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数学自主探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5 17:11:31

数学自主探究

数学自主探究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

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而课堂教学是贯彻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为了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就应该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纠正习惯,培养兴趣

小学生年龄尚小,意志力薄弱,注意力不集中,贪玩厌学的状况经常发生。他们的精力往往只集中在头 15 分钟或20 分钟内,后半节课基本走神干别的或者自己在下面玩耍。对感兴趣的内容往往会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内容则会六神无主、心不在焉。这可以说是小学生最明显的一个心理上的特征,假如教师不能正确让数学教学内容成为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那么教学成果就不会由进展,陷入学生不爱学、无心学,教师没有动力和劲头去教书的恶性循环。同时,单调、固定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会造成小学生们心理上厌倦,阻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只有精心设计问题才会激起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模拟一个问题的情境,使之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一致,让学生深入其中,在这种情境之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数学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它是生活的模型,教师在实际教学之中,可以将数学理论形象和生动化,采取有效的激趣改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理论的具体情景化,来让学生自动提取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这样可以在一种寓教于乐的氛围之中吸取知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拓展思维,保证时间

教学时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去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要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一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做到文本让学生自己读,思路让学生自己讲,疑难让学生自己问,问题让学生自己答,规律让学生自己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感悟、体验、探究,通过自主思维进行感悟创新。

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究这个前提,就如水中浮萍,落不到实处。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质疑,自己去解决问题,从中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去感悟学习的快乐。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教师给学生最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广阔的合作探究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沃土,智慧生成的舞台,思维碰撞的天地。

四、评价反思,体会乐趣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你感觉别的同学的学习成果是怎么样的?”通过问题来使学生展开互评,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同时让学生学会鉴别不同的学习成果,学会客观公正的评价别人。。学生除了能够客观公正的对别的同学进行客观评价之外,对自己也要有一个深刻的自我反省过程:比如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从中得到的收获,存在有哪些问题等等,这些回顾问题的产生,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根据这些学习成果进行下一步的自我调节,这有利于完善学习步骤,构建牢固的认知结构,还能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能力,培养自我意识。

五、加强指导,收放自如

数学自主探究第2篇

长期以来,传统的数学教学总是以讲授为主的灌输性教学,学生的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认为"学校教育对青年来说当然重要,但无论如何总不能所有的人都从小学读到大学,而且他们终究要离开学校,即使在校也还要自学,所以自学实在是人才成长的必经之路"。学生自学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推行。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下一番功夫。下面,我谈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几点体会。

1.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学生只有正确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其中"预习"就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在学每一章节前,要求学生根据单元提示和"章头图",了解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教学要求,从而明确学习的侧重点。上每一节课内容之前,教学生怎样分析课本。怎样理解概念怎样看例题的分析,解题思路,归纳解题步骤;把握解题注意点等,怎样归纳小结,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把握教材重点和关键内容,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的乘除》"12.5因式分解"一节学习中,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章头图,从图中学生比较容易领会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之间区别与联系。在提公因式法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公因式?如何提公因式?同时,要求学生对课本中"探索"要认真思考,如把3X2-6XY+X分解因式,为什么"1"不能省略?

2.成立学习小组,共同探讨

在七年级上册《4.5最基本的图形- 点和线》一节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对射线、线段的定义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然后小组同学共同研究: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他们各有几个端点?延伸性如何?长度哪一个长?这样,通过学生个体自学,小组讨论辨析,大家交流对教材理解情况,有哪些弄不懂地方,由小组长将疑问整理后,反馈给老师。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多边形》中,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也同样可让学生在小学的基础上动手拼凑,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再用说理的方式说明结论正确,从而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

3.课堂教学要精讲,有针对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学教材反馈的信息,结合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精讲教材重点和关键,强化注意点,设法启迪,引导合理帝从不同角度开展思路,从多方面分析学生思维受阻或出现错误原因,突破难点。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而不是教师一个人承包,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知道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节课作准备。对于那些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学懂、学会,或自己能探究出结论或通过争论能探究出结论,教师不必讲授,只启发不讲,给学生留下足够多的独立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区研究。如12.5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的教学中,例5:把6(x-2)+x(2-x)分解因式,例7:把5(x-y)3+10(y-x)2分解因式,这二道例题设计2-x=-(x-2),(y-x)2=(x-y)2,实质是把(b-a)n转化为(a-b)n问题,这事教学难点。为此,我通过距离归纳得出(1)当n是偶数时,(a-b)n=(b-a)n(2)当n是奇数时,(a-b)n=-(b-a)n,这样学生只要能记住这个结论,教学就突破这个难点,效果就不错。

