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标准建设规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8 16:56: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标准建设规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标准建设规划

第1篇

《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表(试行)》(国中医药办发[2013]41号,以下简称“《体系表》”)于2013年7月19日颁发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旨在贯彻落实《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以切实做好对中医药信息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技术指导,进一步深化对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和管理。

在8月23日的“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中医药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中医药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与会代表热烈讨论了《体系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肯定了《体系表》在弥补中医药标准空白方面的作用,肯定了《体系表》对中医药信息化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起草背景:内“需”外“逼”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当前卫生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实用、共享、中西医协同的综合卫生信息系统,加强信息标准化,逐步实现信息的统一高效、互联互通,成为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开展好信息标准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与此同时,中医药信息标准制修订滞后,现有信息标准缺失,既无法满足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求,也无法提供一个能够指导行业信息标准化发展的顶层指导文件,更无法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涉及的大量标准和规范按其内在联系构建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卫生信息标准,特别是在《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卫生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等35项强制性卫生信息标准中,中医药内容亟需补充完善,所有这些都对中医药信息标准化工作形成了倒逼机制。

在这种标准制修订滞后但需求迫切的情况下,面对外部的倒逼机制,《体系表》应时而生。

重要意义:指导依据

《体系表》既应对了卫生信息化对中医药信息化形成的倒逼态势,又满足了中医药信息化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从实际意义上指导了中医药信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体系表》的制定是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体系表》适用于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国际交流等领域的信息化工作,是指导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规划以及中医药信息标准制修订、管理与实施的重要依据,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性、规范性、权威性和方向性的指引。

内容解析:合理分类

《体系表》确定了适用范围,标明了规范性引用文件,界定了相关术语和定义,进行了分类原则和编码说明,规定了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分类类目、标准代码编制方法和标准明细表。

第2篇

1引言

作为工程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路工程实验室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把控与完工验收工作中不可获取的重要步骤。伴随着国内公路建设水平的日益提升,公路数量逐渐增加,对公路进行实验检测的过程也备受重视,建设一个标准化的工地实验室,对完成实验检测工作有着巨大帮助。

2公路工程工地实验室的建设要求

首先公路工程工地实验室的建设目的是为了优化工程质量而服务的,要紧密联系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对于施工材料的取样,更是要做到精准取样。实现随机抽查取样,面对数目庞大的材料要尽可能对材料进行分组取样、整群取样,要让所选样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用优质少数的实验获取最优的实验效果。其次公路工程实验室的位置设置要尽可能地靠近工地,这样便于为工地服务,要根据上级部门的相关要求采用和装备检测频率高的设施[1]。最后,为了保证实验的不同需求,实验室要依照不同的实验要求采取灵活的检测方式来保障不同的需求。

3公路工程工地实验室的标准化建设

3.1驻地建设

进行工地实验室的驻地选址,应当充分考虑到通风、采光、给水排水、供电电压以及交通安全等情况,要对四周的场地进行强化处理。公路工地实验室的建设应当遵照总体布局精确合理、功能划分精准、主旨协调顺畅的建设原则。依照工程的施工内容与规模建设,常常分为石料检验室、土工实验室、水泥混凝土检验室、化学分析检测室、力学检验室等,公路工地实验室的占地面积应当满足检测工作与环境的主体要求,其总面积不得小于300㎡。依照每个功能实验室的需求,要能够调节空调系统与加湿系统,来确保实验环境所需的温湿度。同时化学分析室应当注意实验室的通风是否良好,避免出现人员中毒的现象,地面以及墙体均要做好防水工作,严防地面积水与墙体受潮。公路工程工地实验室应当使用专用的配电线路对实验室进行配电,还需要设置紧急的发电装置,来确保实验室中的实验工作能够正常进行[2]。工地实验室的配电必须要安置配套的消防设施与防盗报警装置,同时也要注意选用材料的环保性能,做到环境负担小,实现环境污染最小化。

