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28 15:55:17

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第1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实施策略;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36-02

长久以来,应试教育观念一直在我国教育教学当中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使得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愈发片面和畸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与发展需求下,应试教育的弊端日渐暴露。此种情况下,我国提出并推行了素质教育,因其较为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与个性的提升与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逐渐贯穿和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当中。下面就中学阶段数学教学当中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与实践展开进一步探讨。

一、素质教育解析

与传统应试教育存在很大不同的素质教育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素质,二是外在素质,能够体现一个人对人生、环境和世界看法与意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等都属于内在素质范畴。总的来说可概括为一个人对人、物、事的看法,即心态;外在素质则包含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取得的成就以及行为表现等。其中的素质又可称为素养,是建立在先天基础上,并受后天环境影响,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获得的内在以及相对稳定,且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与基本结构品质,除包含智力素质之外,还包含有道德素质、身体素质与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以及科学素质等。

二、在中学数学教学当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提升教师素质与教学能力,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基础保障

所谓为人师表,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作用不言而喻。为此,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首先就要把教师的素质与教学能力提升上来。其中教学水平除了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气氛调节与掌控能力和灵活运用教学模式之外,还包括职业道德素质。

(二)教会学生利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中学数学当中变量的存在使得很多实际问题有了多种不同思考途径与解决方式。从数学思维的培养来看,中学阶段可以算作是启蒙阶段,很多中学数学中的结论和方法在日后的学习当中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与延伸。同时,在日常实际生活当中,通过利用数学的思维方式也能够找出更多简便的解决办法。以融入了逆向思维的反正法为例,从这种思维角度出发可以让问题的解决思路更加明确,通过结果分析出问题的来源,进而找出直接解决问题的途径。另外,在归纳法、类比法等数学方法、思维的教学当中,教师既要分析应用的题型,又要引证生活实例,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解决问题,以此使学生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三)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教授学生多少理论知识,而是使学生真正掌握利用数学知识、思维、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乃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知,形成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所以,中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比如,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知识在隔着河测量距离中的应用;三角函数在底部不可到达建筑物高度测量中的应用;几何体体积在渠道开挖土方计算中的应用等。此外,还有数学原理、知识在贷款利息计算、商品折扣计算以及纳税、保险等方面的应用。

(四)注重学生审美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审美教育也属于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意识与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能够起到端正学生对数学学习态度的作用,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学科,进而在学习中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为此,应一改以往应试教育观念下的题海战术,避免学生觉得数学既枯燥乏味,又有一定难度,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多在课堂上向学生渗透数学之美,如简单而统一的数学理论;协调、对称的系统结构;多样化的解题方法等。

三、结束语

综上,素质教育从学生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的全面性。为此,在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当中不应仅局限于数学知识、技巧、思想、方法、思维的教授与培养,还要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发展,把素质教育渗透、落实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一方面借助数学教学开展素质教育;一方面通过素质教育的渗透推进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保证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1]张丽格.试论中学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1).

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第2篇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实施策略

在普及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有效的体育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因此,要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从体育教学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入素质教育理念。

一、素质教育对高中体育教学的要求

(一)确立主体地位。

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制约,最终必然导致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具体内容如下:

1.对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心理特征研究,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体育运动,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强能力。

2.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参与体育活动的喜悦感与满足感。

3.给予学生自由选择项目的权利,为体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4.建立创造性教学机制,重视分组练习,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引导学生互帮互助,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共同发展,保持学生有充裕时间进行体育练习,同时要求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与耐心教导,促进教和学的统一结合,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前翻滚练习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球体和方砖的滚动方式,思考规范的动作流程,逐渐理解动作要领,如讲解跳马技术时,可先向学生讲授物理学中斜上抛的原理,让学生理解人体运动轨迹与发力点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动作技术。

