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职业道德教育培训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4 10:47:27

职业道德教育培训

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第1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培训 实施原则 实施对策

一、引言

职业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大量德智体合格的从业人员,而职业道德教育则是职业教育全部内容的根基和核心,因为它促使劳动者树立正确合理的职业观念,从而以过硬的素质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它推动了社会企业的对外形象和经营效益,正是由个体的良好职业道德,才形成了社会经济秩序的良性运转;它帮助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是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劳动者身处社会生产的第一线,他们的职业道德就显得弥足重要,关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效益,关乎社会主体力量的思想水平。而近些年来,市场经济发展导致了部分地区的职业培训教育畸形化,其教育只侧重于武装给受教育者以专业分工技能,使其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生产流程,而忽略了对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教育,由此引发的对企业和市场带来损失的例子比比皆是。这种流水线一样的职业培训教育是不值得借鉴的。笔者从自身的教育实际出发,试图探讨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和具体对策。

二、我国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目前,我国职业道德教育中,“职业道德”一般被定义为“人们在职业工作中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总和”,这个更多的是强调从道德的层面进行约束和规范,而忽视了个人在职业道德面临选择时的抉择,缺乏对解决职业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而且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仅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得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二)市场经济大潮对职业道德教育带来了部分消极影响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切向钱看”成为部分人的信条,使得部分人在职场以金钱来衡量一切,当个人私利与他人利益、社会公利发生冲突时,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自己的个人利益。而这些人可能也经过了较为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但当理论和实践遇到抵触的时候,仍然会毫不犹豫的放弃原则而选择自己的私利。

(三)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深

职业学校以培养专业知识为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都较为重视学员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学习。对职业道德,职业学校大都觉得无所谓,主要依靠学员个人的道德观念。学员自己道德素质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就高,并不是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就可以提高的。与此同时,大量的学员也对职业道德教育不重视,更多的学员更加期待能够学到一门专业的技术,将来可以找一份很好的工作。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职业学校和学员都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导致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更加边缘化。

三、职业道德教育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基础性和公共性的原则

在职业教育培训中,极易走向的误区就是在对待职业道德教育上的轻视和漠视,过分的依赖社会公德教育和就业者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教育,而不将其作为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其实,职业培训教育的受教育对象,其培训时间和个体背景是千差万变的,我们不能理所当然的认为其在道德领域能胜任具体职业的要求。因此,必须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基础性的地位,做到使培训者先成人后成事,首先做到对具体职业所需要的从业品质了然于胸,再做好自身的职业打算。同时,职业道德教育的公共性也是重要的原则,无论受培训者有怎样的教育背景和生活背景,面对崭新的工作岗位和陌生的社会环境,必须武装给其优良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才能保障其专业技能的顺利施展。

(二)遵循适应性,与社会实际、学生个体、行业差别相适应

当前,我国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大都流于形式化和书面化,以致收不到实际的培训效果。这是当前职业培训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致命缺点。很多培训单位,把学员通过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输送单位考核,作为自身教育成果和在社会立足的唯一标榜,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不能得到迅速体现和收效缓慢的一个方面,自然地得不到发展,落后于社会的需要。在该类教育的实施中,应当注重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的结合,针对当下职业道德领域的重要问题、主要现象展开教育;应当注重与学生个体的相结合,把握受教育者本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弥补其不足,跟踪指导;应当注重与行业之间的差别相适应,结合各行业的具体情况,对于容易出现道德危机的方面,加强教育力度,提前令学员了解其将面临的职业道德处境,达到与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

(三)遵循多样性和生动性的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领域也不断的掀起改革和创新,旧有的照本宣科式、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方法,再也不能符合师生们的教育理念,不能有效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标。众多80后、90后的社会成员相继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有着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思想状态,对于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工作者也应当从自身做起,思考探索、不断创新,采取生动活泼而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传达教育内容,提升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这种理念不仅对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指导性的,对于职业培训教育更是有其实用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贴近生活、贴近学员,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生活化的课堂模式,把本该枯燥的道德教育进行生动诠释,使其深入学生内心、引发学员共鸣。若非如此,职业道德教育的课堂,将走向一潭死水的危险方向,出现教师没有热情、学生没有主动的局面,更不用谈论教育成效了。因此,多样化和生动性的教育模式,应该是职业道德教育中应该遵守的。

(四)遵循成效性,注重教育成果的考核和运用

职业道德作为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部分,它的衡量不像一门专业的技术一样直观和容易操作,这也给培训单位的职业道德教育成效评价提出了难题。笔者认为,成效性仍然是该类教育的指导原则之一,对其考核也应该积极探索、多管齐下。例如将学员的日常学习表现和上岗实习表现,作为教育成果验收的重点渠道;也可以通过师生座谈和问卷调查等的方式,巧妙地摸清受培训者的道德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安排,以及不断改进优化教学内容和教育手段。

(五)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师在任何的教育工作中,起到的都是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因为教育的主体在于学生,有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正确方法,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职业道德教育也不例外。身处踏上工作岗位的前夕,许多学员对于这份职业应恪守的品质,也是了解不全面或者有偏颇的,这就要求改变教师为主体的德育课堂,回答学生的困惑、弥补学生的不足。职业道德教育中,教师应该多听取学员的心声,为其解惑、授业,因为他们的道德得到完善,才是这门教育的终极目标。