3.2工作人员配置

在工地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配置方面,要根据实验量的大小以及工程的难易程度、工期的长短等情况,来合理地确定相应工程检测人员的人数,保障实验室的检测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如没有特殊情况,每个实验室都需要最少搭配两名或两名以上的实验员,进行实验室检测工作的实验人员均要做到持证上岗。实验室检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必须要具有一定的高度,能够做到检测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并且能够精准地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原理,还要做到具有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的能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科学严谨,特别是在工作中要有超强的责任心。

3.3设备配置

实验室的配置设置是根据实验的内容与性质而决定的,工地实验室应当根据母体检测机构的授权业务范围中的实验检测项目来对相应的实验设备进行精准的参数设置,通过利用高频率的仪器设备在实验数目上做到适应周转的需求。实验设备的精准度、功能条件与技术指标都应当符合国标以及实验规程的要求,同时应当保证各个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有专人保管做到不丢失,不损毁。实验室内的各种仪器,应当有完整的标识,并标注好仪器的名称、型号和负责人等关键信息。

3.4实验室检测标准、规章等技术文件配置

工地实验室的检测标准、规章等技术文件是对材料进行检测的依据所在,故而在实际的检验操作过程中技术文件也对实验过程进行着基础的指导,并规范着实验室检验的步骤。因此,必须要做到配备齐全的实验室检测标准、规章等技术文件,作为实验室实验的理论基础[3]。

4公路工程工地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

现阶段公路的建设等级逐步提升,技术含量也有所提升,故而对于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管理已经迫在眉睫。在全部的工程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用实验结果来考察、评判工程质量,只有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的系统管理才能保障对于工程质量的控制水平。

4.1工作人员管理

实验室的检测人员在全部的检测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直接决定了实验室检测实验的质量高低,所以必须要采取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参与实验的工作人员各自所需要担负的责任与义务。为在机构中进行检测工作的实验员建立完善的人事档案,提升实验室实验操作人员的管理水平,日常管理内容包括人员的考勤统计、纪律管理以及业务水平管理等。实验室中的设备设施是保障实验完成的硬件基础,也是确保实验完成的基本保证,故而做好日常实验设施的管理工作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实验设备设施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实验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一旦数据出现失真的情况,就会对公路的施工酿成严重的后果。所以,要求工地实验室依据母体机构对其实验设施的管理方法严格执行,包含在实验前对设备的维修维护、定期检测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在实验后要对设备进行及时调整与维护,若发现设备设施出现故障则要及时进行调整与检修。

4.2档案资料归纳管理

适当加强对于实验室档案的归纳管理工作,也是实验室管理内容的重点,根据实验室的相关资料,能够看出实验室的实验完成情况,并且做到直观地了解实验室的工作内容,让实验过程方便被监管。实验的资料与档案,要做到真实有效,故而就要求所有的档案信息要先经过相关人员的验收,并且要把重要的档案妥善保存,做到不丢失不损毁。相关的实验记录档案应当由负责实验的实验人员签字后再进行入档,切不可事后再次涂改,档案在管理与收藏的时候也要注意分类,使用同种大小的档案盒来对档案以及实验报告分别进行收纳。实验室工作的记录明细表统称为台账,台账又细化为管理台账与技术台账。

4.3实验检测工作机制管理

为了进一步保障实验检测的精准程度,实验室必须要对检测工作的工作机制进行管理[4]。实验操作要受限制于某种规范,这种规范化体现在对于样品的提取,样品的检测以及报告的规范化等诸多方面。同时也要重视实验室的实验安全管理,例如实验室的防火管理与危险品管理。另外,各部门要积极沟通,协助好公路施工工作,进而提升工作的水平与效率。

5结语

公路工程实验室是保障工地施工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公路的施工建设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本文先叙述了公路工程实验室的建设要求,再从公路工程工地实验室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两方面进行了仔细探讨。希望此次研究内容能够为工地实验室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覃同新.工地试验室对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作用[J].交通世界,2016(19):120-121.

【2】杨春桃.高速公路工地试验室建立合理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6(15):147-148.

