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简述法治思维的内涵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8 10:20:05

简述法治思维的内涵

简述法治思维的内涵第1篇

关键词:检察文化;检察文化价值;检察文化模式;检察理念与知识体系;检察管理文化;检察公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D9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5?0082?06

一、检察文化研究与建设中存在的

问题

(一) 检察文化理论研究方面的问题

1. 描述性的检察文化内涵定义

当前,检察文化的内涵多从文化学的视角出发,以描述性定义为主。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表现的总和,是法治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检察制度的基本属性,传承、吸收中外优秀法律文化,是本质上的统一性与表征上的多样性的有机结合,具有导向、凝聚、约束、激励等价值功能。[1]检察文化是指融注在检察人心底的法治意识、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及其价值追求,是检察机关的组织、制度、设施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检察干警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是有关检察的法律语言、法治文学艺术作品和法律文书中所反映和体现的法治内涵及其精神。[2]这些定义体现了检察文化内涵的多元性,将检察文化描述为“价值观念(标准)、规范制度、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法治精神、法律语言、文学作品”及有关的“物质表现”。笔者认为,描述性的定义难以体现检察文化的根本属性,不能很好地界定检察文化,容易把检察文化分解成上述看起来分离的各个部分,而不是从整

体上把握检察文化,从而也导致了下述对检察文化构成把握的不足。

2. 经验化的检察文化构成多元“线型”结构模式划分

关于检察文化构成,即检察文化的组成部分,存在多种不同的分类,但其划分标准或理论依据显现不足。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认为检察文化包括检察理念文化、检察组织文化、检察设施文化、检察行为文化、检察制度文化、检察语体文化;[2]或者认为检察文化包括表层的检察形式文化、中层的检察制度文化和深层的检察精神文化;[3]或者认为检察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层 次;[4]或者认为检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认知(精神、理念)文化。[5]上述对检察文化组成部分的划分主要依据作者的个人经验,欠缺理论方法;以检察文化的多个下位概念依次“线型”地排开罗列来界分检察文化的组成部分,欠缺逻辑性和严谨性。这些概念本身就难以界定,相互之间还存在内容上的重合,显得极不严谨。比如,对检察行为文化的界定存在很大困难。因为,现代的文化定义倾向于更明确地区分现实的行为和构成行为原因的抽象的价值、信念以及世界观。换一种说法,文化不是可以观察的行为,而是共享的理想、价值和信念,人们用它们来解释经验,生成行为,而且文化也反映在人们的行为之中。[6](36)又如,检察组织文化是“指检察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行政体制、运作机制和管理方法所具有的内涵”,“同时,检察组织文化也有隐性的一面,例如,检察机构沿革与建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检察机构的性质与职能,检察机构的制度与管理……”[2]。这一界定很不清晰,似乎检察组织文化属于有关检察组织的制度文化的内容,而与管理学理论与实践中提及的“组织文化”①存在明显差别。再如,从逻辑上而言,理念文化和制度文化难以界分清晰,制度文化包括制度的理念,又与理念文化发生重合。总之,这种经验化的多元“线型”结构模式缺乏划分的理论依据支撑。

3. 单纯性的检察文化性质界定

关于检察文化的性质,多强调检察文化的法律属性,普遍认为检察文化是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检察权运作制度的总和;[5]是检察制度的法律文化性格,而正义本位必须凸显为检察文化的性格。[7]或者认为,检察文化在从属关系上是法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 分;[1]是社会中存在的与检察法律制度相关的价值观念、制度规范、程序规则和行为方式总和。[2]上述对检察文化性质的界定,虽然使得检察文化建设与检察工作本身紧密联系起来,避免了将检察文化单纯化地沦为机关娱乐文化,但对一些检察文化实践现象欠缺解释力。比如,其无法解释检察文化实践中形成的管理文化。又如,在社会公众之中形成的有关检察活动的认识、态度、观念、评价等,也无法用单纯的法律文化性质去解释。因此,检察文化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法律文化的分支或组成部分。

(二) 检察文化建设实践的泛化和简单化

检察文化建设实践存在两个趋势:要么把从物质到精神、从有形到无形等方方面面的东西均视为检察文化,无所不包,导致实践无从入手;要么把检察文化简化为单纯的文化活动,诸如读书、下棋、打球以及各类文体竞赛等。[8]许多检察机关的检察文化建设演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简单地等同为引入文化概念(比如,提炼出一些院训、精神和理念,但仅是形式层面的,没有明确的和深刻的含义,没有层次化和体系化),营造文化环境(比如,在办公楼悬挂名言,建立图书室,绿化美化庭院等等),强化文化关怀(比如,更多地关心干警家属,从优待警),丰富文化载体(比如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等等一些简单行为。这些行为只是较低水平的文化建设和文化育检。这种检察文化建设实践的泛化与简单化源于上述对检察文化的内涵、构成和性质以及检察文化实践径路研究的欠缺。

简述法治思维的内涵第2篇

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外感类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的今天,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又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用西医线性思维还原论方法物质检查和单靶点治疗手段进行防治,不仅临床防治乏术且费用高昂,当现代西医学认识达到细胞水平,基因水平的今天,仍不能解决内伤类自身损伤性医学难题,也在向系统医学、整体医学回归。中医学是用象思维构建的且诞生于生产力极其落后的远古农耕时代,从理论到临床均具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简便廉验的学科价值观,笔者根据二十多年对中西医诊疗体系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哲学基础、科研路径、价值取向、认知方法和防治手段的系统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民情、现时代复杂性内伤类疑难重症及慢性病老年病防治乏术和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特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本文谨从1、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概念诠释2、提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概念诠释时代背景与内涵阐述3、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4、结论等层面展开阐述。

主题词: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方法学研究;

中医药学是用象思维科学构建的,其指导哲学是实象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哲学的意义再于指导实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象思维是东方思维的典型代表,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面对同一个研究对象,中西医学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在科学家看来,“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1] ,中医学是沿着唯象的、整体的、直观的、定性的、医哲交融的形象思维路径进行研究的医学理论[2],是唯物立象尽意求道思维模式的科研成果,是中国象数文化的智慧结晶,是整体观、运动观、属性观和辩证观的集中体现。只有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医学文化特质、思维特征、哲学特性、学术特色、诊疗特点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感知它博大与至简的学科魅力[3],在实象论哲学象思维科学指导下和笔者撰著的《阴阳证治学》中医药创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1、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概念诠释 中医、哲学与思维都是独立的学科,都有各自的研究范围和相应的概念体系,现在把哲学与思维同中医一起组成一个集合概念是因为自然科学研究离不开哲学指导,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己的文化特质、思维特征、哲学特性、学术特色、诊疗特点,可以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进行概括。

1、 1、 中医药学的概念与内涵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医哲学思维智慧,首先要弄清楚中医的概念和内涵。中医即中国传统医学,是相对于西医而言的。是在实象论哲学思想指导下用象思维方法来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的一门学科,以形下之器为体,以形上之道为用,是东方以时间文化为逻辑开端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象思维科学的典型代表,是在中国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诞生形成和发展起来学科;具有文化哲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多重属性,具有天人合一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运动观两大特点,具有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简便廉验的学科价值观,具有绿色天然、节能低碳、生态环保、承载文化等多维功能,具有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司外揣内的方法论、大道至简的四诊技术、就地取材的治疗手段、见微知著的治未病策略、平调阴阳的养生智慧和简便廉验的价值追求[3];中医对世界的认识也属于一种建构,但这种建构是用“象”完成的,中医的“象”是对世界本质特征的抽提,用“象”建构的世界比西方用要素建构的世界更能反映世界的综合本质特性,因此,在描述复杂系统的规律和指导对复杂事物的应用方面常常显示出更好的效果。对中医“象”的深入研究将是中医理论取得突破的一个关键[4],更是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智慧源泉。

1、2、哲学概念及其中医哲学内涵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切领域及其一切科学。哲学是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哲学的精髓、意义和作用在于指导实践;哲学是具体科学的灯塔,哲学的成功无不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而自然科学的创新发展又必须用哲学引领方向,因为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发现各种自然规定和自然规律作为己任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揭示最一般的最本质的最普遍的规律。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家才不至于在研究活动中迷失方向,医学家们才不会被医学的功利性所左右,使价值观直指医学的目的、意义和根本任务,从而研究出时代需要和人类需求的、大道至简、简便验廉的低成本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来服务人类贡献社会;中医学是用古代的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来解释和说明生命、健康与疾病问题。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属智慧医学是中国创造。构建实象论是中医哲学的本质特征,低成本医学智慧是实象论哲学的价值追求,象思维是产生实象论哲学的理论基础,是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科学路径,是创造出低成本最优化绿色节能环保高效普适符合卫生经济发展要求的全新医学范式的智慧源泉[3]。中医哲学思维智慧可以突破狭隘的思维疆域进入无限的宇宙,直面永恒的生命本质,通过中医哲学思维智慧的超验反思涌动和领悟实现了人的灵魂和肉体(形神)的统一,创造出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完美境界并充分展示了低成本医学智慧特色与魅力[5]。

