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统计学及其基本概念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0 17:00:48

统计学及其基本概念

统计学及其基本概念第1篇

《统计学》是财经院校经济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对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定性和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统计这个认识工具的特点、作用;掌握统计学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尤其是各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研究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更好地掌握《统计学》课程,除课堂教学应有的54课时外,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总结,重视本课程作业练习这一环节,以实现本课程的既定目标。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总的教学要求、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及总的要求:

社会经济统计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明确统计这个认识工具的特点、作用;掌握统计学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尤其是各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在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研究时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各专业课程提供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教学的重点: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变量、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统计调查的意义,统计调查的分类。

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填报单位和调查表、调查时间等概念。

统计报表制度的意义、作用和内容。

各种专门调查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统计整理的意义、步骤。

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和形式。

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分配数列中的名词概念,尤其是组中值的计算。

统计表的作用、结构和种类。

统计表的编制原则

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总量指标的分类,尤其是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

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各种相对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正确运用相对指标的原则。

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注意算术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指标的区别。

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和作用,各种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及特点,尤其是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正确应用平均指标的原则。

动态数列的概念和作用。

动态数列的种类。

动态数列的编制原则。

各种动态水平分析指标和动态速度分析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这些指标相互之间的关系,如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的关系、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的关系、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的关系、发展速度与平均发展速度的关系等。

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异同点。

平均发展速度两种计算方法的侧重点。

动态数列的四种变动形态。

几种常用的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间隔扩大法、移动平均法,尤其是用最小平方法配合动态趋势方程。

季节变动的测定方法。

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综合指数的编制原理,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的计算。

平均数指数的编制原理,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的计算。

平均数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关系,以及平均数指数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平均指标指数的编制和分析方法。

指数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运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以及根据指数体系进行指数间的推算。

抽样推断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

抽样推断的理论依据。

抽样误差的概念和抽样平均误差的意义,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方法。

抽样极限误差的意义及计算。

概率度的意义及其与抽样推断可靠程度的关系。

区间估计的方法与步骤。

抽样方案设计的内容以及抽样方案设计的原则。

主要的抽样调查组织形式。

简单随机抽样条件下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确定。

相关关系的概念和种类,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两种类型:函数关系、相关关系。

相关关系的特点。

相关关系的测定方法,相关系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性质。

回归分析的概念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特点、方法。

相关系数与回归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估计标准误差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相关系数与估计标准误差之间的数量关系。

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的概念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中三大产值指标的核算方法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核算方法。

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中的五大平衡表及四大账户体系。

教学难点: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区别。

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的区别。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分类,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

各种平均指标的应用条件及计算方法。

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各种动态分析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指标之间的关系。

数量指标指数与质量指标指数的区分和编制。

算术平均数指数与调和平均数指数的区分和编制。

因素分析法。

抽抽样误差、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概率度的意义。

概率度与概率的关系。

区间估计。

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确定。

相关关系的种类。

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及其与直线趋势方程的区别。

估计标准误差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统计学及其基本概念第2篇

关键词:本体;语义;相似度;信息检索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Aimed at the defects of the traditional keyword-based retrieval model,an ontology-based semantic query-oriented information retrieval model was built.Concept of four tuple ontology was defined,the resource mapping scheme was given,ontology concept expansion strategy was formulated, the concept similarity computing algorithm of ontology was described,and the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was carried out.The results show that precision and recall rate of ontology semantic retrieval model are higher than the traditional retrieval model,this study has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Keywords:ontology;semantic;similarity;information retrieval

1 引言(Introduction)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尤其是当前大数据背景下网络信息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庞大,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库,且网络信息资源随之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特性,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3]。然而,传统信息检索模式面对文本字符串匹配的语法层面,缺乏针对信息表示及处理和理解的语义层面分析,即信息是丰富的,而知识却是贫乏的,所以依赖传统的信息检索方式已很难满足用户需求,而本体及其相关理论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

本文将利用本体建立标签之间的语义关系,并引入语义与Agent技术,实现标注系统的语义检索,通过语义模型丰富的描述能力和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准确描述信息资源,以Agent组织完成用户交互、信息检索、信息过滤、结果返回,构建一种基于本体学习的能够实现语义层面分析的检索模型,以弥补传统信息检索的不足,进而从信息查全率和查准率方面改善信息检索的效率。

2 基于本体的语义检索模型构建(Construction of semantic retrieval model based on ontology)

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检索,可依据领域本体知识库对信息资源或文档进行语义标注,本体概念的语义信息可借助本体概念定义及本体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因为特定专业领域的概念可通过领域本体进行描述,这样可使文档或信息资源更具有语义,且可揭示出用户检索词的语义,把从文档和用户查询抽取的关键词转换为具有语义的本体概念,实现基于关键词的语法检索到基于本体概念的语义检索的提升,其中,语义检索与传统基于关键词匹配的检索方式不同,因为语义检索基于信息理解的语义层面对信息资源及用户提交的检索请求进行分析,语义检索方式对检索条件、信息组织以及检索结果均赋予了语义成分,可从语义层面提高检索精度[4-7]。

2.1 领域本体的语义检索理念

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信息检索,其理念在于使信息资源或文档进行语义描述,借助领域本体知识库完成对文档和信息资源对象的语义标注,进而揭示出文档和信息资源对象的语义理解,及其用户检索词的语义信息,同时可实现领域本体检索词的语义扩展,最终完成理想检索结果的获取,具体检索过程为:

step1:构建并描述领域本体概念。描述领域本体概念,构建领域本体知识库。

step2:提取文档或信息资源对象特征并进行资源映射。借助领域本体概念描述及知识库构建和管理,对获取的信息资源或文档进行语义标注及资源映射,对信息资源或文档语义内涵进行揭示。

step3:制定本体概念扩展及查询语义扩展策略。在领域本体概念描述的基础上,对用户查询请求的语义信息进行揭示,并对用户检索词进行语义扩展,检索系统完成对生成的备选检索词集的检索工作。

step4:实现领域本体概念相似度算法。依赖本体概念结构图,实现本体概念语义距离计算算法、本体概念节点深度计算算法及语义综合相似度计算算法,以此服务于查询结果排序环节。

step5:对检索系统的检索结果进行排序。基于相关相似度计算算法及规则,完成用户原始检索词及检索系统返回检索结果的相似度比较,基于相似度对检索系统的检索结果进行排序并反馈给用户。

2.2 领域本体语义检索模型

领域本体语义检索模型,如图1所示。

(1)领域本体及其分类体系作为数据资源语义表征的核心,可对文档或数据资源描述给予指导。领域知识也作为查询扩展和查询结果排序的基本依据。因此,领域知识的构建和维护,如领域本体、推理规则的构建和维护,离不开领域知识管理。

(2)数据资源或文档的语义可通过标注进行语义揭示,再借助文档特征提取技术,从领域本体词汇中获取本体概念,建立数据资源或文档的语义特征域,完成数据资源库文档的自动标注,并完成标注和索引信息资源或文档的非语义特征,由此生成文档索引库和元数据库。

(3)基于文档或数据资源标注信息构建索引库,以此为依据,检索出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文档或数据资源信息。

(4)实现查询扩展及结果排序,就是以领域本体生成的本体词汇库为依据,完成用户查询输入文字的分词工作,将用户查询分成本体概念集合和非本体概念集合。然后,分别对这两个集合按相似度扩展,得到两个查询候选集合,以此为依据,借助相关相似度排序算法获得排序后的查询集,最后,完成查询请求到索引库及检索库的提交环节,将查询结果按查询请求的相似度排序后,将结果推送给用户。

3 关键算法实现(Key algorithm implementation)

3.1 四元组本体内涵及其数学描述

基于四元组的本体概念描述为:,其中,表示用户,描述使用标签管理资源的用户,并且每个用户有唯一的ID号标识。表示标签,描述集合中用户使用过的标签,标签可以是任意的字符串(单词或短语),现定义标签为一组词语序列,,

,公式描述标

签映射成一组术语,术语可以是任意单词。表示资源,描述所有领域相关资源,其内容取决于用户标注集的类型,用户标注集主要由用户、标签、资源三个要素组成,即用进行描述。表示三元关系,其中元素描述用户使用标签标注收藏的资源。函数式描述用户使用一组标签定义一个资源,其中 。

为了理解用户标签含义及标签之间的关系,构建主干本体,用二元组进行描述:,

其中表示概念集,概念,是概念的唯一标识,是同义词集合,包含了概念的同义术语集合,是描述概念的短语,是将概念分类到泛化类中的词类,也可将四个元素分别记为:,,,;

表示概念集之间的关系。现定义为一组同义词集合,资源,定义一组同义词集合及里资源,,每个资源用二元组表示为:,

其中,为资源的频率分配。三元组表示关系集合中的关系,其中,,,是关系的两个关系项。

3.2 资源映射方案设计

一个标签可以映射成一个或多个概念,也有可能只有部分标签可以映射成一个或多个概念,现提供几种资源映射方法。

(1)直接映射

直接映射描述标签到概念的映射,即将每个标签映射到本体中的概念,可表示为:

