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文献量:1988

影响因子:5.1

复合影响因子:5.46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国内刊号:51-1580/G4

创刊时间:1988

主办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出版地方:四川

发行周期:双月刊

国际刊号:1009-5195

邮发代号:62-181

业务类型:期刊征订

杂志订阅:全年订价:¥ 408.00 起订时间:

学术咨询: 预计审稿时间: 1-3个月     影响因子:5.46

投稿咨询 加急咨询 杂志订阅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本刊特稿
“信息技术时代的教育学理论重建”重要命题的反思与对话3-10

作者:顾小清; 杜华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上海200062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1期
摘要: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启了重大的时代转型,教育领域也在发生着全面深刻的变革,技术正在倒逼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甚至整个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实践的勃兴也衬托出教育理论的滞后。中国教育学进入到一个以"变革"与"转型"为基本特征的新阶段,如何重建基于信息技术变革的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当代教育学理论建设的重要命题。2018年11月24日,"信息技术时代的教育学理论重建"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两百多位专家、学者,围绕重组和再造中国教育学理论体系进行研讨和交流。信息技术时代的教育理论建构,需要突破工业时代的范式束缚,创新教学、课程、管理与评价理论,以包容的态度在充分吸收多样化的研究视角、方法和技术后,实现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教育学者要立足于中国本土实践,通过跨学科视角的理论反思与对话,将有思想的技术和有技术的思想有机结合起来,破除教育各分支学科的藩篱与界限,共同建构起符合信息化时代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学话语体系,勾勒中国教育学的未来发展图景。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历框架的发展现状和管理模式研究11-17

作者:张伟远; 谢青松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学习型社会研究院; 北京100875;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大数据应用研究院; 重庆400052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1期
摘要:构建终身教育资历框架是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国策。探讨和借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历框架的发展和政府管理模式,是我国实现国际教育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国家资历框架,50%以上国家加入了区域跨国资历和学分的互认体系。资历框架建设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工程,包括资历框架立法,政府管理和相关利益机构参与机制,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的成果认证,政府专职部门的资历认证等。这些发展和政府管理模式的启示:一是我们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征且和国际接轨的国家资历框架,为"一带一路"国家的资历、学分互认和转换做好准备;二是建立国家层面的资历框架法律,在立法中要遵循相应的上位法并兼顾下位法;三是资历框架的重心是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的成果认证,即离开正规教育以后,特别是成人的学习活动,如职业教育和培训、继续教育、资格证书以及各类业绩等。加强跨国资历框架研究发展我国资历框架,有利于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和培训的合作以及资历框架对接。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教育技术国际交流发展脉络与前景展望18-29

作者:耿楠; 王志军 单位:江南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 江苏无锡214122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1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技术重新起步并迅猛发展,探索出一条"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密切结合国内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国际交流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国际交流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发现:我国教育技术国际交流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起步阶段(1978年至21世纪初)、初步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2010年)和蓬勃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教育技术国际交流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分别是参与和主办国际会议、引进与输出学术成果、协同合作国际项目、开放培养国际型人才。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教育技术国际交流逐步从输入走向输出,从参与走向主导,彰显出我国教育技术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在不断攀升。然而我国教育技术国际交流仍然凸显出交流主体过于集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术成果传播力度不足等问题。因此,未来发展要立足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创新,增强国际话语权;要面向多元主体开展国际交流,建立国际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国际交流能力。唯此才能让中国教育技术创新成果走向世界,并引领全球教育信息化发展。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理论经纬
经验、教育与博物馆:走近杜威的博物馆教育思想30-39

作者:郑旭东; 李洁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武汉430079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1期
摘要:约翰·杜威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开创者,其思想财富对20世纪以来的教育改革具有引领作用。博物馆教育作为非正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和发展深受杜威思想的影响。杜威的博物馆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经验"与"教育"的关系构成了杜威博物馆教育思想的核心命题,尤其揭示了博物馆中具有连续性和交互性的经验才具有教育功能。二是实用主义认识论倡导的"行动"与"思维"的循环连续构成了杜威博物馆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石。三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基于反射弧概念阐发的经验的"连续性"与"交互性"的交相缠绕揭示了博物馆学习的心理机制。从实践层面来看,杜威本人将博物馆置于理想学校的中央位置,兼具有统合各种经验的枢纽作用,并基于此创建了芝加哥实验学校。杜威关于博物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不仅推动了早期博物馆教育的实践,也有力地支撑了当代博物馆教育的理论建构。当代博物馆教育中最重要的理论成果都不同程度折射出杜威博物馆教育思想的影子。