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要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实行素质教育理念,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如进行长跑训练时,教师除了教授跑法技术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使学生学会控制奔跑速度,掌握换气间歇时间,缓解身体“极点”,以及长跑过后补充水分和盐分,消除身体疲劳等。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引导,让学生成为体育学习的主人,这样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体育知识,还能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拼搏精神。

(二)加强学生心理素质训练。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具备强健的体魄,更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身体和大脑结合的独特性,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如在短跑练习中可组织小组赛,赛后让学生进行总结,并对结果进行合理评价,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此外,深入学生群体,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共同进步,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建立强大心理素质有深刻意义。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教师不能仅用考试成绩的优劣判定教育质量的好坏,要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判定,因此,教师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多维评价,如对学生体育考试成绩实现加分减分制:一方面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对学生体育训练成果进行分数评定,另一方面是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增加加分项目,对完成项目考核的学生进行加分。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选择合适的项目对学生进行考核,如比较受学生欢迎的篮球、足球等项目。

(四)发展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个性。

体育教学中要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将体育活动延伸到课外,发展课外体育活动并非以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的,而是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根据科学计划和要求,结合学生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练习,如可在年级中组织进行足球比赛,并采取淘汰赛制,在其中选取运动天赋较强的学生,进一步培养体育技能和良好体育习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从而建立丰富的个性和生活态度,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也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阶段,因此,体育教师要将素质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探索能力和心理素质,使他们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第3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素质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05-01

20世纪90年代,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一次重大的教育改革,但是成效并不显著。21世纪初,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的新一轮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它也是对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那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素质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呢?在笔者眼里,素质教育不以分数区分好学生、赖学生!而以培养充满自信的成功者为己任,誓把无自信生变成充满自信的学生!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当注意以下策略:

一、转变对分数和升学率的盲目崇拜和追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至今无一人获得诺贝尔奖。虽说原因种种,但不能不说与我们的教育有密切关系。还有,对于计算机、手机、复印机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我们至今掌握甚少。虽说我们在其他一些领域很了不得,但就这一点而言,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差距靠什么弥补?显然是靠教育!是靠制造大批无自信生的教育吗?当然不是!必须靠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

二、高度重视教育科研

我们不妨看看前苏联等国是怎样重视教育科研的。在各国国立教育科研机构中,规模最大的是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和前东德教育科学院。其院士和通讯院士由选举产生,为终身制。另外,前苏联还诞生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型的教育工作者,其中包括“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苏霍姆林斯基,也包括合作教育派中的教师和校长。因此,一位美国权威人士说:“和苏联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比起来,最可怕的还是它的教育制度。”1991年,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在苏联教育科学院基础上成立。根据1992年统计,俄罗斯教育科学院计有1700多名研究人员,其中拥有198名博士,969名副博士。据1993年俄罗斯教育科学院介绍,俄罗斯教育科学院是独立于俄罗斯教育部的一个教育领域的高等科研机构。而反观我们的教育科研,能理直气壮地说做到了“高度”重视吗?

三、改革教师培养方式

跟西方一些国家相比,我们的高师没有定好“师范性”的位置,在课程设计上一味地模仿综合大学。这样做一方面造成高师很难培养出既热爱教育又深谙教育的教师;另一方面削弱了高师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功能。其次,我国的教师培养基本上是在封闭的体系中进行的,教育实践仅为4―8周,并且得不到重视,平时师范生也很少有机会到中小学去。这就导致新任教师不能立即胜任自己的工作,往往需要一个很长的适应期。为此,华东师范大学的朱英福同志提出了建立高师―中学联合体,共同培养新型教师的设想。本人举双手赞成!作者认为,高师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育理论,中学有丰富的实习资源,有许多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学科教师,双方组成联合体,在教师培养上,高师负责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传授,中学负责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为师范生应用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提供场所,并对实习生的教学技能、技巧方面进行指导,双方共同对师范生进行考核、评价,颁发相应证书。

四、树立现代教育观

(一)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四个要素组成的有机体。新的课程观和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开展教学,着眼于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力,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华。