四、在职业培训教育中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浅议

(一)设置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突出其在日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来说,时间和精力是取得成效最具有硬性的保障。培训单位应该摒弃职业道德教育费时费力的错误认识,在充分尊重其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设置专门的课程来开展教育,从而唤起教师和学员的思想重视。课程的设置应该是灵活和有适应性的,顺应职业培训教育的速成性特色,比如在相关专业课程的开展过程中,结合本阶段教学内容在社会实践中容易出现的职业道德问题,针对性的开设职业道德教育,做到学员技能和道德的同步提升,这一点在会计、金融等专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当然,以节次为单位的课程不是必须和固定的,培训单位也可以采取专题讲座、学员会议等形式,灵活开展道德教育,只要形成独特的模式和正常的流程,教学成果就容易得到保障。总之,要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到正常的职业培训教育中去,避免随意性和突击性,而是像一门技术课程一样,有自己的师资和物力、时间保障,走向正规化、日常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学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真正取得实际效果。

(二)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广泛发动校园媒体和学生活动的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最贴近学员的学习生活,职业道德教育应当渗入到其中,使其与学生的生活有机融合。学校拥有众多的宣传媒体,且它们大多由学生亲自组织亲自策划,贴近学生的生活感受。笔者认为在这方面的教育中,应该充分利用校内网站、报纸刊物、广播站、电视台等等,开辟专门的栏目和板块,强化该方面的宣传;充分发掘职业道德以及学生身边优秀人物典型案例,以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方式广为宣传;可以展开诸如读书讨论书、征文比赛、相关电影音乐赏析等活动,发动学生以个体、宿舍、班级等多层次积极参与;通过奖项的评比、奖品的设置等,吸引学生关注这方面的教育内容。活动最后一定注重活动结果的验收总结,为下一步的努力和其他方面的素养教育积累经验和教训。另外,注重活动的组织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比如社区服务、扶老助残、帮贫济困等爱心志愿活动,在服务他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体验良好道德的积极作用,培养诚实劳动、遵守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美好心地,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职业道德修养。

(三)通过隐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将其贯穿到具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去

针对培训学生的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弹性较大、较为灵活的课程,专门开展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例如,培训教育学校定期开设的心理辅导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等,都深受学生的喜爱,因为这些课程都传达了对学生非常兼具实用性和启迪性的内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课堂模式,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机穿插到课堂讲授中,起到集中教学的显著效果。正如其他的道德教育领域一样,道德的培养从来不是孤立的和单独的,它应当融入整个培训内容中,无所不在地进行指导教育。在具体的培训学校中,负责职业道德教育的部门是较多的,例如就业指导中心、团委、党委办公部门、学生工作处、教务部门等,培训机构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和不断地优化,将这些部门的道德教育职责进行科学的统一协调,形成严密和统一的教育网络,使职业道德教育达到“无孔不入”的渗透的理想效果。放眼细处而言,德育教育工作者每次与学员的接触,每次的专业技能教育考核,都可以成为施展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场所,因为道德本身就具有隐形和潜在的特征,也只有一点一滴的感化、日复一日的教育,能收到道德教育的理想效果。

(四)深入生活,充分利用先进模范和激励作用和负面案例的警示作用

不论是哪一类的教育工作,案例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其真实性生动性,往往能比专业的知识宣讲更能起到教育效果。道德教育更是应该注重榜样的激励作用和负面案例的警示作用。放眼全社会领域内的思想道德教育,国家举办的“感动中国”“十大劳动模范”等等活动,以及各个地方进行的人物宣传、优秀表彰等活动,莫不是在充分利用案例的作用,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教育成效。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培训教育机构应该受到这方面的启示,给予探索和实践。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绝非一句空谈。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职业道德和美好品质,将成为激励和鼓舞广大职业学生前进的精神力量,也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职业道德水平的极佳方式。职业培训教育单位可邀请有杰出成绩的优秀毕业生、社会上的先进模范人物以及道德高尚的优秀企业家开设专题讲座或学生座谈等,用他们爱岗敬业、不辞劳苦、乐于奉献和勇于创新的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敬业、吃苦、慎独、自律、进取等方面的生动教育,使学员们在听取事迹、接受感召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其自觉地进行自我完善、追求高尚,塑造其初步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信念,这对于学员一生的职业和生活过程,都将是弥足珍贵的。

(五)探索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模式,在考核评价中不断改善

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正因为其与社会生活如此休憩相关,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因此这是一个决不能放松、又不能固化的教育环节,只有保持探索、积极实践,才能不与社会脱节、不辱教育使命。在教育思路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工作中,首先应该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深受欢迎又易于组织的职业道德教学方法,博取众长,在与本地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和创新;同时,应该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内心喜好中,通过建议征集、问卷调查、亲切座谈等形式,倾听其声音、了解其偏好,令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更加契合他们的实际需要;同样重要的是,应该在职业道德教育成果的考评和验收上落到实处,以此来督促师生的思想到位、行动到位,例如在职业技能的各种考核中,无论是试卷的书面考核还是实际的操作考核,都可以通过给予学员一些情景和问题的设置,考察其在面对自身所处的岗位上一些敏感、关键的问题上,是否具备了正确的思想觉悟和处事方式,如果在这种专门的考验中学员都出现对职业道德的明显违背,那么当其真正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各种繁杂的压力和诱惑,情况就更值得思考了。考核是为了总结和改进,这就要求负责该领域教育的教师们善于反思、善于提升,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真正收到预期中的教学成果。

五、总结

近些年的经济形势我们可以看出,就业压力仍然严峻,这其中不仅有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原因,更存在着劳动者本身职业道德缺乏引起的供需双方鸿沟。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将进一步深化,专业分工也将进一步细化,这不仅仅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更是紧迫的,因为技能是具体的,有很大的短期速成性和更新性,企业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迅速获得合格员工;而职业道德的养成,却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往往伴随着个体一生的思想素质进退。广大的职业培训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教育中穿插和组织职业道德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崔兰英.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J]. 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1).