3.3 本体概念扩展策略制定

(1)本体概念扩展

本体概念扩展步骤如下。

step1:对每个本体概念进行扩展。

为领域本体概念集,为两个本体概念的相似度。如果对本体概念进行语义扩展可形成,

其中集合中每个元素要么为空,要么,且,。

也就是说,可基于相关相似度计算算法扩展单个本体概念,选择相似度大于给定阈值的本体概念,并且被选取的本体概念同其他用户本体概念之间的相似度,比该被选取本体概念同当前单个本体概念之间的相似度小。

step2:构建本体概念查询集。对用户本体概念集的元素进行扩展,其中的每个概念元素都可扩展为一个扩展集,可分别从每个中进行本体概念的选取,构建本体概念查询集,查询本体概念集的组员就是从每个本体概念扩展集中选取的概念,查询本体概念集描述为:

(2)扩展关键词集合

关键词的扩展相对简单,因为关键词不是本体概念,所有扩展的集合所组成的集合为原关键词集的幂集,记为,其中的元素本身也是集合,且与用户输入的原关键词集之间的相似度计算也并不复杂,现令为幂集中的元素,则与之间的相似度计算模型为:

3.4 本体概念相似度算法

领域本体可描述特定领域中的概念及其关系,并可形成本体概念结构图,该本体图可计算本体概念相似度,其实本体概念结构图可看作为带有根节点的有向无环图,本体概念用图中的节点进行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有向边进行表示,且该本体概念结构图具有树型结构的层次结构特性,及有向边和多重继承的特性。具体算法步骤如下:

step1:本体概念语义距离的计算。

基于本体概念图,本体概念的语义距离表现为连接两个概念节点的有向边的数量,记为。本体概念语义距离与本体概念语义相似度之间的关系为:两本体概念语义之间的距离越大,则这两个本体概念之间的相似度越小;反之,两本体概念语义之间的距离越小,则其之间的相似度就越大,即两者成反比关系。

step2:本体概念父节点深度的计算。

基于本体概念所体现的层次结构特点,对本体概念节点进行自顶向下的组织,及由大到小的分类,依据本体概念最近共同父节点所在层次,可知其层次越深,本体概念分类越细,从其父节点继承的语义信息就越多,其共同语义信息就越多,即这两个本体概念间的相似度就越大。现用描述两概念的最近共同父节点深度,表示两概念最近共同父节点。

step3:计算语义重合度。

本体概念之间的语义重合度计算可依据两本体概念间所包含的相同父节点个数来完成,但如果同时对本体概念语义距离和本体概念语义重合度加以考虑,则存在重复计算的可能性,因为本体概念语义距离中隐含着本体概念语义重合度信息,所以可基于本体概念语义距离和共同父节点在本体概念结构图中的深度,计算出本体概念相似度,令两本体概念 、,则、的语义相似度可通过、的语义综合距离和、共同父节点的综合深度对相似度影响的加权归一化进行表示,计算如下:

其中,为语义距离加权值,表示共同父节点的加权值,且满足,语义距离决定的相似度可通过调节参数进行调节,表示本体概念树的最大深度。

step4:本体概念综合相似度计算。

如果对用户检索词集中的本体概念进行语义扩展,可生成查询语义扩展集,记为,如果对用户检索词集中的非本体概念的关键词集进行扩展,可生成关键词集的幂集,记为,现从中取一元素,记为,该元素是一个扩展概念集,再从中取一元素,记为,该元素为一个扩展关键词集,便可形成一个提交给检索系统的检索请求,表示为(,),令用户检索词集为(,),每一个扩展的检索请求记为(,),则通过(,)和(,)相似度的计算,可得到用户检索词集和检索结果的相似度。现基于扩展关键词集相似度、扩展本体概念集相似度、分类概念集相似度,可计算出综合相似度,数学描述如下:

其中,、为调节参数,代表本体概念集相似度与综合相似度的比值,代表关键词集相似度与综合相似度的比值,且。

4 实验与结果分析(Experiment and result analysis)

本实验环境为:Windows 7操作系统,SQL SERVER 2008数据库平台,模型数据库动态链接查询实现工具为某专业数据库数据及WEB技术。建立领域本体的开发工具为:5.0的PROPERTY BROWSER环境,每个词条类的构建借助Object Property属性实现,因为Object属性可在类与类之间建立不同层次的关系描述,而且两个Object属性之间存在多种关系。如果基本父类建立完成后,还可为每个父类添加不同的子类和属性,同时还具有继承特性,即所有子类都可继承其父类的基本属性。

实验步骤为:

step1:对选取知识本体的专业领域及范围进行确定,基于自顶向下的顺序,构建本体概念和术语清单。

step2:对基础词库进行完善。

step3:依据分类体系层次,对本体实例进行添加,构建整个领域本体。

本体概念语义信息检索模型测试指标通过查准率和查全率进行衡量,分别描述为:

查全率:

查准率:

同时,借助对检索结果进行评价及对比分析,以便于全面衡量其检索效果,的计算公式描述为:

它为检验本体概念语义信息检索模型,将其与传统关键词检索模型进行实验对比分析,对抽取的某领域的标准词条进行测试,从中随机选择四个词条实验样本,分别以相同词条在本文模型和基于关键词模型中检索,实验结果详见表1、表2和图2所示。

由以上实验结果可知,领域本体概念的语义信息检索模型效率高于传统关键词信息检索模型,且语义检索的 也高于传统关键词检索,表明本体概念语义检索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用价值。

5 结论(Conclusion)

论文构建了面向语义查询的信息检索模型,对资源映射方案、信息概念扩展、相似度计算等进行了改进,实验结果证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研究本体结构中,如何查找到更多概念邻居,以减少数据稀少的影响,进而提高检索效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Zhang Bin,et bining relation and content analysis for social tagging recommendation[J].Journal of Software,2012,23(3):476-488.

[2] 吕刚,王晓峰,胡春玲.基于本体学习的标签推荐方法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5,3(3):424-426.

[3] 何继媛,窦永香,刘东苏.大众标注系统中基于本体的语义检索研究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03(3):51-56.

[4] 魏桂英,高学东,武森.基于领域本体的个性化文本信息检索[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4):316-320.

[5] 张宗仁,杨天奇.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SPARQL本体查询[J].计算机应用,2010,30(12):3397-3400.

[6] 何伟,杨小平.基于词间语义关联性的本体扩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28(11):73-76.

[7] 张胜.一种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检索模型[J].软件导刊,2014,13(3):18-21.

作者简介:

统计学及其基本概念第3篇

关键词: 专家系统 知识表示 概念图 计算机基础教学

1.教学专家系统研究进展

教学专家系统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程序教学(Programmed Instruction,PI),随后出现的基于计算机的训练(Computer-based Training,CBT)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但它们都没有提供“一个学生对应一个教师(One to One)”教学的个性化关注,而是采用“一种教学适合所有学生(One fit all)”的教学方式,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CAI中的教学信息是按预置的教学流程提供给学生的”。[1]例如,一个练习中的教学策略“如果第8题回答正确,则转向20题,否则转向16题”,可见这种CAI系统并没有考虑学习者的能力水平。换言之,传统的CBT和CAI的不足之处在于:系统不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和认知水平,不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状态,当学生有学习困难时不能诊断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也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和认知水平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材料。

正是针对采用传统CAI和CBT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不足,学术界提出了基于领域知识和学生模型进行决策和指导的智能软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该系统具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当前的知识水平等特征表示教学材料的灵活性以及对不同学生需求的响应能力,通过提供“怎样按学生的信息进行教学”的教学策略来实现系统的“智能”。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由计算机系统担当学习者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即赋予计算机以智能,由计算机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类教师实现最佳教学[2]。

Hartley和Sleeman提出了教学专家系统的基本架构,认为教学专家系统必须处理三方面的知识:

(1)领域知识,即课程模型,它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What to teach),包含了系统试图教授给学生的知识;

(2)学习者知识,即学生模型,它主要解决教谁的问题(Whom to teach),即指明学生已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

(3)教学策略知识,即导师模型(Tutor Model),它主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How to teach),主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上述基本架构对于教学专家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在随后的30多年里,教学专家系统研究一直没有形成公认的体系结构,但上述架构一直是教学专家系统研究的基础与核心,绝大多数研究工作都围绕着这一基本架构而展开。

2.基于概念图的教学专家系统

2.1概念图知识的形式化

概念结构(concept stricture)[3]是由美国的John F.Sowa提出的基于语言学、心理学、哲学为一体的一种最新的知识表示方法。它不但能够表示传统知识表示方法所表示的知识,而且具有表达能力强、表达直观、可靠性好、易于实现、接近自然语言等特点。因此,自从被提出后,就在美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有不少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国内主要有西北大学计算机系人工智能研究室从事这方面的教学、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4]。概念图的形式化定义为:CGer(Concept,Relation,F),其中:

Concept={c1,c2,……,cm},概念结点(Concept node)的集合;

Relation={rl,r2,……w},关系结点(Relation node)的集合;

