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历史科研课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5 17:13:31

初中历史科研课题

初中历史科研课题第1篇

《中国教师》:与实验版的初中历史课标相比,2011年版课标在诸多方面作了新的厘定,对于课标的变化,广大教师们有什么样的反应?

张汉林:历,过也。过,经过,超过。作为历史教师,最不拒绝变化的发生,因为我们懂得变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但我们也不盲目欢呼变化的到来,因为我们懂得变化的曲折性与反复性。

按照国际惯例,每隔一定的年限,学科课程标准都要根据学术发展和教育实践进行修订。所谓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比如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我国的历史课程标准),每十年修订一次。实验版课标颁布于2001年,距2011年版课标的出版,恰好十年。

十年来,广大历史教师在阅读课标、使用课标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实验版课标的理解,同时也发现了实验版课标存在种种不足。在这期间,教育部组织相关部门多次向广大教师征求对于课程标准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对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变化,广大教师是有心理预期的。

对于课程目标的变化,广大教师是基本认可的。2011年版课标不仅在横向上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而且在纵向上明确规定了初中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板块目标和具体学习内容的目标。板块目标和具体学习内容的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比,课程目标的叙述更加明确、具体,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可操作性强。课程目标明确、具体,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指导的功能。而且,课程目标具有层次性,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达成。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侧重于技能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历史的时空观念,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培养初步收集和阅读基本史料的能力和初步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调查研究的能力;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培养绘制简单的历史示意图,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等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这些变化,显然是在十年来广大教师辛勤摸索的基础上,听取了历史教育专家的意见而修正的。这体现了2011年版课标是在总结和巩固十年课改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新课改深入发展的基本思路。

2011年版课标以加强时序性为由,取消学习主题,则引起很大的争议。学习主题与时序性并不矛盾。学习主题是对某一历史阶段的学习内容的概括,学习主题之间、学习主题内部的史实基本上是按照时序先后进行排列的。在实验版课标中,时序性不够强的,似乎只有中国近代史部分的学习主题(一)与学习主题(二)。对于这点不足,可以完善,而不必因噎废食,取消学习主题。在历史课程中,学习主题体现的是历史学习的价值,是后人站在历史教育的角度,对于史实的选择与史识的概括。历史课程不同于历史学者所从事的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更为强调的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而历史课程则是在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遴选出具有现代性、价值性的史实和史识,为学生完善人格提供素材。而学习主题的构建,显然就是这一思路的体现。对于学生而言,不必掌握全部的历史,也不可能掌握全部的历史。在实验版课标使用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对于通过学习主题构建课程内容的方式表示认可,而学习主题也在事实上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一个有力的抓手。2011年版课标取消学习主题,许多教师表示不解,殊为遗憾。

《中国教师》:为保证2011年版课标课程理念的顺利实施,您所在地区做了哪些具体工作?效果如何?

张汉林:北京市相关教育部门对于2011年版课标的学习是非常重视的。2012年6月15日,北京市初中教师新课程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正式启动,课标解读作为教师一个重要的基本功列入其中。2012年6月22日,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邀请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徐蓝教授面向全市初中历史骨干教师做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的专题报告,使大家明确了课标修订的基本思路和课标的主要变化。

各区县教育部门随之展开行动,纷纷制订培训计划,为广大教师配备新课标,在2012年暑期或开学以后,即将对2011年版课标进行细化培训。由于培训还没有开始,效果如何无从谈起。作为一个培训者,我想简单谈谈我们开展课标培训的基本思路。本次课标修订是对十年课改的总结和反思,它不仅关涉初中历史教育,还关涉高中历史教育,体现了国家对于历史教育的整体考量。因此,我们所从事的区域培训要在总结十年课改的基础上,站在历史教育的角度,面向北京市西城区的全体中学历史教师进行。从培训的内容来看,要忠实于2011年版课标的原始文本,但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教育的实践中去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完成自我解读,提升教师历史教育的素养。

《中国教师》:您认为2011年版课标修订内容中有哪些内容需要广大初中教师重点学习和关注?

