而演变成学习对象。学习神经元可以看作是这类学习对象的基本概念原型。线下教育的课堂教学情境下,教学设计过程数据、IIS图分析的信息流、教学过程机制图都是重要的教育数据。无论哪种情境,知识建模图都是最重要的基础数据。现实地看,有了这些教育数据我们才能谈得上数据驱动,进而讨论教育大数据。只有构建和完善教育学理论,才能从教育数据出发看到当下的教育真相,才能产生大数据下的教育实践。

谈一篇论文意义上理论研究的逻辑之“真”——兼及“论证”与“议论”的分析26-36

作者:李艺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210097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4期
摘要:“真”乃哲学谓之“真”,即“真理”,亦可理解为理论研究如何才能“向真”并“走向真理”。“理论研究”指理性科学范畴内,针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问题的基于词语的以科学演绎(广义)为形式的思辨。尽管人文社会科学有其复杂性,但在向“真”的意义上与自然科学有本质一致性;“真”的理论研究必须以“真”的科学演绎(广义)作保证;建议将科学演绎(广义)之基本逻辑类、拓展逻辑类和综合逻辑类纳入视野,用以支持向“真”的逻辑展开;以提高研究质量为目的,研究者应该尽量多“论证”而少“议论”。讨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一篇论文意义上的理论研究如何为“真”,就是要坚持向真的科学逻辑规则并执着前行,保证科学精神的实现。新概念不等于新思想,贩卖不是研究,赶时髦并非前沿,追捧虚假的学术风格就会丧失思考能力。因此,理论研究应以求“真”为使命,严守科学演绎的本质,严守责任重地,以自己所成立之思想突破呼应整个学科前沿的成功。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时空
人工智能视野下的教学重构37-46

作者:于泽元; 邹静华 单位: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 重庆400715;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400715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4期
摘要:人工智能凭借其强大的学习力、理性的判断力和超强的工作力成为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最为重要的潮流之一。教育深受技术发展的影响,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方面为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对现有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校学习环境的特征和样态,丰富了各种智能化学习方式,也促使人类重新思考教育目的,即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要走出“知识为本”的陷阱,秉承现性精神的根基,通过“学以成人”和“立德树人”来培育人的精神能力和人工智能素养。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目的的指引和观照下,我们应从新的概念向度来重构教学,包括重构师生关系,使师生成为探险伙伴学习共同体;重构教学资源的形态,使资源能够自动提取、演化和结构化生成;重构人际互动的方式,形成分布式、多中心的学习群体,实现集体建构和共识达成。但不管如何变化,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学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性以及人际间共识的生成。

技术融入教学的理路重建:过程哲学视域47-55

作者:卢强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信阳464000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4期
摘要: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对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已成为共识。然而当前我国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远没有达到人们所描绘的应然之态。何以如此?人们在认识、理解和处理技术与教学融合问题时仍囿于机械论世界观、还原主义认识逻辑和过于张扬工具理性的实践路径,以致于充满创造性、过程性和整体性的技术融入被简化为技术与教学的垒加。执持过程、关系、整体世界观与认识逻辑的过程哲学为理解技术融入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过程哲学视域下的技术融入教学,在形态上表现为以“事件”展开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过程上表现为融入理念的历险与融入实践的创造,在结果上表现为互融、互构与互生的统一有机体,这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结果。为此,技术融入教学作为一种“主观见之客观”的追求教学应然的实践活动,既要在融入目的上彰显教学应有之义,又要在设计时体现整体、复杂与弹性的融入策略;既要凸显过程、创造与生成的融入实施路径,又要运用具体性的技术融入评价模式,超越评价中“具体性误置的谬误”。

机器人教育中的逆向工程教学模式构建56-64

作者:康斯雅; 钟柏昌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210097;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510631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4期
摘要:逆向工程作为一种通过对目标产品的逆向分析和研究来实现产品优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在工程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机器人教育这一新的教育领域,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而逆向工程法却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优势和适用性。为应对机器人教育中的逆向工程法应用所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现象,从复原实验和重构实验两个层面提出了解构复原型、纠错复原型、要素增减型、结构创新型等四种机器人教育中的逆向工程教学模式,进而构建了“灯笼模型”对上述教学模式的各环节进行形象化呈现。其中,解构复原型教学模式侧重以“拆分-复原”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目标产品的基本构成和实现方法;纠错复原型教学模式侧重以“纠错-复原”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目标作品的工作机制和实现方法;要素增减型教学模式侧重以“分解-要素增减”的方式开拓学生思维;结构创新型教学模式侧重以“分解-结构再造”的方式促进学生实现知识应用和创新实践。上述教学模式都强调将学生代入原产品设计者的身份意识,均具有“造物”的特征,在应用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选择、调整和组合。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实践研究
基于MOOC的课程国际化背景下教学存在实证分析65-74