F(Concept×Relation)U(Relation×Concept),弧的集合。

概念图以图形表示就是一种有向连通图,它包括两种结点:概念结点和概念关系结点,弧的方向代表概念结点和概念关系结点之间的联系。概念结点表示问题领域中的一个具体的或抽象的实体,概念关系结点表示概念结点之间的联系。

在概念图中,概念结点用方框表示,概念关系结点用圆圈表示,有向弧标出了概念关系结点所邻接的概念结点。例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在刚开始学习Windows操作时,由于对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没有很好地理解,因而经常会将建立文件夹错建成文件,或将文件错建成文件夹。而如果在教学中运用图1这张有关文件和文件夹相关概念的概念图来向学生讲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文件夹是用来存放文件或子文件夹的,而文件中存储的才是具体的内容,根据存储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将文件分为文本文件、图像文件、声音文件、动画文件、视频文件等,这些文件都可以存储在各种磁盘上。这样运用概念图讲授这个知识点,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在操作时少犯错误。

2.2概念图知识的实现

概念图可以变换为易于机器操作的内部表示形式。文献[5]用Prolog实现了概念图及基于概念图的规则。要表示一个概念图,需三种类型的Prolog谓词,一个规则用带四个参数的谓词rule/4表示:

rule(rulenum,and(r1,r2…),r,[[*x]])

其中,rulenum表示规则号;(r1,r2…)为规则左边的第一个图;r为规则右边的第一个图;[*x]为约束变量,指出了不同概念结点具有相同值这一特性。一个概念结点用带三个参数的谓词concept/3表示:

concept(label,Ref,renamelist,Cid)

其中,label为概念的类标号;ref为概念的所指域;renamelist为与该概念相连的关系名表;Cid为概念标识符。一个关系结点用带四个参数的谓词relation/4表示:

relation(label:cid1,cid2,Rid)

其中,label为关系的类型标号;cid1为与该关系相连的起始概念标识符;cid2为与该关系相连的终止概念标识符;Rid为关系标识符。一个概念图用带四个参数的谓词graph/4表示:

graph(Name,Clist,Rlist,Gid)

其中,Name为概念图的名字;Clist为该图中的概念标识符表;Rlist为该图的关系标识符表;Gid为图标识符。

需要说明的是,规则的前提并不全是“and”运算,但总可以化成这种形式,这一点很容易做到。

2.3基于概念图的教学专家系统框架

该教学专家系统基本组成如图2所示:

系统的主要模块以及功能说明如下:

知识源:主要来自于课本和教师的经验。

人机接口:是用户和系统进行通信的模块,通过该模块用户将信息告诉系统,以便系统进行分析整理,人机接口模块设计的好坏也是系统的一个关键。系统管理主要包括个人信息(用户名、密码等)及系统登录和增加删除用户等方面的功能。

解释器模块:是在推理过程中或者推理之后,向用户解释系统是如何得出结论的,一般的专家系统都具有该模块,因为向用户解释推理的过程,可以增加对系统推理的可信度。

数据库:相当于记忆结构,用来记录系统推理过程中用到的控制信息、中间假设和中间结果及结论的数据库或工作存储器。

知识获取模块:用来把新的知识或事实添加到知识库中去,或修改现存的规则知识,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它所使用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建造专家系统的瓶颈也就是知识的获取问题。

知识库和推理机: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件,知识库及推理机的构建和知识表示的关系很大,系统采用概念图知识表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知识库和推理机。

3.基于概念图的教学专家系统应用效果

3.1教学质量和效率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运用该系统的“教改班”和没有使用的“非教改班”进行网上调查,了解了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如图3所示。在教改班中,有81%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大部分或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而在非教改班中,只有68.4%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大部分或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另外,教师对两种类型学生同类作业的评价如图4所示,在教改班中,有64.5%的学生作业为良好以上;而在非教改班中,只有32%的学生作业为良好以上。同时,我们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数只有30学时(其中已包含12个实验学时),这在我省高校中学时数是属于比较少的,要在有限的学时数内学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是非常困难的,学时数严重不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主要原因,学时不足使原来教学计划中的部分内容只能改为学生的自学内容,效果较差。采用了本系统之后,将部分原本课堂讲授的内容改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大大节省了课堂的教学时间,使原本没有时间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添加了进来。在相同的时间内,教改试验班的学生比非教改班学生还要多做了一个综合性的大型作业。这对教学无疑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2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及兴趣

过去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现在采用了新的学习模式后,学生可以在教学网站中欣赏到其他同学及过去学生的优秀作业,及时找到自己的不足,增强了竞争意识。同时通过参考他人作业也可以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从而制作出更好的作品。另一方面,由于增加了学生互评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评价他人作业的同时自己也得到提高。其中原来对课程不太感兴趣甚至完全不感兴趣的学生中有54.7%转变为感兴趣,如图5所示。

3.3学生接受的学习新模式

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已经养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和协同学习的方法,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另外,学会通过搜索网络资源进行学习、通过网上论坛、留言、电子邮件等方式讨论并解决问题的习惯。不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此方法应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上,促进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在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后,有89%的学生表示会有意识地将这一方法用于其他课程的学习。而且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以近10%逐年提高,图6为近三年来我们学生的等级考试通过率情况。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充分的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题目来完成作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充分网络资源的教学网站,学生可以很快找到更多有用的信息,不断提出问题,积极协商讨论、使知识得以归纳重组。同时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扩大了视野,丰富了想象,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所有这些成绩都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反映出来。

参考文献:

[1]陈天云,张剑平.智能教学系统(ITS)的研究现状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7,(2):95-99.

[2]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7.

[3]John F.Sowm,Conceptual structure[J].UK:Addison-Wesley,1984.

[4]白振兴.一种新的知识表示方法:概念结构[J].计算机科学,1992.

统计学及其基本概念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能力;教学模式 

概率与数理统计是实际应用性很强的一门数学学科,它在经济管理、金融投资、保险精算、企业管理、投入产出分析、经济预测等众多经济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概率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动手能力。然而,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其思维方式与以往数学课程不同、概念难以理解、习题比较难做、方法不宜掌握且涉及数学基础知识广等特点,许多学生难以掌握其内容与方法,面对实际问题时更是无所适从,尤其是财经类专业学生,高等数学的底子相对薄弱,且不同生源的学生数理基础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概率统计成为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障碍。如何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基础,培养其能力,并与其后续课程及专业应用结合,便成为任课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作为我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课题,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讨,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与实际结合,激发学生对概率统计课程的兴趣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内容到方法与以往的数学课程都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其基本概念的引入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插入一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展史的内容或背景资料。如概率论的直观背景是充满机遇性的赌博,其最初用到的数学工具也仅是排列组合,它提供了一个比较简单而非常典型(等可能性、有限性)的随机模型,即古典概型;在介绍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时可插入贝努里的《推测术》以及拉普拉斯将概率论应用于天文学的研究,既拓广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缓解了学生对于一个全新的概念与理论的恐惧,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此外,还可以适当地作一些小试验,以使概念形象化,如在引入条件概率前,首先计算著名的“生日问题”,从中可以看到:每四十人中至少有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为 0.882,然后在各班学生中当场调查学生的生日,查找与前述结论不吻合的原因,引入条件概率的概念,有了前面的感性认识后学生就比较主动地去接受这个概念了。

在概率统计中,众多的概率模型让学生望而生威,学生常常记不住公式,更不会应用。而概率统计又是数学中与现实世界联系最紧密、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不少概念和模型都是实际问题的抽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来开展,将概念和模型再回归到实际背景。例如:二项分布的直观背景为 n重贝努里试验,由此直观再利用概率与频率的关系,我们易知二项分布的最可能值及数学期望等,这样易于学生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其看到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概念和模型,引导学生领悟事物内部联系的直觉思维。同时在介绍各种分布模型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向学生展示本课程在工农业、经济管理、医药、教育等领域中的应用,突出概率统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如将二项分布与新药的有效率、射击命中、机器故障等问题结合起来讲;将正态分布与学生考试成绩、产品寿命、测量误差等问题结合起来讲;将指数分布与元件寿命、放射性粒子等问题结合起来讲,使学生能在讨论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兴趣,理解各数学模型,并初步了解利用概率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方法。

2 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们结合概率与数理统计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收集经济生活中的实例,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利用多媒设备及真实材料再现实际经济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看问题,从数量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变化规律,使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介绍分布函数的概念时,我们首先给出一组成年女子的身高数据,要学生找出规律,学生很快就由前面所学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知识得到分组资料,然后引导他们计算累积频率,描出图形,并及时抽象出分布函数的概念。紧接着仍以此为例,进一步分析:身高本是连续型随机变量,可是当我们把它们分组后,统计每组的频数和频率时却是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研究方法,如果在每一组中取一个代表值后,它其实就是离散型的,所以在研究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时,我们可以用离散化的方法,反过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以连续型分布为极限,服装的型号、鞋子的尺码等问题就成为我们理解“离散”和“连续”两个对立概念关系的范例,其中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哲学内涵,而分布函数正是这种哲学统一的数学表现形式。尽管在这里花费了一些时间,但是当学生理解了这些概念及其关系之后,随后的许多概念和内容都可以很轻松地掌握,而且使学生能够对数学概念有更深层次上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再学习的能力。

