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3 09:17:37

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第1篇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仍存在较大差距。引入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现代农业是克服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瓶颈的根本之途。

关键词:农业;现代农业;农业发展模式

一、引言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并将其列为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及农业发展。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对现代农业提出发展要求并作全面部署,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其做了全面规划,十更加旗帜鲜明的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对于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尤其是农村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生产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对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我国当前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发达国家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全面改造,完成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纵观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首先,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机械化水平较低,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现阶段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人口和耕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二者的供给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结构的效率和变迁方向与速度。而且,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机器生产代替了自然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仍分享农业收入,使得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被抵消。

其次,农产品过剩与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目前国内主要的农产品如粮食、蔬菜等大宗农产品都供过于求,价格总体处于低位运行,甚至继续下跌。一方面,粮食消费未明显增加,但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导致供求关系失衡,影响粮食价格。另一方面,农产品质量不过关,缺乏国际竞争力,并且我国一直控制粮食出口,粮农产品只能面向国内消费者,仅靠国内市场,农产品过剩的问题很难扭转,由此导致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也是必然。

第三,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真正运用于生产,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却少之又少。对比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40%;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80%,而我国只有42%。这不仅造成了科技资源的浪费,也导致农业科技发展缺乏长足动力。

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突围”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必有之路,也是传统农业寻求“突围”,彻底改变农业发展滞后现状的根本出路。综观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类型,主要有三种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可供借鉴: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源丰富型”发展模式;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资源稀缺型”发展模式;三是以荷兰为代表的“资源均衡型”发展模式。以三国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皆是根据其不同的自然资源供给与外部条件制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尽管三国所走道路不同,但各具自身特色,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间自然环境资源差异较大,分布不均衡,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在农业生产条件和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由于南北经济、东西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各区域在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配置、科学技术适用、农业生产者素质以及生产管理水平等诸方面存在很大区别。因此,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应立足于各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特色,发挥其区域农业发展资源优势,立足区域特色,选择适当的模式或方法。如沿海发达地区可以发挥其有利的区位优势,立足特色农业,发展以精细园艺、精细养殖、精细加工、精细经营与管理为代表的“精细农业”,同时大力加强农产品的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内陆大中型城市,具备人口环境资源优势,土地相对集中,适宜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为代表的生态农业或休闲农业等,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拓宽农业发展功能。

(二)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推广体系

首先,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扶持力度,提高“科技兴农”贡献率。一方面要保障农业科技科研人员稳定,为农科发展构建丰富的人才基础;另一方面,保障农业科技研究经费充足,为农科研究提供充实的物质保障。其次,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立足先进农业科技的扩散与传播,积极采取多元途径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实用转化,切实提升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利用率,提高农业信息化程度,努力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大力发展农用工业,改进农业生产工具,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业生产享受到现代工业进步的实效。

(三)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一是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市场体系,利用市场杠杆,优化农业、农产品资源合理配置。二是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农业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克服市场调节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保证农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三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努力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实现现代农业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丽、傅建辉:《浅释传统农业经济效率低下的原因》[J],载《广西社会科学》2006(5)。

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节水;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A

1节水农业的发展紧迫性

我国水资源整体上短缺。我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约6.188万亿立方米,年水资源总量约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225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亩均算只有13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全国已有6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城镇缺水200亿立方米以上,而农业用水每年亏缺300亿立方米,农村有2000万人口饮水困难。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水资源“瓶颈”问题日益显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耕地灌溉率已经高达40%,农田灌溉用水总量3600~380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5%。据中国工程院预测,在不增加灌溉用水的条件下,2030年全国缺水高达1300~26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500~700亿立方米。如果我们把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由目前的0.45提高到发达国家的0.7,则仅节水灌溉一项即可节水900~950亿立方米!不仅可以解决7亿吨左右食物生产的用水,还可以富裕出400~500亿立方米的水用于国民经济的其它重要领域。因此,农业节水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紧迫性。

2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节水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农业用水几乎零增长的条件下满足农业发展需求的骄人业绩。根据水利统计公报,2010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0348千公顷;万亩以上灌区达到5795处,有效灌溉面积29415千公顷5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131处,有效灌溉面积19918千公顷。2010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干支渠骨干渠道衬砌防渗1300公里,改造、加固、配套建筑物7800余座,新增年节水能力11亿立方米。我国节水技术大纲已经,其中节水农业技术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农业用水量零增长成为重要的目标。