[2]胡晓毅 .学习问题学生的教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刘晓音,王琳. 新时期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 教育与职业, 2011(27):58-60.

[4]李冬华.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创新浅析[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2 (3): 93-96.

[5]罗箭华.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范式转型[J]. 教育学术月刊, 2012 (10): 93-95.

[6]赵娟. 关于提升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 开封大学学报, 2012 (3): 64-66.

[7]李琼. 企业员工职业培训机制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5): 56-58 .

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第2篇

关键词: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德育教育;意义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促进大批城乡劳动者进城打工,为了更好的获取就业机会,大部分城乡劳动者都开始选择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但为了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在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德育教育非常必要,而且这一举措对提升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 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特点

第一,城乡劳动者从事的职业各种各样,有些是农民,工人,还有些失业人员,退役士兵等。这些人员身份、职业都有一定的差异,都是为了能够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而选择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以便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获得工资待遇更好的工作;第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劳动者年龄差距比较大,有些学员可能是刚刚初中毕业,还未成年,有些可能年过半百,已经成为爷爷、奶奶;第三,这些人员难以集中起来上课。因为城乡劳动者从事的职业各种各样,有些需要白天上班,有些需要晚上上班,有些甚至白天、晚上都不休息,随时随地要处理各项工作,这些人员没有周六周日的概念,所以要将这些城乡劳动者集中起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比较有难度,可想而知培训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也并不简单。无论是培训者,还是被培训者可能会认为时间有限,要抓紧一切时间开展技能培训,而进行德育教育完全是在浪费时间没有必要,这也是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者中德育教育开展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2 在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城乡劳动者大部分来自于农村以及县城,由于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对自身存在的德育问题可能并不了解,而这对未来的就业发展则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某些城乡劳动者不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而被雇主解雇,还有些城乡劳动者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对于隐私并不看重,时常会犯了雇主的忌讳,由此失去工作。总之,在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德育教育很有必要,但是这并不是说明我国的城乡劳动者德育素质低下,只是由于生活成长的环境不同,对很多方面的道德认知与城市居民不同,这就容易出现误会,影响就业。再加之,有些城乡劳动者心浮气躁,不肯踏实做事,容易做出违反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事情,由于对法律不甚了解,即便作出了违法事情也不自知,最终失去了自由。因此在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德育教育很有必要,这能够提升城乡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也能够避免一些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同时对提升我国国民的综合道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职业教育只有将德育与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能,同时具备足以指导技术应用和解决技术问题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的人才,在培养学员的同时又能促进教师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方面的综合发展,才能真正适应培训机构的特殊性,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独特魅力。

3 在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3.1 内容

3.1.1 注重职业道德培训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党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也是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它是对广大群众的基本要求。在职业教育中,必须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职业道德教育之中。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的发展、荣辱、得失、融于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大潮中。告诫学员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享乐不是人生的目的。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应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实现人生的价值。

3.1.2 注重人格培养

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主题调查活动,根据各个不同时期的形式和党的方针政策,结合城乡劳动者关心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主题内容,有计划地进行系列主题调查活动,引导城乡劳动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引导并激发城乡劳动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倡学习科学知识,艰苦创业,勤奋工作。提高学员的政治和业务水平,提高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

3.2 方法

由于城乡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普遍比较低,若使用非常正规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德育教育,未必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而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案例讲述来告知城乡劳动者一定的道理,既具有真实性,也能够让培训者立即明白道理。如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有关于道德方面的视频,然后交由城乡劳动培训人员进行讨论,最终教师总结经验,这样能够让培训者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在选择案例时,必须结合城乡劳动者的特点,因为城乡劳动者年龄差距比较大,所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如果是一些法律方面的案例,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电视法制频道播放的一些案例。另外城乡劳动培训者难以集中时间进行学习,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终端等方式进行教学,发送一些案例给培训者会有很好的效果。

如果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有条件,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该教学手段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它集幻灯片、录音、电影等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于一体,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城乡劳动者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在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德育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这种意义体现在不同方面,宏观上讲有利于我国全体劳动者职业素质与道德素质的提升,微观上讲也能够提升劳动者的就业率。因此,希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可以将开展德育教育上升到一定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闫艳丽.浅谈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考试与评价,2014(8).

[2]李红斌.自主德育:构建学校德育教育新机制[J].今日中国论坛,2013(10).

[3]陈凤.浅谈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中职课堂[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5).

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第3篇

摘要:本文从师德建设的学习培训机制、考评监督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内化自律机制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师 心理学 教师资格 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为了培养造就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而开展的师德教育活动,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涉及教师个人道德修养,也不仅是教育系统内部师德师风好坏的反映,而且还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折射和晴雨表。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卓有成效地开展师德教育,需要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学习培训机制、考评监督机制、奖励约束机制和内化自律机制。

一、师德建设的学习培训机制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和培训,开展教师职业理想教育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建立师德教育的学习培训机制,就是要求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将教师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制度化、规范化;就是要求将师德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工作,时时讲,处处讲;就是要求教师自觉加强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知道哪些行为教师可为,哪些行为教师不可为,主动提高道德修养,自觉运用规范约束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只有在日常思想政治学习中,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让广大教师掌握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和要求,理解遵守职业道德的目的和意义,教育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现、质量观和人才观,加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才能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才能遵守规范,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作为培训教师在培训工作中,要积极参加培训机构,编写好的培训教材、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搞出不同的培训方法,使培训学员在培训中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体系。