3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参与和竞争意识

讨论课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在课堂教学的平等讨论中进行的,它打破了老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互相讨论与问答,甚至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讲述。如,在讲授区间估计方法时,就单双边估计问题我们安排了一次讨论课,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意见,提出质疑,进行自由辩论。通过问答与辩驳,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及科研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教学模式是教与学两方面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的经常性的交流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讲课技能,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沟通,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保险是最早运用概率论的学科之一,也是我们日常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在介绍二项分布时,例如一家保险公司有1000人参保,每人、每年12元保险费,一年内一人死亡的概率为0.006。死亡时,其家属可向保险公司领得1000元,问:①保险公司亏本的概率为多大?②保险公司一年利润不少于40000元、60000元、80000元的概率各为多少? 保险这一类型题目的引入,通过讨论课使学生对概率在经济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4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上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从事数学教学的情景在信息社会里应有所改变,计算机对数学教育的渗透与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它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学科,而要想获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就必须进行大量重复试验,这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难以实现的,传统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都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动画模拟、数值计算及文字说明等,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数形结合的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从而大大增加了教学信息量,以提高学习效率,并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另外,利用多媒体对随机试验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演示和模拟,如:全概率公式应用演示、正态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数学期望的统计意义、二维正态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的直观演示实验等,再现抽象理论的研究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及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魅力,达到了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

5 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财经类专业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除了在教学方法上应深入改革外,在考试环节上也需要进行改革。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数学基础课程概率与数理统计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甚远。在过去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培养跨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我们对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互动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掌握程度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实践表明,运用教改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原本抽象、枯燥难懂的数学理论变得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概率统计的教学模式上,我们尽管做了一些探讨,但这仍是一个需要继续付出努力的研究课题,也希望与更多的同行进行交流,以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善林,张浙.统计发展史[M].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119-151.

[2]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肖柏荣.数学教学艺术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统计学及其基本概念第5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这就要求我国教育事业能够紧跟经济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体现在其教材已不单单是以往的说教式内容,而添加了更多的图文解说和应用模块。高中化学的概念图就是一种新颖的教育改革创新方式,基于此(以苏教版教材为例)本文首先对概述了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然后对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功能和应用做了分析,最后总结全文。

关键词 概念图;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应用分析

前言

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不仅包括要求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掌握和理解,而且要学生熟练运用概念知识理解化学实验过程,掌握高中化学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高中化学的教学目的。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概念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或者不全面,势必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更谈不上对高中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熟练应用。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中,以概念图的方式清晰、明确地向学生展示基础概念的内容,各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综合运用。从图上学生可以系统的查看和理解各化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记忆。运用概念图设计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能够让老师更加准确、清晰地讲解化学概念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更容易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同时,运用化学概念图来设计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目的,而且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概述

概念图与系统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将概念内容做出相关联系的一种体现,一幅概念图能够囊括许多用语言无法描绘出的内容。概念图在国际上的通用概念是展示出人能够识别、理解和思考的内容,以连线、节点、框图的形式表达各系统内容之间的关系,其中节点代表概念,连线代表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图示法展示化学内容的方式能够更加直观、清楚地把人脑中潜在的隐形知识串联起来,使其更加可视化。

例如,(如上图1所示)对电解化合物做概念图分析设计,可以从五个节点引出化合物电解的基本概念:化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弱电解质、强电解质,然后再根据五个电解物质之间的等级关系用连线的方式联系起来,可以把最左边作为电解质的最低级,最右边作为最高级,框图内代表电解的基本概念,这样就能从直观地了解电解化合物的过程。概念图的构建步骤可以从根据中心主体确定知识领域、通过联系特征建立概念连接和罗列分析概念进行合理排序、不断修改完善增删概念的角度安排构建。

(一)高中化学概念图的构建应该能够建立起即将学习的新概念和以往学习的旧概念之间的关系,注重的是概念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知识的框架联系。因此,首先要做的是根据中心主题确立知识概念的领域,概念图的构建要确定中心和主体,如下图2所示,从重点知识的角度切入能够更加直观的表达出概念图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

(二)选定了主题之后,就要根据主体具体包括的内容罗列和分析概念,并且能够做到合理排序。例如(以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做概念图构建时先要对本专题的内容做一个罗列: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然后根据对罗列的内容分别进行分析,将简单的、有关联的信息和概念用连线和连接词进行横向连接,表明关系。

(三)经过上述的过程,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图已经成形,这仅仅是构建出了基础的概念关系,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新旧概念的不断接触,需要对概念图上的概念做适当的完善和补充。这样不仅可以随时保证概念图根据学习内容的加深得到实时更新,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原有知识的同时不断更新对概念的理解,对所学的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加深入。

二、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高中化学知识概念图一般是将高中化学概念、化学元素组合、化学实验和化学应用等联系起来,以连线和框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其包括的内容不仅有各高中化学概念与后续化学教学的联系和区别而且包括高中化学学习的应用背景和意义,这种整合到一起的系统图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示给读者各学习章节和整体教材内容的学习脉络。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一下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功能,

(一)概念图可以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设计,让老师建立起宏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指导方案,同时概念图与数学中的树状图一样清晰地展示了高中教学的章节知识点、重点内容和教学计划等。例如,老师在讲解关于有机化合物知识章节时,其整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化学的获取与应用、化学染料与有机化合物、食品中的有机化学、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老师在讲解这一章内容的时候可以根据这四块内容建立起联系框图,然后将每一块内容所包含的基础知识、概念联系起来。同时为了展示出课程讲解的过程可以有顺序和目的性地完成概念图的结构。

(二)概念图可以应用于教学反馈,通过对概念的设计,老师可以获取学生对基础化学概念的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进度,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微观物质结构这一章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本章节的知识概念图,并且让他们自己讲解一下有关微观物质与物质多样化、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从微观角度看物质的多样性四个内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掌握从哪个角度切入能够把内容整理的清晰、自然而且能够体现各知识章节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学生自己梳理内容然后以概念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老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由这种形式反馈回来的教学效果信息能够指导老师随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形式。

(三)概念图课提高学生宏观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对不同内容作出联系框架和系统搭建思维。我们在学习新内容时一般刚开始只是片面得学习本章节内容,很难将各章节内容联系起来。这种以概念图形式的讲解或练习,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各章节内容的同时加强系统思维的培养。例如,教师在对碳、硫化合物一章讲解之前可以让学生首先设计一个化学知识概念图,让学生先从宏观角度了解本章节的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在设计的概念图上体现出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及与前几章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点、整理已有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实现对系统知识的长期记忆。

三、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适合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计划。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应该考虑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其设计内容不仅包括阶段性学习的知识内容而且包括教师在这一阶段教学的安排和进度。根据教学计划的不同以及概念图设计的对象不同可以从教学内容计划安排、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复习课上化学内容总结和对概念知识的修正、补充等几个方面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概念图制定应用策略,并且能够不断更新完善下一阶段化学内容的学习。教师在制定概念图教学方案时应该预留出对新概念更新和完善的设计空间,配合教学过程中的单元知识巩固,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修正。下面就详细阐述一下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应用概念图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计划安排是概念图在教学中的一个典型应用,教师通过系统全面的概念图设计能够大致掌握对高中化学的整体授课安排,帮助老师计划课时安排和内容讲解进度,让老师能够随时根据课时需要调整教课内容。同时,在设计化学概念图时,要考虑知识的难易程度和选择性教学的模块,这样能够提示教师在讲解相关化学知识概念时能够有选择的做好课程讲解的筛选工作。

(二)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应用概念图最大的受益对象是学生,系统、清晰的知识脉络和知识框架安排,将化学内容相互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在做课堂预习时,能够根据概念图提供的知识系统框架和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做好对课上知识的预览。同样,在对学过的化学知识复习过程中,化学概念图是学生最好的帮手,概念图为学生提供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梳理,而且加强了学生知识系统化的思维。

(三)化学知识的特点是记忆和理解的内容比较多,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灵活性和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化学知识时就可以发挥出概念图的优势,将前后知识点和新旧概念串联起来,建立联系。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构建一个化学知识概念图是检验学生复习效果的有效方法,通过构架化学概念图可以达到对化学内容熟练掌握的目标。

(四)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应该对化学的相关知识、课程授课方式以及教学的进度有大致的把握,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化学世界里,越来越多的未知事物被发现,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应该具备随时更新化学知识,完善教学内容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应用概念图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的更新和完善,做好知识更新和完善的准备。

总结

化学概念是高中化学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和理解化学概念与化学实验、化学原理公式、元素化学知识结合,充分掌握高中化学知识。如果学生对化学概念产生深刻理解,不仅有益于化学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升,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将化学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既能更加深刻的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为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

参考文献

[1]戚宝华.试论“思维导图”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11,07(12):018-020.

[2]陆真,李静雯,邹正,等.信息技术与化学新课程整合的研究——思维导图及Mind Manager与化学模块化学习[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6(11):047-049.