3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节水农业用水效率和水分生产率低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的状况并存,而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和一些发达国家(达80%)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目前农业用水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单位净耗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不足1kg/立方米,和一些发达国家单位净耗水2-3kg/立方米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目前黄河流域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2%,大约有4/5的面积是大水漫灌,节水灌溉面积仅2276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20%。我国西部地区普遍缺水,其中西北干旱少雨,西南土层瘠薄,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但现状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3.2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问题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认为高新节水技术才是节水,研究、推广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那些技术实用性强,效率比较高的“土”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注重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主要表现在将节水农业等同于农业工程节水,把节约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浪费作为主要技术内容,节水农业技术应该包括农艺、工程和管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技术集成;第三,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分离,目前由于管理的原因,在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方面存在分工,水利部门基本注重灌区,农业关注旱区,两者有不相往来的趋势,旱作节水与灌区节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3.3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如喷微灌设备、节水作业农机具、难以满足现实需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高新技术还很少,推广国外产品,成为一些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营的主项目,提高节水农业创新水平,满足我国节水农业的需求,是摆在我国节水面前的重大课题。

3.4农业节水系列标准的不完善

农业节水系列标准是衡量节水农业的尺子,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尽管目前采取了多种节水农业技术措施,但如何进行衡量和度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如投资与效益的比例,多大才是节水效益优的,效益的衡量的时空范围多大,都没有明确界定,这样,对于衡量节水农业是导致众说纷纭。对于一个节水工程而言,局部是节水效益高的,但从整体上来考察则是不节水无效益的。

3.5注重单项技术,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甚至夭折现象的出现。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

3.6节水农业投资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节水农业资金不足,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这几年我区尽管建设了一些农业示范区,搞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大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以及正在实施中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应急项目2006年度工程,但这些资金同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相差很大,投资不足,依然制约节水农业的发展。

4关于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4.1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

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而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国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作为战略性工程,国家应该加大起投资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优惠,吸引各种资金投入节水农业工作中。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起领导,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将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施。

4.2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

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是我国节水农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具体体现,是确立投资重点的方向性问题。目前,我国节水农业的重点是在灌区的节水工程上,应该进行战略性地调整,确立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灌区和旱区节水农业并重的节水方针,节水的重点是田间。从粮食产量而言,灌区的产量高于旱区,从水资源利用量而言,灌区的水资源利用量很大,他直接取自江河或者地下,对地下水和下游产生一定的影响,注重灌区节水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旱区节水。从总体而言,旱区生活比较贫困,其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但旱区的粮食潜力很大,只要充分挖掘其降水潜力,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旱区节水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是十分有意义的。无论是旱区还是灌区,节水重点应该放在田间,通过农艺等多种措施,减少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4.3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

计量体系,是节约用水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许多灌区缺乏完善的计量体系,致使灌区不能按量收费,制约了水资源高效利用。产生计量设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在灌区建设过程中我国的投资配套政策决定的。在灌区建设时,我国基本上采取了国家头骨干工程,地方建配套工程的配套政策,导致国家投资到位,地方配套工程没有落实的“半拉子”工程,工程无法实现其设计效益。因此,将灌区计量设施体系进行完善,是目前的重要性工作,必须进行完善,才能为水资源计量收费奠定基础。国家对“配套的”投资政策进行反思和评估,科学地评定起合理性,促进国家有限资金的高效利用。

4.4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

通过机制的建立,促进节水农业的长效的发展,是目前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我国的节水农业靠政府推动,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常尴尬的局面,一些节水工程成了“参观工程”,成了摆设,国家政府推广的时候,用一用,之后有的就废弃了,即浪费了资金,也在农民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应该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发展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其在节水农业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市场条件下变成自觉的行动。为此,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科学的农业水价体制,让百姓在充分享受WTO规则的“绿箱政策”的同时,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指定有利于节水的水价政策;其次,充分认识节水农业的公益性,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补贴,鼓励其发展节水农业;第三,建立科学的奖励惩罚制度,规范其行为;第四,通过建立农业水权体系,维护农民的利益,并且在农业水权转移过程中得到好处。

4.5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我国的农业基本国情是地块零碎的一家一户土地承包制、农业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域广阔、农民的掌握科技的整体素质不高等,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必须建立在这个基本的国情之上,只有适合我国农业基本国情,农业节水技术才能得以普遍推广,才能产生明显的效益。