二、师德建设的考评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和社会监督的作用,这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保证。教师职业道德考评是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考评工作的客观公正和民主公开,充分发挥考评工作的积极导向作用,有必要建立师德的考评监督机制。为此,学校可依据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测评标准,积极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师德考评机制。

这样既可确保学校师德考评工作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同时又有利于发挥教师、学生、家长和组织等方面的监督作用。不仅在教学中是这样,在给学员培训中也是做好考评监督,让培训的学员对老师的培训作公平公正的评价,让培训老师对学员的成绩作认真的批阅考评,使培训学员成绩得到正确的评价。

三、师德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既靠教育,也靠激励和约束。激励就是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对依法执教、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教师及其优秀事迹大力表彰,同时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台广泛宣传,在教师队伍中营造争优创优的声势和气氛。在学院建立了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表彰栏,使学生和培训学员能看到受表彰的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这种道德情感渗透在教师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中,将促使他们向着积极的方面努力,从而达到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目的。在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的同时,又要注意强化政策导向,严肃法纪,严格将教师职业道德表现与教师的奖惩、培训、聘任、辞退以及教师职务晋升、工资晋升挂钩,加强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的处理。凡是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都要按照规定严肃查处。对于品行不良、师德败坏、侮辱学生、社会影响恶劣的坚决取消教师资格,坚决清理出教师队伍,纯洁教师队伍。在道德压力和纪律约束下,教师在内心深处对规范就会产生敬畏心理,知道违背职业道德带来的后果,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遵守规范和准则。

四、师德建设的内化自律机制

进行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关键在于建立内化自律机

制。无论是学习培训,还是考评奖惩,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教师建立起内化自律机制。内化就是教师将社会约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行为准则,将外在的约束和要求转化为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自律就是无论是否有外在的约束和监督,教师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心每个学生、培训学员,把学生、培训学员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待。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传授知识给他们。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把学生和培训学员培养成又红又专的人才。自觉自愿地遵守规范。内化自律机制的建立,使得教师在行动中遵循这些规范时,内心会感到欣慰和愉悦;如果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就会内疚和自我谴责。这种机制,可以通过学习教育,帮助教师增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来建立;可以通过奖励表彰先进事迹的精神感召力,促进教师获得内在的道德满足感和上进心来建立;可以通过监督和约束产生内疚感和自责感来建立。这样,教师就会将自己的思想意识、言行举止纳入规范之中,自觉监督自己的行为,执行行为规则,并且一有逾矩,心中自有约束。建立内化自律机制,使教师从满足社会的希望到履行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这是师德建设的目的,也是师德建设的最高境界。

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第4篇

一、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帮助教师知道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体系和内容,深刻理解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特征、功能及基本要求,深入思考新时期我们应该提倡什么样的师德,从教师职业生成的角度正确认识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性和现实意义,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动力,显着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二、培训对象

我镇所有在职的小学教师(已参加市级及以上骨干培训的教师可以不再参加本地的集中理论培训,但须参加校本培训,并发挥引领作用)。

三、培训内容

1、《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2、《教师职业道德》

3、《教师职业道德案例库》

4、《教师心理素质教育》

5、《师德启示录》

四、培训形式

采取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集中培训时间为一天,由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实施。集中培训力求做到精心组织,全员参与,严格考勤,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结合学习资料帮助教师理清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加强学习指导,督促教师做好读书笔记,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要以教师的教育实践为基础,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重视教师的实践反思,精心组织各具特色的校本培训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感悟,从感悟到领悟,从领悟到行动上的追求,逐步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五、培训安排

1、准备阶段(XX年8月——XX年1月)。

主要工作:

1)调研摸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制定《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培训计划。

2)制定《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培训考核表。

3)根据《镇海区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的指导意见》和《镇海区《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培训计划》,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校本培训计划,并在XX年2月17日前报镇海教师进修学校德育教研室审核确认。

4)推荐《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校本培训辅导员一名,并在XX年1月13日前报镇海教师进修学校德育教研室审核确认。

2、实施阶段(XX年1月——XX年4月)。

主要工作:

1)辅导员培训。XX年1月23日,《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校本培训辅导员赴奉化参加培训,听省教师培训中心专家辅导讲座。

2)组织集中培训。

时间:上午八点。

地点:骆驼中心学校报告厅

培训对象:九龙湖镇中心(包括完小)所有在职的小学教师

主讲:师德培训讲师团成员

要求:认真做好听课记录

组织者:教师进修学校

3)组织校本培训。

从XX年2‘月至4月,认真实施学校《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校本培训计划,至少精心组织6次校本培训活动,重点围绕《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联系自身实际进行交流研讨,挖掘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有针对性的选择主题开展师德讨论,并与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和教师政治学习活动相结合,重视师德校本培训的过程管理。每位教师至少要上交3次培训作业(作业内容自定),要把培训教师的出勤和作业情况及时记录在培训考核表上,并按要求上交培训考核表。

3、考评阶段(XX年4月底——XX年5月)。

主要工作:

1)书面考试。4月底组织闭卷统考,主要考查教师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由省统一命题,区进修学校组织考试、阅卷。考试不合格(60分以下)的教师允许有补考机会,但补考前必须重修。考试作弊的教师本课程总评不合格,并记录在案。

2)过程考核。主要通过对参训教师培训期间的学习态度、作业质量、出勤等情况的观察记录,给予培训过程恰当的综合性评价。在4月底,完成《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培训考核表并及时上交区教师进修学校德育教研室。