1、3、思维概念及其中医思维内涵 思维是人类大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中医学是唯物立象尽意求道思维模式的科研成果,是中国象数文化的智慧结晶,是整体观、运动观、属性观和辩证观的集中体现。恩格斯曾经说

过:“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因为他们离开了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要思维就必须有思维规定,”《自然辩证法》。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中医学是形象思维的结果,属象思维科学体系。一、用“象”建构的中医理论更能容纳、解释和说明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相关问题。二、实象论哲学思维造就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两大独特学科特点。三、用实象论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能反映复杂性疾病问题的本质与规律。四、用实象论哲学方法解决预防保健养生治未病方面的问题无可替代。五、实象论哲学指导下的象思维科学体系及其诊疗技术具有大道至简、简便廉验的学科价值观。中医学在实象论哲学思维指导下,把人放在自然社会这个整体大环境中进行研究,并站在哲学的高度,从物质能量信息,现象状态本质以及形态结构功能等高层级多维度入手,对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运动变化规律从自然、社会、人文等宏观整体上进行把握,用哲学的抽象思维和理论概括的方法成功孕育了中医药科学体系,为护佑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突出贡献,经两千多年的时间历史与实践检验而历久弥新,在中医发展史上所取得的医学成就更令世界瞩目[3]。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认知模式充满着对生命科学的理性思考和研究智慧,中医哲学突出了对生命科学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三大客观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中医思维即形象思维,属象思维科学范畴,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形神一体、以人为本、大道至简、简便廉验、节能环保、绿色天然的发展理念和学科价值观,走的是低成本医学研究路径,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为指导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历史的必然。

2、提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概念诠释时代背景与内涵阐述

2、1、提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概念诠释 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特撰著了《阴阳证治学》中医药创新理论,书中系统阐述了科学假说、理论框架、认知模式、概念体系、病因特点、病机特性、辨证模型和治疗方药。从20__年开始,求证《阴阳证治学》创新著作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性论文陆续发表并应邀参加每年一届的国际络病学大会,与国内外同行一起研讨疑难病对策,为建立低成本医学范式做了大量的理论准备。低成本医学范式即用最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获得更高的健康维护效率与效益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最大的健康问题用最少的钱解决,小病不花钱,大病少花钱,花同样的钱能显著提高疗效并解决一体多病,一次性投入多维获效,寓防于治,治调防养,少用治病,多用养生,在治病的同时更赢得健康长寿。

2、2、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时代背景 近百年来由于西学东渐,西医学的构成论和致病学医学范式成为了医学界的主流医学模式,他的单靶点对抗性的诊疗手段,在外感病盛行的时代可谓大显身手一枝独秀,然而在复杂性内伤类疾病成为了人类健康主要威胁的今天,则明显暴露出西医学诊疗思维的局限,加之利益博弈、过度市场化和过度追求医学功利,使得卫生事业的福利性和公益性逐渐淡化,天价医药费屡见报端,民众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重要民生问题,加之以药养医引发过度医疗,不仅造成医源性疾病更使医药资源浪费惊人,环境污染严重,性价比严重失衡,公民的健康维护成本过高,远远超出了收入增长水平和支付预期,世界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科技进步本来应该使就医成本大幅度削减,然而实践证明:西医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属高成本医学,对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显现其局限性。随着医学模式转变、疾病谱变化、社会老龄化、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等卫生主题转换,对那些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的集中涌现,特别是面对那些病因不明、靶点不清、多因素致病、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和一体多病的复杂性内伤类患者更显力不从心,而中医用象思维构建的天人合一、医药合一、形神统一、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医学体系处理此类问题却得心应手优势凸显效验全面价格低廉,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努力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与发展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2、3、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内涵阐述 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纵观2千多年的中医学发展史,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截止到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现代医学的成熟与发展,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外感类伤寒与温病等传染病已得到有效控制,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人类社会的经济变革和物质生活的空前丰富,使伤于七情、饮食居处和阴阳喜怒等内伤类疾病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面对老年病、生活方式病、富贵病、代谢综合征、骨骼退行性病变及心脑血管病等复杂性内伤类疾病的集中涌现,用西医的线性思维、还原论方法、物质检查和单靶点治疗手段进行防治,不仅临床乏术且防治费用高昂。当西医学认识达到细胞水平,基因水平的今天,仍不能解决内伤类复杂性医学难题,也在向整体医学、系统医学回归。笔者根据二十多年的中西医内伤病理论与临床研究,结合现时代内伤类疑难重症及慢性病、老年病防治乏术和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2、3、1、中医学的认识论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提供了可能 《现代医学概论》指出:“以还原论为基础的现代医学科学不能适应人体和疾病的复杂系统,生命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涌现,不仅生命体本身病理过程复杂,而且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病理过程,在保障全民健康中过于偏重单一病种的诊治和局部医疗技术的发展而忽略了生命整体,过分依赖仪器设备、药物和手术,而忽视了病人的主诉和医生的智慧,医疗技术发展失控,医疗费用大幅度提高并浪费惊人,且好多疾病由于理论滞后临床乏术而进行着无效医疗,超过了社会经济和个人收入的承受能力加重社会不公。治疗学的第一原则是自然痊愈力的利用”。人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精神本体。人体作为整体存在的复杂开放巨系统,面对复杂性内伤病防治,理应遵从整体性、动态性、交叉性、非线性、最优化原则,从中医的象思维科学入手,从《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观切入,发挥中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中医学思维模型优势,彰显中医药学理论智慧。中医学以气一元论整体观和阴阳互化辩证观为认知途径,从宇宙生成学和疾病发生学角度切入,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用中药之偏性调整人体之偏颇大道至简,所用方法与药物医药合一就地取材节能环保自然天成,中医学的认识论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提供了可能。

2、3、2、中医学的方法论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提供了保障 方法是科学的灵魂。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所选取的手段途径或活动方式。方法论则是对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哲学反思,关注的是从抽象层面来把握方法的性质发展规律及其价值。方法与方法论包括哲学观念、人文思想、科学理论、诊疗行为、人际交往技艺以及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具体操作等不同层面,是客观存在着的,活生生的,无处不在发挥其作用。中医学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司外踹内的方法论和象思维科学研究路径,在深刻理解和把握生命健康与疾病内在运动规律、形态结构功能生理病理转化规律和物质能量信息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用哲学的反思和思维的抽象,将人放在自然社会环境等大背景下整体考虑,源于客观实在又高于客观实在,注重发挥医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对人体自然愈病力的利用,努力调动生命自身自适应、自组织、自调节、自修复、自稳态、自愈病的生物学机能,最终达到阴阳平衡而愈病疗疾治未病并赢得健康长寿,方法科学至简。

2、3、 3、中医学的价值观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指引了方向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中医学具有厚古薄今、重道轻器、重神轻形、以人为本、物以天成等价值追求和大医精诚、求真崇善尚美达圣的精神道德追求。无形的精神本体一直据于世界文明毋庸置疑的高度和中心地位,医学是人学,因有其精神本体而免遭失落,因有其形而上而达到应有的高度。中医学以其大道无形,以象会意、用象释道、道器合一的认识路径和思维高度,通过中医哲学的超验思维、经验反思、创新涌动、意象感悟和主客一体、体用合一特点及其探索性、多维性、中介性、开放性、批判性和可接受性思维特征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指引了方向。