目前,适合我国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尚为建立起来,曾经“一刀切”式的喷滴灌技术推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而未成功。因此,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需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建立“傻瓜式”的节水农业技术,傻瓜式的节水技术能够加快节水技术的推广,并不是降低节水结束的科技含量,而是增加了起含量,“傻瓜相机”在民众得意推广就是同一道理。

第二,实施“区域不均衡发展”的节水技术推广战略,对于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可以以现代节水技术为目标推广高新技术,对于欠发达地区,以投资小,见效大的传统的节水技术为主体推广节水技术。

第三,将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与传统的节水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推广节水技术。

第四,建立我国节水设备研制、开发和推广技术体系,成本低廉,实用性强,服务方便到位。

总而言之,节水灌溉工程推广,任重而道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节水灌溉的逐步推广使用,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开发,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张岳,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D].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

[2]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第3篇

当前,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不快,而农产品市场供应全面丰富与农民不增收或增收少的现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农民工成为城市打工族,使农村产业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尤其是一些不合理的分配直接的影响了农民的利益,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更重要的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也不足。这就直接导致了农副产品的深加工跟不上、农产品流通不畅快,制约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上大多还停留在卖原材料阶段,精加工产品不多。而且,由于经费较少的,进行农业生产的科技人员也就相对减少,致使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难,整体发展难。传统农业的生产特征有以下特点:规模较小、科技含量少、效率较低、商品率低。它的基本特征是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

现代农业投入资本高,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如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耕作技术等方面都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手段。农村进入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市场调节的作用大了,农民自也大了,客观形势要求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生产。农民所用的生产原料上涨,在生产成本上也有也所上升,导致粮食及经济作物、工副业和其他产业等的比价差距也不断拉大。农民从市多搞工副业和其他产业,这很自然,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跟不上,经济收不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要想加速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们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中,这是已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搞好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的基础。因此,农业基础建设必须规划先行,认真做好规划工作。农业基础建设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这个要求,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着眼产业布局,着眼经济发展。即接轨县域经济、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培育本地的特色、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进入推动农村市场。以此为目标,提供就业岗位为农民服务,这样劳动会就不会出现流失,同时还增加了农民非农收入。规划要全方位考虑,在规划农民的住房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幼儿园、敬老院、学校、乡村医院及各项文体设施等,使农民逐步达到城市生活质量水平。

要想保证农业基础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证,就要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特色,弘扬个性。在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指导下,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特别要注意地区水系、水源和水面的保护。注意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尊重民风习俗。进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坚持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自始至终突出农民在规划中的主体地位。增加农民对村庄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在积极引导农民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情况下,尊重地方风俗及生活习惯,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第4篇

1.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关键的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风文明的物质基础。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单家独户地小规模分散经营,种养面积小、产量低,农业生产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加上信息不灵,科技含量低,经济实力弱,农业经济效益并不明显。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的地位更加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由农民互助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通过联合生产,规模经营,可以有效地将分散的资金、劳动力、土地和市场组织起来,解决市场“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和适应问题,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进入市场,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生活富裕的目的;也有利于解决稳定家庭联产成包责任经营与扩大规模经营的矛盾、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矛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户和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逐步提高在市场竞争中的谈判地位。

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途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但在农业农村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家庭经营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不动摇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农户间的合作与联合,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体系,可以有效地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服务,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问题,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3.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培养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建设新农村,应当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化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搞好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科技文化技能,则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提供服务的主要职能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往往结合合作经营的项目,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和农时的特点,通过室内讲授、科学示范与现场指导等方式传播新技术、新信息、新成果,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现实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容易引起农民浓厚的学习兴趣,既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也促进了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也为广大农民学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等方面知识提供了平台,可以使农民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对外联系等方面得到锻炼,有利于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适应市场经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4.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稳定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由于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产品市场和价格出现了波动,个别年份、个别品种甚至出现了大起大落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有可为。通过组织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通过“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直供直销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可以有效实现农产品均衡供给、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5.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农村社会正在加速转型,农民利益结构正在加速变动,农民之间的利益分化不断增多,农村社会管理问题更加复杂。农民专业合作社秉承互帮互助、民主平等、公平团结的价值观,可以成为反映农民诉求的途径,化解矛盾的抓手,促进和谐的桥梁。通过合作社的发展,可以引导农民参与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增进群众的合作意识、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弘扬互助团结、诚信友爱、邻里和睦的社会风范,形成良好乡风民风,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第5篇