【3】马湘黔.高速公路工程质量首件工程质量管理措施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09):174.

第3篇

(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种畜禽指导站 161000;2.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动物医院 161000)

近几年,畜禽养殖业逐步由传统养殖模式的小规模、小群体的分散饲养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农业部将发展畜禽标准化养殖标准化列为“十二五”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并出台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方案。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畜禽规模化养殖得到较快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成为了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1 目前畜禽规模养殖存在的问题调查

1.1 科学管理意识不高,规范化不强

调查的养殖场,管理工作良莠不齐,总体科学化程度不高,大多数场没有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专职财务管理人员,一人兼多职现象突出。另一方面有的场主没有想把产业做大做强的概念,没有建立规范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有的场有制度,只留在纸上,内容简单不规范,未上墙粘贴;有的场为了争取项目资金,临时制定制度方案,不能保证质量及实效性;有的场凭经验管理或模仿其他场的做法,没有进行规范化管理。此外,部分场档案资料不全不规范,对原始数据不整理不保存,填写简单。

1.2 防疫条件差距较大,防疫制度落实不力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场都取得了《动物防疫合格证》,有重大动物疫情报告制度,但防疫总体不平衡,部分场防疫软件,各种制度不健全,消毒、防疫制度落实不到位,程序免疫随心所欲,不按程序免疫,主动进行抗体检测和疫病检测不高,有些场未建立适合本场的防疫制度,免疫标识佩戴率低;有些场主免疫、淘汰档案有,但记录不全,书写不规范,反映不出本场真实的防疫情况;有专职兽医的养殖场不多,大部分文化层次低,本科、大专和中专人数较少,养殖场兽医大多数是自学兽医,没有受过正规的兽医专业院校教育,专业水平普遍偏低,场主既是管理人,又是饲养员和兽医人员。

1.3 投资不到位,硬件设施不齐全

调查的养殖场,水、电、路均齐全,都有饲料仓库等附属设施。但生产区有更衣(消毒)室、兽医室总体不多,有些养殖场的更衣室或兽医室就是场主的卧室,以场为家。有的场不注重卫生消毒工作,在养殖场大门、圈舍门口未设消毒池,有消毒池的,只是摆设,未投入使用;养殖场虽都有围墙,但有些场围墙太低,没有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相反配有疫苗冷藏设施和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台的养殖场更是很少。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养殖场资金短缺,防疫硬件设施配套不到位,导致养殖存在安全隐患。

1.4 监管机制不健全,排污治污滞后

调查的养殖场,多数场有粪便储存设施,很简易,卫生条件差,从不进行消毒,无专门的粪污处理设施。有的场为了应付,建有沼气池、发酵处理设施,但未使用,污水经无害化处理后还田的更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少数粪污无固定场所,随便堆放,没有做任何无害化处理,环境卫生极差。有少数场把粪便进行沼气、发酵处理;多数猪粪直接出售给附近菜农,禽粪出售给果农。调查还发现,多数场在排污治污方面普遍滞后,一是资金不足,二是场主认识不到位。

HT4”H2 畜禽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内容及意义

畜禽标准化生产,就是在场址布局、栏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并按程序组织生产的过程。要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畜禽良种,品种来源清楚、检疫合格,实现畜禽品种良种化;养殖场选址布局应科学合理,符合防疫要求,畜禽圈舍、饲养与环境控制设备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的需要,实现养殖设施化;落实畜禽养殖场和小区备案制度,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配制和使用安全高效饲料,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实现生产规范化;完善防疫设施,健全防疫制度,加强动物防疫条件审查,有效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实现防疫制度化;畜禽粪污处理方法得当,设施齐全且运转正常,达到相关排放标准,实现粪污处理无害化或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档案建立和畜禽标识使用实施有效监管,从源头上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监管常态化。