(二)科学的发展观。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了充分发挥课程之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这次新课程改革除了在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方面作了调整之外,还强调各科的课程标准都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发展”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发展乃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乃是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

(三)开放的知识观。新课程改革坚持实践的观点,并吸纳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复杂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到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曾几何时,课堂成为学生提高分数的练兵场,成为高分低能学生甚至无自信学生的“生产公司”。正如同志所说:“这种‘象牙塔’式的教育,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项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让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合理配置课堂教学资源。精心设疑,巧妙构思,开拓视野,启发想像,激励创新。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它反映了时代、国家、社会对教育的希望和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我们要更新观念、勇于实践,努力为每个学生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效果创设良好的条件,以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从素质教育到新课程改革[J].甘肃科技纵横,2005,(3).

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第4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 实施策略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都受前苏联教育模式及社会客观因素影响,忽略学生的全面性、整体性发展,更多教育政策的出台是为了选拔精英,从高中开始文理分科,以及进入高校后更加细化的专业设置可以看出,我国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狭隘与局限性。当前我国教育实施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考试和顺利升学,分数仍旧是评价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这使得近年来,“高分低能”的学生越来越多,“毕业面临失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充分暴露出应试教育的弊端,也反映出了实施“新课改”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数学作为一门本身便具有强大育人功能的学科,应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就深入教学内部,采取有效的方法策略,充分发挥它对学生心理、情感、性格和品质等基本素质提高的积极促进作用,使小学教学教学更加适应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更加适应“新课改”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实施的重点

在教学策略实施之前,我们首先来分析小学数学教育实施的根本目标。

1979年,美国学者博特金,摩洛哥学者马迪·埃曼杰拉,以及罗马尼亚学者米尔西·马尔茨等在《学无止境》报告中指出,传统的学习是维持性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学到的只是固定不变的见解、观点、方法和规则,而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应付已知的、重复发生的情况,提高学生解决既定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维持现存社会制度和现存生活方式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师则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突破现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拘泥教材,不崇尚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教学理论与实践,以及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行科学实施、科学规划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设定的方法目标应当以引导学生实现知识创新为核心,而不是以完成教师教学任务,灌输教材知识为重点。

二、创新教学方法实施的过程

以《小数的性质》一课为例。在这一课中,笔者针对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了创新性教学策略,以期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针对本课教学内容,笔者制定了如下三个教学阶段,即:

第一阶段,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学习,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并学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

第二阶段,学习过程。自主理解、自主学习,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组内探讨交流,分析达到目标的途径。

第三阶段,学会与生活相联系,即建立数学建模思想。每个小组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一个问题,并让其他的小组来解决问题。

针对上述三个阶段,为了能够顺利实施每阶段的教学,笔者又制定了三种教学策略。

1.确立学习目标。当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隐约”式教学,即首先不明确学习目标,只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向,其次教师开展大量引导工作,指导学生逐步向目标迈进。而事实上,这种教学方法很可能会造成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不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针对这种状况,笔者在课堂开篇首先向学生明晰学习的目标,其次在课堂上尽量避免模糊错误的引导,如:0.5与0.50是否相等?不同的地方在哪里?等等。一来可有效节约课堂时间,二来也能够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认识提出更多的解答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2.合作学习法。所谓合作学习法,是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建立起数个学习小组,并在小组中采用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某一课题。在“小数的性质”这一课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重点探讨了数字“0”的概念,即在一组数字中“0”代表了什么。如:“0”以下的数字应该怎么表达?5角=?元,等等。通过合作探讨,学生对小数的性质形成了初步认识,而这也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之一。

3.数学建模思想的建立。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在《小数的性质》这一课的第二阶段,笔者再次强化数学建模思想的建立。