2、3、4、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本质要求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国家做出的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卫生行业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组成力量,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实现好行业功能,是体现卫生行业先进性解放和发展医学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卫生战线干部职工实现人生与社会价值必须思考和回答的课题;战略影响格局。从国家战略高度行业客观现实和卫生发展需要出发,笔者在系统研究中西医诊疗体系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哲学基础、科学路径、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民情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与发展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2、3、5、用《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 笔者在《阴阳证治学》一书中系统阐述了阴阳证治的学科概念、内涵与外延,提出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衡、疾病丛生、阴阳可调、疾病可治、调平阴阳、长寿健康”的科学假说、“一元两极三维全息实象中医理论思维模型”理论框架和“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生命功能律动体”生命运动规律概括;系统阐述了人体生命阴阳“和合生命,失和生病”重要学术概念;发现了‘阴阳失衡——内伤病属性病机’和‘阴阳证治---调和治平’科学规律;概括出了复杂性内伤类难愈性疾病“久、慢、杂、难、缠”的发病特点;提出了“阴阳—体病因机脉证治药”创新辩证模型和“整合效应--阴阳承制调平”防治原则,总结出了“属性方药--治调防养”多维获效的用药规律,创制了‘全息实象诊疗法’和‘属性方药调治法’系统建立了阴阳证治体系并创立了河北博雅中医--阴阳证治学科远程诊疗网,通过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息实象诊疗技术系统实现复杂性疑难重症的网上异地诊疗并向全球开放,通过中医药创新技术与互联网整合实现了无障碍跨时空随时随地异地诊疗梦想,既节约并充分利用国家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又使患者省心省事省力省钱。其价值目标是:追求低成本高疗效愈病同时更赢得健康长寿;《阴阳证治学》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实象、全息、多维、内求、整体、系统、辩证、恒动的理论特点和“简便廉验”的学科特色,对探讨阴阳证治属性组方的效应规律和防治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及提高临床疗效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用科学思维和正确思想为指导并大胆实践,才能更快的走向真理;只有思维创新才可能有学术创新,所谓创新就是超越原来的规则。《阴阳证治学》是在传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为适应时展而创立的诊疗与防治内伤病的低成本临床新范式,是适应疾病谱变化,医学模式转变,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社会老龄化,生活方式病大量涌现的现实需要的创新理论,是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后所出现的内伤类代谢性疾病、富贵病、难治性疑难重症及老年病创新的防治方法和诊疗技术。符合中医学自身运动特点和医学发展规律,符合生物医学特征与美学要求,符合国家倡导的自然、绿色、节能、环保政策要求,符合卫生经济发展要求与医学发展方式转变。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生物学机能和自然愈病力的利用,绿色低碳环保高效节能。

2、4、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

何为哲学思维智慧?哲学思维智慧其实就是理性思考的方式,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辩证性、批判性、超经验性和实践第一性等特征;哲学思维的意义在于教导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哲学和世界,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中医学是象思维科学的结晶,《黄帝内经》是象思维运用于医学理论研究的典型代表,从理论方法到技术手段都是以象思维方式建构的,用象思维方法创立适合时展与社会要求的低成本医学范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医学难题的有效途径,《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医学是什么?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科学体系,属自然科学范畴。医学首先是人学。医学行为就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及其人际关系与交往的过程。人是万物之灵,是有思想有文化的高级动物,所以医学是科学的更是人文的。医学人文指关于医学的文化现象。患者需要医学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美国特鲁多语),所以医学应该为可为之事。唯科学技术至上有时往往让普通百姓病未治愈却因高昂的诊疗费用让家庭生存出现危机。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库恩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 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 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 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 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范式的特点是:(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3)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可以看出,在库恩的范式论里,范式归根到底是一种理论体系,范式的突破导致科学革命,从而使科学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如果非要简单概括的话,它的内涵有两层意思:一是科学共同体的共同承诺集合;二是科学共同体共有的范例。再进一步,一、可以简化为一种约定,二、就是范例。学术范式不是别的,就是看待研究对象的方式和视角,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对象、把对象看成什么、在对象中看到什么、忽视什么。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的基本理论、观念和方法;共同的信念;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范式的基本原则可以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表现出来,分别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实性问题、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问题。这些理论和原则对特定的科学家共同担起规范的作用,协调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百度文库)。

3、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投入、高消耗与低产出、低效率的情况也显现出来。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我国政府面临着服务社会的目标与资源供给有限两者之间的突出矛盾,自身存在着合理利用多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 益的需求,市场经济的进—步完善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要求,这必然引起医学体系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时空进入21世纪,面对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集中涌现和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一体多病的现实问题使西医诊疗陷入了窘境,医药费用的飞涨并未与解决医学问题同步,更多内伤病患者因不能达到消费预期而在遗憾和无奈中煎熬带病生存。而用象思维建构的中医药学可以充分的给与解释和说明。正如张维波教授所说:“中医的“象”是对世界本质特征的抽提,用“象”建构的世界比西方用要素建构的世界更能反映世界的综合本质特性,因此,在描述复杂系统的规律和指导对复杂事物的应用方面常常显示出更好的效果”[4]。笔者用《阴阳证治学》中医药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所建立的低成本医学范式,在积极应对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癌症与妇科杂症等疾病方面,可有效降低卫生经济运作成本并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且节约资源,节能环保,属中医象思维科学创新成果,是研究复杂性内伤病共性发病规律、病治异同规律、属性方药效应规律和保健养生规律等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学科。用《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4、结论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哲学成长的沃土,哲学是思维的摇篮,思维是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中医学是用象思维构建的,属象思维科学体系。象思维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对东方思维方式的概括,中医药学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我国远古农耕时代,中国古人在尊重客观事实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当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极其有限的条件下,集中文化思维哲学医学智慧和其他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以象思维科学为研究路径,以思维模型为研究方法,以人--自然—社会—环境—七情为医学模式,道器合一且精于气化而略于形质,通过观察演绎推理与综合而创立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以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四外踹内的方法论、四诊合参的诊疗技术、就地取材的防治手段、简便廉验的价值观、见微知著的治未病策略、平调阴阳的养生智慧和低成本健康维护理念,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时间与实践检验而历久弥新,在人类医学史上竖起了一座丰碑。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渗透力、象思维科学影响力、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感召力、中医药学自身特色与魅力和解决复杂性医学难题的超凡能力,借鉴和利用天人合一、道器合一、主客合一、体用合一、形神合一、医药合一、以人为本、大道至简、简便廉验、节能环保、绿色天然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结合现代医学认识和其它自然科学发展成果,为推动节约型社会发展降低人类健康维护成本,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巴甫洛夫巴甫洛夫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39.

[2]、张宗明:中医方法论的一个研究框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_年第3期

[3]左占国实象论哲学思维智慧的结晶---经络学说//吴以领《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m】中华中药学会络病分会出版社、2014:2:158--163。

简述法治思维的内涵第3篇

关键词:图表题 赏析 研究 备考策略

作者简介:李祖布,男,广东省深圳市布吉高级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今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选择题中有三道图表题,无论是题干表述还是题肢(即选项)表述都比较简洁,但试题中蕴含的信息不少,考查的知识和思维的内容比较丰富。下面笔者对这三道图表题进行分析,并探索做好图表题的策略。

一、以点带面,赏析图表题的考查功能

1.以言简意丰的图形,考查思维敏捷能力。

【试题】25.图7中,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下列选项与图7反映的变动关系相符的是

A.X为汽车的价格,Y为汽油的需求量

B.X为物价总水平,Y为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C.X为居民可支配收入,Y为恩格尔系数

D.X为出口额,Y为外汇收入

答案:D

【赏析】此题只有一个图形,并且坐标中只有一条线段,图形数量和线段数量降低到最少程度,这足以显示此题简约之美。但此题意蕴丰富:第一,X和Y所代表的涵义却与惯例所代表的涵义不同。习惯上,X轴代表需求量,Y轴代表价格,而今年这道题所代表的涵义却相反。这就打破了学生的习惯思维,考查考生细心谨慎的思维品质。第二,扩大了X和Y所代表的经济范畴,抛弃了以前两个变量所代表知识范畴的单一性。如在本题中,X分别代表商品的价格、物价总水平、居民收入、出口额,Y分别代表商品的需求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恩格尔系数、外汇收入。此题不但尽量扩大知识点考查的范围,而且通过多个知识点的引入增加了思维容量。第三,突出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A、B、C、D四个选项的内容都蕴含了对立统一关系。A选项考查的是价格变化对互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互补的两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方向相同,汽车价格上涨,引起该汽车的需求量和汽油的需求量均减少,这其中一增一减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B、C两个选项内容的对立统一是显而易见的,物价总水平高,则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低;居民可支配收入高,则恩格尔系数低。D选项的商品出口与外汇收入是一出一进,也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四个选项对立统一关系还反映在图形上,在斜线上任意取两点进行比较,或确定一点沿着斜线向一个方向移动,并作分析,进行取舍,辩证思维贯穿在动态的过程中。第四,以不同的知识点带动思维角度不断变换,考查考生的思维灵活性。第五,读图时需要兼顾图形内在的相关因素及其引起变化的相关信息,考查考生综合思维水平。总之,此题所考查知识点多,思维容量比较大。考生能否在合理的时间内快速准确解答,此题具有很好的将考生思维敏捷能力考查出来的功能。