未来教育视域下教育评价的人文向度40-45

作者:吕鹏; 全 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400715;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400065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1期
摘要:未来教育具有"人"化表征,而当前的教育评价是由技术理性所主导的,其在生发逻辑、外在表征和价值诉求等层面上均充斥着技术化特质,这与未来教育的"人"化表征相悖离。未来教育视域下的教育评价应当具有人文向度:在评价理念上,其体现为未来教育的演进逻辑需要以人为本的评价哲学;在评价技术上,其表现在技术的价值二元性使得在教育评价中实现人文观照成为可能;在评价视角上,其呈现出技术哲学从"经验转向"到"文化转向"的演进趋势。因此,应当在正确看待技术理性的前提下,通过践行以下路径来实现教育评价的人文向度:一是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上注重满足多元价值主题的需求,并做到技术标准与人文标准的协同;二是在评价内容的选择上坚持"意义建构"的价值取向,并在实践上注重整体性评价;三是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兼顾量化方法与质化方法,并在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间取得平衡。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时空
学习习惯动力学研究范式及其创新价值46-52

作者:武法提; 殷宝媛; 黄石华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北京100875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1期
摘要:学习习惯是教育领域的常识性概念,其定性研究范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延伸,教育中的理论思辨与实践探索越来越依赖于基于数据和事实的研究。如何在不干预学生的情况下,通过系统记录的客观数据,自动分析和挖掘学生的学习习惯将是学习习惯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破。学习习惯动力学研究正是基于量化学习、人类动力学、已有学习习惯研究等三类研究的支撑而形成的,定位于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深入挖掘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轨迹,建立学习习惯的多场景模型,对学习者的学习习惯进行动力学分析,探索学习习惯的动力学机制,从而为学习习惯的诊断、预测和干预提供支持,对设计和构建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提供指导。从研究图景看,学习习惯动力学研究可以按动力学-静力学、个体-群体两个维度形成四象限研究模式,分别是学习习惯动力因素分析、学习习惯形成的个性化分析、个体学习习惯演化、群体学习习惯演化等。这四类研究问题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前提,互为补充。四个研究问题以及相互之间的转化使得学习习惯动力学研究可以不断深入,从影响因素到动态演化,从微观行为到宏观图式,共同构成了学习习惯动力学研究的整体。

远程教育经济学关键议题与未来关注重点53-65

作者:李锋亮 单位: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北京100084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1期
摘要:远程教育是一种历史悠久、形式多样、能够为大量学习者提供"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学习服务的教育类型。远程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问题值得研究者深入挖掘。慕课的崛起使得远程教育受到该领域以外的学者和民众的关注,为远程教育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时代契机。综观远程教育自诞生以来的经济学议题,集中体现在成本与效率、私人收益、社会收益、交互与社会资本、辍学等方面。具体而言,远程教育不仅具有成本优势,而且具有效率优势;远程学习者的私人收益体现在获得的收入更高、健康水平更高、更容易实现城乡迁移;远程教育的社会收益体现在能提高普通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远程学习者虽然存在社会资本的劣势,但其交互成本的逐渐降低正在弥补这种劣势;辍学率高虽然是远程教育的常态并可能带来诸多损失,但远程教育机构依然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未来远程教育经济学研究应重点关注远程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程教育生产函数分析、远程教育的财政问题、公平问题和培训等。

终身教育百年: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66-77

作者:何思颖; 何光全 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400715; 四川师范大学终身教育与学习研究中心; 四川成都610068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1期
摘要:"终身教育"百年历程经历了从古老观念的复兴到现代概念的厘定再到思想和理论体系化的过程。20世纪20-40年代,英国"1919年报告"将终身教育植入现代教育体系。20世纪50-70年代,成人教育不仅成为终身教育的"火车头",而且丰富和发展了终身教育概念。赫钦斯、朗格朗、戴维、克罗普利等人基于对现代教育弊端的激烈批判,复兴了"终身教育"这一古老观念。20世纪80年代,吉尔皮、纳普尔、克罗普利、奥努什金等人试图构建一个从学前教育、高等教育到继续教育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20世纪90年代,"终身学习"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从早期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习社会到终身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获得了新发展。21世纪以来,终身学习不仅成为全球最广泛共享的教育政策目标之一,而且成为教育政策制定的一种规范。伴随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的变革,终身学习依然面临包括公民教育、价值观教育、老龄问题、性别不平等,以及社会资本、全球治理、数字化、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变革等诸多挑战。但是,终身学习依然是个人生存与未来社会前行的"护照"。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实践研究
数字故事的教学实践:中芬教师比较研究78-86