当前,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仍然面临规模养殖比重低、标准化水平不高、粪污处理压力大等问题的挑战。因此,当务之急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继续深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以规模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提升规模化,逐步形成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新格局。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利于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安全;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从源头对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控制,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有效提升疫病防控能力,降低疫病风险,确保人畜安全;有利于加快牧区生产方式转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有利于畜禽粪污的集中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 推进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宣传引导

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重要意义,推广各地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成功经验,普及标准化生产知识,力求场主从思想意识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而使饲养方式由粗放向科学饲养转变,守法意识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履行转变,自觉推进规范化运作,提升管理水平。

3.2 技术支撑

发挥畜牧兽医技术支撑机构、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技术优势,广泛开展标准化生产培训与指导,提高畜禽标准化生产水平。养殖场、养殖小区要配备相应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制定和实施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规程。要按照《畜牧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严格养殖档案的填写,要做到防疫制度化,要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配备相应的粪污处理设施。

3.3 监督管理

对规模场实行分级管理,由于现行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对不符合防疫条件要求的饲养场实施强制取缔,因此,应本着“引导,促进,提升”的原则,改善饲养场条件,软硬件设施,提升管理水平,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实行行政技术双重垂直管理,充分发挥行政执法与技术指导优势。对规模饲养场各项指标达不到要求的,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尽快完善,改造升级和事后监管的方式,确保工作监管落实到位。

3.4 示范带动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是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有效途径。2010年起,农业部就启动实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各地要加强对标准化示范场的监督管理与指导,及时总结经验,确保创建成效。同时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示范推广。

CDF46(上接142页)

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溶液振摇提取4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氨试液充分洗涤2次,每次20mL,正丁醇液用旋转蒸发仪80℃蒸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并转移至25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备用。

2.3.5 供试品含量测定

分别精密量取各供试品溶液2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根据标准曲线计算供试品中黄芪甲苷的含量。结果见表2。

JZHT5”H表2 制备工艺正交试验结果

BG(!BHDFG8mm,WK15mm,WKW试验号ZB(BHDG4mm,WK33mm,WKW因素试 验 指 标

BHDG4mm,WK11mm。3,WKWAB C 累积溶出度(%)ZB)

BHDG4mm,WK15mm,WK11mm。3,WKW

11 1 1 93.41BHDW

21 2 2 96.56 BH

31 33 96.02BH

42 1 276.82 BH

5 22 386.05 BH

6 2 3 1 95.84 BH

7 3 1 3 87.49BH

832 193.87BH

93 3 298.81 BHDWG16mm,WK10mm,WKW

GP累积溶出度ZB(BHDWG4mm,WK5mm,WK11mm。3,WKW

Ij285.99 257.72 283.12 BH

IIj258.71 276.48 272.19BH

IIIj 280.17 290.67 269.56 BH

Rj 9.09 10.98 4.52 ZB)BG)F

由表2的分析结果可看出: 三因素对成丸影响的大小顺序为B>A>C,从正交试验结果看,最优组合为A1B3C1,即挤出频率为30Hz,滚圆频率为40Hz,滚圆时间为8min。

2.4 最佳制备工艺的验证

按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制备3批微丸,照上述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和供试品含量测定的方法对3批样品的溶出度进行测定,结果微丸中黄芪甲苷的含量在60min内的累积溶出度均达到94%以上,且按优化所得工艺制备的微丸大小均匀、硬度适宜、圆整度较好、收率较高。

3 讨论

微丸的制备国内外常见的方法较多,但挤出滚圆制丸技术是在国际制剂工业中较为广泛应用的制丸方法之一。用该技术制备西药微丸已比较成熟,但用于中药微丸的制备报道较少。本研究尝试用该技术制备中药缓释微丸,试验证明该方法简便、可行,但目前还存在着载药量低等技术障碍,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城市建设;规划;标准

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随着工业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倾向于生态城市的规划,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慢慢开始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生态型城市规划建设被提上了日程。目前已有很多城市开始了生态型城市的实践。