2.以字母数字的图形,考查抽象思维能力。

【试题】27.假定某国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处在图中的X点,如果实行扩张总需求的政策,一般来说,该点短期内可能趋向

A.X1 B.X2 C.X3 D.X4

答案:C

【赏析】此题图形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所反映的关系呈反相关。图形中有五个处于不同位置的X,四个选项都是一个字母,这恐怕是历来高考政治试题选项字符数少到极限的一次。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必须以X位置为参照点分析其他四个X位置所出现的情况,四个X的位置引领考生必须分析四种情况,扩大了推理次数。就知识而言,教材没有通货膨胀率的定义,但有劳动生产率、利率等定义,考生应当从已知推出未知,进行类比推理,这是第一次推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呈反相关,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教材并没有直接明确告诉考生,但教材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调节作用告诉了考生扩张性财政政策与失业率的关系,即反相关。但此题只是说实行扩张总需求的政策,扩张总需求的政策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教材没有直接说明。但教材说:“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可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扩张总需求的政策,推理出实行扩张总需求政策与失业率呈反相关,故排除X1、X2、X4选X3即C答案。此题通过读图又考查考生图形推理能力,对抽象思维的要求十分明显。

3.以信息明暗的漫画,考查归纳概括能力。

【试题】35.图9漫画中,“幸运”壁虎对“中奖”经历应该作出的合理反思是

A.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

B.应该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C.认识主体立场不同结论自然不同

D.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案:D

【赏析】此题漫画上三处简短文字组成一条因果联系:商场——有奖销售——中奖。意思十分简明,考生十分熟悉这种社会现象。漫画中还有隐含的信息:断掉的尾巴、流出的血、“幸运壁虎”文字。而要做出正确选择却需要动一番脑筋。A选项,哲学分为真正哲学和非真正哲学,真正哲学才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而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认识具有反复性,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幸运”壁虎的经历不涉及人生价值;真理是客观的,认识主体立场虽然不同,但面对同一个反映对象,真理性的结论只有一个,本题只有一个主体,不会出现不同的结论,“认识主体立场不同结论自然不同”的观点过于绝对。故排除A、B、C三个选项。“幸运”壁虎真的是幸运吗?天上不会掉馅饼,“幸运”的原因是自己有购物行为,中奖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断掉了尾巴,流了血,说明“中奖”归根到底是自己的付出,所以“幸运”和“中奖”要打上双引号。“幸运”壁虎以亲身的经历认识到有奖销售实质上有一定的欺诈性。这样的正确认识才应该是合理的反思,而这种认识是从这次经历中得到的并加以证实了,所以漫画寓意是: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选D。一个漫画考查的知识点纵贯《生活与哲学》的总论、认识论、价值观三个部分,而且漫画包含多个信息,要做好这道题确实需要考生具备较高的归纳概括能力。

二、研究图表题,确立科学备考策略

图表题形式具有新颖性,避免整张试卷纯文字试题的单调和枯燥,使试卷具有变化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消除考生视觉疲劳的作用。图表题题干既有文字信息,又有图表信息,以独特的具象作为呈现方式,综合考查考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和敏捷应变能力等。所以图表题是对考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水平考试。教育部出台的新的《考试说明》中明确了政治高考的四种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要求学生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4.论证和探究问题。“图表题”不论是作为选择题、简答题、还是论述题都能够不同程度地考查上述要求。图表题的特点及其考查功能使得它在高考政治试卷中有一席之地,笔者对此提出四点备考认识。

1.识别命题范围。图表题包括图形题、漫画题和表格题,能较好地反映数量关系和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因此,图形式和表格式的图表题常常用来命制《经济生活》范围的试题,而漫画题则以命制《生活与哲学》范围的选择题最为多见。

2.变式训练涵义。今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的两道坐标式的图形题横轴和纵轴代表的涵义与往年的所代表的含义不同。就今年来讲,第25题与第27题都是坐标图形题,而这两题的横轴和纵轴所代表的涵义不同,甚至同一道试题横轴和纵轴所代表的涵义也不同。这就启发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选择代表不同涵义的同类图形题,以扩大学生见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明确命题走向。近几年高考试题凸显了新课改理念,以能力立意。不论是哪种题型,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和思辨能力都比较明显。而图表试题的灵活性很强,能够较好地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今年广东文综政治图表题最为明显,可以说,没有一道纯粹考查记忆性的试题。这为以后的复习备考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为减轻学生大量做题和重复记忆的负担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简述法治思维的内涵第4篇

一、文化的内涵研究概述

文化,一种亘古绵久的社会现象,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对其研究需要极大的理论勇气。。文化是社会科学中演变历史最长、定义最复杂的概念之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文化(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本意指耕作、培训、教育、发展、尊重等,其他含义均由此引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习惯于在各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它,而并没有提出一个精确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美国人类学家克虏伯和鲁柯亨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就列举了1871—1951年理论界有关文化的164种定义。理论研究学者们对文化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从国内外研究的动态和广义与狭义静态陈述,两维视角、“立体式”研究文化的内涵。

第一,从国内外研究动态纵观思维概述文化内涵。以王仕民教授与柳恩铭学者为代表,对文化内涵研究是从国内外研究动态来阐述的。

国内中国语境中的文化。“文化”一词,中国古已有之,并非是舶来品,从《易经》开始,一脉相承至今。所谓文化,在汉语中按字面意义讲,就是文而化之。《易经》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面就已经蕴含了“文化”的意思,且与现代语境的“文化”内涵基本一致。最早提及“文化”一词是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篇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晋人束惜在《补亡诗·由仪》中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可以看出,在古汉语系统中,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与“武力”、“武功”相对,指以文德教化天下,都是一种统治手段。大抵在古人眼里,文化是用“文”的内容和方式来“教化”百姓的统治方法,就是人文教化,重点是道德教化。

中国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传人,国内学者对文化的概念也进行了深入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一文中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胡适在《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指出:“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

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则认为:“以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为文化。”

蔡元培在《何为文化》中提出:“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

陈独秀在《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一文力主:“文化是文学、美术、音乐、哲学、科学这一类的事。”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任继愈在《民族文化的形成与特点》中认为:文化是“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特点的精神成果”。

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司马云杰,以极大地理论勇气给下了定义:“文化乃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而且,他在书中对其下的定义有几点解释:一是人类创造的;二是人类创造的特质;三是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四是不同形态的特质。

国外西方语境里的文化。在西方,文化更是一个多义性的概念。最早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来使用的是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一位专门研究文化概念的法国学者维克多·埃尔在《文化概念》一书中研究了文化概念的产生和起源,他指出:“关于文化概念的探讨是在17世纪和18世纪以来随着政治思想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是一种原始的和基本的关系。”文化概念的多义性既表现在人类文化生活的实践中,也表现在文化学者对文化概念的阐述。在文化理论研究中,理论性成就最高的当属世界各国百科全书上的文化定义:

前苏联。《苏联大百科全书》将文化概念作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作为广义的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而狭义的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迈尔百科全书》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类,并认为文化概念常指精神文化。它说:文化即指“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思想财富”。

英国。《大英百科全书》赞同将文化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一般性”的定义,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第二类是“多元的相对的”定义,“文化是一种源于历史和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成员共有”,它包含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

法国。《法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一切其它规范和习惯”。

第二,从广狭义静态思维概述文化内涵。

以吕会霖、胡维革专家学者为代表,对文化内涵的研究是从广狭义静态的视角来阐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文化的界定理论界逐步统一为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与自然对立的概念,它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创造并保存的内容之总和;“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取得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比较认同的看法认为“文化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活动而获得并积淀在特定民族中,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情感、信仰、习俗等行为方式和规范模式,以及观念意识等生存样式的系统”“文化是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近几年,中国的新一代学者又给文化下了许多定义。总的来说,他们似乎不满足于以往关于文化概念的“物质”和“精神”的两分法,进而提出了“三分法”。究竟如何分,又是各不相同。

有的在广狭两义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三义”或“中义”文化,即指“饮食文化、衣着服饰文化、游乐文化等等,还包括体现在人与人交往—各式各样伦理关系中的文化”。

有的将文化规定为人的“实践能力、实践方式、实践结果”三个方面。

但是,就文化内涵是达成了许多共识,表现为:其一、文化是“习得”的;其二、文化具有一定的形态并负载意义;其三、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它在文化中具有主导性作用。