作者:魏戈; 缪蓉; Marianna; Vivitsou; Veera; Kallunki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北京100037;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100871; 赫尔辛基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芬兰赫尔辛基00014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1期
摘要:数字故事是一种将现代教育技术和知识创造的叙事理念相结合的新型教学实践活动,在支持学生学习方面具有促进作用。然而,不同国家教师的数字故事教学实践由于受社会文化与教育制度的影响也极为不同,需要灵活看待并具体运用。中国和芬兰是两个基础教育强国,借助质性研究方法对两国教师不同的数字故事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探究发现:中芬教师在数字故事教学实践方面共享4个核心类属,分别是教学活动设计、资源开发、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它们共同构成了评价信息化工具教学应用的"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四维螺旋模型。在这4个核心类属的表现上,芬兰教师通常采用自由开放式的活动设计,强调对学习资源的拓展和整合,重视将数字故事融入常规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关注学生真实的改变;中国教师通常采用融入框架式的活动设计,将数字故事视为一种教学素材,通过开辟课外空间来制作,对学生的评价更关注技术使用和知识掌握。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正源于中芬两国迥然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体制。正因如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并非是价值中立的,而是会结合自身深层的教育信念和社会文化情境因素进行本土化改造。

反思影响深度学习的实证研究——兼论人类深度学习对机器深度学习的启示87-95

作者:刘哲雨; 郝晓鑫; 曾菲; 王红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天津300387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1期
摘要:深度学习既是人们追求的最佳学习境界,也是人工智能领域关注的焦点。人脑深度学习与机器深度学习的最大差别在于人脑具有反思力和创造力,因此探求反思对深度学习的影响研究一直是学界孜孜探索的主题,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深度融合为这一主题的创新研究提供了多维路径。为了进一步证实反思对深度学习的作用机制和效果,以反思的3种方式(无反思、描述性反思、批判性反思)为自变量,以2种学习行为(认知行为、眼动行为)和2种学习体验(认知负荷、学业情绪)为因变量,开展4组对比实验,得出如下结论:与无反思相比,反思行为的出现能唤醒积极的学业情绪,但反思并未明显改善理解;与描述性反思相比,批判性反思使学习者投入更多的认知加工资源,对相关认知负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最大程度上能激发外部拓展迁移;批判性反思行为通过改善学业情绪、调节认知负荷等方式,能促进深度学习的过程,提升深度学习的绩效。这些研究结论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反思是人类深度学习和机器深度学习实现有效互通的重要中介和桥梁。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技术应用
慕课学位项目的基本特征及价值分析96-103

作者:王宇; 汪琼 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100871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1期
摘要:慕课学位项目是高校和慕课平台进一步深入合作的产物。有别于其他慕课系列课程与以往的远程学位项目,慕课学位项目中学习者只需按照高校设定的培养方案,在慕课平台上完成10门以上的专业课程,在达到学分要求后,即可获得相应的正式学位证书。最近几年内,各慕课平台纷纷在学位项目上发力。截至2018年11月底,全球著名慕课平台已上线的学位项目已达46个。慕课学位项目的最大特征是学位的直接授予,除此之外,还具有根据学位要求设定培养方案、纯在线模式支持灵活学习与国际交流、提供开放式的试学机会以及更加完善的慕课教学服务等基本特征。慕课学位项目的本质在于对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开放,从而使学习者能够以更加科学的路径开展学习,因此也可以被看作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开放完整的课程体验后的继续深入。它可以对慕课平台、高等院校以及学习者等多方利益主体起到直接的积极推动作用。我国的慕课建设可以借鉴国外慕课学位项目的成功经验,着眼于慕课多样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进一步强化慕课在促进终身学习方面的作用,从而最大程度上挖掘慕课的潜力。

群体感知视角下学习分析工具对协作学习表现的影响104-112

作者:李艳燕; 张媛; 苏友; 包昊罡; 邢爽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北京100875; 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100876
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1期
摘要:感知是对某种事实的认知,是了解周围环境的开始,是指导个体行为的重要指标。群体感知是对群体活动过程各方面的了解,是保障协作学习效率和协作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群体感知信息的隐藏性,学习者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获取相关信息,由此引发消极参与、游离于任务之外等现象。学习分析工具能够将感知信息显性化,减轻感知负荷。但是以往关于群体感知的研究,为学习者提供的感知信息类型较为分散,设计的学习分析工具大多只针对某一方面的感知信息。有效的协作学习需要具备三种类型的群体感知:认知感知、行为感知和社会感知。基于群体感知,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探究利用学习分析工具多维度提供感知信息对协作学习的影响,有助于改善协作学习过程,促进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分析工具对小组交互的网络密度有显著性影响,可以明显提升小组参与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但在小组成绩上,影响并不明显,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