张汉林:2011年版课标颁布后,许多教师最为关注的是历史知识点的增删。历史知识点多一点还是少一点,选择这个知识点还是那个知识点,诚然有讨论的价值,但这显然并非问题的关键。如果不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有着整体性理解,那么具体到某个知识点,其地位与功能也就无从谈起。而且,历史知识浩如烟海,仅从史学的角度去判断某个知识点的价值,将会囿于史学的囚笼,而丧失历史教育的蓝天。

初中历史科研课题第2篇

本学期,历史教研工作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手段,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教学常规为规范,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考试改革为重点,加大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力度,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促进历史教研工作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深入学习贯彻南通经验,把南通的经验落到实处。针对我市学科师资现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素质,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为推进我市素质教育的深化而努力。

二、目标与任务

1.深化新课程改革,加强考试改革研究。

加强对高一新课程的教学调研和指导。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发现和总结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学范例和先进教师典型。针对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对策。今年市历史学科的重点调研课题为: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及其对策、我市高中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

研究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历史学分认定方案。解决历史老师的切实问题。研究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历史教师评价方案。根据新的教改形势,完善历史教师教学能力水平考核办法,修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与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价制度。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精神,研究学生的历史学科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研究高中新课改形势下的历史学科高考改革趋势。

2.继续以集体备课为切入点,不断提高备课质量。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深入学习和研究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研究高考,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制订教学计划和编写教案,做到提前备课,单元备课、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借鉴目标教学理论、科学合理地完成各类教学目标的设计、确定与落实。

3.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搞好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改革。继续带领骨干教师扎扎实实搞好各科的课题研究,吸引青年教师参加,努力使课题研究与培养教师结合起来,与学科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与解决学科教学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以点带面,分层推进,使广大教师掌握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增强科研意识,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始终是教研工作的主阵地,近年常规教学工作推动了课堂教学的一定进展,但对比新课程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我市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空间还很大。为此,我们要带着问题设计教研课题,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优化课堂教学。

4.加强对新教师的指导。

近年来,由于普通高中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的新教师涌入高中教学岗位,有计划地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室将与学校共同承担起培养教师的任务,帮助学校切实落实导师制,明确师徒双方的责任,加强相应的考核措施,促使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此外,历史学科组将根据实际,组织校际间横向的联系与交流。

5.继续学科队伍学科建设。

充分发挥中心教研组、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组织好各种层次和形式的讲座、研究课,切实有效地指导教学。继续加大培养青年教师的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尽快成熟,成为骨干。

6.发挥网络优势,开展网络互动教学探索。

邳州市教研室以“初中历史教学网”为网络平台,在进一步充实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同时,逐步加大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添加和建设。发挥网络优势,将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典型案例、课标精神、新教材特色、进展情况、外地经验、培训动态等上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问题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网络互动教学的尝试,逐步实现教育资源、成果的互通共享。

三、主要工作

1.高三一检考试质量分析

2.布置高三第二轮复习意见

3.教学视导

4.徐州市二检试卷命题

5.初中历史教学研讨会

6.高三二检考试及分析

7.高中教学研讨会

8.历史评优课

9.高一、高二期末考试命题

10.高考复习信息的采集、学习、介绍

11.初一、初二期末考试命题

初中历史科研课题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历史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历史教学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中历史教材在教材内容、教材编排、教学方法上都与初中历史学习有着很大的差别,如初高中课程衔接方面近些年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链接,对于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提高中学历史教育的教育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对商洛市进行了考察,选取了四所具有代表性(中学)的学生,如商洛中学、镇安中学、柞水中学、山阳中学的学生,以及历史任课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一、初高中的学生对于历史衔接问题的认识

1.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在以上四所高中里选取了400名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男学生有207人,女学生有193人。在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147名同学对历史感兴趣,253名同学对历史兴趣不大。总的来看,不喜欢历史学科的学生占多数,就各学校而言,属于商洛市重点高中的商洛中学喜欢历史学科的有59人,不喜欢历史学科的有53人,这可能与重点高中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高教学设备齐全有一定的关系,而其他三所学校则情况相反。

2.学习历史学科的目的

在学习历史学科目的来看,“考上理想的大学”为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占到调查学生的百分之60多,剩下的学生大多选择了“完成高中学业”。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商洛中学和镇安中学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选择了“考上理想大学”这一个原因,目的特别的明确,这可能与优秀的师资力量,优越的硬件设备有关。但是在山阳中学和柞水中学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了“完成高中学业,取得高中文凭”这一项,从这里可以看出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于以后的路还是迷茫的,还没有一个详尽的规划。

3.高一年纪学生对于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了解程度

对这一问题在调查中显示:觉得“很了解”的有35人,大部分处于不了解状态,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历史新课程改革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新课程改革,不知道哪些方面改革。因此我们在大力倡导新课改的同时,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对新课改内容上加强宣传,在学生上初中时,历史老师就应对学生讲述历史学科在高中的变化。

4.高中课程与初中课程的链接

在调查中,就“高中教师是否经常带领学生回顾初中历史知识”这一问题,选择“经常一起回顾初中的历史知识”的同学仅占16%,选择“如果讲到相关知识点会回顾”的学生占22%,选择后两项“偶尔回顾”和“一点都不回顾”的分别是40%和22%。从中不难发现,选择“偶尔回顾初中历史知识”的占多数,甚至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历史老师一点都不回顾初中历史知识。在高一历史的课堂里,教师很少引领学生回忆初中的历史知识,将初中和高中的历史知识断开,没有有效的连贯起来,建议初高中历史老师就历史教学链接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二、 初高中历史教学在衔接方面存在的缺陷