3)学分登记。过程考核和书面考核合格后,由进修学校发给单科合格证书,并在继续教育登记手册中记入相应学分,《师德与教师职业》计36学分。如考核不合格,则不能登记继续教育学分。

4)总结评价。XX年4月底建立《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培训档案(包括校本研修计划、考核表、培训总结、每位教师的学习笔记、3次作业等资料),同时将《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培训总结及时上交区教师进修学校德育教研室。

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 实习实训 职业道德

[论文摘要]实习实训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实训的效果是否良好,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实习实训中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文章从职业道德的内涵、加强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同时提出了实习实训过程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实习实训是高职高专院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是评价高职高专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实习实训的效果是否良好,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而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只注重引导学生对本专业技能的训练,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实习实训中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

一、职业道德的内涵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其内心信念与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等多方面的内容,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既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又是从业人员对社会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要做一个称职的劳动者,首先必须遵守职业道德。②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离不开职业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熟悉职业、体验职业,明确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才能把内心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变为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

二、加强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1.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是道德教育性的体现。所谓德育的教育性,是指德育的教育价值属性。正如赫尔巴特所指出的:我不承认有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这里的教学指传授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等,着眼于帮助学生完成一定的课业,教育指的是对学生价值追求的引导。③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任何教学必须具有德育的因素,没有无道德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德育。学生到校外实习实训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过程,因此也应具有德育的因素。众所周知,实习实训的目的是在实际的职业工作过程中学习做一名合格的劳动者。因此,如何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应该是实习实训的德育的主要因素。

2.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有利于实习实训过程的管理。德育具有规范性的功能,在实习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实际上起到了抑制不良的职业道德形成,同时促进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的作用。学生一旦将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自己的目标时,在实习过程中就会自觉地完成各项任务,不会出现与良好的职业道德相违背的行为。这样就有利于管理。

3.实习实训阶段是学生职业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皮亚杰认为:促使人由自我中心向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转变的关键是人的社会交往,人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观念。从这里可看出,社会交往和合作对于道德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让学生在相应的职业社会环境中进行充分的交往和合作。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处在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下,真正地开展职业工作,才可能形成职业道德。此外,实习实训是学生从一名学生向一名职业技术人员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如果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将来他们参加工作有极好的引导作用。相反,如果这个时期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将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工作。所以,校外实习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关键时期。

三、加强实习实训期间的职业道德的措施

1.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结合。由于德育机制具有抑恶和扬善的作用,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必须采用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正面教育,是指利用相关行业的一些积极的素材作为榜样来教育学生,让学生以此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例如,师范生在实习学校实习过程中,带队教师或者指导教师要经常拿往届实习生中的佼佼者作为榜样,正面教育学生,使师范实习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所谓反面教育,是指利用相关行业的一些消极的素材作为典型来教育学生,例如,对于师范院校实习生,带队教师或者指导教师要经常拿往届实习生中的黑点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学生,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和表现是不应该出现的,从而在实习过程中禁止出现类似的现象,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实习实训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采用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2.做好周密的计划。实习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不应搞突击和强化,而必须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实习的整个过程当中。为此,实习过程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做好周密的计划。比如,在制订实习计划时,首先要详细地规划好实习过程中所开展的各项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时间、内容以及活动的形式;其次,还要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每个活动的目的以及职业道德的评价方法;最后,将这些内容合理地渗透到实习的整个过程当中。

3.发挥德育对象的积极性。要适当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因为职业理想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是个体对理想职业的憧憬和追求,有了职业理想,职业才可能转化为对于个体生命有神圣意义的“事业”,才可能真正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嘶以,在实习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加强职业理想教育。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呢?职业理想教育又是一种职业道德教育,如果说理想教育是通过教育学生选择自己钟爱的职业作为理想目标,职业教育是通过对学校培养方向与目标进行价值论证,以及对学生的正当性、适当性选择进行确证引导的话,那么道德教育则是通过直接提出敬业的道德要求来实现的。职业理想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树立起自己敬重和钟爱的理想,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不仅要让学生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还要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的道德教育。它要告诉学生,自己确定的理想,自己选择的职业,自己要敬重它、热爱它,要以恭敬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岗位和职业。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业,不仅是社会生活中普遍的道德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使事业获得成功的保证。爱岗敬业,无论作为职业道德要求还是基本道德要求,都是职业理想教育的基本内容,职业理想教育以其对职业的道德要求,实现着培养敬业精神的功能和职能。

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请企业或本行业相关人员介绍本企业或行业的发展前景,介绍本企业或本行业的优秀人才,让学生认识到从事现在的职业是有前途的,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将目前所从事的职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职业,进而主动地将自己塑造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所以,要引导学生将现在所从事的职业作为自己将来的理想职业。

4.挖掘有利于职业道德教育的隐性资源。所谓隐性资源,是指对职业道德教育表面上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条件,如企业的环境、文化和管理制度等。如果一个企业不注重环保、卫生搞不好,居住环境又很差,学生就会有失败感,就不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相反,一个环境优美、设施优越的企业环境,易于鼓励学生的士气,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样的道理,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校在选择实习实训单位时,要注意选择一些企业环境、企业文化比较浓厚,管理体制比较人性化和民主化的企业。