第三,文化内涵的厘定。

对于文化概念的定义,本文在此比较认同胡维革教授在《中国文化论纲》中给出的界定。他认为:“文化是人的群体或类的内在精神和这种内在精神的外在体现,是人的群体或类借以相互区别或与他类区别的依据”。他给文化下的定义包括两层涵义,对此作了解释:一是“人的群体或类的内在精神”,即“隐文化”或“软文化”,包括哲学、思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时尚等,一是“这种内在精神的外在体现”,即“显文化”或“硬文化”,包括教育、科技、出版、体育、卫生等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设施。总而言之,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后天习得的和创造的,是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复杂地整合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涵的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涵的研究,理论界遵循的是先探讨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概念、发掘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涵的过程。在此,就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涵研究进行一个初步梳理综述。

探讨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目前理论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成,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文化的形态。随着人类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研究视野的扩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人类学与教育、文化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联姻”的倾向已越来越明显。所有主要的人类文化系统都必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分在内。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文化讨论中,有许多学者谈到了文化的构成问题,其中亦不乏将思想政治教育明确地列为精神文化范畴者。

第二,动态的文化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从文化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来说,两者几乎是同时产生。早期的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分得。而文化是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具有的,只有个人拥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尚不能称之为文化。在出现了文化上的萌芽后,需经由传播这样一个过程为社会群体所掌握,才能算是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先产生某些文化上的潜在要素,然后经由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潜文化的传递、教授而为社会群体掌握,才能构成文化,成为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文化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或者说可以说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也必须以文化为前提。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整个文化发展的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我们知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文化,主要包括思想文化、科学文化和艺术文化,而且“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宗旨正是为了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整个文化发展的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不等同于简单的文化知识传授。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情感愿望、主观意识等密切相关。在此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以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基础,去对待那些本身并非很理性化的对象,就容易变得情绪化、意向化、随意化,从而偏离先进文化建设的轨道。但是,克服过去那种思想宣传和政治教育单兵出击的不足,增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文化含量,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而是要追求科学的“真”、人文的“善”和艺术的“美”。

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概念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初步的下一个界定。王仕民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综合利用文化资源,特别是精神文化、运用文化方式,进行自觉育德、自主育人的文化。

本人高度赞同王仕民教授在《德育文化论》中对其界定的文化,同时也认可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涵的探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应包含的文化资源。王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主要指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综合利用的现有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内容,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当代科技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成果。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传输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怎样将自己的文化内容传输到学生,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和目的的,这就是我们要谈得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方式要解决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传输方式有自己的传承方式、感染熏陶方式、辐射渗透方式、自觉创造方式。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本质就是自觉育德、自主育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内在地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育人过程之中。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的研究,专家学者还涉猎到以下内容:

第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征,王仕民教授总结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生本特征、渗透性特征、人文特征、超前性特征。

第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性质。柳恩铭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性质主要包括文化的联系性、文化超前性、文化民族性和文化开放性。。王仕民教授总结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阶级性、思想性、方向性、价值性、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属性。

第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功能。柳恩铭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文化选择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文化创新功能。王仕民教授总结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第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价值。柳恩铭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文化认同价值、文化导向价值、文化动力价值。

简述法治思维的内涵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视域;学理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1―0072―03

经过20余年探索,当前我国(不包括香港、澳门与台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处在向科学化(专业化)提升的关键时期。[1]而“范式是标示一个科学成为独立科学的‘必要条件’或‘成熟标志’”。[2](P5)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在此前积累基础上,合理借鉴有关理论,前瞻性建构遵循学术发展规律、契合(高等)教育特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类似于“范式”),充分发挥其促进学术发展的作用,这对整体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专业水平等具有特殊时代要义。而厘清建构三维整合型视域的学理资源,则是建构和发挥其作用的前提。因而,此项探索无疑具有深刻的蕴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的内涵

根据我国国情,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余年所累积、丰富、凝结而成的属性相契合的研究视域应该是政治、科学、规范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同时观照、深度整合。

从政治层面来透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含义:文化意蕴,在思想政治教育框架内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特色,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化的本质内涵。方向定位,即在最终发展方向定位于服从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方面的规格要求,服务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

从科学层面来透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它是一门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变化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由这两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组成、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

从规范层面来透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运行应符合、遵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得到合规律的体现。

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既从三个不同层面同时观照,又达到了内在逻辑的统一,而不是简单拼凑,政治性是内在支持与制约科学性和规范性,它是科学性与规范性得以发挥作用的“无形之手”和空间边界。科学性是把政治性的(抽象)文化意蕴转化为规范性操作的理论原理。没有科学性,政治性就会成为束之高阁的抽象物,规范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规范性是保证政治性的文化意蕴和方向定位、科学性的理论原理在实践中得到合文化、合规律地具体体现和标准执行的技术系统。如果只有了科学性,而没有相应规范性,则科学性也就成了“海市蜃楼”。

二、建构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中可资利用的资源谱系

本着“为我所用,取舍并重”的原则,在不同层次对建构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有着直接可资利用的学理资源作一简要梳理。有鉴于此,下文对这些资源谱系的介绍也就必然不是全景式观照,而是从上述特定角度来进行有聚焦式的“截屏”。

(一)复杂性理论

又称复杂性科学、复杂性思维、复杂性研究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名称,而在本质上大同小异。因此,本文对此不加以严格区分,都称之为复杂性理论。孕育于20世纪 80年代的复杂性理论,是从整体论角度,作为传统科学研究中还原论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在这场复杂性运动中,以新的方法论为特色的复杂性的光芒照亮了分析还原方法的死角,各门传统学科又焕发了青春。”[3](P27)因而是少见的以研究方法,而不是研究对象作为自己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科学,是“一个框架、一种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3]就本文论题而言,复杂性理论基本内涵主要有:

1.整体思维。从整体角度来把握研究对象属性,而非把肢解于整体的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即直接诉诸于整体,通过研究整体的性质和结构获取对属性认识的方法。因为“整体具有一些性质和属性是各部分在彼此孤立情况所没有的”,[4](P26)当然也不忽略部分中也有整体性,只是不能像还原论那样,把整体肢解为部分,把整体简化为部分,并以部分的研究成果来推论对整体的认识。这意味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要从其自身包括的心理、健康、教育三方面组成的有机整体中来研究它,不能肢解式、分解式研究其中一个方面,并用这一方面研究成果来推论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

2.关系思维(对象和环境一体化)。与机械论坚持的使研究对象孤立、脱离于它的环境观点相反,复杂性理论认为个体(研究对象)只有与环境的关系中才能得以解释、定义与描述和认识。“对于孤立的信息或资料的认识是不够的。必须把信息和资料放置在它们的背景使它们获得意义。”[4](P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引入中国后,已经被强大中华文化所涵化,并因此内在凝结着中国文化的某些品格,从而与西方国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文化层面的差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在高等学校场域内,心理健康与高等教育互相移植和嫁接而成一门新科学,因此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环境中。因此就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而言,上述因素就是其内在规定的环境组成部分。因而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时,必须从关系角度适当考虑并顾及上述环境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相影响,而不孤立、静止地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方法多样性。不固守,也不偏重某种研究方法,兼容多种方法,具体包括:整体中仿真、分析和演绎方法、定性和定量方法等。长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分裂,并且互相隔阂。借助复杂性理论指引,尽早实现这两者研究方法的融合, 从而达到方法体系、理论体系和研究对象属性三者契合度显著提高。还有非线性、生成性(过程性)等对本文研究也有一定启发。

(二)范式理论

托马斯・库恩于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基于物理科学等自然科学发展的向度首次提出了“范式”概念及理论,后来在 1974年出版的《必要的张力》一书中《范式再思考》一文回应了学术界对其此前提出范式的质疑,对范式概念作了必要的修正。由于在原初意义上范式概念的模糊性,科学哲学家玛格丽特・马斯特曼指出:“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年)一书中至少有21种不同意思使用范式,可能只多不少。”[5](P77)因此,范式概念嬗变至今,其内涵早已漫溢出托马斯・库恩本来就歧义丛生的语境边界,蔓延至几乎所有学科。尽管如此,从普遍意义来透视,库恩范式概念的深层贡献在于从功能角度阐明了范式对推进学术研究、学科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范式在任何理论、学说或意识形态起一个既是地下的又是至高的作用”,[4](P17)这种作用的实现方式或是明确或是隐含的,而不是在于其表层话语、言辞之争,具体包括:

1.规约。 规约处于规训诸作用中的基础和核心。托马斯・库恩针对范式在规定(物理)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共同信念时,指出:“以共同范式为研究基础进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6](P10)这些专业承诺和明显一致的共同信念是构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先决条件和理论前提,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传统得以延续的先决条件。