1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定义

我们进行生态型城市规划,首先就需要了解什么是生态型城市和什么是城市规划标准。简单来说,生态型城市就是以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在城市性质、城市目标和城市特征等方面体现生态环境与城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种城市发展与生态发展可持续进行的城市,我们叫做生态型城市。而城市规划标准,则是为了实现城市规划的某一目标,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制定的各种标准,使得城市规划能够规范化、标准化。综合起来讲生态型城市标准,实际上就是在城市规划标准的基础上加上城市对生态的要求,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作用,使得城市发展与生态发展和谐有序的发展。

2 目前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的状况

国内外对于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其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态城市规划理论和原则等。而在欧洲国家则主要集中在城市结构、交通、能源、空气质量、气候变迁、绿色建筑、公共建设等一些列的指标体系。国内目前也有一部分城市开始了生态型城市建设,根据2004年,建设部颁布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主要包括了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三大类指标,这些主要是综合类的指标评价方法,而具体的实施标准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目前主要有广州、深圳等少数城市在试行生态城市规划标准,所以目前国内没有一套完整的指标评价方法,所以还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3 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在探索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之前,我们还需要了解生态城市规划中有哪些必须遵循的原则,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标准。生态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建设生态新的城市,所以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原则是: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以为人命提供便利的生活,符合人体尺度作为考虑的对象。二是坚持城市成长性原则,也就是说不能把城市的发展停留在某一阶段,需要不断的随着城市的变化进行城市规划,这也是生态型城市规划需要遵循的原则。三是坚持生态承载力原则,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每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优势有一定的承载极限的,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生态空间的承载力。四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上面我们已经讨论了人、社会,现在要讲的就是自然环境对于生态城市规划的影响,在城市的规划中要根据不同的地段,不同的生态环境质量以及本土特色,因地制宜,设计出适宜城市生态建设的总体趋势。

4 建设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探析

上述我们已经研究了城市城市规划标准的实践现状,以及在生态建设中需要遵循的原则,接下来我们会从规划内容、规划标准内容、以及标准与指标体系三方面进行研究。

4.1 城市规划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内容对应与结合

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是建立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的,生态城市规划是建立在人们物质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的,随意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需要与城市规划内容紧密的结合起来。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高城市规划是在一段时期内对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等一系列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而生态城市的规划就是在城市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到自然生态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两者的结合,是人们对城市的满意度提高,从而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也就是说在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如在城市土地使用方面,在空间规模的预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容量,在空间布局方面要有生态园区的划分,在绿地系统是要以建立生态绿地景观的规划,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系统,利用生态自身的调节力来设计生态绿地系统。又比如在对自然历史的保护上需要考虑城市与自然的衔接设计,、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以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4.2 城市规划标准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标准内容的对应与结合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标准中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规划标准,而是生态。所以生态城市规划标准首先要看到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城市的规划标准主要包括城市规划标准总则。城市用地、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等。生态城市规划一般包括可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与土地利用以及环境容量、产业结构布局等。经过我们细致的对比与研究,发现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环境容量和生态适宜度、生态功能区与土地利用布局、人口适宜容量、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都与城市规划标准中的城市用地的合理使用相适应。所以我们只要再次的基础上加深和扩大两者之间相对应的内容,就可以使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相结合。

4.3 城市规划标准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对应与结合

城市规划标准是为了城市规划编制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法制化,所以城市规划标准很好的知道了城市在建设中的发展。但是生态城市规划标准只是为了建设生态城市服务,所以会与城市规划标准有所不同。目前有许多城市有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态指标体系,如2007年重庆拟出台的《重庆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上面就有提到包括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工业、市政公用设施、绿地与隔离带等向生态城市靠拢的内容。但这并不是直接以指标体系出台,所以基本没有达到生态城市建设要求的标准,生态城市的建设因结合城市规划标准与城市生态指标体系两者的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取长补短,将城市规划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内容、城市规划标准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标准内容以及城市规划标准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三者有效的加以整合,这样才能为研究有效的生态城市规划标准形成有利因素。在以在构建生态城市标准的时候应遵循对应原则,将国家生态指标中规定的内容与城市规划标准相结合;兼容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地方规划标准,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有效的标准研究;简洁原则,在将文字规定与指标表格规定相结合,采取具体的数字指标体系,让规划标准简洁明了;地方原则,体现地方的生态系统循环规律,不能随意试图改变生态的自然循环、持续原则,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中,城市的生态化进程也随之加快,所以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它使得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具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质性启动,对于城市规划专业实质性地介入,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作用。