初高中的历史教学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具有差异性,初中历史教学是义务教育的必经阶段,而高中的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查阅相关资料,初中高中历史教学在连接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台阶的跨度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

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历史知识的难度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初高中历史在任务上的有很大的差异,势必导致教学内容的大跨步超越,而学生的接受能力又是有限的。在教育理念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更多的关注其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高中历史的学习打下基础,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则是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学生洞察力等等。与初中的历史教学理念上升到了一个质的飞跃,知识台阶的跨度太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

2.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原因和目的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表现出差异化。笔者翻阅了初中、高中的历史教材,并且旁听了初高中历史课发现,初中历史老师的教育方式属于以时间为主线索将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联串起来,因此初中生在学习历史时对于时间特别的敏感,但到了高中阶段,教材的编排更多的采用专题+模块、中外史混合的体例进行编写,这给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思维上有了很大的挑战。再者,在对历史的领悟能力上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于历史的领悟程度是不一样的,再加之学校和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的差异,学生升了高中以后的学习能力必然产生差异。

3.初高中历史教师之间交流过少

笔者和初高中的历史老师进行了访谈,从访谈中笔者发现当前初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存在在这很大的差异,再加上初高中教师之间就学生历史教育问题的交流甚少,也导致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造成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于历史任课教师教学教法上产生不适应。

三、应对策略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历史任课教师必须意识到初高中两个学习阶段历史教学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构起新的知识框架,根据课标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初高中教师之间应经常就新课改在历史学科的教学方面进行交流,使初中生进入高中后能够很好的过渡,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变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李朝东.《初高中衔接教材》.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

[4]钟启泉.《基础课程课堂改革纲要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普文.《中学历史教学考试改革研讨会综述》.《历史教学》.1989年第2册

[6]张慕颖.《试析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问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7]谢俊美.中学历史教材编写刍义.历史教学.2003年2期

[8]范红军.试论中学历史教材编写中已知结构和未知结构.历史教学.2003

[9]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l历史教学.2004年7期

初中历史科研课题第4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教育科研 创新思维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89-02

随着中考和高考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教学中,历史作为一门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其在各门学科中所处的地位日益提高。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忽略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显然已不能适应现在的课堂教学。历史告诉我们,“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十几年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从六个方面浅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管窥之见,权作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 加强初中历史教育科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现象虽然还有,但是比较少了,绝大多数都是专科或本科的历史学科毕业生。这些人,毕业时满腹经纶,但几年历史课教下来,一些人的知识水平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仅仅停留在所教历史学科的一些知识层次上,严重制约了初中素质教育的落实。作为一位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的能力。通过加强初中历史学科的教育科研,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这是每位历史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平时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甚至是测试,我们都要注意做到多一点历史研究,多用创新手法。这样,一方面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能更加活跃,另一方面知识能够被更灵活地运用。很难想象历史综合素质较差、创新能力偏低的历史教师能够培养出创新思维能力较强的好学生。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思想观念,从创新的角度加强教育科研,探索新的历史教学方法,变老师为“导师”,引导、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变“发问”为“答问”,师生互动,释疑解难;变“教教材”为“学教材”,创建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 充分运用初中历史课本,搭建创新思维教育平台

众所周知,“人类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无不蕴涵着创新的意识,创新精神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以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历史教材为例,历史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每节课后的“学习与探究”栏目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抗日救亡运动”时,围绕课后“学习活动”中“西安事变发生后应当怎样处置”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组推选代表发言。其中,有的组主张杀掉,有的组主张释放,有的组主张扣住,逼联共抗日。这种让学生展开热烈讨论的方式把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新的见解也出现了。此外,专栏中的“读读”、“想想”、“议议”、“说说”、“记记”等也为学生搭建了创新思维的平台。这些栏目内容的设置,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讨出新意,有利于学生当堂进行理解、消化、巩固、运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可使学生遨游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之中,创新意识被不断激发出来,创新思维被无限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迸发出更加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才能。