5.对待实习学生,要实行特殊的管理制度。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实习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工厂的技术人员,具有双重身份。因此,对他们要进行特殊的管理。一律按学校或企业的管理模式都不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因为,要想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必须让学生热爱本职业,如果这一点不满足,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就成为一句空话。而要让学生热爱本职业,首先必须使学生对目前所从事的岗位或职业有好感,必须让学生觉得这份职业很适合他,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实行特殊的管理方式。目前,很多学校在实习时,完全把学生当做工厂的员工来看待,管理完全按工厂的模式进行。由于学校生活和企业生活相差很大,完全按企业的管理模式,学生很难适应,如很多学校实习生一到企业马上实行白班和夜班制度,而且每天工作时间也比较长,这样学生吃不消,部分学生因此而讨厌所从事的职业,这样也就不利于职业道德的培养。因此,在实习这样一个过渡期,要对学生实行特殊的管理方式。

6.建立职业道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要通过建立职业道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职业道德因素纳入学生的实习实训成绩评定中,从而促进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标体系》应着眼于实习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着眼于通过职业素养的提高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通过引导实习学生在职业行为中践行以“诚实守信”为核心内容的职业道德理念和规范,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切实提升学生进入职场、服务社会的能力。

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第6篇

一、职业道德的内涵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其信念与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等内容,包括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既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又是从业人员对社会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要做一个称职的劳动者,首先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离不开职业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熟悉职业,体验职业,明确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才能把内心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转变成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

二、加强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1.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是德育的教育性的体现

所谓德育的教育性,是指德育的教育价值属性,任何教学必须具有德育的因素。学生的实习实训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也应具有德育的因素。众所周知,实习实训的目的是在实际的职业工作过程中学习做一名合格的劳动者。因此,如何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应该是实习实训中德育的主要因素。

2.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有利于实习实训过程的管理

在实习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实际上起到了抑制不良的职业道德形成、同时促进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的作用。学生一旦将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实习过程中就能自觉完成各项任务,不会出现与良好的职业道德相违背的行为。

3.实习实训阶段是学生职业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

实习实训是学生向职业技术人员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如果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将来他们参加工作有极好的引导作用。相反,如果这个时期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将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工作。

三、加强实习实训期间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1.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的结合

职业道德教育必须采用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是指利用相关行业的积极素材作为榜样来教育学生,让学生以此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反面教育,是指利用行业的消极素材作为典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和表现是不应该的,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实习实训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采用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做好周密的计划

实习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应搞突击和强化,而必须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实习的整个过程中去。实习过程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做好周密计划:一是,详细规划好实习过程中开展的各项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时间、内容以及活动的形式;二是,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每个活动的目的以及职业道德的评价方法;三是,将这些内容合理渗透到实习的整个过程当中。

3.发挥德育对象的积极性

职业理想教育又是一种职业道德教育,如果说理想教育是通过教育学生选择自己钟爱的职业作为理想目标,职业教育是通过对培养方向与目标进行价值论证,以及对学生的正当性、适当性选择进行确证引导的话,那么道德教育则是通过直接提出敬业的道德要求来实现的。职业理想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树立理想,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还要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的道德教育。告诉学生,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业,不仅是社会生活中普遍的道德和职业道德要求,也是事业获得成功的保证。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将目前所学的专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职业,进而主动地将自己塑造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4.建立职业道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

要通过建立职业道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职业道德因素纳入学生的实习实训成绩评定中,促进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该体系应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着眼于通过职业素养的提高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通过引导实习学生在职业行为中践行以“诚实守信”为核心内容的职业道德理念和规范,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第7篇

关键词:培训教学;职业道德;职业意识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从而使得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优化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1.培训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由于各个培训基地的培训对象是我国铁路系统的一线员工及管理层干部,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如果培训工作只是一味的注重短时间内掌握技能,而忽视职业操守和意识的连续性认知,那么学员在工作中发生风险事故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越高层次的学员对各方面的影响越深刻,其职业道德的水平向下辐射面将无法预估。

首先,对于个人来说,作为社会中个体的“人”,如何实现最高的自我价值是摆在每个人面前不容回避的课题,实现自我的价值主要指事业的成功。而从业人员在自身职业道德方面的缺失而被炒,在每个行业都是比比皆是。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员工被企业开除的原因中,列在前十位的无一涉及工作能力,却都与职业道德有关,如责任心、敬业精神等,可见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在职业活动中有多么重要。

其次,对于企业而言,铁路系统每年吸收大量的不同专业毕业生,其目的在于为各个岗位寻找适用劳动者,合理地配置整个铁路的人力资源,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畅通。因此企业需要的是职业思想稳定的爱岗敬业者,而有的员工上岗后不但不安心工作,而且漠视职业岗位的行为规范,这不仅造成了企业用人上的职业道德风险,更在“全一发而动全身”的铁路命脉上埋下了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

其三,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意识水平,可以促进社会安定和精神文明建设,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培训教学的主体是来自全国各地各个站段各个单位的职工、干部,其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意识水平的客观存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文明。

2.课堂教学中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研究

2.1德育课

德育课是长期培训和学习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要手段。在复员兵培训及新入路大学生的培训时,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2.2职业道德教育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渗透

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与各岗位的专业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业务发展中总是体现了某种道德和职业道德精神。因此,注重在各种学科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挖掘和提炼各门学科中的道德因素,对培养学员的职业道德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在教学内容上,专业知识的学习应注意结合社会、生活、行业穿插案例进行教学。生动的案例帮助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将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渗透进去。在教学形式上,注意发挥培训学员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更多地观察、思考、参与讨论、积极创新。

2.3职业道德教育应与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强化实训性课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教育