现如今,我国处于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为了能够使经济发展的速度得到控制,政府部门开始将部分视线转移到农村地区。然而,由于地理、环境及历史等条件限制,农村问题依旧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薄弱部分。因此,对于政府来说,应出台一系列农业政策,还应积极探寻农业发展方式,并使生产结构得到转变,进而使农村经济得到有效发展,促使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农业发展;三农问题

1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

1.1提高农业经济质量和效益

目前所处的经济新常态,集中表现在“新”字上面,经济新常态需要摆脱以往只重视速度,不重视质量、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对于农业发展方式来说,应在背景下,做好转变与调整工作,对经济新常态做到有所适应,从而可以促使农业经济效益得到提升。受农业生产成本加大的影响,目前,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效益与质量并不是很好。若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当促使农业发展方式得到转变,通过减少使用农药、化肥等,来使成本得到节约,从而有利于经济效益的增长。

1.2促使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根据2016年粮食产量统计结果来看,已经实现了13连增。虽然这一成果十分可喜,但这背后却是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换来的。现如今,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十分严峻,还有浪费大量农业资源等问题。由于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水质与土壤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不仅影响生态环境,还影响人们的健康、影响农产品的品质。由此可见,农业发展必需从原先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方式转变过来,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1.3有利于农业技术得到创新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对农业问题非常重视,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涉及到三农问题。现如今,农业科技也在整个农村范围内,得到有效推广与应用,但是与欧美等国相比较,我国农业科技化水平还是较为落后,尚未完成规模化产品链的构建,使得农业市场竞争力缺失。所以,需要通过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来促使农业技术得到创新发展,促使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行程,最终使得我国农业竞争力与综合能力有所上升。

2经济新常态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面临的难题

2.1农业产业链不完整

根据2015年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增长了3.9%,占据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9.0%。不管是增长速度还是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据的比重,都较2014年有所降低。出现这样的现象由3大问题造成:在农业生产与销售时,对生产所用到的种植方法较为重视,却忽略了营销与深加工环节;在农业产品结构当中,特色与高附加值产品不足,从而使所获取的效益不佳;农业龙头企业缺失,从而造成农产品加工规模提升不上去,阻碍了农业产业链化发展。

2.2农业科技创新不力

对于农业来说,需要依靠科技水平来驱动发展,因此科技水平对农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现如今,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存在3大问题:人才缺失,不仅是农业技术产品研发人员缺失,在农业技术推广上,也缺乏对应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很多科技成果仅仅留存在纸上,并没有得到转化与应用,从而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所谓的农业创新,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理论上,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

2.3农业投入资金量不足

为了保障民生,每年国家都会在农业发展上,给予较多的优惠政策。但是从各级政府出台的政策来看,显然中央政府较为全面,而地方政府政策较为缺失,特别是在资金投入方面,很多地区都达不到当地农业发展的需求。虽然中央会给予财政支持,但很多地方政府缺乏在农业发展上的资金投入。对于农民来说,在农业生产中存在资金需求,然而,受到农村金融体系、服务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很多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

2.4农业生产者素质不高

要想使农业发展方式得到转变,就需要从原先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的生产模式,转变到节约、节能的生产模式中去。并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对农业生产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专业技术与能力。受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使得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素养偏低,这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也限制了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3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措施

3.1调整农业生产的结构,构建农村经济发展特色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较为广阔,因此在农业发展上,拥有很多先天优势;但是因为历史等相关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还较为传统,对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缺乏深加工,从而使得经济效益提升不上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使特色农业得到发展,例如可根据当地自然情况与历史资源,发展旅游农业,增加休闲旅游,从而使得农业结构发生改变;可以将农业与畜牧业进行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满足畜牧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还可以使畜牧业生产中产生的粪便,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更好的利用,从而使农业与畜牧业相互发展、循环利用。

3.2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推动农业朝自动化发展

受到当前科技的发展,在一些农村地区,也开始出现了信息化与智能化局面,从而促使农业生产效益得到提升。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还应当加大加强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有效运用。借助新型技术,借助互联网+,来推动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并可以及时根据市场所对应的需求,来转变农业生产的结构,从而使农业生产更具有针对性还可以在农村地区引入电子商务模式,从而借助网络营销手段,来促使农产品销售,形成农产品品牌,从而为农产品销售扩大途径。

3.3转变农村的金融制度,增加农业整体投资资本

经济新常态背景之下,我国农村经济在开展过程中,还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农业发展还需要外界资本力量的大力支持。所以,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当中,需要做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工作。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等新型的农村金融组织,从而使得农业发展可以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完成农村区域保险的建设工作,从而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促使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提升。但是在农业金融制度改革时,还应当做到因地制宜,需要使出台的政策与制度,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从而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得到落实。