4.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5.有效地实施针对性辅导

数学自主探究第3篇

一、问题激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幼儿探究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发动机,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景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幼儿自主探究,我边设疑边解惑,千方百计从幼儿的身心内部把活力调动起来,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自主探究。我从幼儿的主体地位出发,围绕教学的目标,积极启发,热情鼓励。在数学活动《有趣的测量》中,一开始我就设置问题情境:“老师这里有两桶米,你们看看是圆桶的米多?还是方桶的米多?我们怎样知道桶里的米有多少呢?”有的说用秤来称一称,有的说用碗来量一量。我就让幼儿参与第一次探究,用碗来量米,量完后。我就设疑:我们每个组的米一样多,大家用的是同一个碗,可测量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通过这样的设疑,激发了幼儿自主去探究,把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从探究到实践,开拓了思维,引发幼儿大胆表达自己见解的积极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寓教于乐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唯有玩才能在玩中创造,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造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幼儿心情愉快、无压抑感,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与周围环境不断的交互作用下,容易形成创新意识。因此,我根据幼儿这一心理特点,在数学活动《有趣的测量》中,就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诱发幼儿自主探究,使幼儿能轻松、愉快地参与。首先,我给幼儿创设了一个“玩”的环境:米、不同形状的米桶、不同大小的碗、直尺、秤等,孩子们一看到这些器具,就有点跃跃欲试了,然后让他们用碗去盛一盛、量一量,他们可起劲了,两人合作,一人用碗盛米,一人记录,他们忙得不亦乐乎。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积极的状态。通过“玩米”,有的幼儿发现每个组同样多的米,同样大小的碗,但测量的结果不一样,有的发现不同大小的碗,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发现了问题,达到了预定的目标,诱发了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

三、实践操作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现象的,他们通过借助于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所以,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不直接把知识讲授给幼儿,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认知的特点,引导幼儿实践操作,在操作中去探究、去发现,使幼儿不但知其然,而且还可以知其所以然。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促进了能力的提高。所以,我在组织科学活动《有趣的测量》中,通过四次操作测量。第一次探究操作,使用同种类型,同样大小的测量工具(碗),自由探究,自由测量,最后孩子们发现,每组的米一样多,碗一样多,碗同样大,而测量的结果不一样,我让幼儿找出原因、分析讨论,最后幼儿得出结论:每碗要盛满,然后用尺竖直沿着碗边轻轻刮平。第二次探究操作,孩子们用刚才得出的结论(每碗要盛满,然后用尺竖直沿着碗边轻轻刮平)去探究,并进行记录,最后得出:当我们的方法正确时,同样的碗,用同样的米,结果是一样的。第三次探究操作,测量圆桶里的米和方桶里的米是多少。孩子们同样边操作边记录,最后测出两桶里的米是一样多。第四次探究操作,用三种不同的碗进行测量,最后得出用不同的碗测量,得到的结果不一样:碗越大,盛得碗数就越少,碗越小,盛得碗数就越多。孩子们通过四次的探究操作,得出四种不同的结论。这四次探究操作,给予了幼儿充分的探究空间,使他们在反复的探究操作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敢于放手

在组织数学活动时,老师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幼儿的自主操作在前,教师操作验证在后,幼儿观察表达在先,教师归纳小结在后,幼儿提问在先,教师释疑在后。所以,我在组织数学活动《有趣的测量》中,我没有直接把知识讲授个幼儿,而是敢于放手,让幼儿“经历冲突、自主探究、品位有趣。”活动开始,我就让幼儿猜测米的多少:“老师这儿有两桶米,你们看看是圆桶里的米多,还是方桶里的米多?”孩子们有的说圆桶里的米多,有的说方桶里的米多,大家意见不统一。我就让他们说说该怎么做才知道两个桶里的米的多少。他们经过热烈的讨论,决定用碗来测量,哪个桶里的碗数多,就说明它的米多。所以,孩子们进行了第一次的探究操作,而探究测量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还是不能比较出桶里米的多少。我再次让他们讨论该怎么做,就这样,孩子们通过一次次的反复探究操作,才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过程中,允许孩子出错,不要因为出错就很快否定他们的能力,否定他们的探究,要启发他们从另一角度去探究,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敢于放手,引领他们去探究、去发现。