2.表征。托马斯・库恩从动态层面(还有静态层面)认为,范式(更替)表征科学革命的内在逻辑。伴随着常规科学发展到反常与危机,引起科学革命,重新进入新的常规科学阶段,新旧范式实现了更替。“一种范式通过革命向另一种范式过渡,便是成熟科学通常发展模式。”[6](P11)

3.训导。“一个范式支配首先是一个群研究者,而不是一个学科领域。”[6](P161)范式训导作用主要是指范式在培养科学共同体的未来“局内人”“守门人”以及新手、初学者等中的训练、指导等作用。

(三)科际整合理论

科际整合诉求是以研究对象中心,试图实现从不同学科理论汲取有关元素经过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基本能反映研究对象客观本质属性的理论框架,而不是多学科理论简单拼凑和堆砌。“强调对同一个现象或问题从不同的学科视野或侧面介入,在整合、融合的基础上构成一个新的多维视野,从而使研究摆托原有单一视野限制,将参与的各个学科的学理融合成一套新的原理、原则。”[2]

如果说复杂性理论在方法论层面为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提供哲学指引,那么科际整合则是从技术层面来保障、体现复杂性理论在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从各种不同学科观点或理论角度去考察透视,经分析而后进行全盘的综合,经个别的分观后建立整体性总观。”[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的科际整合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基于整体学术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现象进行整体的系统的、全面的考察而建构的介于高层次方法论与各种具体研究方法之间的一种中观层次的认识工具。

(四)规训理论

福米歇尔・福柯最早从知识社学角度提出规训,此后其内涵经历多次演衍。在《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中把原初知识社会学的“规训”延伸到学科层面,并揭示了学科语境中规训最初基本内涵,即“学科规训实际上进行的是学科间分门划界的工作”。[8]此后霍思金等作进一步探索,随后,沙姆韦和梅瑟・达维则将名词形式的学科(discipline)所涵盖的学科、规训、建制等内容综合性表达出来,造了一个新词――disciplinarity[9](P12)(即学科的动名词形式,接近于“学科化”),翻译为“学科规训”“学科规训制度”,从而学科规训内涵更加明确。

演变至今,我国学者认为其在教育领域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种知识分类的规则和学科分立的制度(按照一定标准将人类浩如烟海的知识划分为不同的学科门类,依据一定规则来审定什么知识可以进入某一学科,什么则应排除在外),一种建立在现代知识体系上的学校教育制度,一种教育实践活动。[10]

就本文来说,遵循规训共性意蕴,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是在“规范学术(科)研究、划定学术(科)边界、促进学术(科)发展”等,主要侧重于“规范学术(科)研究”含义上使用规训。国内也有学者持类似的观点,如李金奇等提出“范式还具有一项更基本的功能,即范式的学科规训作用”。[11]因而可以说,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为规训提供了依凭,而规训则是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价值的实现路径。具体规训路径包括:拓展“智库”方式、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出版专业期刊等。

整体透视,在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维整合型视域中不是对上述理论资源的简答混合、机械组合,而是以清晰的目标来统摄材料,以“为我所用、合理取舍、体现特色”为准则来扬弃资源。其基本路径为:借鉴复杂性理论来作为整个建构的思维、方法论启发和目标参照;技术层面如何建构则合理汲取科际整合理论;建构后能产生哪些促进学术发展作用则合理参考范式理论。而在实践采取哪些路径来发挥上述作用、实现其价值则借助于规训理论来阐发。

[参考文献]

[1]裴学进.论政治科学规范三维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4).

[2]陈时见,袁利平.比较教育学的范式与学科生长点[J].比较教育学研究,2007(03).

[3]黄欣荣.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4]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伊姆雷・拉卡托斯,艾兰・马斯格雷夫著.周寄中译.批判与知识增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6](美)托马斯・库恩.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刘仲林.科际整合的哲学与方法――评成中英、傅伟勋的跨学科观[J].哲学研究,1999(01).

[8]刘亚敏.被“规训”的学科规训理论:误读与重释[J].江苏高教,2012(04).

[9]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9.

简述法治思维的内涵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研究对象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5-0130-04

建立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该研究领域必须有特殊的研究对象,二是必须有指导其研究的理论基础,三是必须着力開展实际的研究。三个条件中,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能够建立的内在依据,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本质之所在。综观我国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许多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教材更多地停留在对“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上,而对“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为什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则研究得不够。这不能不说是在学科研究对象认识和把握上的一种失之偏误。因为,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展现出很强的科学性,不应无条件地承认某一既定的前提,而应对任何一个既定的前提作反思性的研究,并最终说明彼此之间的关系。若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或简单地等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它就只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以及教育内容的关系,只会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规律和方法,而不会对它们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前提条件作批判性的考察,因而必然减弱这门学科的科学性。本文在梳理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争鸣的基础上,从哲学、政治学、教育学三个角度对其研究对象进行审视,尝试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新思考。

一、论点辑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学术争鸣

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问题还在讨论,至今仍未达成共识。主要观点有“现象论”、“规律论”、“关系论”。“现象论”主张将思想现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有学者提出应建立思想现象学理论,该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要从研究思想人手,将思想现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逻辑起点和元概念。“关系论”的提出者是余仰涛教授,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称呼应为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对象应该是思想关系,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思想上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问题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应以问题为导向,重点研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等方面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该论点回避了学科研究对象在哲学命题上是否成立的疑问,将着眼点放到了实际问题上。“规律论”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个规律论”和“两个规律论”。

关于“一个规律论”。仓道来教授认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本质及其发展最一般的规律。吕才明教授认为应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也有学者认为应以思想政治观点形成发展过程及其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还有学者提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并且强调说这是建立在对学科特定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逻辑起点及逻辑结构、研究对象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辩证关系基础考察上的。“两个规律论”以孙其昂教授和张耀灿教授等人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孙其昂认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行为变化规律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张耀灿等主张,“应以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认为,“两个规律论”比“一个规律论”更能说明和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张耀灿教授等人的观点在当前得到了学界许多人的认同。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用“思想品德”替代了“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特性。应该将学科的研究对象表述为“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与发展规律”。

从上述争鸣可见,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对一些具体问题的争议和分歧还比较明显。这些论点也为学科研究对象认识的深化提供了思维空间。

二、学理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内涵确立

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应从哲学、政治学、教育学三个角度把握其内涵进行学理建构。原因之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也是一切学科发展的逻辑起点;原因之二,政治学和教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交叉学科得以建立的两个重要理论来源。从这三个视角分析可以更全面、科学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从哲学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概念和范畴主体、客体、介体及环体等均由哲学引进而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也必须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哲学就是教育的最一般的方面的理论”。哲学的发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立场,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新理念和模式的构建。从哲学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是“一定社会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运行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要通过现象分析规律,规律是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的结果,是对现象研究的成果。这种看法是建立在对学科特殊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深入考察基础上的。关于学科研究对象问题,曾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了某一门学科的对象。”显然,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首先就要考察学科是否具有特殊的研究领域及其特殊矛盾,而考察特殊研究领域和特殊矛盾的前奏是对客观存在的现象的把握。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表述为“一定社会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运行规律”就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不然就陷入了自说自话的诡辩。

从政治学角度看。政治活动的核心就是国家政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政治学研究领域中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政治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就是统治阶级传播主导政治文化以维护自身统治的过程。“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此,就普遍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实现和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其政治学意义上的作用发挥体现在两个方面:从个体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获取社会既定的政治文化,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也就是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社会主流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情感,表现出一定政治行为方式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所在。从社会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定社会和社会群体培养、教育其成员接受社会政治规范,支持现行政治制度,承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发挥一定促进作用的过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所在。有学者就指出:“在政治学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用于建构一种权利关系合法性的基础,更是巩固自身政治统治和意识形态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也正是由于不同的权利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必要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我们认为,作为专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其研究对象可以做出这样的表述:以主导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工作、政治实践、文化建设和品德教育及其发展规律。这种概括既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论题,即主导意识形态,又顾及到了学科研究对象的全面性。

从教育学角度看。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研究对象就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现象是人类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有三个规定性:一是客观存在,可以感知和认识;二是包括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教育实践;三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教育科学就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教育学所揭示的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教育的性质、目的、原则、方法等,对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其他学科都具有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也可以说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也需要吸取并遵循教育学所揭示的教育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但从教育学的三个规定性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视野超出了教育学的范围,学校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形式不一定都以教与学为主体,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的结合。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有特定的机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邱伟光、张耀灿在他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就采用了教育学的研究取向,依据这一概念给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仅从教育学逻辑看,这样的定义是非常恰当的,然而从目的性角度看,这样定义又似乎值得商榷。原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总表现为使教育对象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很多时候就是思想工作和思想观念转化,已经形成相对稳定思想品德素质的人也会有产生思想问题和认识错误的情况;原因之二是这样定义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是思想品德的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没有得到体现。我们认为,从教育学角度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学,其研究对象可以表述为“人类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现象、问题及其教育规律”。