三 利用电化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先导,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泼的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奋发学习的一种内驱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有活力、有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去探索新知识,才能发挥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能力。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在信息膨胀的现代社会,仅依靠传统的历史教科书等信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转变以往传统的学习方式,可以利用电化教学设备创设情境,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五学习主题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课“全面内战的爆发”时,将国共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等制作成课件,再配以嘹亮的冲锋号声来渲染历史课堂教学气氛。当大屏幕上出现了站在飞机上,向大家挥手致意时,同学们被伟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深深感动,接着,我向同学们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乘飞机去干什么?他为什么要亲自前去?谁来接一行人?有哪几位陪同前往等。大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由此,学生由被动听老师讲课变为主动探求新知,求知欲被调充分动起来。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2课“红军长征”时,让学生观看电视剧《长征》片段,并合唱电视剧《长征》主题歌《十送红军》,紧接着开展以“长征”为主题的讨论,最后总结出“长征精神”。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 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提问,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古人云:“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这说明怀疑是发现的思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任何科学成就的获得和真理的证明,都是科学问题积极探索的结果。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常见、最普通的教学手段。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大力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能否表达出来,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他们表达的环境和气氛。历史教学活动应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大胆表达。同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探究时“违反常识”的一些提问;在问题争辩中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他们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一些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一些想法等,哪怕只有一点意思,都应该充分给予肯定。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敢于进行质疑,敢于同中求异。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意让题目具有思考的余地和探讨的价值,避免非此即彼的简单机械的问题。学生的探索精神来源于对问题的思考,其探索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

如我在讲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学习主题第6课“”时,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果成功了,中国能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吗?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这时,历史教师就应指导学生,结合当时中国的国内外形势进行探讨,只要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其潜在意识也就被挖掘出来了,而且他们还会有一些新颖独到的见解。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五 通过历史观察思考想象,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学会透过重重迷雾看穿事物本质。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启动液”。2011年教育部修改后的《初中历史新课标》指出,课本中的历史插图教学不容忽视,历史教师要灵活运用。“插图教学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提供了初始阶段的情境”,历史老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观察课本中的各种插图,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问题的“创造者”。如我在讲述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二学习主题古代亚非文明第二课上古亚非文明埃及“神奇的金字塔”时,让学生仔细观察“狮身人面像与金字塔”,从中感受到金字塔建筑的科学性和高超的技术。学生围绕课本中的诸多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众多的历史见解中,展现其“异想天开”的结果。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学好历史基础知识,用历史上一些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如科学家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等现象,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通过观察茶壶的蒸汽,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发明改良了蒸汽机。其次,初中历史教师要根据课本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的情境,提供想象的材料,引导诱发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如我在讲述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7课“重庆谈判”内容时,引导学生分析,对当时签订的“双十协议”,倘若中共方面、等人再作出一些让步,国民政府能够忠实履行协议,内战是否就可避免,国共就能实行第三次合作,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中国的情况又将如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描绘今日的中国,是否能与美国抗衡,变成世界的强国。这样,通过历史观察、思考和想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六 初中历史教学适时评价,激励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对学生适时进行评价,投以赏识的目光,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可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名言。赏识能使人感到愉快轻松,能使人灵感涌动。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认真倾听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和所发出的疑问,及时地捕获有效信息,准确地反馈有效信息。同时对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和发出的疑问,教师应做出适时的、恰当的评价,以激励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表扬不但可以使学生树立信心和责任心,而且可促使孩子将事情做得更好”,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和评价,会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强化,即使学生所答问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教师也应在恰如其分的评价之后,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指正,让他们在反思自己思维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问题的实质。教师客观的、发自内心的表扬和评价,学生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和收获。对学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关爱有加,就会多一批善于思考的优秀学生。

初中历史科研课题第5篇

【摘要】在时展的今天,历史教学已经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历史教师的任务也逐渐艰巨,本文通过一部分华师版和岳麓版教材的分析和掌握,对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对策;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历史教育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与提高。但是现阶段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育开始偏向于注重知识的掌握、运用与学习。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历史教育的任务和定位已经开始趋向于回归其本质,也就是说新型历史学科课程标准将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方向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得以达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的目的。这样在同一课程标准下,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模式,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在这种大的前提之下,我们广大历史教师也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着手,进行了普遍的探索和创新。目前为止,被我们所了解的初中历史教科书有八种版本,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师大版),岳麓书社(岳麓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师版),四川教育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等八种版本教科书(不含《历史与社会》)。以宿迁市为例,在此之前教学上一直使用的是华师版历史教科书,从2011年开始使用的是岳麓版教科书,也就是说将这两个版本的教科书进行研究与比较,不仅可以总结分析出有利于历史教学方面的方针政策,更可以帮助广大教师吸取新型教育体制改革的精华,提高教科书的能量,更加全面科学的选用好教学资料。截止到目前,我们所熟知的对于不同版本教科书比较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大部分表现的都是对于本教科书的诠释与评价。这预示了此课题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方面来看,更具备了明显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通过了解,我们可以将现阶段初中历史课堂现状调查结果以表格形式统计:

从此表可以看出,越是低年级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厚,也就是说7年级的学生整体来看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最高。从这方面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总结教科书的关键。究其原因,7年级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联系,趣味性就是其中之一;而到了8年级,教材内容开始凝重,教学知识相对于复杂不容易把握,所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氛围;到了9年级,升学压力的繁重促使学生重新拾起历史学习的任务,但还是存在由于机械复习而产生的排斥与厌恶之情,所以课堂教学的方式以及教科书的整改对于历史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颁布的《历史教学大纲》注明“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我们应该追寻这一目标,完善教学目的与主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本课题研究的进行,帮助历史教师在新版教程标准的指引下,掌握好华师版教材和岳麓版教材的主要特点,并且更灵活的运用在未来的教学中,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发展目标列为首位,提高教师的科研和专业引导能力,优化教学进度的完成。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有关于专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给予学生思维上的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历史知识,并不断提高他们总结、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初中生学习历史的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包括课外历史读物情况,网上阅读历史故事,课内听课质量和课外作业情况等);

2、初中生在使用岳麓版教材进行专题学习时遇到的困难;历史教师在使用岳麓版教材时与课标要求之间存在的困惑。

五、研究成果

通过调查可知:1、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获取历史资源的主要途径是来自书本课堂和练习题,相比而言历史读物上,更喜欢阅读小说、传记以及图文并茂的有声资料。2、课堂外大部分学生喜欢通过百家讲坛和历史电视剧来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3、部分教师会存在一些困惑,例如:“以学生为中心”是否会引起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倘若由学生来代替教师上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如何等。学生走上讲台就可以贯彻新课改的理念?通过观察实际授课效果,这些“小老师”都是对教学素材来剖析研究,适当的穿插一些自己找来的图片或者资料,来完成教学目的,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无实质上的改变,反观之,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对于广大教师来说都是较难把握的,更何况是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虽然说新课改存在如此多的疑惑,但是简单实行这种教学尝试的老师还是比比皆是,大部分教师认为,较之传统教学,这已经是一个飞跃式的进步了。事实上也确是如此,这种形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整节课都是紧张疲劳的状态,对整体的教学效果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实教材仅仅是参考的“例子”,首先,我们要明确,教材是来辅助的,而不是“教”。其次,要教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论是课堂上,还是课余时间,开发整理出来的资源都要把握史实,注重历史的科学性。透过这些问题,提示我们:1、需要提高学生个人素质,起到发挥教学影响因素的作用。帮助和完善学生的思想状态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掌握好了思路和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历史教学效率。2、可以开展适当的教师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整体能力。3、仍需优化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使重点和难点更为突出和容易理解。

六、总结

其实可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本文旨为历史教学方法及现状提供部分参考,借此不断的研究钻研,得以完成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董文明.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2013.36

初中历史科研课题第6篇

1. 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困惑

在初中学段,历史学科过去一直不是中考科目,所以被认为是门“副科”、“小学科”, 多年初中历史学科就顶着一顶“小三门”的帽子,各级领导相对忽视,在很多学校的课程表上,历史课所占课时往往不足,而且课程大多安排在学生容易疲劳的下午。在很多学校领导的眼中只有那几门中考科目,根本就没有把历史学科之类的“小学科”放在必要的教学地位上,好像“有则无,无则有”。对于学生来说,反正历史和自己的升学没有关系,学得好与不好都没什么大碍,因此在上历史课的时候不主动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有的学生把历史课上成自己的消遣课,希望历史老师多讲点历史故事;或者在上历史课的时候做别的学科的作业;更有甚者把历史课上成休息课,上别的课累了,在历史课上调节。在这样一种尴尬的教学环境之下,很多初中历史教师本来上课热情还是挺高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之后,逐渐心灰意冷,在教学过程中流于简单,敷衍了事。如此下去,教师和学生都越来越没有上课的兴趣和激情,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给高中教学带来无穷的祸患。

考评制度不完善也是重要的原因。今天的考评制度无论是对教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评价,都不到位。目前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做得很好,但科学性的评价,思想性的评价做得不到位。课堂教师的评价机制和学生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师的教学成绩如何评价,怎样看待教师的教学,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标准和办法。只凭学生一张考卷得出成绩?课堂评价怎样融入学业综合评价之中?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于评价机制的完善。对于学生的评价更是形同虚设,仅仅是期末的一次考试,而且是“分数随便给,成绩无所谓”。这使历史教学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2.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学生的主动、全面、终身发展

章士钊曾说:“灭人之国先去其史”。历史的重要性世人皆知的,可在功利性很强的现代社会环境中,大家关注的往往是那些影响学生将来在社会层级流动中地位的高利害学科,历史再“可以使人明智”,也只能被打入“冷宫”。因此,有必要开展教育观念的大讨论,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使教师们真正领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要性,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初中历史教学,如果思想上、观念上没有大的触动、没有转变,行动上是很难有措施的,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地位;有影响的历史教育学者要多关注初中历史教学,深入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来,提供切实的帮助;有影响的历史报刊杂志,要多关注初中历史教学,多为历史教学鼓与呼。