3.4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目前,虽然农业科技水平较以往来说,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技术推广,仍存在较多问题。这主要是受到农民本身的素质与专业技能影响,在观念上,他们对农业新技术也存在排斥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做好农业技术推广,不断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为了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比例。要做好培训工作,地方政府可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引进,来完成培训计划;加强培训的资金投入,从而加强农民参与进来的积极性;结合地方农业特色与产品优势,来对培育对象进行筛选,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来完成一批有文化、有技术、有实践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

4总结

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为了减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需要促使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得到快速转变,并使农业生产结构得到优化与升级,从而使农业得到规模化发展,使农村经济能够更加符合市场与经济变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韩俊.新常态下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5(2).

[2]韩长赋.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地球,2015(1).

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第6篇

1.1加强林产品质量体系的建立,以实现其经济效益我国自从加入WTO以来,也给林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林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首先需要建立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民质量意识,以质量求效益的经营策略来保证林业生产的进行,树立品牌效应,注重林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无形资产价值,从而占领国内外市场。

1.2建立林产品供需信息服务体系林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需要有畅通的销售渠道,所以各乡镇需要建立林产品供需信息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林产品最新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从而弱化林业生产的市场风险。

1.3产、供、销一体化林产品生产出来后,面临着销售的环节,所以农民对林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应该向规模化、集中化方向发展,形成统一的服务体系,加大市场营销和促销的国度,建立多种林农合作组织,形成林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合作网络,从而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

2对农民减负,推动林业发展

2.1加大“减负”力度对农民进行“减负”,不是单纯的政府承诺,这需要在法律上进行约束,建立公开、透明的税收征管体系,规范农民的合理税费,并从法律上严保其执行力度。对农民减轻税费,这对刺激林业发展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好的效果,林农的负担轻了,必定会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林业生产当中,对林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加大林业税收调控我国在林业税收调控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加大林业税收的调控力度,从而增加林业的资金投入,在林业税收上,对于生产原材料的农民这部分税收要进行减负,在消费环节加收消费税,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生产者对森林的培育。

3改进采伐管理,提供科学的管理和服务

3.1按照可持续经营的要求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合理的采伐经营有利于提高林业的三大效益,我国森林资源十分缺乏,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必须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我国政府通过保持相应的森林面积的方法来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从而达到保持森林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3.2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的目标与农户木材收入预期相结合目标实行的采伐管理,是以采伐蓄积尧木材生产计划等多环节的复杂管理性办法,不利于森林的合理经营,是消极的管理办法,极大地阻碍了生产要素向林业的投入。应加快改革步伐,实行以面积采伐管理为核心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控制森林采伐。使农户的木材收入预期目标与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的目标结合起来。

3.3实施森林经营方案要以森林经营方案为载体,与森林认证相结合,以动态管理为内容,强化源头管理和分类管理。实行采伐管理内容公开,批准条件和程序公开,加大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促发展。同时,强化造林更新监督,促进营林发展,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林业经营效益。可首先对法人实体和乡村林场、合作林场,包括股份合作制林场、民间林业协会、林农协会等法人和组织采取这种管理办法。不仅有利于采伐管理,也有利于发育具有经济实质意义的林业经营主体。

4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使工程区农民放弃了木材、粮食及相关产业的生产,农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要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一是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政策倾斜,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规范补偿办法,建立多种补偿渠道,使农民直接受益,调动他们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二是要扶持发展替代产业,解决林业资源产地经济结构单一化的问题。三是国家要从制度上解决现有不合理的林业经济机制,即生态破坏者既不必承担责任又得利,而生态保护和发展者既不得利又要承担造林管护成本支出。建立绿色GDP的核算体系,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同时,要逐渐形成使高收入向高资源消耗人群支付生态补偿费的制度。如国家用出卖碳权的收入来补助林业经营者造林和森林管护,就是建立在利益均衡机制上的生态补偿制度。

5结语

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第7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农业发展;重要性及应用