作者:马红亮; 白雪梅; 杨艳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710062;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上海200062;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陕西西安710062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4期
摘要:MOOC的出现为课程国际化提供了一种成本低、受众广的途径,而教学存在则为测量在线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工具。以基于MOOC的课程国际化为研究背景,从教学存在的视角对其教学效果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为该类新形式的课程国际化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在采用国外高校MOOC学习与师生视频互动相结合的模式开展课程国际化教学的实践情境下,对收集到的92份样本数据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后发现: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国外MOOC教师的教学存在水平及学生满意度较高;相关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国外MOOC教师的教学存在与学生满意度显著相关,且“直接促进”是影响学生满意度的主因子;开放式问卷和访谈分析结果显示,国外MOOC教师在教学设计与组织、促进对话、直接教学等方面采取的策略可提升教学存在和学生满意度。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这种“MOOC自主学习+师生视频互动”的课程国际化模式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在线学习的满意度,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日本地域性社会教育的定位及特质——基于对长野县饭田市社会教育实践的调查75-85

作者:娜仁高娃 单位: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山西太原030006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4期
摘要:日本的社会教育概念是个发展着的地域性概念。当前它被更多地定义为援助、组织地域居民进行自我教育活动的实践形式。日本长野县饭田市开展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呈现了日本社会教育实践的多层次构造,并从中可以分析出日本社会教育的定位与特质。基于北海道大学等学者关于日本地域性社会教育实践构造的思想,明确日本社会教育实践的特点是“为了地域社会”“通过地域社会”以及“与地域社会一起”,而将三者统一则是日本社会教育的定位。这一定位表明,日本社会教育是一种教养性教育,不为经济、产业或就业,只为文化教养提升,侧重提升公民教养;日本社会教育是一种教育自治意识教育,倡导“自我教育、相互教育才是社会教育本质”的社会教育观;日本社会教育是一种“地域社会”教育,构建居民对于地域社会建设的“共同体”意识。这种社会教育的特质,一是基层治理性,日本的社会教育最终指向的是社会层面的重构与治理;二是依法治教性,体现了政府对于社会教育法制化建设的重视;三是全面参与性,其社会教育是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四是独立自主性,包括教育行政的独立性、公民馆的自立性。日本社会教育实践为我国社区教育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四川省老年教育发展现状调查及政策建议86-93

作者:丁倩梅; 陈标; 向斌; 何红 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社区教育处; 四川成都610073; 四川省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 四川成都610073;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党委; 四川成都610073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4期
摘要:2016年国务院《关于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这一纲领性文件,老年教育在我国广泛开展,其研究展现出政策驱动研究与实践的趋势。近年来,老年教育研究体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四川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当前正处于人口严重老龄化的阶段,从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视角来系统开展大规模的调查和实证分析,有利于为四川省老年教育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调研组通过系统地对川西、川南、川北、川东地区118家具有代表性的老年教育机构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四川省老年教育存在工作管理多头、协调机构严重缺位、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工作者队伍松散、经费投入区域差距大等问题。为了推动四川省老年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管理体制上,应明确主管部门和责任主体,理顺各层级关系;在经费投入上,应建立老年教育经费长效投入机制,确保老年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在队伍组建上,应建立开放共享的师资库和志愿者队伍;在教学模式上,应积极探索老年教育课程资源共享模式。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技术应用
深度学习视角下的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方法94-103

作者:李浩君; 张征; 郭海东; 王旦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310023;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北京100875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4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在线学习资源数据规模急剧扩张,学习者从海量的学习资源中选择合适资源的难度随之增大。如何帮助学习者获取合适的学习资源开展个性化学习,已成为智能学习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实现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的关键在于对在线学习平台数据应用价值的探索与挖掘,全面考虑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关联性。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简单的机器学习已经难以满足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服务,基于深度神经网络设计的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方法,通过基于MIFS的特征选择模型和学习者-学习资源二部图关联模型,在有效衡量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不同关注程度,以及深度挖掘学习者的个性化偏好基础上,为学习者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该方法在不同学习时间和学习者的实验条件下,取得了较好的推荐效果,并且在分类与回归性能评价指标上优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说明其能够较好地提供教育大数据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服务,提升学习者的在线学习体验。

基于群体感知的在线同伴互评系统实现与应用104-112

作者:胜楚倩; 刘明; 刘革平 单位: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 重庆400715;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400715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4期
摘要:在线同伴互评作为协作学习的一种方式,注重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提升学习动机,增强社会存在感,被认为能有效应对MOOC环境下大规模学习测评的需求。但在线同伴互评信效度不足、缺少反馈、交互行为弱的问题成为制约其深入发展的瓶颈。群体感知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指导。基于群体感知的在线同伴互评系统,旨在通过融合同伴评价反馈机制,提供可视化群体感知模型,构建一种促进学习者认知发展的在线形成性同伴互评协作学习环境,使学习者更积极地参与同伴互评活动,并在与同伴交流、评价、反馈中,共享资源,建构知识。该系统突出了两大优势,一是对用户实现可视化反馈,二是采用独具特色的过程性评价模式。该系统经实验检验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该系统可操作性较强,有助于提高感知能力,促进协作学习中的交互行为;同时在同伴互评中,认知维度的评语类型,尤其是直接修正类别的评语更有助于学习者对作业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