将岗位要求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是西方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例如,医学院的学生所面临的是进行人体实验的道德问题、秘密限度问题,以及稀有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培训学员只有在日后的工作实践中去感受、体会和锻炼,才能形成根深蒂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加强实践是职业道德养成过程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让学员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增强道德选择能力,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2.4引入企业文化,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企业文化是职业道德的有效载体,培训课堂教学中引入企业文化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优化学员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有基本了解。应该引入的有关企业文化,包括坚持职业道德以诚实守信为核心,塑造品牌形象;以共同理想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以行为创新为载体,苦练内功求发展等,从而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3.5职业道德教育应随时展不断更新和进步

职业道德的具体内涵随着时展而不断的发展变化。因此,人不仅要具有从一个工作转换到另一个工作的能力,还应该具有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和解决职业道德两难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现代社会更为广泛、错综复杂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中,人们需要更明确地认识自己与所从事的事业以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具体来讲,就是要思考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否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有利或不利影响;工作对个人而言有何意义、是否发挥了个人的特长等等一系列问题。职业道德内涵的这种变化,要求培训教学的职业道德课程应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随时展而更新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新时期上海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职教论坛》2002年第8期 邓颖颖

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第8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师德建设 师德修养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定位的,其根本目的就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就业、生存、为社会服务。基于这一目标定位,面对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职学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社会开放、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时期,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相互交融、激荡,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意识、世界观、价值观等也随之改变。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各种思潮和意识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到中职教师队伍中来,使得中职教师队伍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教师对中职教育生源的特点认识不足。中职学校的招生对象一般是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人普通高中的毕业生、回乡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等。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缺乏自信、恒心与主动性,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部分中职教师在面对这一特殊群体时,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片面责怪学生的素质低、基础差、能力不强,将教育不力的原因归咎于学生方面。

    2.教师对学生缺乏基本的爱心和人格上的尊重,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由于中职生源的多样性,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致使一些中职教师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偏爱优等生,而对待后进生却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甚至还有体罚、变相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做法,做不到真正尊重、理解、关心、帮助学生。

    3.教师对师德修养认识不到位。师德建设本是教师专业化的应有之意,有些中职教师却误以为专业化仅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能,因而只重视发展教学业务能力,忽视了思想道德素质和师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出现了偏颇,由于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这些错误观念体现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从而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4.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意识淡薄。有的中职教师把教师工作当作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从  教敷衍了事,上课得过且过,甚至热衷于校外兼职,注重个人功利,工作拈轻怕重、斤斤计较。还有一些教师个人素质低下,课堂上说脏话、粗话,仪表举止不端,接手机等现象屡见不鲜。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或者是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疏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导和规范,不重视学生正确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这与实施素质教育及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要求不相适应。

      5.师德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培训项目不健全、不规范及职教师资培养基地基础条件较差,职前培育不够系统,在职培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还有一些高等职业师范院校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师德培养模式。

      6.师资管理制度本身不够健全,教师录用程序的不公正、不透明及不规范的教师任用制度,使得中职教师师德的发展缺乏切实有力的监督和保障机制。

      二、中职学校师德建设的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是就业教育。目前中职学校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从哪些方面来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师德?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中职教师要忠于职守,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工作,不搞第二职业,不出现无教案上课等敷衍塞责现象;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根据专业特色,以具体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切人口,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德;规范学生的违规违纪现象,引导学生诚实学习、诚实做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2.关爱学生,用心待人。

一直以来,受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思想观念和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现象的影响,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使得很多中职生出现焦虑、冷漠、自卑、对抗等非正常的心理状态。这就要求中职教师要了解中职生的心理特点,用“爱心”去温暖每个学生的心灵,耐心去做每个学生的思想工作,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和失落感。

    3.适应需求,改革教学。

    中职教师要了解中职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密切关注职业教育与企业的联系,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校本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对学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运用创新教育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终身学习,不断进取。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职业的需求,中职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只有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中职教师,才能培养出具备终身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5.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身教重于言教”。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教师的一言一行对成长中的他们起着重要的影响,这要求教师在各方面都要起到表率作用。所以,中职教师在工作中言行举止要文雅大方,谈吐文明,不说脏话、粗话等,衣着端庄大方,不穿奇装异服、拖鞋等进入教学区。

      三、中职学校师德建设的途径

      中职教师师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建立一支品德高尚、创新意识强、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是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保证。

  1.进一步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做到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用制度的力量来保障教师道德的普遍实践,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基本保证。首先要把师德建设制度化,学校党政部门应根据中职教师的职业性质和工作特点及教育改革的需要,制定中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例如《中等职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读本》、《师德规范条例》、《优秀教师行为守则》等来规约中职教师的道德行为。其次是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树立“立德树人、双师素质”的教育理念,把师德建设纳人中等职业学校的长期战略规划当中。通过加强师德教育宣传,树立师德典型,表彰师德先进个人集体,来激励教师以德修身、以德育人。最后是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内心信念起作用的,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因此,中职教师需在道德实践过程中自觉将师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自律行为。

    2.建立健全师德培训体系,规范中职教师的成长发展过程。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加强中职教师的师德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职前培训中,首先要加强职业教育学科教学,强化师范生对职业教育理念的培养,这是解决中职教师职业道德素养问题的关键。其次要重视师德教育,开设职业道德课程,采取间接渗透的方式,将教师的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日常道德教育中。最后要强调道德实践,培养师范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职后培训中,中等职业学校要把师德培训纳人学校的重要工作日程,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师德修养计划,有序地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增强教师师德行为的自觉性。另外,中职学校也要重视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的衔接性、连贯性和科学性,使师德培训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规范中职教师的成长发展过程。