[3]支瑶,王磊,张绪姝.化学平衡常数对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功能价值分析及其教学实现[J].化学教育,2010,31(26): 029-034.

[4]郑志壮.试谈多媒体课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基于《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上, 2012,16(07):079-081.

统计学及其基本概念第6篇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下简称“概念框架”)“是一个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Paton和Littleton,1966)。一些主要国家的概念框架均以理论性文件而非会计准则存在。考虑到中国现时的实际情况,葛家澍教授(2005)提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建设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先修改、充实现行基本准则;第二步,等到时机成熟,基本准则可以转化为更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这一设想,并非保守,而是实事求是”。另一方面,我国准则制定机构正在考虑《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基本准则》)的修订,并将其定位调整为规范具体准则的制定以及没有具体会计准则规范的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上述思路与做法可以归纳为我国概念框架建设“理论共识-基本准则-概念框架”这一两阶段形式转换策略。

显然,两阶段形式转换策略既有会计环境的诉求,也有现实的客观需要。

但概念框架的理论本质与其表现形式具有天然的联系,若以基本准则来展现概念框架的阶段性设计,可能导致其实质和形式的内在冲突。本文的主旨是分析这种冲突形成的根源及其影响,并在关注现实国情的前提下提出相应的缓解对策。

一、冲突的由来及其根源

1.概念框架的理论本质

直到今天,著名会计学家:Paton和Littleton在其经典名著《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提出的“会计理论的框架应当成为一个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的观点不仅得到了理论界的高度认可,也得到各国以及国际准则制定机构的积极认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80年发表的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2)指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和相互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连贯的理论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导致前后一贯的准则。通过制定财务会计和报告的结构与方向,促进公正的财务会计信息和有关信息的提供,以便有助于协助资本市场和其他市场的有效运行。该框架将能为公众利益服务。

确定目标和识别基本概念并不是为了直接解决财务会计和报告中的各项问题,而是要求目标指出方向,用概念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自FASB发表SFAC No.2之后,理论界关于概念框架本质的认识还形成了一些新的观点,包括“宪法”和“章程”观点:“法理学”和“理性编纂”观点:“结构化的理论”观点;参考观点:“自圆其说的文件”观点等。总体而言,概念框架是一种具有指南作用的共识性的会计理论(孙铮,朱国泓,2004)或实用性理论(葛家澍,2005)的观点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可。因此,最符合其本质的表现形式只能是会计理论和共同的会计理念。

2.概念框架的适用形式及其国际实践支持

概念框架的理论本质要求有其适用的表现形式。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框架除了深入、系统地揭示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性外,还需要相应的表现形式来加强其理论效果,这些表现形式包括理论的推理、结构图形的巧妙运用、类比与比喻的措辞选择等。从其载体来看,IASC、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尽管将其归集于国际会计准则或各自的权威手册中,但都强调了概念框架的非准则性质。

3.概念框架理论本质与会计法规形式的冲突

两阶段形式转换策略的第一次转换实际上是通过基本准则吸纳概念框架的部分内容,力图实现概念框架的实质性作用。对概念框架而言,它经历了一种形式上的转换,即不再是理论性的权威文件,而是内化于我国基本准则的会计法规。法规的表现形式是条文化的,重结果,只规定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一般不讲究条文之间的内在逻辑推理,更不可能采用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层次结构图。为保证法规的严肃性,一般不会采用通俗易懂的比喻、类比措辞等。概念框架的理论本质与会计法规的条文形式之间难免存在冲突。其结果是,一个缺乏内在逻辑的法律条文很难成为使用者的共识,不利于准则制定过程中的有关主体在充分博弈的基础上更好地制定或修改准则,也不利于会计人员更好地做出职业判断。

另一方面,第二次转换若以基本准则为出发点的话,更有可能偏离概念框架理论本质所需要的表现形式,最终影响概念框架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

4.冲突的主要根源

概念框架形式转换过程产生的冲突根源可以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进行挖掘。从供给方面来看:(1)概念框架权威文件的推出首先需要有系统、成熟并得到公认、能形成共识的概念框架理论。截止目前,既反映我国具体国情,又体现其内在规律性的会计理论体系并未形成。(2)会计理论研究、规范制定的政府导向比较明显,会计理论研究独立性较低,加上概念框架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概念框架的推出面临众多困难。(3)大陆法系的法律传统,通常会促使准则制定机构偏向于以《会计准则》这一法规形式表述国外对应的理论性文件。(4)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思维与语言体系,学科之间的沟通通常会制约法律法规的出台,概念框架必然面临法律的程序困难以及准则制定机关和法制部门的沟通问题(葛家澍,2005)。

另一方面,现实对概念框架的形式转换提出了需求:(1)我国1992年出台的《基本准则》经过实践检验,在对具体问题的指导上,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化又要求《基本准则》与时俱进,以更好地满足各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概念框架在现时部分地进入会计法规已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基础。(2)人们很难挣脱的路径依赖习惯使我国概念框架要在“只认法律、法规或规章”的会计环境下引起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并起到指导人们实践的作用存在着相当的困难,所以采取《基本准则》这一法规形式是比较合适的权宜之策。

现阶段我国的概念框架建设必须进行相应的形式转换,概念框架的理论本质与会计法规的表现形式之间的冲突由此形成,并在当前这一特定阶段内无法回避。

二、冲突的可能影响及其经济后果

1.表现形式制约其实质作用的发挥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新增加的第二条“本准则规范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没有具体会计准则规范的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是本次《基本准则》修订中最大的变化和亮点所在,它界定了《基本准则》所追求的目标类似于概念框架的实质性作用。但《基本准则》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原因是,作为会计法规的具体表现形式,《基本准则》存在众多局限性,比如法规的强制性、封闭性,法律条文为迎合法律的表述形式可能丧失其应有的独立性,以及它与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协调的现实要求都可能影响作为会计理论共识的概念框架的开放性与独立性,此外法规所要求的结论性文字表述,以及比喻、类比措辞的极少使用都可能影响准则制定者、参与者及具体应用人士对它的理解,和它的被接纳程度。

2.理论准备不足影响其权威性和可接受性

会计法规的表现形式影响《基本准则》实质作用的展开,实际上有一个暗含的假设,即我们的概念框架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高度共识,并成为指导人们准则制定、职业判断的共同理念。在概念框架理论尚未形成共识时,通过基本准则这种形式加以转换,以实现“实质重于形式”的目的,会面临更多难题。对于《基本准则》而言,在概念框架理论尚未达成共识时仓促修订《基本准则》很可能影响《基本准则》的权威性及其被接受程度,并进一步影响其所追求的实质性目标。尤其是当第一阶段转化后,若理论界和准则制定机构放松概念框架理论研究,《基本准则》的适时修订及其权威性保障就可能面临重大的危机。

3.形式转换降低教育效果

国外概念框架权威文件所蕴含的理性精神及其对认知规律的强调通过人们对相关共识的认可而对其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并不具有强制性,但其影响之深远往往是法律法规、准则、制度所无法比拟的。它的影响范围之大,受众对象之多,也可能是已有会计规范无法比拟的。它的科学构建与合理表述还使它具有非常典型的、深远的教育含义。这种教育含义不仅仅体现在学校正规教育、会计职业教育,而且还体现在那些对此问题感兴趣的人群的自由阅读中(孙铮,朱国泓,2004)。一旦让概念框架的某些内容进入《基本准则》,由于上述表现形式的约束,必然导致其教育效果的降低。

4.路径依赖造成概念框架出台的拖延乃至偃旗息鼓

国内理论界及准则制定机构试图将概念框架的某些内容内化到《基本准则》的修订稿之中,是基于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和认识: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只有法律法规才具有相应的权威性。很显然,上述思维更多地认同了路径依赖对规则制定的影响。如果不能对此进行系统思考,这一权宜决策可能会加重这种路径依赖——人们更多地关注《基本准则》具体条文本身,而忽视整个《基本准则》所依托的概念框架理论及其背后的会计理念。可能的结果是,概念框架理论研究被延缓乃至偃旗息鼓。路径依赖的增强很可能造成未来概念框架权威文件出台的久拖不决。

5.权宜决策影响会计国际化的方向与节奏

作为一种建立在经济理论逻辑基础之上的实用性会计理论,在不同国家之间仍然具有典型的相同相通性。尽管各国的会计环境存在差异,并有可能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强调重点的差异,但它们之间的差异与会计实务的差异相比,终究是比较小的。所以,概念框架有助于一国会计国际化方向与节奏的整体把握。作为一种权宜决策,将概念框架的部分内容置于《基本准则》之中,由于法规自身的形式要求,以及上述的路径依赖,有可能影响我国会计国际化的方向与节奏。

6.可能的经济后果

尽管概念框架的形式转换(《基本准则》)并不像具体准则的经济后果那样直接和具体,但它对具体准则制定的指导、评估及修改以及为人们提供相关的背景共识使得它在经济后果方面具有极强的杠杆特征。其经济后果可以从直接经济后果和间接经济后果两方面加以分析。就前者而言,上述形式转换所产生的冲突将增加《基本准则》的修订成本,包括人们学习与应用《基本准则》的成本、具体准则的制定及修订成本、为达成具体准则的讨价还价成本等。至于后者,则是因具体准则试错和频繁修订所导致的一系列经济资源的不当配置及其社会财富的漏损造成的。