数学自主探究第4篇

一、激发兴趣――自主学习的前提

1.加强感情投入,激发学生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带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开展游戏活动,吸引学生参与

游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愉悦地投入学习中,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教师若能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为学生提供了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

3.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习实效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最终为生活服务。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是为了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选择的题目应当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容易理解,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指导学法――自主学习的关键

1.加强动手操作,培养自主实践的能力

话说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动手操作,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事,它能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剪一剪、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样的平面图形。把三角形转化为已学图形,再根据拼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就能够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了。

2.进行合作交流,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小组合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组织形式,课堂上要变教师单纯的讲授为学生讨论、合作学习。我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的助手,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就要靠自己积极参与组内的合作和讨论。”

3.训练语言表达,培养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往往看到了、想到了问题,就是表达不出来。因此,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主动说,使学生从不敢说到会说、善说、善辩,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4.巧设练习,提高自主研修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通过练习,学生才能将所获得的知识逐步内化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设计练习时,要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讲求形式,注重实效。可以适时适当安排游戏、竞赛等开放性练习,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设计练习题,由其他学生解答。激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积极参与学习,去探索、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促进他们自主发展。

三、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延伸

数学自主探究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思考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要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但“自主学习”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它重视学生的“学”,也重视教师的“导”,强调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强调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启发并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条件,不断促成学生由不知到知的转化。因此,课堂上“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教不越位,是实现课堂学习自主的关键。怎样才能体现教师的引导既到位、又不越位呢?我认为,教师应在引趣、设问、点拨等环节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做文章。

一、设问精当。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几道有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学、自探,然后得出结论。教师重在授法,学习贵在领悟,学法渗透于教法之中。例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开始,教师首先提出问题;“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学生出现种种猜测后,借助多媒体电脑动画演示,使学生直观感知:长方形的宽不变,长越长,面积越大;长方形的长不变,宽越长,面积也越大。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第二个问题提出后,马上放手,引导学生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各种不同的长方形,并把所摆长方形的长、宽、面积记录到表格中。在大量具体数据展现在学生面前,并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之后,教师提出第三个问题“观察表格,回想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你们发现了什么?”组织讨论。有的学生借助具体数据,很快得出了“长方形面积=长×宽”的结论;有的学生结合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经过深入思考,慢慢悟出:摆长方形时,横着一排摆几个小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几厘米;竖着摆这样的几排,长方形的宽就是几;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排数=小正方形的总个数,因此,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以上教学,教师通过精心设问,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开展了积极的智慧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切实地培养。

二、点拨精巧。

学资有思,教重在引。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引导、点拨这一教学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达到自主参与、自觉发现、自我完善、自行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学中点拨一是要“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予以指导、疏理;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一课,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含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当学生观察到1/4和1/3分子相同,而1/4能化成有限小数,1/3却不能时,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有的说分母是奇数,但1/9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说分母是偶数,但1/5也能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三、引趣精妙。

数学自主探究第6篇

【关键词】 自主探究;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是小学生学习方法、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在总结传统教学方法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老师的角色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解惑者,不再是过去的占据课堂绝对主导地位的角色. 学生也从学生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探究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来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维,提升自身思维能力.

一、自主探究引入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引入是每堂课的必要环节,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往往是由老师几句简短的介绍后开始讲课,无法提升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对于陌生的事物好奇心很大,因此,老师应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引入每次课的教学内容. 在每次数学课堂开始时,老师首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数学案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探究数学问题. 这样,每堂数学课便有了学生容易接受的切入点,通过这个切入点,学生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利于整堂数学课教学效率的提高.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我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们平常所见到的楼房是什么形状的?粉笔盒是什么形状呢?电视机、洗衣机等又是什么形状呢?然后,我让学生针对这几个问题,结合数学课本,或者学生之间的交流来回答这个问题. 接下来,学生立即展开了自主探究解答. 学生对生活中的这些问题都比较好奇,每个人都积极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几分钟之后,我提问了几名学生,学生已经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本次自主探究教学内容引入环节成功进行.