同时,更要树立新课程的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学历史课程新标准,确立为培育民族精神意识,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为主线;多角度构建历史课程框架;研究性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重视过程评价,要实现的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史实与基本线索等,最终目的是使每位学生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3.大力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和升学考试制度

学业考试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学生就走向哪里。目前,教育的发展还不均衡,优质高级中学的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广大初中学生的要求,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与评价制度下,学校、家长、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考什么,我就学什么,总分多,就多学、总分少、就少学,中考不考,就不学。因此学生对历史课不重视,上课做其他作业,睡觉等现象普遍存在。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有个学生甚至说:“中考不考历史,就不应该让历史课存在,历史课存在会占用我学习主科的时间。”有些学校也急功近利,采取有利于学生提高成绩的措施,甚至砍掉历史课或者“草草收兵”。历史学科的地位真是“尴尬”。因此只有将历史列入中考,或加大历史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因为中考和高考的科目设置和相应的升学制度,以及教学评价体系,对初中和高中的教学活动有着强有力的影响,改善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和升学考试制度,使其充分发挥对中学历史教学在内的各科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把历史学科纳入初升高考试范围,整个历史教育会面貌一新,一系列问题将迎刃而解。

4.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

近几年来,由于一些优秀的历史专业教师纷纷改科,学校安排非专业教师教课,致使教师整体素质下滑。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交流制度,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等,来充实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但作为我们教师来说,也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建议教师们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教育的兴衰,教师是关键,面对课堂上学生的现状,不必徘徊和悲观。不抱怨学生的差异,而是把差异视为教学的资源,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历史教师要不断增强对史学育人功能的认识,明确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做到教一科、爱一科、钻一科。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反思,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历史学科教师。再有,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注意学法与教法的结合,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历史情境,采用史学讲演、辩论、历史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会阅读教材、构建知识、积累知识、拓宽知识、运用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史学素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已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我们的历史教育成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沃土。

初中历史科研课题第7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发展;衔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刚进入高一历史课程学习的学生是起点,而在整个中学教育中,初一的学生便是教学的起点,因为目前我国的历史课程设置中,是从初中开始进行历史课程学习。从初三中考到高一学习只是学生在整个中学过程中的一个转折,所以在整个中学教育层面来说,初中教学是与高中紧密相联的,初中与高中教学的衔接只是一个结点。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

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尽管关系密切,可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两者衔接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使学生无法快速适应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而且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效率不高。在初中与高中历史教的衔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在高中学习中的问题。高一新生进入高中历史课堂学习后,无法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认识没有随自身发展水平发展,把在初中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都大量一层不变地移植到高中学习中。使得在最初的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学习中处于被动,无法按照高中课堂要求掌握学习内容,考试成绩不理想。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略学生的发展实际,课堂上仅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教学的经验对学生进行授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并且教师的教师素质也提出更高要求。其中教授高一历史课程的教师面对的是从新课改要求下的初中教育刚刚毕业的学生,他们的身上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如何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做好初中与高中的转换,这需要教师去思考,去探索。

第三,在中学历史教研中缺少初中与高中的相互交流的形式。学科内的交流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促进学科教学的有效形式。其形式可为多样,如历史学科教师的集体学习与备课,学科内的公开课、研讨课、评课等。在活动中展示亮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相互学习。但是在这些活动中多以一个年级的一个学科为单位进行,更大的规模也只是整个高中或整个初中的历史教师。在教研学习,公开课、研讨课中很少有初中和高中教师一起参加,交流的机会。这对于不同年级,特别是初中与高中在教学中的认识了解不利。