例如,在课堂上笔者强调小数的应用:小丽的爸爸在学校对面开了间便民小超市,在设计铅笔的价格时,他为了给学生优惠,决定如果学生买下一包铅笔,将减免一支铅笔的价格。而每包铅笔12支,每支铅笔0.5元,那么如果有一个学生买下了整包铅笔,他要花多少钱?这时学生给出答案:12支×0.5元=6元,6元-0.5元=5.5元。

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第5篇

【关键词】幼儿;素质;挫折;合作;创新

一、首先要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

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为了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幼儿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求教师要明确当前及今后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因为教师只有不断了解社会、了解现实、了解未来,才能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才能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要明了当前及今后幼儿教育的技能性要求,努力提高技能训练的自觉性,使自身的技能不断提高。其三、教师要研究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掌握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对教材的研究处理能力也是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面临问题时产生新的思维方向和方法的能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历史前进的进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无从发展,没有创新就无从进步。

二、提升幼儿抗挫折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较差。举例说明:前些年新闻媒体上曾经报道过的《夏令营的较量》,中国孩子在中日夏令营中的表现实际上是差强人意的,他们表现出的独立能力、抵御挫折的能力明显低于日本的孩子,这点不得不令人担忧,也因此掀起了一轮挫折教育大讨论以及关于青少年能力培养的思考。抗挫能力差的表现:①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乱发脾气、哭闹。②受不了一点批评,光爱听表扬的话,一批评就不高兴,甚至哭闹。③自尊心较强,好胜心强,好面子,承受不了失败。④怕困难,遇到一点问题就退缩。⑤特别娇气,做错了事,家长一说就哭。⑥不敢承认错误,老是用哭来推卸责任。⑦遇到一点困难就愁眉苦脸,不是想找大人帮忙就是想放弃。⑧从不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从不分析失败的原因。另外,媒体上也经常报道,有的孩子因为受了点委屈就跳楼,许多孩子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离家出走、甚至自杀。这些案例比比皆是,其实都是缺乏抗挫能力的表现,曾经有一个专家对幼儿受挫能力进行过调查,结果有55%的孩子顶不住失败的打击,31.2%的幼儿认为自己没有经过挫折,承受能力不强。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啦?为什么在挫折面前,我们的孩子显得那么脆弱?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教育孩子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勇敢面对,向困难发起挑战。

三、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一)开展分享活动,教给幼儿交往的方法

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活动范围就从家庭扩大到学校,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为了让幼儿感受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教师可以定期的让幼儿带上心爱的玩具或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到幼儿园来与同伴一起分享。在活动中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活动后,让幼儿讲述自己的交往过程,体验交往的乐趣。

(二)善于发现优点,创造与集体交往的机会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非常注意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扬长避短,从而树立其自信心,为幼儿交往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幼儿期正是人各种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行为由于受具体形象思维的限制,很多东西都是靠模仿得来的,所以老师或父母的身体力行对其行为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

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第6篇

关键词:唐山市;开放式;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2-0007-04

开放式素质教育试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借鉴先进的国内外教育思想和经验而创设的一种试验;也是唐山市为推进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确定的60个科学发展模式之一。

开放式素质教育试验是在继承原有基础教育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对教育方式、评价方式等进行深入的改革,目的在于减轻学习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让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从2008年9月开始在路北实验小学和路南实验小学进行开放式素质教育试验点以来,目前,全市开放式素质教育试验已覆盖全部县区,实验校已达到100所。

全力推进开放式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改革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搞好开放式素质教育试验工作的关键。开放式素质教育试验充分表明,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是搞好开放式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实施开放式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意义

开放式课堂教学是针对长期以来存在于教育中以“课堂为主、教材为主、教师为主”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看作处于不断发展过程的学习主体,看作是一个身心不断构建、升华过程的人,始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扬弃封闭式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开放式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是一致的。这种教育教学方式引起了教学观念、学习方式、教学内容、师生关系、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变,从而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

开放式素质教育赋予教师更多创新的空间,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自身的专业素养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势必会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炼升华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研究的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开放式素质教育不仅为学生获取知识,促进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是适应学生个性化和个别化和谐发展的需要。