现在我们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做一个总结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应是以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现象及其实施规律。这一概念总结、体现了哲学、政治学和教育学的三重视角。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以主导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工作、政治实践、文化建设和品德教育现象及其发展。为实现教育目的,它也必然研究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总而言之,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规律,也不能把“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这一学科研究对象包含的一个“点”代表“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现象”这个面。如果那样,它就只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以及教育内容的关系,只会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规律和方法,而不会对它们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前提条件作批判性的考察,因而必然减弱这门学科的科学性。

三、内涵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问题视野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以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现象及其实施规律,是这一研究对象的内涵可分解为三个方面,这也是学科研究对象所包括的基本问题: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即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由此展開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本质概念、内部结构关系以及具体的定义、目标、内容、任务等基本涵义。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即为什么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以及由此展開的价值研究和意义、地位和作用等。三是怎样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规律、原则方法、理论武器、组织管理等。这三个研究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涉及的基本问题视野和内涵展開。因为学科研究的起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现象,归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学科研究的基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学科发展的目标指向,决定学科研究的意义和社会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则强调学科建设的过程机理,重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规律,要求理论研究能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这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都是人类社会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客观存在,是关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作用下人的思想意识与政治观念及其形成、转化即教育影响的客观现象,统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正是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这种客观存在的需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客观的科学研究对象,也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简述法治思维的内涵第7篇

关键词:《为吏之道》 儒家思想 修身养性 考核评价

《为吏之道》这里面有大量关于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概述,因此被高敏先生称之为是各家思想的有机融合。本文将通过《为吏之道》的文本的解读,对其中的各家思想文化进行概括总结,进而探讨出儒家思想对这部著作的影响。

一、《为吏之道》中的关于修身养性思想文化的概述

秦国打破了以往的世袭贵族制度,开始按照军功来授予官职,不再看重出身和门第,所有的人只要靠军功就可以被授予官职。这样的授官制度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这样有利于帮助秦国消灭其他六个国家,统一全国。但是过分地注重军队战斗力的建设,对于政府的吏治建设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秦国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国家法律的建设,对于商鞅主张的“法”,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这就要求当选的官员要时刻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以便可以达到政府所规定的要求。因此在《为吏之道》这里面,就有很多关于官员个人素质和修养的描述。

(一)为吏作风

在《为吏之道》中,首先强调的观点就是政府官员应该廉洁自律,“凡为吏之道,必精絮(沽)正直,审悉毋(无)私”强调了政府官员要严格按照法律来循规办事,坚决不能为人情所困扰,做人要正直正派,胸中坦荡荡。在对待所有的人时,不管是自己的亲戚朋友还是仇雠旧恶,都要根据所犯的罪进行惩处,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来判断,在对待那些真正有才华、品德高尚,但是和自己有深仇大恨的人,我们同样也要予以帮助和提携,帮助政府来管理国家,造福人民。

在《论语》中,孔子认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孔子就非常重视个人的廉明正直,所以要求自己的学生在以后仕途的时候不管身居何职,都要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这样才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对于金钱的问题上要“取之有道”,一切事情都是“义”字当先,“临材(财)见利,不取句(苟)富”,主张钱财的获得要通过个人正当的途径,做官不是为了赚钱,更不是为了光宗耀祖,而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并且得到社会的认可,为劳动人民服务,尽职尽责,克己奉公。如果“,苟取私利,还不如不做官。”,“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只有做到了广大劳动人民大众的“民服”,取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最后才能够“后劳其民”。简文中所提到的“正行修身”这个主张和《大学》中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为吏信仰

孔子在《论语》中的首篇里就一直强调“忠信”的作用,那么在《为吏之道》中也同样有如此的概述:“宽俗(容)忠信,和平毋怨,悔过勿重”。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话语:“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和《论语》相比,在《为吏之道》中并没有对“忠”这一方面做过多的阐述,这里或许是因为阐述的“忠”和《论语》中所主张的“忠”有着意义上的差别,在这里说的“忠”,应该是官员们对皇帝的忠心,然而《论语》中的“忠”则更多地是从维护“礼”出发的,也就是用来衡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是确定国家伦理纲常的理论,即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

二、《为吏之道》中的关于为人处世思想文化的概述

(一)安贫乐道的豁达人生态度

在《为吏之道》中,关于对待自己身边周围人的关系上主张的是“兹(慈)下勿陵,敬上勿犯,听间(谏)勿塞”、”毋喜富,毋恶贫,正行修身,过(祸)去福存”等,更加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尊卑有别的社会关系,但是同时又不能因为自己的富有和他人的贫穷来确定和他人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和《论语》中所描述的社会人伦关系有着相似的地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封建社会道德标准已经直接规定了常有的几种伦理关系和自己应该所遵守的规范,只有通过这样的社会准则和规范才可以统一人们的思想,进而维护整个社会正常的社会秩序和伦理。

在《为吏之道》中有“临材(财)见利,不取句(苟)富;临难见死,不取句(苟)免。”这样的主张,其思想内涵和儒家的主张是一样的,在儒家的经典著作《礼记・曲礼》里面有“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这样的记载,可以说是有着同样道理的论断。

孔子在《论语》中十分推崇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提倡个人修养的提高,但是也不推崇富贵安逸的生活态度,并且用了颜渊的例子来说明佐证一个人在极其贫困的生活环境之中也是可以创作出极高的学问来的道理,最后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因此在《论语》中,当谈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问题的时候并不是根据他人的富贵、家庭背景来进行交往的,而是根据对方的学问,品德操行和能力来进行选择的,“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在这其中并没有提及到对方的财富问题,在这一点上《为吏之道》和《论语》又是可以相通的。

(二)中庸的为人处世原则

在《为吏之道》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严刚毋暴,廉而毋刖,毋复期胜,毋以忿怒央(决)。”这和《论语》中的“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中庸思想主张非常的接近,同时还讲到“疾而毋勰,简而毋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说话的时候应该快,但是又不能说错话;话语语言要简洁明了,同时又不能粗俗鄙夷。”其中还有一句话是:“毋复期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诫我们不要想着一味地怎么去超过和压制着别人,这就和儒家所主张的“庸之道”的思想文化内涵特别的接近。

(三)重义轻利人生道义节操

在《为吏之道》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临材(财)见利,不取句(苟)富;临难见死,不取句(苟)免。”这就是一段关于对义利之间进行取舍问题进行概述的一段话,和孔子《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行,多怨。”以及和孟子主张的“义利之辨”,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地方,都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印证,中华民族这种重义轻利的人生道义节操观一直流传了数千年,直到今天,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不二法门和最好的道德品操指导原则。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总体概述和解读,我们可以得知在《为吏之道》的规定中,体现了大量的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文化内涵,在《为吏之道》中,我们都可以找出来很多直接或者间接的原型和蓝本,这也就是说《为吏之道》这部著作的思想文化内涵是属于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融合和概述。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和秦始皇用法的家思想治理秦国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为吏之道》是战国时期的一部重要法律文本。

参考文献

[1]高敏.秦简《为吏之道》中所反映的儒法合流倾向[J].哲学研究丛刊,1979(07).

[2]陈战峰. 从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看秦思想文化的发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02).

[3]俞志慧. 秦简《为吏之道》的思想史意义――从其集锦特色谈起[J].浙江社会科学,2007(06).

[4]连劭名.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与古代思想[J].江汉考古,2008(04).