二、关于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解决建议

通过对教学衔接中问题分析,可以知道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是各方面因素结合所产生的。要做好教学衔接工作,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就应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去思考,解决。只有将各个方面兼顾好,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第一,教师应增强历史教学衔接的意识。初中和高中教师都应具备历史教学衔接的意识,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一个过程,不仅要考虑当下学生的学习问题,更要关心学生日后的成长。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去落实衔接意识,把学生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而不仅仅注重自己教学所在的一个阶段。课堂应按照教学三维目标去完成,在一些特别的问题上可以做适当知识和能力的延伸。高中教师则应依据学生在初中学习知识、方法、能力的基础,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在日常教研活动或听课评课活动中,初中和高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去体验各自的课堂,从中领悟、体会对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增强对学生的中学学习成长的全面认识,以便自己在所教的年级中采用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对高一学生进行初中与高中历史学习衔接指导。高一学生满怀着对高中生活的憧憬进入学校,高一的教师们会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入学教育。在历史课堂中,也应该重视和高一新生的第一节历史课,这节课是让学生做好高中课程衔接的关键一课。例如在课上可指导学生阅读新的高中历史教材,发现高中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回顾初中教材的内容,寻找其中的异同,对初中和高中历史的课本有更深入认识。从而引申出如何做好高中与初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如何更好、更快地进入高中历史学习的状态。在这过程中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历史课有期待,对历史学习有兴趣,自己愿意去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紧密联系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进行。例如高中历史强调历史意识的培养,对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分析探究,从中找到今天为我们所用的经验,汲取其中的智慧,这是历史学科的亮点。在此同时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当代的一些政策和社会问题,做到学有所用,这样从中体会历史学习的内涵和快乐。这是对待高一学生历史学习的第一课,也是做好高中与初中历史学习的衔接的关键一节课。

除了第一节与学生的交流课外,要实现对高一学生又好又快地进入高中历史学习这一目标,还要依靠之后具体教学内容的引导。具体而言,学生在这一节课的知识储备有哪些,在本课的三维目标要求中,哪些是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哪些是要通过课堂学习后可以达到的水平,哪些是在以后学习中还要继续讲解和深化的内容,教师应有相对应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对高中具体知识整合,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学习方法的指导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在课堂上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高教学质量,建设高效课堂。

总体而言,对于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解决,应该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入手,把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课程教学作为一个整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最终达到初中与高中顺利衔接,高一学生能又好又快地进入高中历史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走好这一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历史科研课题第8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课,作为中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学生智力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宽泛的眼光,正如古人所言:读史可以明智。下面就初中历史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充分认识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历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如何?由来已久的观念认为历史是“副科”,在学校教育的大家庭里是小弟弟,无足轻重,历史成绩差一点无关紧要。不止一次的听人说,“历史有什么难教的,划划背过就行”,“是个人都可以教’等等,每每听到这样的议论,就感到很悲哀。

记得曾经看过一段文字: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要认真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把握自己国家的国情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现实国情,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历史和国情教育当做一项战略任务,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由此可以看到,中学历史教学是学校德育重要渠道。历史的作用在于:1借鉴性。2基础性。3教育性。总之,中学历史教学在肩负培养人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尤其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创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十分重要的作用。

切实抓好初中历史教学

搞好初中历史教学,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历史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历史教师,还应当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德国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谁要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此,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要自尊自强自爱。要把中学历史教学提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不能因为自己是所谓的小科目教师而自暴自弃,自己看不起自己,要充分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培养“四有”人才的历史责任。“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其次,要加强业务进修。要倒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斟满“一桶水”。不具备一定的知识量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就不能熟练地驾驭教材,将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开掘到一定深度和广度,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学习与专业有关联乃至其他学科的书籍和报刊上发表的教材研究、教学研究文章。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合理吸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2、钻研历史课堂教学。

(1)不搞“两无”――无准备、无把握。

(2)克服“两满”――满堂灌输,满堂空话。

(3)力求“两变”――熟课变生课备,生课变熟课讲。

(4)实现“两常”――常教常新。

3、发挥学科特点,渗透德育。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课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教师必须把德育置于历史教学的首位。我们的做法是“一条主线,分期目标”。

“一条主线”,就是“一爱四坚持”,“一爱”即爱国主义,当前突出国情教育;“四坚持”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主线要始终贯穿于整个初中历史教学中,“分期目标”就是围绕主线按目前使用的统编教材的思想内容,确定各个学期的教学目标。第一学期主要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理想前途教育;第二学期主要进行近代史教育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第三学期主要进行近代现代史教育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列主义、思想教育;第四学期主要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三个结合:第一,与教材内容结合,防止离开教材,空发议论、贴标签、喊口号式的教育;第二,与学生实际结合,引导学生朝着稳定的健康的目标发展;第三,与时事政治结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4、搞活第二课堂。

(1)参观教学。如结合本地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2)图片展览。利用教学资料图片,主要是将课外搜集到的历史图片,选择与教材有关联的、知识性和思想性强的部分举办图片展览。如今年是建国60周年,我们就组织学生绘制有关图片32副,举办了专题展览。

(3)演讲活动。如结合有关乡土历史,开展“人人学乡土历史,讲乡土历史”的演讲活动。

(4)知识竞赛。举办历史学科改正错别字比赛;纪念建国60周年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竞赛;“爱祖国、爱德州,我为德州添光彩”知识竞赛等。

(5)课外写作。指导学生做课外读书札记、知识卡片,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小论文征文比赛。