(四)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实效

实施开放式素质教育可以改变“封闭式”教学的低效状态,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效益。

二、实施“六个开放式策略”,创新开放式素质教育模式

为了深入推进开放式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实施了六个开放式策略:开放的教育目标,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过程,开放的教学时间,开放的教学方式,开放的师生关系。

(一)开放的教育目标

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要遵循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即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内容、要求达到基本标准。多样性是指在确保基本目标达成的前提下,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把学生的发展目标放在首位,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在开放性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而不能以知识的传授或灌输为本位。

(二)开放的教学内容

我们认为,在开放式教学中,凡是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信息资源都属于教学内容的范围,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路南实验小学还开设了合唱、舞蹈、泥塑、礼仪、乒乓球等课程;课外书内容,有选择地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获得发展;社会生活内容,让学生在与自然万物的接触中,在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高认知水平;实践内容,包括:1.科技实践,如科学小实验、小气象站观测、舰模、航模制作比赛、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等;2.劳动实践,如家务劳动、小种植、小养殖等;3.社会实践,如参观访问、公益劳动等;信息内容,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博客,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交流思想、向专家请教问题,实现博客资源共享。

(三)开放的教学过程

首先,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采用三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式学习,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合作学习能力;“人―机”对话式学习,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实践体验式学习,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其次,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五个选择”,即学习内容让学生选择;对教材理解让学生选择;学习方法让学生选择;练习内容让学生选择;学习伙伴让学生选择。第三,激发学生质疑问难。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给予充分的时间,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质疑,或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第四,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模式:1.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发现欲望;2.提出研究问题,开展研究活动;3.深入阅读实践,收集发现材料;4.合作交流成果,综合比较筛选;5.取得发现认同,拓展延伸探究。

(四)开放的教学时间

开放教学时间是让课堂教学向课前、课后延伸开放。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读书的时间,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有质疑问难的时间,有多向交流的时间,有练习实践的时间。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符合知识本身的认知生成和发展规律,使学生能自主并个性化地学习。课前准备性学习,教师要寻找学生的“现实发展区”,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进行教学前准备学习;课中自主性学习,要求教师做到“三个转变”,即从“以知识传授或灌输为本位”转变成“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从“以教师教为本位”转变为“以学生学为本位”;从“以教案为本位”转变为“以开放生成为本位”,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参与重点、难点的确定,参与学习方法的选择,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后拓展性学习,提倡学生根据所学的新知识追寻更多相关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所学知识带向生活、带向家庭、带向社会。

(五)开放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恰当地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动眼、动口、动耳、动手、动脑、动情”,通过自主观察、自主思考、自主倾听、自主交流、自主操作获得知识,形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要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感知知识,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以生活展现情感,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让学生通过网上学习拓宽视野,选择学习资源,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打破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受教室的限制,向社会开放,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开放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做到真诚、同感、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讨论和探究,使教和学达到和谐、融洽与高效。教师在教学中既做导演又当演员,做导演要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序地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拓展延伸教材,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有新的发现,进行新的开掘,在“愤”“悱”中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做演员要通过一系列师生间、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交往中学会动脑、敢于提问,达到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发展。

三、构建激励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开放的素质教育中幸福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试验教学过程中,我们摒弃了传统的评价体系,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开放式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初步建立了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考核体系。

(一)注重评价内容的科学性

试验班取消了百分制评价,实行等级制评价,改革原来的期中、期末书面考试方式,把考核评价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在评价内容中既包括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包括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的变化;由注重学习结果评价转化成注重学习过程评价。

(二)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在课堂上,通过开展模块化单项、趣味竞赛、技能展示等形式的考核,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同时,采取随堂测试、每周评价、每月鉴定、期末总结等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把每一个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兴趣爱好、行为表现、参与课堂的效果都记录在学生的《成长档案》中。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形成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开放的评价体系。同时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特别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力的培养,把教师对学生评价变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在评价过程中坚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强化正面引导,“优点卡”、“成长树”、“成长档案”成为学生进步和发展的记录者。