三、冲突的缓解:《基本准则》修订的若干基点及其两难的排解

1.修订《基本准则》的若干基点

在概念框架理论研究尚未取得广泛共识前,为《基本准则》修订设置合理的基点尤为必要。

第一,关于《基本准则》的定位。征求意见稿第二条将《基本准则》的作用定位在“规范准则的制定以及没有具体会计规范时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由于会计信息不仅包括信息的生产,更需要以合理的方式加以及时的传递。

上述定位应修改为“……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信息的列报与披露”。

第二,关于会计信息的总体质量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这要求我国会计信息的总体质量目标是“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有用信息,以满足有关各方的信息需要,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并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所以,应坚持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兼顾的观点。

第三,关于《基本准则》的模块设定。现行《基本准则》包括“总则”、“一般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财务报告”和“附则”共十章。若将概念框架的有关内容内化到《基本准则》中,上述模块结构必须加以调整。为更好地体现概念框架的实质,建议参考国外概念框架的体例:首先强调《基本准则》的重新定位;其次列明会计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原则;再次就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做出规定;随后分别对六大会计要求加以简单的定义,并就其确认与计量提供简明标准;最后就会计信息的列报与披露做出相应的规定。

2.《基本准则》修订的两难及其排解: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为例与现有的《基本准则》相比,征求意见稿专列了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该说,这种安排更好地体现了概念框架的精神实质,有助于实现其目标定位。

但问题是,会计法规的形式要求与基本准则所追求的实质性目标之间存在冲突,再加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共识,使得《基本准则》修订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修改同样面临着两难困境,必须及时排解。

(1)“原则”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合与分”。征求意见稿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仍然沿袭了现有《基本准则》中“原则”与“质量要求”不分的体例。但二者混为一谈,必然影响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充分理解。所以,建议将“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等四大基本原则放到“总则”会计假设之后,更加突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2)会计信息质量的“多与寡”。现行《基本准则》谈到了“如实反映”、“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可理解性”、“谨慎性”、“完整性”、“重要性”等质量要求。征求意见稿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和“反映受托责任”的基础上提到了“如实反映”、“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相关性”、“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可比性”、“充分披露”、“及时性”、“可理解性”、“重要性”等信息质量要求。二者相比较,征求意见稿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实现了“大扩容”。按照法规表述,这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只能采用罗列式表述,而不太可能采用国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图。其结果是,不便于阅读者理解这些质量要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为什么是这么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而不是更多或更少?哪些质量要求是主要的质量要求?哪些质量要求是主要质量要求的构成要素?可见实质与形式之间存在着两难问题是不言而喻的。要排解这一两难,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首先确定哪些质量要求是主要质量要求,哪些是主要质量要求的子要求。建议借鉴英国ASB(1999)的最新成果,将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与可理解性作为最主要的四种质量要求,然后分别就它们的子要求加以规定。

(3)会计信息质量的成本约束与重要性权衡。现行《基本准则》和征求意见稿都提到了重要性,但为什么要提重要性,并没有相应的解释。实际上,之所以会计信息的生产要有重要性标准,其根本原因在于,会计信息的生产存在成本与效益的平衡约束。就会计法规而言,它不太可能讲述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约束条件。另一方面,它也不会解释为什么会计信息要讲重要性。要解决这一两难问题,《基本准则》必须在揭示会计信息局限性的基础上展开重要性的基本内涵及其适用情形。

(4)各质量要求之间如何进行权衡?通常而言,会计法规只可能罗列各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而不可能讲述各质量要求之间的权衡问题。然而,在准则制定和评估以及职业判断过程中,各质量要求之间的权衡取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准则或者职业判断的优劣。要排解这一两难问题,理论界和准则制定机构首先要在质量要求之间的权衡上达成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表述。

四、冲突的缓解:配套支撑系统的建构

要使《基本准则》部分地起到概念框架的作用,除了《基本准则》按概念框架的实质修订之外,还需要有相应的支撑系统。

1.舆论的引导

尽管概念框架的地位和作用早已为国外的实践所证实,但理论界仍有部分人士在概念框架的认识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因而有必要通过主流媒体和会计类报纸、期刊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目的是不仅要让会计界知道概念框架的积极作用,更要让社会各界关心会计的人士知道概念框架的本质、作用及其基本构成等。

2.理论准备与应循程序

我国目前设定的概念框架两阶段形式转换策略选择的根本瓶颈在于概念框架理论研究的不足。为此,理论界要加大研究力度,积极寻求符合我国会计环境的概念框架。准则制定部门应积极推动相关理论研究的公开讨论,在逐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备忘录,有序推进概念框架的理论研究,为形成共同的会计理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将上述研究成果加以集中整合,形成中国的概念框架草案。随后组织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业内人士就草案展开深入交流与对话,形成概念框架的征求意见稿。最后,就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最终形成符合中国会计环境的概念框架。

3.方式的创新

《基本准则》是会计法规。除了这种表现形式外,准则制定部门和会计学术界仍有较大的伸展空间和多种具体表现形式来缓解概念框架形式转换所带来的内在冲突。比如,在《基本准则》(修订稿)时,拟订发行相应的“指南”和“基本准则讲解”,为每一个对会计特别是对基本准则感兴趣的人士讲述《基本准则》背后所隐含的会计理念。其二,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可以印刷“基本准则修订的背景、重点及其理论说明”单行本,让会计职业界人士理解《基本准则》的实质性目标,促进《基本准则》实质性目标的真正实现。

4.教育的深化

要缓解我国概念框架形式转换所带来的冲突,必须通过会计教育加以弥补。从教育的具体形式来看,无论学历教育还是职业化的继续教育都需要加入概念框架方面的理论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关于中国概念框架的教育内容。在中国概念框架还不成熟之时,可以采取上述创新所形成的具体载体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会计教育的对象是多元的,它针对的应是关心会计、与会计有着切身利益关系的所有人士。

5.修订的动态化

由于概念框架理论研究的不足,我国《基本准则》的修订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更好地发挥其概念框架的实质性作用,《基本准则》必须随着概念框架理论研究的发展和会计共识的渐次形成进行积极的修订。如果概念框架理论研究取得全面突破,那么出台概念框架理论性权威文件就应该是—个正确而重要的战略决策。

五、结论与建议

首先,在当前环境下通过《基本准则》吸纳概念框架的内容与基本精神,实现“会计理论一基本准则”的第一阶段形式转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现阶段《基本准则》对概念框架实质性作用的追求与其法规形式之间的冲突无法回避。在当前概念框架形式转换的过程中,概念框架理论研究不仅不能松懈,反而应该加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框架理论研究-概念框架”的成功转换。

第三,《基本准则》要实现概念框架的实质性作用,在修订过程中应设定合理的基点,并按照“基本共识先行进入基本准则,更多共识陆续进入基本准则”的原则进行动态化的修订。

第四,要缓解上述冲突,有必要建立起包括舆论引导、理论准备、方式创新、教育深化与动态优化在内的配套支撑系统。

最后,《基本准则》不能取代概念框架,更不能取代对概念框架的理论研究。加强会计理论研究,尽早推进适合我国具体环境的概念框架理论性文件的出台是我国未来会计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Z].2005.

[3]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翻译)。对美国财务报告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体系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葛家澍。实质重于形式欲速则不达——分两步走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J].会计研究,2005,(6):3~9.

[5]孙铮,朱国泓。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析验证与暂行结论(财政部重点课题研究报告)[R].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4.

[6]AASB. The 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Z]. 1990.

[7]ASB of UK.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Z]. 1999.

[8]CICA. Financial statement concepts[Z]. 1991.

[g]FASB. Analysis of issues related to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Element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and their measurement[Z]. 1976.

[10]FASB. The 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Z]. 1980.

统计学及其基本概念第7篇

〔关键词〕本体 概念检索 矢量检索模型

〔分类号〕TH18

Research on Vector Retrieval Model Based on Ontology Concept

NieHu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510275

LongZhaohui

Lingnan College,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510275

〔Abstract〕For obtaining a document's feature value of vector space model, this paper pust forward an approach for evaluating document's feature value, which is not based on term space but concept space. This methodis supported by field ontology, and the words of document are firstly mapped to the ontology concept space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s of each other. Then, unlike normal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weight of term is carried out in terms of thematic conceptual vector retrieval model.Since document's feature vector is constructed in the light of semantic content of Doc, the experim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concept VSM is better than normal VSM.