(6)办历史手抄报。各班建立历史手抄报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自行编辑出版。

(7)历史影评。建立校、班级历史影评小组,开展经常性活动,教师在评前作历史影片背景内容介绍,评后指导学生写作,在此基础上开展影评交流活动。

5、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加强集体备课。建立年级备课组,加强集体备课。其内容主要有:制定教学进度计划;讨论教材重点难点;设计最佳教案,捕捉思想教育灵魂,探究课堂教学方法,研究运用历史地图与插图;确定作业分量;统一复习考试要求与标准;分析考试质量,总结教学得失等等,这些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全年级的平衡,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重视听课评课活动。听课评课是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有自己特点,都有可取之处。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可以交流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积极进行教研课题的研究。课题的研究范围分为个体研究和群体研究。个体研究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经验,每一个学年确定一个专题进行研究。群体研究,就是确定1个专题以后,由专人负责,人人参与,共同深入课堂试验,如当前的“如何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这一课题,作为群体的研究范围,人人参与。

(4)总结经验教训。在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写读书笔记、写教学经验、写自己对某一历史问题的看法,写教研专题总结等等。既促进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提高了自己观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助于历史课堂教学水平的不断提

初中历史科研课题第9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活动课 教学研究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活动课作为教学内容出现在初中历史学科中。其活动课具有主体性、实践性、操作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活动课在历史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等技能,创新化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活动课的内容结构最主要的功能是向师生提供活动课程序的指导,给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供帮助,让学生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也能形成自己严谨的研究结构,既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又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因此,即使历史活动课有很强的自主性, 内容结构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环。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借以来丰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

一、开展交流、研讨活动

初中历史作为文科教学科目,其内容形式决定了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开展形式为交流或者研讨。而所谓的交流研讨指的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发表自己的意见、间接等,促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主动认知、掌握的活动教学形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需要教师注意的是:第一,活动主题的设置要有价值意义;第二,给予学生自,鼓励学生大胆的展示自我,倡导他们的求异思维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历史知识 , 同时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形式多样,教师可以变着花样来开展活动课,以新鲜的事物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以座谈会的形式来谈论“秦始皇的功过”、“洋务运动的成败”等历史内容,让学生敞开的谈自己的独特见解;以研讨会的形式来对“商鞅变法措施”进行讨论、总结,同时延伸范畴,让学生以多元化的角度来分析,借以来使得学生的研讨呈现出自然状态;以辩论会的形式来辩证“开元盛世”教学内容中唐玄宗的功过等等。以交流、探讨的形式开展活动课,借以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寻找知识等等,帮助学生形成关注问题、分析问题的主动行为习惯。

二、开展动手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动手实践能力是新课改较为重视的技能之一。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离学生现在的生活很远,在活动课上学生很难打起学生历史知识的精神,觉得枯燥无味,鉴于此,笔者则开展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课上来,亲自体验历史情境、内容等等,如: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一些历史手工制作,诸如:古代劳动工具、古代货币、古代青铜器、古代人物画像等等,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在开展动手实践的同时,延伸教学范畴,灵活把握机会,让学生运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小制作或者小发明,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如:在学习“宋元——古代科技高度发展”教学内容时,笔者开展制作陶活字的实践活动,学生则通过网络、书籍、字帖等多个途径收集相关的信息,主动的深入挖掘历史知识,增强了自身学习的动力,推动了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持续发展。

三、开展表演活动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初中生正处于青春过渡期,还存在着好奇、表现欲望强等特点,而理性思维处于发展的萌芽期。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开展一些肢体动作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将初中历史活动课内容转化一个形式,以表演的形式来开展活动。即:首先,出示编排的教学内容主题;其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收集资料;再次,小组进行表演;最后,师生共同评价、总结。这样,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开展活动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主动收集、学习历史知识,也有助于学生自我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对于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都有着一定的提升功能。如:在学习“两汉与匈奴的和战”教学内容时,笔者让学生将教学内容改变成为历史剧进行表演,学生则通过收集信息,开始分配角色,有:时间老人、单于、匈奴大臣、匈奴士兵、汉皇帝刘邦、汉朝将相、汉朝的传令兵等,以话剧的形式将两汉与匈奴 400多年的和与战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表演结束后,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总结两汉与匈奴和与战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最后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即:你是如何看待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的?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生成理性知识。

初中历史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性内容,他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实践、思维等技能的培养,强调学生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从而来开阔自我知识的视野、拓展知识面,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升华其全面素养。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结合中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不断探究活动课开展的新方式、新途径,进而以多元化的教学形态来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活动课中所提示的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丰富多彩,密切联系时代的热点问题,并注意到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侧重内容的拓展更趋于理性,更注重内容本身,与初中的活动课有所区别。 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 同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活动课时的增加和活动内容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展合作交往的意识和精神,并获得探究历史过程与方法的体验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