(四)注重评价对象的差异性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开放式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做到:发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帮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智能,将其优势智能迁移到弱势智能的发展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智能发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把它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一种财富来珍惜,以发展为本的思想去评价学生,不允许教师简单地拿学生的一个等级或分数与其他学生做比较。两所学校试验教师遵循“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激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的原则,坚持用发展的理念来实施差异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五)注重评价过程的成长性

教师不只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对学生的发言,不管对错与否,都进行恰如其分的激励,以增加学生学习热情。对发言不积极的同学,鼓励他们发言,尽量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教师通过激励、赞美、表扬的语言来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在批改作业时,教师不只是批出对错或优良差,对错处指出来,并和学生一起并分析出错原因,在作业的末尾写上评价语言,评语是鼓励性的,指出努力方向,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积极性评价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快乐,形成积极心态,进而更好地开发自身潜能。

四、以科研引路,规范管理,开放式素质教育试验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开放式素质教育试验五年来,我们积极探索试验方法和途径,构建教育教学新模式,取得了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家长满意的良好效果。通过规范管理、科研引路、优化策略、稳步实施,使开放式素质教育试验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首先,学生负担减轻了,不留家庭作业,一、二年级不考试。二是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能力得到发展。三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四是学生达到了较高的知识、能力水平。试验班学生在学习、交往、表达、合作、动手等方面的能力均高于平行班的学生。

(二)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

一是教师由注重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转变为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良好心态、情感和价值观。二是教师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三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四是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发现学生优点、挖掘学生潜力上,学生们的表现使老师们每天充满乐趣、充满希望,从而激发了教师无限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三)家长对试验成果满意度不断提高

一是家长理解、支持试验研究工作。二是畅通了试验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渠道。三是试验班都建立了家长联系手册,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四是探索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家长建立QQ群,形成了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多向交流。通过问卷调查、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征求家长意见,家长们对试验班教育教学满意度越来越高。

(四)实验在社上会拥有良好的声誉

经过综合测评,参加试验班的学生整体素质高于平行班的学生,孩子在家里的良好表现得到了试验班家长的赞美,试验班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开放式素质教育试验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怀和重视。五年来,先后有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河北省副省长龙庄伟、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赵勇、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勇等领导视察了我们开放式素质教育试验工作,并对试验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各级新闻媒体包括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部门户网站、河北省教育厅网站、唐山电视台、唐山广播电台、唐山劳动日报、唐山晚报等都报道了我们开放式素质教育试验的开展情况。开放式素质教育发展模式在2010年荣获唐山市科学发展创新奖一等奖。

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第7篇

【关键词】 中学体育 素质教育 教学策略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总趋势。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1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

2 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 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 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3 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4 转变学生思想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第8篇

1.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优化课堂教学。

1.1 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课堂教学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这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我们可以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尔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从而达到了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之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顺利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

1.2 要做到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课堂教学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我们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首先,教师要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起到指导作用。其次,在学习课前预习,划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时,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把握好关键时刻,恰到好处,这时学生的思想集中,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可收到最好的效果。当然,除备好课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分析哪些材料让学生自学、哪些材料由教师精讲、哪些材料用讲练结合形式进行,考虑精讲火候,研究怎样才能讲深讲透,讲得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使讲解富于启发性。同时要避免教师“抱着走”包办代替,唱独角戏,而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对所学学科本身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在培养学生自己找规律、自己做总结,通过独立思考、开发智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和实施者,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新形势下,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充分认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的不同,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向教学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这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对老师的迫切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把素质教育渗透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文化、心理、技能、身体等各种素质,让他们德、智、体、美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1-0051-03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由于教育对象、阶段性培养目标的差别,素质教育的内涵、要求也应有所区别。近年来,素质教育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方兴未艾,出现许多区别于基础教育的新观点、新思路,使素质教育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院校特色、师资结构、学生状况等都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深入开展研究与实践,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素质教育理论、内涵,构建实施机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当前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过强的功利导向影响素质教育思想的贯彻