1 农业机械的基本定义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农业机械主要是应用于畜牧业的生产和农作物的种植这样的过程,并可以进行农产品和畜产品的加工处理等的机械。农业机械主要包括农田建设机械、畜牧机械以及农产品加工机械等。其中农田建设机械主要指的是我们在整理土地、灌溉用的沟渠以及一些水井的开挖等方面;畜牧类的机械我们也可以经常见到,一些家禽养殖工厂化阶段;农作物加工机械主要用于对刚收获过来的农产品做一些初级的加工或对以农产品为原材料进行的二次更细致的加工。农业机械的科技成果需要人们通过大力宣传进行,其中重中之重是通过一些相应技术培训,我们主要可以通过一些演示、示范这样子的方式,让人们认识到农业机械的重要性。

2 农业机械化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意义

(1)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载体。为了使我们以往传统农业转向新兴的现代农业,就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从而使得农业的增长方式由以往惯例型的资源依赖型最终转换为科技推动型。许多事例表明,现代科学技术的逐步提高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如何让现代科技充分在农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达到生产力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发展必然的趋向,通过农业新技术要达到农业的有效实施和更为广泛的应用。(2)农业机械化是农民收入能否增加的前提。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和所具有的劳动力也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现代化程度,并且收入水平和劳动力同也是现代社会衡量生产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3)农业机械化与构建和谐新农村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提出的新政策,大力建设新农村。农业机械作为一项高科技的先进的生产工具,与社会的文明发展和进步是分不开的。农业生产机械化,实质上就是一场生产手段、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它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4)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保障。我们知道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又是快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3 农业机械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3.1 农业机械化有效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近年来,农业科技成果很难转化、在科技创新方面动力也不足,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因素就是相对滞后的科技创新体制,没有形成一个创新体系,缺少动力和本应有的活力。我们应当建立健全一个完整的体系,能够灵活的把农业机械和农业艺术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对于新成果的转换来说也是一条非常不错的途径。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光需要在调整其结构而且需要不断在广度和深度上提升

现代的农业发展不像我们过去的传统型的农业,对时间和空间的要求比较苛刻。现在利用农业新科技,在时间空间地域等方面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制,对于在任何地方的种植都变得有可能性。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发展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这也是我们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体现。

农业机械化不但是机械的革新而且对农民的要求也会提升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让文化和技术与之相对应,只有通过培养一些有知识、懂技术、会运用的新型农民,远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才能使我们的农业机械化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4 农业机械在农业中实际的应用

4.1 节水灌溉技术与农业机械的使用

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匮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特别大,如何通过利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对我们的水资源利用及保护至关重要。农田排灌机械这一高科技的产物,我们不但可以利用它对农田进行灌溉,还可以通过它把农田中多余的水分排走。我们常见的灌溉形式有滴灌和喷灌两种灌溉途径,这个主要原理就是利用压力的原理,它能够按照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在不同的生长时期需要的水量的多少,为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供适当用水量,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农产品的生长需求,另一方面又节约了水资源。另外,这种灌溉技术能够在一方面灌溉的时候还能对作物进行施肥,这样不但节省了时间和工力,而且还提高了农业作业效率,使的农作物的生产率增长。

4.2 农田保护技术与农业机械的使用

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第8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措施

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关键性措施。为了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对农业经济管理方式进行了完善和创新,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从而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在社会中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如今,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人均的耕地面积也越来越少。在对农业经济管理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我国与其他国家比较,其人均耕地面积比较低,农业就业人口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结合社会经济实际的发展情况,积极转变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主要避免社会经济形势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在对我国整体农村经济情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人均耕地面积不仅在下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数量也在不断降低,这些农村劳动力流失等问题,会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1]。

二、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了秩序发展

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内容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它涉及到了多个方面,要想加强对这些内容的有效管理,要完善制度,加强基础保障和人力保障的力度。农业经济管理在这个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在加强对资源和人力进行有效应用的同时,还在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在维持农业生产秩序的基础上,对以前的农村经济内容进行了整合。在以前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和养殖业为主,农民只能获得较少的经济效益,其市场经济也不够活跃。但是,在农村产业链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农村市场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特征,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要采用有效和新型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加强对农村市场发展秩序的管理,不断规范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进而有效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

(二)提供了发展条件

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发展程度还是滞后于城市。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之一,是因为我国早期重点发展城市经济,将资源和政策等应用在了城市发展中,还有一方面是由于农村经济本身条件不好,在实际的发展中缺乏资源,其基础设备等也较为薄弱[2]。然而,农业经济管理在此过程中的有效应用,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发展提供了条件,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弥补了先天不足等问题。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还要有效应用农业经济管理措施,加强对各项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持续发展。