3.改进中职教师的职称考评和晋升机制,完善师德考核体制。

      一直以来,职称与教师的经济收人直接挂钩,成为评价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直接依据。制定公平、合理、科学的职称和晋升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积极性。首先是制定和改进相关的评价制度,如《中职教师岗位责任制》、《中职教师专业素养考评制度》、(中职教师奖惩制度》、《中职教师师德修养考评》等把师德纳人教师专业素质的评价体系来激励中职教师道德行为的实践。其次是实行民主、公平、公正的评价,运用学生直接参与和企业参与的考核与评估,设立月考评、季度考评制度及长期不合格者末尾淘汰制等常规评估,并和中职教师所接受的培训、报酬、待遇、晋升都有直接的联系;每年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行业实践,并参加技能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师德专项的评价,对于师德总体评价中不合格的教师,在其当年的晋升职称、聘任职务中给予一票否决,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这样就形成了科学的制约机制,有效地保证了师德建设的民主管理。

      4.借鉴国外相关的教育管理经验,严把中职教师职业入口关。

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第9篇

关键词:高职;德育课;教学实训;养成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02-03

职业实训不仅仅是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德育课程不可或缺的环节。思想道德教育要让学生知、更要让学生行的特性,决定了高职德育课在培育职业人的过程中除了必须重视共性化的社会实践训练外,更要重视与个性化的职业实践相结合,让职业实训成为培育既有专业知识技能,又有职业品行,经得起职场磨合,符合行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抓手。

一、德育课职业实训“双环节”模式的涵义及其价值解读

所谓德育课职业实训“双环节”模式,是指以德育课程教学教育为主导,以两种职业实践训练,即理论教学实践训练和职业品质养成实践训练为两个互为应接的环节。

理论教学实践训练旨在强化德育理论教学与职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训练中充分体验和认同本行业职业人所应具有的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而职业品质的养成训练则意味着将所传授的思想道德品质理论元素,通过创设的模拟性的职业情景,在认同感的驱动下,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之中,真正实现成于内而形于外,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因此,无论就理论研究、课堂讲授,还是实践育人,德育课职业实训“双环节”模式有着显著的价值多维性。

(一)有助于革新理论研究思路,厘清职业实践在高职德育课教学中的特殊意义

以往的德育教育理论研究,论及高校德育课程教学,总是要将理论与一般性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就打造普遍意义的社会人而言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以培养职业人为己任的高职院校的德育课程教学,就不能简单地等量齐观,基于培育对象是行业领域内的职业人,职业人既要具有社会公共的思想和道德品质,也要具有各行业领域里的特殊的职业思想和道德素养。因此,高职院校德育理论研究仅仅注重理论教学与一般性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就远远不够了,还应当与职业实践紧密衔接,围绕职业人“行业德行”的培育展开。职业实践在高职德育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在于,将德育理论的共性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的个性有机结合,增强职业人所应具有的职业思想和职业伦理道德品质理念传授在学生的职业实践体验和认同中的穿透力。

(二)有助于改进课堂授业,提升德育课程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影响力

高职生跨入校园的第一天起,就把所选定的行业领域里的优秀的职业人作为自己膜拜的楷模,他们不仅要了解职业人的社会公共思想和道德品质,更要洞察职业人个性化的职业思想和伦理品质素养。传统的德育理论讲授及其社会实践不能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那么考察职业人的“职业德行”,认知认同职业思想和职业伦理道德理念就客观地落在职业实践身上了。职业实践可以凭借丰富鲜活的职业人“职业德行”的个案充实课堂德育理论教学内容,沉淀深厚的“德育教学职业化”的内涵底蕴;职业实践还可以促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百味横生的身临其境中感同身受地认知认同课堂上所讲授的思想和道德理念,抬升德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职业实践还能够引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训中的认知认同状况,及时调整所授内容,变换教法,以贴近学生实际的生动性、趣味性和拓展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透,成为德育课的“粉丝”。

(三)有助于改善实践育人机制,促进高职生向职业人提前跨越

目前,与普通本科高校雷同,高职德育课程的实践训练也主要是一般性的社会实践。一般性的社会实践育人机制培育的是大学生带有共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修养,对于行业特性浓厚的职业思想和职业伦理道德修养实践的涉及不是很多。一些高职院校不太重视职业道德实践,即便个别高职院校比较注重职业道德实践,开展一些相应的活动,但还是不够充分、全面、深入,学生在校的日常行为表现并没有与职业品质行为习惯养成结合起来。有调查表明,不少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对目前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造成高职生不能很快适应职业环境的问题颇有微词;有些高职生为了跨越适应期往往需要较多的时间,有的甚至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因此,改善实践育人机制,促进高职生向职业人提前跨越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高职院校要重视德育教学与职业道德实践训练相结合,懂得德育课职业实训“双环节”模式在结合中的价值所在。德育课职业实训“双环节”模式是在德育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职业品质教育的规律与实际,以理论教学的实践训练实现理实结合,提升学生对职业思想和职业伦理道德理念的认知认同;以职业品质行为习惯养成训练强化学生的知行统一,达成知成于内形于外,由职业思想道德的他律变为职业思想道德的自律,实现高职生提前向合格的职业人跨越,缩短职场环境的适应期,使学生成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

二、理论教学的职业实践训练

作为德育课职业实践训练“双环节”模式的一环,理论教学的职业实践训练紧密围绕高职院校德育课教育理论的主旋律,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引导高职生走向职业领域,走进职业单位,走到职业人的群体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训活动,验证和认同德育教学的理论观点,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品质修养,并以此深化德育课教育教学效果。

根据德育课程教学内容,参照用人单位对高职生职业品质的诉求以及学校、学生的实际条件,可以利用课内外时间、寒暑假组织或引导学生开展适量的职业实践训练活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