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等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出现了只重视做事训练而忽视做人教育的倾向,教育的功利主义色彩过于浓厚。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对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这一重点考核指标的直接作用下,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把以“就业为导向”演绎成“以就业为终极目标”,把高职教育简化成职业培训,片面强调人才培养与社会当前需要相适应、与现有职业岗位要求相对口,着力培养学生的当前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既较少考虑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环境所需的素质,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品德品味、信念信仰、情感意志、心理个性等素质素养对学生职业发展和一生幸福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离开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难以落到实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心停留在学生做事能力培养的层面,难以深入到“育人”的本质。

(二)人才培养缺乏素质教育思想统领下的顶层设计

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启动六年来,高职教育模式成功转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涌现出一大批创新性成果,但成效大部分体现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习实践等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层面,较少上升到素质提升的层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纲要和指导性文件,大部分高职院校已将传统的“专业教学计划”升级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具体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深化,但本质上依然是“课堂教学计划”,而不是“人才培养方案”,只是简单地在培养目标上增加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中心,以课堂教学安排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质没有改变,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实质性的内容和有效的实施方案。人才培养从顶层设计开始就没有做到在素质教育思想统领下,统筹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评价和考核机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目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估,主要开展的是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其直接目标是全面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直接指向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容易使各高校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质量狭隘地等同于人才培养质量,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从而偏离素质教育的轨道。2008年推出的新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比原方案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指标体系仍集中在专业教学条件、教学基础能力、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教学层面上,对“育人”成效的考虑显得不够。

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上,人才培养业绩和贡献理应是最重要的指标,但不管是专业技术职称晋升还是绩效工资定级,事实上是科研业绩甚至超过教学业绩成为最核心的指标,人才培养业绩也被狭隘地理解为教学工作业绩,“教学”成为“人才培养”的全部,其他和素质教育相关的工作业绩都被排除在外,难以得到体现。这一做法容易将教师的兴奋点引向科研和纯粹的专业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为素质教育主体力量的教师从事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调动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狭隘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影响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高职教育要“培养什么人?”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这是指导高校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制定、检验素质教育实施成效首先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目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技能水平、岗位适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上面,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缺少对个人素质素养的评价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虑,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狭隘理解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五)教师参与素质教育的意识还需要增强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在专门化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学校对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的指引下,专业课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专业教学本身,他们专注科研,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专心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能力提升,而将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政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及心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教育从教学中人为地剥离出去,主观上缺少主动思考、主动参与的激情,缺少将专业教学与学生素质提升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表现出的素质素养问题听之任之,或者将问题转交给学生管理部门,没有意识到这本身就是教师职责的重要内容。

(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需要激发

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对象,素质教育要取得成效,学生的参与是前提。一般而言,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相对较差,对学习的自我监控和目标定向能力相对较弱,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业规划、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缺乏考虑,缺少主动挖掘潜力、发展个性和提升素质的动力和激情。如果缺少合理的引导和有效的激发,很多学生将荒废大学光阴,错过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的绝佳机会。

二、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教育思想观念的问题,也有教育体制机制的问题,以及各参与主体自身的问题,其中有很多方面不是高职院校本身所能改变和解决的。这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可以坐等体制机制理顺、外部环境完善后才能行动,而是要积极作为,主动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实践,自下而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体制机制完善。现对高职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以下策略。

(一)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优化素质教育实施环境

素质教育在理念上不同于以单一的知识积累、岗位能力培养、职业技能形成等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其本质旨在实现对人的自我成熟、成长、成才具有决定作用的内在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改善、提高和发展。只有教育管理人员、教师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将素质教育内化为自觉行为,才会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贯彻实施,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这一过程是漫长、渐进的,需要高职院校重点去推动、促进。