简述法治思维的内涵第8篇

关键词:字中医;西医药学;优势;劣势

【中图分类号】R-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521-02

1 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分析

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 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称为西药, 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为中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 存在种种误区。[1]

1.1 按产地划分: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 除了植物药以外, 动物药如蛇胆, 熊胆, 五步蛇等; 介壳类如珍珠, 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 磁石等。中国亦研制了很多首创的药物, 如天花粉素, 棉酚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

1.2 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 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 这种划分也不正确。因为也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 如中药冰片。

1.3 按组成成份为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为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为中药, 这种标准也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 即为成份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 而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1.4 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为西药, 而将中国的传统料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为中药。这显然也不合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 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即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 更有丸散膏丹等剂型。

1.5 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 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 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 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 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 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

2 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界定

2.1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概念内涵。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 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 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 按辨证论治的原则, 确定机体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在诊治的全过程中, 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 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 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 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 即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酸苦甘辛咸) ; 归经, 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第二, 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 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活血化瘀等。第三, 药物配合使用时, 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 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总之 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 称作中药。

2.2 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概念内涵: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 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

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 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 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 如是液体还是固体, 是酸性还是碱性等, 第二, 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 如抑制细菌、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 药物配合使用时, 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变化, 如沉淀、分解等, 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 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 称作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 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 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 还可不称作西药。

3 中西药特性分析

3.1 中医药学特性分析。中医药学具有以下五大特色:[2](1)整体观。中医药学的整体观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整体论。整体论强调事物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中医药学认为, 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而人体与其外在环境又构成一个更大范围的整体, 人体内部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密切联系。人体虽可划分为若干个小的部分, 但人体各部分的生命活动必须协调、统一。同时, 作为人体生命活动三要素的精、气、神, 对脏腑、经络发挥着滋养、激活及协调作用。反过来, 精、气、神的化生、贮藏及输布运行又主宰于脏腑、经络, 尤其是五脏的功能活动。病理上, 人体局部的病变, 应视为整体病变的一种局部反应, 因而“ 整体失调” 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出发点。(2)个体化。中医主张医生临证研究的对象不仅是病, 更是患病的活生生的人。每种疾病虽有其自身特定的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及诊疗规律, 然而医生面对的绝非抽象的疾病, 而是某一患病的个人。即使患同一种疾病, 由于体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精神状态等种种差异, 不同的个人在临床表现、病机类型、疾病的发展和转归等方面千差万别。中医在临床工作别重视每个病人的个体特征, 坚持人、病兼治而以人为本的治疗思想。(3)东方思维。中国古代的医学家为了总结医疗经验, 阐明医学观点, 探索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诸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庸之道等, 引人医学领域, 并逐渐形成为一些思维定式,从而与古今的西方思维迥异, 姑称之为东方思维。[3](4)审机定治。中医学和西医学学术上的最大区别, 就在于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及由此而处理疾病的思路的不同。(5)自然疗法。中医的治疗手段以中药疗法为主, 还包括针灸、推拿、气功、心理、饮食及体育等多种疗法。

3.2 西医药学的特性分析:西医药学的优势在于,以现代科学的微观知识来认识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 微观到物质的分子乃至量子水平, 功能可达用微小电变化来表述, 固能保障对人体局部情况认识的精确性。反映在临床用药防治疾病时, 药物功效与人体状况指标的针对性, 如抑制细菌、降低转氨酶、升高血压等, 呈现着人体局部疾病治疗的精确性。

其劣势在于, 对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的宏观认识很不够, 甚至达到连最基本的宏观知识都不顾及乃至不承认的状况, 如四肢冰凉、喜热饮或冷饮等似乎与人体状况无关的情况。现今所谓的人体第三状态或称亚健康状态, 明明人们自我感受很不舒服, 但西医药学仍不承认为病态,因为用微观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尚不能检查出“异常”。用药物防治疾病时, 往往在起治疗作用的同时, 又可能对人体产生伤害作用, 甚至无药可用, 呈现着难于保障整体治疗的准确性。[4]

4 中西药配伍合用

中药和西药如同兄弟俩, 在治病这一目标上相配合, 取长补短, 往往会收到很好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同时, 在中西药配伍应用的实践过程中, 对于不宜配伍的中西药也有所发现和认识, 包括相互消弱药物性能乃至损害人体健康的不良后果等等。所以, 中西药也不能盲目合用。

4.1 因在胃肠道相互作用不宜同服:含朱砂(含Hg++) 的中成药, 如朱砂安神丸、人丹、冠心苏合丸等不宜与具有还原性西药, 如碘化钠、硫酸亚铁等同服。因为它们在胃肠道中可生成具有毒性的溴化汞或碘化汞沉淀粉, 引起赤痢样大便, 导致药源性肠炎。

4.2 因药物代谢方面的作用不宜同服:含有乙醇的中药风湿液、国公酒等药酒, 不宜与西药苯巴比妥、苯妥瑛钠、D860、降糖灵、胰岛素、华法令等同用、因为乙醇是一种药酶诱导剂, 能使肝脏药酶活性增强, 使上述西药代谢加速, 半衰期缩短, 药性下降。

4.3 因药效学上相互作用不宜同服:含激素成份的中药主要有甘草、鹿茸、人参以及鹿茸片等均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可使血糖升高(人参作用较弱), 减弱降血糖药疗效, 不宜与降血糖药, 如胰岛素、降糖灵等合用。[5]

总之,中西医药有着各自的特性,在临床应用中,只有对病因、药性科学认识,在剂量、配方上配置适当,才能收到治疗方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春华.简论中医与西医药学[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03)

[2] 成肇智.认清中医药学特色发扬中医药学优势[J].中国西药学报.2002(12)

[3] 赵迎欢.中西医药学伦理思想的路径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2004(08)

简述法治思维的内涵第9篇

【关键词】生态翻译 文化维 “中国梦”论述英译

一、生态翻译文化维度

生态翻译理论下“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应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中国梦”代表着中国在世界发出的声音,而文化的沟通越来越具有外交意义,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形势下,深刻把握词汇的文化内涵并成功地运用语言策略,恰当地使用词汇和翻译词汇,可以成为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的重要 工具,甚至可以起到政治和军事力量起不到的作用。

二、“中国梦”论述英译文化维解读

(1)A.原文:我国工人阶级要……立足本职,胸怀全局……

译文:The Chinese workers should be anchored in their jobs, bear in mind the overall situations ...

B.原文: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

译文:The deep conviction, loving heart, selfless spirit and enterprising spirit that Lei Feng, Guo Mingyi and Luo Yang had ...

民族文化的个性差异必然形成源语和目的语表达方式的不同,在翻译中,为不造成负迁移式偏差,就需要转换文化象征来传递同样的信息。“胸怀”一词,在中文中有胸中怀有抱负,胸襟能容异己的含义,而在英文生态中chest等没有这个内涵。因此将“胸怀”转换成英文时,应该在英文的生态系统中找到与之内涵相适应的词。在例A中与例B中的“胸怀”并不完全一样,一个侧重抱负,一个侧重道德,所以分别选择mind 和heart 与之对应,准确达意。

(2)原文: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译文:As long as we unite as one like a fortress, there is no difficulty we cannot overcome.

长城是中国的奇迹之一,中文环境中“众志成城”中的“城”字很容易直接与长城相联系,因此团结的力量坚如城墙,固不可摧的气势就突显出来。然而这种联想在英文中很难建立,译文选择英文系统中有“坚固不可摧毁”之意的fortress与之对应,简明扼要。

(3)原文: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

译文:Rather than undercutting each other’s efforts, countries should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work for joint progress.

的讲话中,习语的使用很多。习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因为很多习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地构成整体意义。汉语中有将人生比作舞台的说法,并有俗语称“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下台”。在例7这一段描述中,妙语连珠而又平实易懂,用“搭台”“拆台”“补台”“好戏连台”一系列形象的比喻表明中国的外交态度―希望各国之间和平相处,互利共赢。英语的生态环境不具有这种文化内涵,如果直接翻译,就会令英文读者不知所云。因此译者将“台”的意向删除,将内涵直接译出,和原文相比虽然少了些气势和形象思维,但是直接易懂,准确达意。

(4)原文:实现中国梦,最终要靠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天上不会掉馅饼!

译文: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we must ultimately rely on the hard work of all the people. Good fortune will not happen suddenly on its own.

“天上不会掉馅饼”出自中国的习语,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指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在英语的生态系统中,这种文化内涵就消失了,直接翻译会使西方人感到莫名其妙。“Good fortune will not happen suddenly on its own.” 指好运不会自己到来,与“天上掉馅饼”意义相同,更符合西方人的表达和思考习惯,也使整个翻译连贯,不突兀。

三、结语

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不同翻译策略的使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同时也对翻译活动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深入理解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内涵和要旨,并在其指导下灵活选择各种翻译策略是掌握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关键所在。在生态翻译文化维度上,译者要准确把握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现象,力求用贴切的语言诠释原文文化生态。译者首先要确认译语环境中是否有元素对应原文的文化内涵,如若没有,就需要将相应元素移植到译语生态环境中来,构建新的生态环境以达到译文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窦卫霖.政治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语言策略[J].外国语,2007 (4):20-27.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 2011(2):5-9.

[3]杨贤玉.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 (4):70-7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