结语:本文根据城市规划标准与生态指标体系等相关内容,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标准与城市规划标准对应与结合的观点。本项研究的路径和重点是将一般城市规划标准的基本内容与生态城市准则加以联系而产生的因素,细化为相关的生态型城市规划性准指标(这种思路有其可行性显示了城市规划专业对生态型城市规划所具有的主导作用)本文针对的是一个通用的生态规划标准,但是各个地区的城市规划、生态系统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同城市的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还是需要进行实地的考察,制定符合地区的标准。

参考文献 :

[1] 焦民顺.对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相关问题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9(9).

[2] 王雷.赵立娜.生态城市规划原则及措施的简要思考[J].科技创业家.2011(6).

第5篇

推进派基层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是加强派自身建设、实现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

制定“四化标准”推动派基层组织自身建设有章可循。所谓的“四化标准”,即基础条件标准化、自身建设标准化、履职要求标准化、专职干部管理标准化。一是从专职人员、办公用房、专项经费、活动场所、示范支部、实践基地和宣传平台等对党派开展工作设置基本保障标准;二是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对党派县级基层组织如何加强自身建设进行规范;三是从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和社会服务,对党派县级基层组织如何履职进行规范指导;四是从工作机构设置、内部管理制度对党派专职干部管理提出具体要求,最终使推动派自身建设工作有章可循。

落实“七个一保障”推动派基层组织建设焕发活力。一是确定一名专职人员,成立统战部下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党派服务中心,要求每个党派配备一名本党派成员身份的专职人员,接受统战部和党派组织的双重领导;二是落实一处办公场所,党派服务中心在统战部集中办公,办公用房按照机关办公用房标准落实;三是落实一处活动场所,支持各党派至少建设一个活动场所,区级层面重点建设区党外人士之家,成为全区党外人士履职尽责、学习教育的主要场所;四是落实一笔专项经费,将派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保障日常活动所需;五是打造一个示范支部,指导各党派围绕组织建设、社会服务、参政议政、理论宣传等内容,在工作基础较好的支部中开展品牌创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六是共建一个实践基地,结合高校资源共建校地合作实践基地;七是建立一系列宣传平台,运用线上线下宣传平台,对内加强成员交流,对外展示党派形象。

第6篇

1果园选址及基础设施标准

1.1园区选择标准

园区应选择在规划水果发展优势区域,区域大气、土壤、灌溉水等符合无公害林果类产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 5013-2006)要求。园区集中连片,平川、丘陵区面积在67 hm2以上,山区面积在33 hm2以上。园地坡度小于15°,平川地南北行向,山坡地栽植行沿等高线延长。土壤通透性好,土层厚度1.5 m以上,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0.8%。

1.2基础设施标准

1.2.1道路道路规划设计应与作业区、排灌系统、输电路线以及机械管理等相互结合。园区主干路宽6~8 m,以能并排同行两辆卡车为宜;田间路4~5 m,以能并排通过两台动力农机为宜;作业道路宽1~2 m,以方便两人同时作业为宜。主干道与当地干线公路相通。主干路硬化,田间路砂石化。

1.2.2排灌系统果园有配套的渠道衬砌防渗灌溉、管道输水灌溉、沟渠排涝系统,符合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要求,水的有效利用率达90%以上,防止涝、渍和土壤盐碱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持续发展。鼓励配备微灌、喷灌、渗灌、小管出流灌溉等节水灌溉设施。