(三)提高了农村整体经济水平

农业经济管理主要是对农村生产和资源等内容进行管理,保证资源的有效应用和配置,提高生产的质量。它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其中的有效应用,还能在提高经济指数的同时,体现在农村发展的实力,让市场秩序得到改善,对经济资源内容进行优化,完善产业链,增加农业收入,避免农村经济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在对我国基层农业经济特点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中的管理措施内容丰富,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和信息资源等新型管理模式,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完善管理机制,有效提高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

三、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一)没有完善的监理体制

虽然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在管理模式进行应用的过程,并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对监理工作不够重视,这将导致农业经济管理行为不够规范。尤其是在农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农村生产中的内容也越来越多,监理部门在其中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如果管理人员不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完善监理机制,可能会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出现各种问题。在此过程中,一些部门还不清楚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信息技术也没在其中得到有效应用,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质量。由于没有完善的监理机制,工作人员还不能及时发现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经常出现分配和下放时不公平等现象,对资金和资源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二)地域资源之间的差距

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中,它主要依赖于经济资源、政策扶持以及法律支持等,所以在对其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还要认识到地域资源之间的差异性,这样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但是由于目前城市经济发展资源比较集中,没有在农村发展中得到有效应用,这将导致城乡地域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大,农村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缺乏资源,这也是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主要难题之一[3]。

(三)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农业生产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在开展生产活动前要有土地和耕种技术的支持,但是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由于资金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内容都受到了限制。随着农村耕地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大部分的耕地性质发生了改变,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会将其转卖给工厂和房地产商,这会导致农业土地资源受到压缩,土地的使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次就是耕种技术的限制,虽然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农业技术在实际的生产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部分农民由于自身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对新品种种植方法进行有效应用,再加上专业知识的匮乏,严重限制了农业生产新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有效应用,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型。农产品供销渠道也受到了限制。在对农产品销售特点进行分析时,发现它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主要是由收购方决定产品销售的价格,这将严重影响农民在生产销售中的经济效益,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在社会中的稳定发展。

四、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应用的措施

(一)转变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模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机制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农业经济要想在此背景下更加快速的发展,就要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丰富管理方式,主要结合宏观经济市场内容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管理模式进行积极调整,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增长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投入资源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此过程中,还要加大工作力度,主要加强农业经济与实际情况的结合,还要根据出台各种相关政策和给予的资金,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定,开展生产活动中,不断引入新的种植技术。同时,还要结合现代化的手段,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主要在过去的人为劳动模式转变为自动生产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当地政府部门还要对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方向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主要结合农业经济效益,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转变,实现现代化管理模式在其中的有效应用。此外,还要加强对农业生产生态功能的发展,主要发挥出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保护的功能,这样才能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4]。

(二)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容

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如果没有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管理,就难以促进农村经济在社会中的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容,拓展融资渠道,积极引进各项资源,为农业活动的顺利就进行提供基础。招商是引进资源的主要措施之一,可以通过竞标方式招商,让企业为当地农民提供岗位,或者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在此过程中当地的政府部门还要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对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电商合作也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农产品资源,但是在此过程中要不断丰富销售渠道,这样才能保证资源应用的有效性,可以与天猫和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进而不断拓展销售渠道。同时,经济支持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措施,当地政府要积极引导银行为农民提供一些小额贷款,进而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基础[5]。为了加强农民对技术资源的有效应用,地方政府还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下乡,主要加强农民对先进技术的有效应用,对其进行技术培训,向他们讲解最新的农业技术,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从而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三)融入生态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主要以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为主,这种模式虽然投入的成本低,但是经济效益并不高,在实际的农业经济中还会出现能源浪费等多种问题,严重情况下还会毁坏农业发展的根基。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要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生态农村经济发展理念,主要为农民讲解生态政策等内容,强化他们的生态发展意识,在其中不断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加强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应用,还可以发展生态产业,如观光旅游和采摘园等,合理利用农村资源。同时,为了避免出现违规的农业生产活动,要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进而保证经济管理措施的有效性[6]。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有效转型,要通过融入发展理念和完善经济管理机制等措施,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合理应用,从而不断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在社会中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少明.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8(10):148-149.

[2]赵长勇.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微[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9):177.

[3]徐翔.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消费导刊,2019(45):122.

[4]王爱刚.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中国市场,2020(13):45-46.

[5]牟艳红.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文渊,2019(6):430.