〔Keywords〕ontologyconceptual retrievalvector retrieval model

1引 言

目前文本检索最常用的是基于关键词的矢量空间模型,该模型利用出现在文本中的某些关键词语及表征关键词重要性的权值构成矢量,表达文本与查询需求的语义内容[1],并采用矢量内积计算文本特征矢量与查询矢量间的相似度,以此给出中选文本的排序。由于矢量空间模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内容的特征描述,又以词匹配策略为检索机制,因此往往存在某些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矢量空间模型以文本中出现的词形表达文本的语义内容,其相关性判断只是词语的字面匹配。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等情况难解决;②缺乏具有语义特征的规范词汇集,抽取索引词的方法建立在语法基础上,索引关键词语表达语义的能力有限,致使文本的特征矢量并不能有效地代表文本的语义内容。另外,因为没有具有语义特征的规范词集,检索请求的矢量描述随意且不精确,也不能有效代表用户的信息需求[2]。这种检索模型的性能自然不佳。

在检索机制中引入语义处理技术,是文本检索智能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即针对矢量检索机制中的语义处理展开研究。为了使构造的特征词矢量尽可能准确地反映用户查询或文本原义,我们将文本及查询表示为概念的矢量表达,化传统的矢量检索模型为基于语义的概念矢量检索模型,不仅能解决一义多词和一词多义等问题,而且经过语义处理的文本特征矢量与查询矢量更准确地表达了其内容的原义,沿用矢量内积的方法计算得到的相似度也更能体现文本间的语义关联。另外,大量研究表明,本体作为表达语义的基础是合适的[2]。基于此,在本体支持下,我们构建领域知识的概念空间,利用本体概念间的相等关系、同义关系、上下位关系及其他相关性归纳融合文本词条,重构本文及查询语句的特征描述,实现基于概念空间的矢量检索模型。

文章的第2部分给出矢量检索模型的一般定义。第3部分探讨在本体支持下的文本及查询的概念矢量表达及概念权重的计算方法,给出概念矢量模型中的相似度计算。第4部分与传统矢量检索模型进行比较,实验分析该方法的检索性能及效果。

2矢量空间模型

传统的矢量检索模型,以词形为基础选择索引词,再运用一定的项加权策略(通常为tf-idf)设定索引词的权值,构成文本及查询的特征矢量。一般情况,文本被表达为词条( Term )空间中的某个矢量T{ti, dtij},

公式(1)中的tfi为词条ti在文本dj中出现的频度,表示一个词出现在文本中的次数,其值越大越能体现文本的特征。但如果一个词出现在多个文本中,特别是不同类型的文本中,则该词的特征表现力不强,应抑制tfi的作用[3]。因此,增加权控制log( n/dfi ), n为文本集的总数,dfi为包含词条ti的文本数。dtij随dfi值的增大而减小,特征表现能力减弱。

可见,传统矢量模型评价一个词在文本中的作用主要考虑的是孤立词本身出现的频度tf [3],因为没有对表征内容的词条进行进一步的基于语义特征的规范与融合,由此构造的文本特征值难以有效地反映本文的语义内容,检索性能难保证。另一方面,索引词条数量庞大,使得基于词条频度的文本特征向量维数过大,导致实际匹配计算产生困难。

3本体支持下的文本特征描述

为了使构造的特征词矢量尽可能准确地反映用户查询或文本原义,同时降低特征矢量的维数,我们在构造矢量的过程中引入本体。本体,尤其是领域本体,是对领域知识的规范定义,具有概念化,明确,形式化和可共享的特点,它将领域知识抽象为概念、关系、实例等一组元素,以概念关联建立起领域的知识体系,其核心为一组描述领域知识的规范术语。由于规范的术语概念不受词汇语种、多义性和歧义性的影响,利用概念的抽象性将数个同义词条归结为同一概念,以概念来表征文本特征,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其本质内容[4]。

3.1词条-概念的映射

首先我们要探讨的是词条空间-概念空间的映射,借助本体中的类属关系及同义关系,将一组有关联的索引词条映射到本体的某个概念上。

文本的预处理。采取排除法,剔除对表达语义内容无贡献的虚词、助词及普通词,将语义处理的对象定位在一组表征内容的实体词上。

映射。利用本体概念间的各种关联描述,以一定的映射规则,将表征文本内容的实体词条映射到领域本体的概念空间。规范流程如图1所示:

构建“词条-概念”的关联矩阵TC。经过规范,建立起概念与词条的对应关系,由此生成 “词条-概念”的关联矩阵TC。设k,m分别代表概念及索引词条的数目,有

(2)式表明,当ti为描述概念cj的规范词条时, 对cj的表征程度最高,为1。当ti的近义词为描述cj的规范词条时,表征cj的程度在0-1之间(a的取值根据ti的同义词与cj的关联程度设定,若简化处理,a的经验取值为0.8左右。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根据所采用的同义词典或词汇本体量化词条与概念间的相似度或关联度,并依此进一步细化a)。关联矩阵TC将文本中的一组索引词条映射到本体中的某个概念,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基于概念的向量空间模型。

本计算模型,我们只考虑了类属关系和同义关系的概念融合,事实上本体词汇的关联丰富多样。对复杂的情况,更合理的处理应该依据本体定义中具体的概念关联,量化词汇间的语义相似度,并以此为度量的标准,建立映射关系及关联矩阵。

3.2构建概念矢量空间模型

得到每个词条所对应的概念后,我们建立概念基础上的文本特征矢量。文本 di 被描述为一组概念C{cj,dcij}, cj为概念,dcij为cj的权值,表征cj对文档di的特征描述程度。设文本的数目为n,m为特征词条的数目,k为概念的数目。则:

dcij表示文本di中概念cj的特征权值. 该公式的意义为首先将文本集映射至特征词条空间,即建立文本-词条关联矩阵DT,dtij表征文本di中词条j的特征权值,求解方法采用传统的tfi×df。再利用词条空间到概念空间的映射,即建立词条-概念关联矩阵TC,tcij的求解见公式(3)。由(1)(4)式得:

基于同一概念空间的矢量描述,经过归一化处理,我们以两个矢量的夹角余弦衡量文档与查询矢量的语义相似度[5]。

4实验与分析

本文研究的是基于领域本体概念的矢量空间模型,因此实验建立在已构建的领域本体之上,测试数据选取的是受限领域的相关文本。

实验一:选用Protégé3.0为本体开发工具,参照相关的计算机词典及《中国规范主题词表》,手工建立了一个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术语本体,涉及领域概念术语约50个。层次化的本体结构规范了概念的描述及概念的类属关系(术语本体结构的部分内容,见图2),同义词典进一步明确了概念的规范用词及同义关联。

实验二:选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相关科技文献。为了更清晰地明确主题,我们取文摘部分为具体的测试文本。经过文本预处理,抽取文摘中的相关词条为索引,建立以词形为基础的矢量空间模型。进一步,将抽取的索引词条映射到本体的概念空间,化传统的矢量空间模型为概念矢量空间模型。对这两个模型,统计词条频度与概念频度的分布,进行分析比较,(见图3)。

图3为期刊论文“基于弹簧质点模型的二维/三维映射算法”(软件学报,1999年 02期)文摘部分词条频度与概念频度的分布图。全文抽取索引关键词,映射至术语本体的相关概念。如图,经过概念的融合与归纳,矢量空间高频义项的分布得到加强并趋于均衡。比较看出,一般词条统计下的高频词少,最高频度集中在0.6附近,占词条总数的23%。而概念统计的平均义项频度就达到0.6,高频概念集中在0.9附近,占到40%。这说明,一方面,基于本体的词条-概念映射法则不仅过滤了一部分领域知识外的低频词,另一方面,相当部分的低频词条通过语义关联抽象为概念,文本中的语义内容得到了有效的归纳与提炼,高频概念频度增加,由此生成的文本特征表达更符合文本的实质内容。

实验三:检索性能的评测与分析。我们选取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有关文档50篇,利用实验一建立的术语本体实现基于本体概念的矢量空间模型。依据给定的查询语句,检索并返回相关的文本。为评测检索性能,我们将检索结果与传统的矢量检索模型进行了对比。图4显示的即是准确率与召回率曲线(本实验中映射函数的参数,设定为0.8)。从中可以看到,基于概念的矢量检索模型的检索效果明显优于面向词条的矢量模型。因为,经过概念的融合与归纳,文档的矢量描述有效地表达了文本的主题内容,语义内容更明确,检索性能得以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概念检索建立在领域本体基础上,同时评测数据也为受限领域的相关文本,因此检索性能与领域本体的定义有直接的关系。但在同一个测试环境中,对于大多数查询,概念矢量模型都具有较之传统矢量模型更好地表现。个别例外的产生多是由于构成文档的词条关联丰富,采用简单的上下位及同义映射所获取的文本特征矢量不足以表达文本的真实语义,从而影响到最终的检索结果。因而,利用本体概念间的语义关联更细致的刻画词条-概念的映射关系,可以进一步优化细化模型,获得更好的检索效果。

5结论及未来的工作

本文针对传统矢量空间模型文本特征值的计算,给出了将文本的评价由基于语法的词条空间转化为概念空间的方法和策略。考虑到本体在语义检索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利用了本体概念间的各种关联,以一定的映射规则,将词条映射到本体的概念空间,构建出词条-概念的关联矩阵。而基于词条统计的文本特征矢量经过词条-概念的矩阵变换,实现了词条特征权到概念特征权的转换。该方法用概念统计和语义归纳替代传统的词频统计[6],从语义层次构建文本的特征矢量。理论和实验证明,较之传统的矢量空间模型,这一方法可以获得更好的检索效果。下一步工作,我们将利用本体的语义关联,计算本体概念间的语义相关度,进一部细化词条与概念间的映射关系,优化检索模型,以期获得更理想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赵军,金千里,徐波. 面向文本检索的语义计算. 计算机学报,2005, 28(12):2068-2077.