1.2.3现代化设施果园有配套的灯光诱杀如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LED杀虫灯、高压电网灭虫灯等;黄板诱杀如黄色粘虫板、粘虫板带等;银灰反光膜驱蚜如悬挂银灰色膜条等;性诱剂诱杀如性诱剂、诱捕器等物理、生物方面的无害化防虫设施。鼓励提高设施建设水平,把标准化果园扶持资金向配备防雹网、防鸟网、防虫网、防冻棚、水果观光采摘园等设施建设完善的果园倾斜。

2果园投入及产量指标

2.1果园投入指标

2.1.1生产资料投入量生产资料含化肥、农药、灌溉水、油料、果袋等,667 m2物化投入在1 000元以上。在实现果园生产目标的同时,通过工程节水、农艺节水、测土配方、有机肥替代、病虫准确预报等项措施实现以节水、节肥、节药为目的的果园节能减排,提高标准园经济、生态效益。

2.1.2套袋量苹果、梨667 m2套袋不少于7 800枚。

2.1.3有机肥施入量有机肥施入量不低于当年产量的1倍。鼓励采用叶片、土壤营养分析的先进方法进行配方施肥。

2.2产量指标

苹果667 m2产2~3.5 t,梨667 m2产2~3 t,连续3年丰产、稳产。

3树相指标

3.1密度指标

乔砧树株行距(3~4) m×(4~6) m,667 m2植56株以下;矮砧树(1.5~2) m×(3~4) m,667 m2植83株以上;短枝型品种株行距为(2~3) m×(4~4.5) m,667 m2植83株以下。

3.2乔砧密植园高光效改造指标

对(2~2.5) m×3 m株行距、667 m2栽90~110株的郁蔽园片,以间伐为主, 使其667 m2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5)

株量减少一半,对留下的单株实行拉枝开角。对3 m×4 m株行距、667 m2栽56株左右的旺树密植园,原为小冠疏层形的可采取疏侧枝、更换骨干枝延长头的方法,逐步将其改造成自由纺锤形。对667 m2栽60~90株的密植园片,要采取疏大留小、疏下留上、疏老留新的方法,改造成自由纺锤形。

3.3群体指标

果园群体生长整齐一致,树势中庸健壮,病株率控制在5%以内。树投影覆盖率为70%~80%;秋后保叶率95%以上。树高、冠径变异系数

4品种质量标准

4.1品种要求

苹果要求为:红星系、嘎拉系、丹霞、优系富士、美国8号、金冠、澳洲青苹等。

梨要求为酥梨、玉露香梨、红香酥梨及引进的日本、韩国梨等。

4.2质量标准

果实质量符合无公害水果质量标准。商品果率95%以上,优质果率80%以上,病虫果率达5%以下。鼓励申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国际良好农业规范(GAP)等认证。

5技术应用规范

5.1树形改造,修剪规范

5.1.1树形改造树形改造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易引起树势返旺。应因树制宜逐年进行,单株一次疏除大枝以2~3个为宜,一般分2~3年完成。

5.1.2合理修剪通过合理修剪,改善树冠的通风透光条件,调节树上与树下的平衡关系,促进花芽形成,增加结果部位,避免大小年现象,延长树体的结果年限,达到稳产、高产、优质的目的。

5.2土肥水管理规范

5.2.1节水灌溉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节水灌溉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正常年份单位面积用水量应较建成前节约20%以上。

5.2.2果园生草适合当地果园常用的生草种类有黑麦草、毛叶苕子、紫花苜蓿、鼠茅草等,播种期一般为春季3-4月份和秋季9-10月份,一般每年刈割2~4次,果园刈割的草就地撒开。

5.2.3生物覆盖在距树干0.3~0.5 m外,将玉米秸、麦秸、高梁秸、豆秸、杂草、树叶等有机物质覆盖物均匀地铺在树冠下、行间或全园,厚度20 cm左右。全园覆盖,第1年667 m2需覆盖物3 000 kg左右,以后每年补覆800 kg左右。如只覆盖树盘和树行,667 m2需覆盖物约800 kg。一年四季均可进行,但以夏、秋季为宜。