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第9篇

[关键词] 山区发展 科学技术 重要性 农机推广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151-01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中的先进器械不断的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为了提高和革新农业生产的传统方式,推进农业的可续向前发展,促进农业向现代建设过渡,国务院于2006年颁布实施《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新政策和法规的颁布出台为今后发展机械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据,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新型的农机推广体系的建立能够促进更好开展农机活动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一、山区发展农机的内涵

发展农机有广义上的发展和狭义上发展,这里多谈论的是狭义上的发展农机,狭义上的发展农机是指以服务形式和农机推广形式为主要方式的活动开展,是以创新扩广使用技术为基础,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开展内容,以发展新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指导和农业成果师范为主要方法的农机推广,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引进适当的新技术、新器械使农民在农业生产上获得新的作业方式和新的技能,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来,从而实现增产、增收,改善经济结构和生活质量的目的。例如,在山区地区推广农机播种,通过一方面向农户积极宣传机械化耕作的优异性,另一方面在机械的使用和推广上大力减免购买农机费用和使用农机的费用通过这两种方式并行,提高当地农业生产的水平。

二、山区发展农机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1.山区发展农机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展的不断完善,我国农业和农民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伴随着农业机械推广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农机发展特别是在山区地区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与政府农机推广机构的建设、农业科研单位的努力以及农业教育单位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中国用仅占世界不到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为世人多称道,这与我国农机普遍使用、大范围推广和应用是密不可分的。

2.云南省石登乡发展农机出现的问题

2.1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

石登乡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如风灾、泥石流、滑坡、旱涝灾害、雹灾等,石登的自然条件与海拔的关系较大,1500m-1700m一线的沿江地带气候温暖地势平坦,台地集中,条件最好,但地少人多现象突出,1800m-2100m的半山区气温较沿江一线微凉,全乡的人口、土地在这一带较集中,山间台地、水田分布面最广,生存条件较好,但水源矛盾突出,2200m-3000m以上高寒山区,气温较低,干燥多风、缺水、地表风化严重,是生存条件最为脆弱地区。这就为山区开在先进的农机活动造成严重影响,不利的环境因素常常会导致农机在耕作时不能很好的开展工作造成推广的项目半途而废。

2.2社会经济条件差,农机开展不顺利

石登乡现有耕地面积3400公顷,林地28232公顷,荒地4566公顷,草山7433公顷,因石登乡土壤粒径结构偏沙土有很高的吸收和蒸发能力,水稳性不高,耕地中坡地居多,有机肥料流失严重,水土保持困难,积肥造田困难,土地的开发利用多为粗放方式,对气候的依赖程度较大,种植业上处于低效、低产单一的经营方式为主,且农业生产缺乏强有力的农田水利设施作为支持体系,因此水利化程度的问题直接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还十分滞后,农民对科技、生产方面的投入能力非常有限,粗放经营现象很普遍。粗放型的农业建设使得农机在该地区的普及困难,当地群众对于农机的使用呈现消极的态度。

2.3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石登目前有大小水利119件,已解决了人畜饮水14个村委会,114个村民小组,灌溉水利工程以三面支砌水利为主,田间沟渠为辅,防洪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造成了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被动局面,缺少相应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除田间灌溉沟渠外,其它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如机耕路、水窖等数量极少。

三、解决发展农机过程中问题的对策

1.制定保障制度,降低环境对农机推广的影响

可以看出,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恶劣主要是由于人们自身对于山区、林地的乱采乱伐而造成的,因此当地政府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制定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对于对山区和林地造成伤害的行为一经发现严厉处罚,同时对政府部门应联合地方龙头企业出资加强对本地区农机推广和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的保障制度才有利于农机的推广,才能推动当地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2.联合多部门不断加强对本地区的农业的投入力度

农业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快慢的重要因素,尤其对山区而言更加的重要,该地区的农业基础薄弱,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整改和建设,根本就不能很好的开展农机推广,长此恶性循环下去,对该地区的农业发展不利,因此,国家应连同地方政府和农机推广部门应该加强对本地区的技术、设备和资金的投入,通过持续不断的投入,逐渐改变本地区的经济条件,同时依据国家的补贴政策对于购买农机的用户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提高农民的购买积极性。

3.政府牵头,招商引资

资金是解决基础设施薄弱的重要保障,对于县乡的政府部门来说,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实现购买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也更无力承担在本地区广泛的开展农机推广项目,这时就需要上级政府通过行政干预手段和财政上的支持,通过政府与大型企业的合作,不断向本地区投入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本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庭茂. 丘陵山区亟需发展农机化――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论坛侧记[J]. 农业机械,2009,13:24-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