[2]宋峻峰,张维明,肖卫东,等. 基于本体的信息检索模型研究.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41(2):190-197.

[3]罗三定,陆文彦,王浩,等. 基于概念的文本类别特征提取与文本模糊匹配.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16:97-104.

[4]张敏,宋睿华,马少平.基于语义关系查询扩展的文档重构方法. 计算机学报,2004,27(10):1395-1401.

[5]Karypis G, Han Eui-Hong. Concept indexing:a fast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algorithm with applications to document retrieval and categorization. [2007-01-24]. glaros.dtc.edu/gkhome/fetch/papers/cicikMoo.pdf.

统计学及其基本概念第8篇

关键词:概率;统计;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002-01

国家根据学生不同身心发展阶段从小学到大学都设有相应的学习内容,其内容体系安排和脉络走向设置是帮助学生在不同的身心发展阶段逐步建立概率和初步统计观念,而本科阶段学习更是要对新课标下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有全面认识。预习复习中小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唤起对已学的知识的回忆,有助于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中调整、认知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师范学生认识、研究新课标提前进入教师角色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统计的意识和方法要成为未来公民所必备,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的有关统计与概率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第二学段(4-6年级):学生将经历简单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方法,且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三学段(7-9年级、初中阶段):学生将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进一步学习描述数据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概率的意义,能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能够在现实情境中,根据需要收集、处理一些有用的信息,并且根据对信息的处理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

三个学段的知识衔接:小学内容体现分类、统计、可能性三大部分知识的学习,初中主要有数据库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分析、概率初步 。可见小学、初中“统计与概率”课程的学习是从一般性的例子型学习到理论型认识学习,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的指导思想是以小学的实例为主要教学基础,而在初中是进行理论拔高。如小学阶段计算基本平均值,了解一些可能性的事件,绘制条形统计图等内容架起了与初中概率统计内容之间的桥梁。小学课标要求了解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初中则要求在小学体验和初步理解统计与概率的基础上,主动地投入到数据统计的全过程中,并使用统计与概率的特有语言进行交流,进行简单推理。小学简单地从大量数据实验方面介绍了统计知识,为初中学习及建立统计思想打下基础。高中阶段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统计与概率的思想、方法和知识,能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有关问题。初、高中衔接紧密的知识点有:科学计数法、各类统计图、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频率与概率等。高中要求对学习内容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如初中阶段教学要“概念弱化”,对有关术语如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不要求严格表述。比较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内容,可见不同阶段的概率统计内容在编排和学习认识上是采用逐步渗透、逐步提高,螺旋式、阶梯式上升的方式。

大学课程的抽象性与高中“统计与概率”直观性有不同,高中是由实例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本科教学对古典概型的计算是一个难点计算要求高,这从本科教材章节后的练习题量上有表现。本科对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知识点是全面介绍标准正态分布和正态分布表并结合实例给予补充和加强。高中只是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超几何分布、二项分布及正态分布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正态分布只借助直方图等直观图认识正态曲线的特点及所表示的意义。

高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运算、作图、推理、处理数据以及使用科学计算器等基本技能,本科注重概念、理论、思想、方法及计算能力的培养。大学阶段的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是重点内容,必须给出随机变量的严格定义,要对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有限可列值,无限可列值的情形作深入介绍,要对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定义和分布函数的概念和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和方差概念及性质进行讨论。而高中是由实例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离散型随机变量均值和方差的概念并会计算。

高中是由统计案例去体会统计的作用和基本思想,鼓励学生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引导掌握抽取样本的不同方法,通过样本数据计算相应的数字特征,培养对数据的直观感觉从而认识统计结果的随机性,概念则是通过实例进行描述性说明。高中要求了解几种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大学对理论基础要求比较严格,公式要记忆、计算要练习,注重渗透数理统计思想使得统计有了随机的思想,统计数字有了概率的分析,提供了“从数据进行推断”的普遍适用且强有力的思想方式,这比高中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拓展。

另外,本科阶段《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始终贯穿数学建模思想,让本科学生体会并实践概率论是真正把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的一类学问,它要解决的并非是纯数学问题,而是要构思命题构建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2001,12.

统计学及其基本概念第9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区别有以下几点:(1)从中西方会计准则体系比较来看,美、英等国,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把概念框架作为一份单独的会计文件独立于会计准则进行公布,而我国将会计的基本概念归集到基本准则之中,并没有另外单独公布财务会计概念框架。(2)从我国基本会计准则适用范围来看,《企业会计准则》虽说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但在实际运行中愈来愈表现出缺乏调整力度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暴露了《准则》适用性所存在的问题。(3)从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的内容来看,《准则》目前存在着会计科目表达抽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模糊,缺乏可操作性,会计要素定义不够科学、完整等问题,因而,尚不能用来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

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界主要有三种观点:(1)“同一论”。即将《准则》认同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对之进行适当修改。(2)“并存论”,即在对《准则》进行适当修改的基础上,再构建一份概念框架,这样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就分成三个组成部分:财务会计基本前提概念、《准则》、具体会计准则。(3)“替代论”。即取消《准则》,重新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应采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形式。主要理由是:(1)可以保持会计准则相关文件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避免不同准则之间的矛盾或冲突,保证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和缜密性。(2)能减少准则制定过程中由于个人偏好或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等人为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保证会计准则的科学性。(3)可用来评估已的会计准则,既可据以对原准则做出修订和完善,给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指明方向,而且还能弥补准则中的某些缺陷,为重大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上的支持。(4)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和局限性,使其能据以作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经营决策。(5)通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既可充分肯定传统会计理论中仍然适用的合理部分,又能及时展示社会经济环境变动情况下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不断地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6)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取代《准则》之后,也就不存在所谓《准则》的适用范围问题,而是将其作为评估、理解和发展具体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7)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取代《准则》,可增强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理解。(8)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式可以避免基本会计准则理论深度不够、理论阐述不多、有些原则空泛抽象、缺乏可操作性的弊端,摆脱因具体会计准则的修改而不断修改的局面。可以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充分论述,以便在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对实践起指导作用。(9)概念框架只是制定和理解会计准则的理论指南,独立于会计准则的理论体系,并不具有强制性,是对有关的会计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充分论证并指明主流观点的过程。(10)从国际会计惯例上看,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是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独立于会计准则予以,这种成功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二、构建中国特色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原则

构建中国特色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遵循如下原则:(1)一贯性原则。要坚持前后逻辑一致、用语一致。(2)立场中立原则。要坚持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性,不偏向任何一方利益集团。(3)系统、完整性原则。要从总体上把握应包括哪些概念要素,划分为几个层次,如何进行系统归类,应尽可能地保证概念框架基本内容的系统、全面和完整。(4)相对稳定性原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属于规范性文件,要尽可能稳定,避免经常修改和变动。为保持稳定性,概念框架的内容可以考虑有一定的超前性。(5)继承性原则。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不能全部抛弃,而要“扬弃”,对其合理、科学的部分要继承,做到古为今用。(6)国际化原则。作为会计准则理论依据的概念框架,应向国际化方向努力,加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但是,国际化并不排除国家化。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考虑中国的国情,体现中国特色。

构建中国特色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1)中国特色与国际化的关系。会计根植于特定的环境,不仅具有技术性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性的一面。要在充分考虑中国会计环境特殊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进行会计国际协调和国际会计协调,最终与世界各国会计界一道实现会计的国际化。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中国特色与会计国际化的关系,把握一个合理的度。(2)概念框架与会计理论体系的关系。概念框架应该内涵于会计理论体系之中,但两者并不是一个层面上的范畴。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概念框架主要是反映财务会计特别是财务报告所赖以建立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一致的联系,建立这种规律性的联系是为了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为此,在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重推理、重经验,尽量把概念框架构建成浑然一体、协调一致、首尾一统的知识体系。(3)概念框架与具体会计准则或企业会计制度关系。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标准体系中,具体会计准则或企业会计制度应该属于第二层次。概念框架不是具体会计准则或企业会计制度,它没有建立具体描述交易业务或特定事项的会计程序和披露制度,只是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具体准则不属于会计理论体系的范畴。此外,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定程序方面,还应注意政府会计机构与民间会计团体之间的协商问题。作为制定者的政府,应该按照科学的工作程序广泛听取业内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保证概念框架权威性的同时,切实考虑其广泛的公认性。

三、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设想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应由同一机构来制定及,这一点似乎已为我国会计界所普遍认可。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的制定任务大多由民间团体来承担,但按照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现实条件,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应由政府部门即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及。西方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称谓不尽相同,如美国称之为“财务会计概念报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称之为“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考虑到既要为我国广大会计工作者所普遍理解和接受,又能体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的关系,还要反映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本质,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会计准则的理论框架”或“会计理论框架”的名称来表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