(二)以顶层设计为起点,用素质教育思想统领各项教育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做起。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考核与评价体系设计等都需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统领下进行。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必须围绕着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终生发展、个性发展的目标,协调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统筹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全方位培养。知识体系设计,既要强调专业、又不唯专业的限制,要从学生人格素质的完整性、知识素质的综合性、能力素质的发展性等加以考虑。职能部门、系部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将素质教育理念细化到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和学生评价之中。

(三)以“三全育人”为要求,营造素质教育实施氛围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推进、全过程监控”的育人模式。首先,素质教育是全员参与的教育,教师、管理人员乃至后勤服务人员都负有明确的育人职责,都需要因时、因地、因事对学生开展教育,特别是专业教师,不能把自己定位于仅仅是开展专业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其次,素质教育需要德智体美全面推进,对高职教育而言,特别要强调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精神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不能仅仅局限于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教育。第三,加强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形成反馈、干预机制,是保证素质教育效果的基本要求。

(四)突出教师的关键作用,提升素质教育实施的基础能力

素质教育的实施,归根到底是要教师去执行的,教师素质教育理念的确立、自身的素质水平、执行力的高低、对教育工作的热情与投入、教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手段的有效性等,都是影响素质教育效果的直接因素。因此,加强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帮助教师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素质水平和人格魅力、构建将素质教育应用于日常教学过程的导向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是素质教育实施成败的关键。当前对教师的培养,侧重于科研和专业教学能力方面,需要加强对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来提升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和教育事业的忠诚度,培养教师立德树人的育人自觉,构建有效激励机制,让教师把工作热情和工作重心从单纯的“教书”和“科研”转移到“育人”上来,不仅要“授业”,更要主动“传道”、“解惑”。

(五)以改革创新为路径,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

以素质教育理念为统领,改革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改革,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能力、素质得到同步提升。同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第三课堂,通过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各系党总支、团总支、各级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各种思想性论坛、学术性讲座、文体类活动、公益服务类实践等,创建丰富多样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载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改革创新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构建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四位一体的新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构建长效机制,保障素质教育持续、深入开展

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必须构建长效机制作为保障。从学校的角度,首先,要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将学生学业测评和素质、能力测评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评价和课外实践评价结合起来,将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共性要求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具有原始数据采集、资料统计汇总、问题诊断、信息反馈、教育激励、成绩评价等内容的功能系统和运行机制,要能够涵盖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各个领域,关联学生工作、教学工作、实习单位各教育教学要素。其次,要改革对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把教师的育人能力、育人业绩放在首位,把教师的责任从专业教学、科研拓展到学生的思想引导、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素养的提升等各个方面,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而不是将教师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作为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决定性指标。第三,要推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估评价体系改革,以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合理的评价手段来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实施。

三、面向学生需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服务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育,是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高职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学生需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

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对当前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学习、专业能力培养而忽视职业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基本素质养成教育的最大改进。同时,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考虑学生个性的差异性,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优势潜能的激发,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地发展。

(二)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统筹发展

不同的人才类型,其能力素质结构有很大的区别,就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而言,知识是基础,技能是特色,能力是核心,素质是根本。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突出技能优势的培养,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实现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统筹、协调发展。

(三)当前的就业需要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就业教育,帮助学生培养一技之长获得“生存”的本领,这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素质教育的实施,丰富教育内容,精心设计知识能力结构,协调就业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学生转岗和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功能化知识、职业化技能和专业化能力以满足就业竞争需要,而且不能忽视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要为学生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考虑。

(四)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相兼顾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首先是能够符合经济建设需要、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职业人”、“社会人”,要教给学生谋生的本领。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志向、特长、兴趣爱好,要为学生个人优势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提供条件。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和实践内容的安排等,都要兼顾社会的需要和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贾永堂.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审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谢祥清,杨曼英.素质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眭依凡.素质教育: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0,(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