二、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知识

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第二个环节,教学内容引入之后,老师应该对本次课的教学计划做简单的说明,然后向学生分配自主探究学习的任务,并且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出明确的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难度较大的题目. 当学生在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时候,可以深入数学知识的每一个细节,形成自己认识、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意义要远远大于老师单独的讲解教学模式,更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为例,首先,我向学生分配了自主探究学习的学习任务,以及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即掌握基本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 随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探究学习. 我也参与了一个小组的探究,一名学生首先想到了整数、小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还可以使用分配律、结合律等使计算简便,然后该名学生将这个方法运用到了分数的四则运算当中. 另一名学生举出一个例题:■ × 20 + ■ × 20 = ?并且进行了分析,该题有两种解题方法. 第一种:直接计算,可以得到■ × ■ = ■ = 20;第二种可以利用分配律,将式子变成■ + ■ × 20 =1 × 20 = 20. 其余学生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最终几名学生一起归纳出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解题规律.

通过这种课堂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提高,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养成.

三、自主探究总结、复习

自主探究总结复习是让学生对于自主探究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复习的一个过程,同时也要对自身自主学习探究过程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从而提升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这个环节当中,老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者的身份,应该帮助学生总结,向学生提出建议. 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复习,学生对于已学知识会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便于查缺补漏. 并且,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共同探究学习,学习他人优秀的学习方法,发挥集体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探究课堂当中,当各个小组总结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之后,我让全班对这次探究进行了一次总结. 首先是知识的总结,我让几个小组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先进行了一次简单概括,然后让另一名学生对这几个小组的成果进行统一总结,最后得出一般规律. 其次,我们总结了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发言不积极,不敢说出自己的观点;探究过程中对于老师的依赖性太大,不敢形成自己的见解等. 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我同学生共同制订了解决的办法.

总之,小学课堂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通过自主探究引入教学内容、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知识及自主探究总结、复习这三个课堂环节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最终,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数学自主探究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引言

倡导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髓之所在。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一旦诞生,然后就会立刻成为了老师们的“宠儿”,受到各位老师重视以及宠爱。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迅速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地学习,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作了深入地探讨与研究,旨在为小学数学学习提供一种创新性的方法。

1 现阶段,我国数学教学现状

由于受到了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仅在中学阶段将学习成绩放在了首要位置,而且部分小学中也将学生学习成绩放在了首要位置上。为了提高升学率与学生成绩,教育者经常会通过诸多的方法与资源,希望用一种快捷、有效的方式,传授数学理论知识以及做题方法给学生。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公式教授给学生,这样一来,就使得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下,自己并没有主动地参与进来进行了解,以此感知数学,寻找数学具有的含义,而教育者也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会做题,而且对他们的逻辑性思维加以培养。

2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以往的教学模式已与当前学生持续健康发展不相适应,必须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地培养学生们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2.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是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让孩子们在熟悉的画面中产生问题;从相关研究中看出,当学生学习材料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时,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虽然数学内容属于抽象的,但是,通常在生活中可以找到符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这样一种“现代化”导入,对于学生心理状态的调节非常有帮助。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积极主动的探索,让孩子们都切身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及魅力所在,即数学是我们生活过程中的一部分,数学有着浓厚的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提问题、找规律以及对结论的总结。其次,适当的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产生问题;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实质上就是及时地找出存在的矛盾地方以及对矛盾的解决。应通过数学知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提供相关探究性材料给学生,或者要求学生们自己构造题目,从而在观察和比较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提出问题,这对于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也有很大的帮助。

2.2全面发挥教育者主导性作用

由于探究式教学模式形成时间较晚,小学生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意识都还没有真正的养成,不具备探究能力,因此,就要求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作用,抓住良好的时机以引导学生,假如时机太早就会对学生自主探究造成直接的影响,而太晚会花费掉大量的时间,且削弱了小学生对自主探究的兴趣。因此,教育者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并加强引导,虽然有的知识点不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学生自己就会探究出问题的重点部分,但是,假如教育者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难有所提高。因此,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就起到了一个当孩子们碰到探究难题时的转折点的作用,这样,孩子们就会从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与学到了知识,同时,对于探究的方法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3评价反思,自我体验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评价通常是由教育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番评价,主要评价的核心是学生做题是否正确,表现是否让人满意等方面,长此以往,评价的目的就固定在了那里,导致学生形成了一种依赖的心理,总是一味的等待老师的评价,而自己没有一种反思意识。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将评价目的放到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来,不断的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并将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加以改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目标以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这样一种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加以关注;不仅要对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予以关注,还要对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及态度加以关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所以,评价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评价的指标除了要对知识技能重视之外,还要对学习过程、方法、态度等各方面加以关注;评价的方式不仅要有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思以及自我评价加以重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积极的为学生们提供探究发现的机会,让他们对自己探究发现的过程进行反思及体验,比如,在哪些数学活动基础上发现这一规律的?自己所获得的收获与感受是什么?……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自主探究性学习实质上就是要求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它要求教育者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将学生的潜能充分的挖掘出来,自主性的完成知识的构建,同时寻找出探求知识的方法,以提高他们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对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进行了一番分析与研究,旨在为同行们提供一定的借鉴。一言以蔽之,为了能够很好地响应我们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号召,注重加强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在实际的小学课堂教学之中加以提倡并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冯凡.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 l(7).

[2]华芳.数学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J].山西教育(教学),201 l(5).

数学自主探究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探究创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人们更多关注学习的结果,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忽了知识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从现状出发,从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入手,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课程改革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以指导学校的教学工作。

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打造一支科研型教师队伍,让教师在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中,获得专业发展和支持。

(二)研究内容

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转变教学理念。教师要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整合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率。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正确定位教学起点,整合教学资源,使学生学得轻松、有效。

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模式是: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主建构--总结延伸。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健全研究网络。课题组邀请北师大教材编写组的专家、市教研员为课题成员作专题辅导,确立了以特级老师、名教师为中坚力量,以优秀的一线教师为先锋的研究队伍。围绕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分解、设定了十多个子课题,由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主持一项子课题,建立和健全了县、镇、学校三级课题研究网络,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

2.培训、指导,夯实研究基础。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和各子课题负责人学习了《模式与方法概论》等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课题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有计划、有重点地对课题组其他成员进行培训,组织课题组成员到广州、东莞等地听专家讲座和名师授课。在学校学科教研活动中,我们努力让科组活动包含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内容,使课题研究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3.定向、交流,强化过程管理。关注常态课。课题组成员对近年来教学过程中的典型教学案例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围绕“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用常态化的手段和方式组织教学内容,以常态化的校本研训方式优选教学程序。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常态化的展示活动,呈现出精彩纷呈、简洁高效的常态的“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四、构建“自主探究”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本阶段教师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学习情境,恰当地设问,生动形象地展示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如临其境,使探索知识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很快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中去,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2.自主探索。本阶段关注学生独立思想、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方面的状况,教师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自己发现规律。同时针对学生的疑问、猜测、看法,把握时机提出富有探索性的指导,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中的失误偏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3.合作交流。首先,应当让学生唱主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思考、探索、交流。其次是要创设合作情境,把握合作动机。这样才能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领略到他人的思维策略与方法,不断地反思、吸纳,提升到理性的认识。

4.自主构建。在此阶段,教师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练习分层,变换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讨论交流,鼓励求异思维,一题多解,及时检查教学效果,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反馈新知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延伸。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说出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和探究,自己的学习表现与学习收获体验。教师必须注重评价、关注过程、关注再现,随时根据反馈信息对学生掌握新知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同时运用合理的措施予以补救或提高。学生则在总结中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体验成功的欢乐。

五、研究成效

1.改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通过课题的实施,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生能在亲切、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自主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自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2.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课题的实施,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大都具有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有自己的新思路、新设计,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更畅通、方法更灵活、很有深度,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3.教师的数学教学科研素养显著提升。在实验中,教师教学观念得到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能处处体现学生的自学学习、自主探究,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总结、反思,积聚研究成果

三年来,课题组成员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有论文有25篇,有6位老师在省、市优质课、说课评比中获奖。三年来课题组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大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发展自我。

主要成果有:结题报告1份;经典教学案例集1本;优秀论文集1本;课堂教学录像16盘、小学数学课件59课时;课题研究专辑15期。

六、课题实验后的思考

学校教育教学评价的单一,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此,学校尽快建立健全多角度、多方位的教学评价机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数学自主探究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学习策略;主动探究;乐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261-01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的参与学习为中心。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在多年的小学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如下一些经验,与同行们探讨。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5只大鸡,25只小鸡?”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小鸡是大鸡的几倍?大鸡占买来鸡总数的几分之几?小鸡比大鸡多了多少?”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老师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创造问题回答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二、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

1、大胆猜想。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我通过指导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作量沙试验,在我进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并启发学生能提出问题。善于勤奋思考的学生就主动提出问题:在圆柱体与圆锥体不等底不等高的其它情况下,圆锥体积也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我就再引导学生对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圆锥体积的转化,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通过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再作适当引导,使得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理解得更深刻。

2、充分的思考。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

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再次,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仿老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放手让学生去做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板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五、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