5.2.4配方施肥采用有机肥为基础,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的配方施肥。成龄丰产园,每667 m2施纯氮(N)20~30 kg、磷(P2O5)10~20 kg、钾(K2O)25~35 kg。果树基肥施入量应占总施肥量的60%以上,晚熟品种为60%~70%,早熟品种为70%~80%,一般在采果后至落叶前随秋耕同时进行,宜早不宜迟。追肥一般每年3次,第1次在萌芽后至开花前(3-4月),以氮肥为主;第2次在花芽分化期(6月上、中旬),以磷、钾肥为主;第3次在果实膨大期,以钾肥为主。丰产果园年叶面根外追肥4~5次,一般生长前期2次,以氮肥为主;后期2~3次,以磷、钾肥为主,补施果树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最后一次叶面喷肥距果实采收时间不少于20 d。高产园磷、钾需求较大,磷、钾是产量上升的主要限制因子。适量施用磷、钾肥有增产效果,对钾肥而言,中高产条件下,土壤施钾配合根外追钾效果更佳。

5.3花果管理规范

5.3.1疏花疏果花果疏除方法一般用人工,看树定产,分枝负担,均匀留花果。要求在落花后4周内完成疏果工作。

5.3.2果实套袋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遮光度良好、经风吹雨淋后不易变形、不破损、不脱蜡,且雨后易干燥,对果品的不良影响极小的专用果袋。苹果应选用外灰内黑的双层袋, 套袋

时期应选择在果实生理落果后的6月中、下旬。酥梨主要选用遮光性较强的内袋黑色、外袋浅黄褐色或内袋黑色、外袋深红褐色的双层袋,玉露香梨选用透明塑膜袋,梨套袋时间以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宜。

5.3.3摘叶转果苹果的转果与摘叶一般在着色期进行,应根据品种的着色特性灵活掌握。在第1次转果时,将遮蔽果实的叶片摘掉,然后每隔数天转动一次果实,使未着色的果面朝向阳光,直至全面着色。

5.3.4铺反光膜选用聚丙烯、聚乙烯、聚酯等材料制成的镀铝薄膜,在果品成熟前沿果园行间铺设反光膜。铺膜时间:套袋果园一般在摘除果袋3~5 d后进行,没有套袋的果园宜在采收前30~40 d进行,早熟品种要适当提前。

5.4病虫无害化防治规范

综合应用农业、物理、生物、低毒无公害农药等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和次数,达到有效防治病虫害和生产无公害果品的目的。

6果园生产档案管理

第7篇

关键词:一体化;文件生命周期;规范化

一、文档一体化与文件中心的理论依据及其必要性

所谓文档一体化就是将目前档案工作现实中各单位相对分散独立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管理,而文件中心是介于文件产生形成机关和档案馆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文件保管机构。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文件从其产生形成到最终销毁或作为档案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由于各阶段有其不同的价值、作用和特点,各阶段文件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保管地点和存放方式。笔者认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和比较合理的是四阶段划分法:将文件的生命运动过程划分为制作阶段、现实使用阶段、暂时保存阶段和永久保存阶段。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强调,文件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连续的生命运动过程。而我国档案工作通过归档口的设置,将文件的第一、二阶段作为文件,将第三、四阶段作为档案,并采取非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进行管理,使文件运动的不同阶段相对独立,因此造成文档分离的不正常现象。要解决这一实际工作的难题必须实现文档一体化,将文件和档案即将原来分离的二、三阶段揉合起来,这种揉合是符合文件运动特点的。这两个阶段的文件都处于现行和半现行阶段,都具有不稳定性、中间性和过渡性的特点,都主要是为产生文件的机关单位发挥原始价值服务的。从本质上四个阶段都是文件,只是其价值、特点、存放地址不同,因此文档一体化在现实中主要是对二、三阶段文件的一体化管理。

依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运动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保管场所,其中暂时保存阶段文件尤为特殊,这一阶段的文件要经受时间的考验,有的可能没有价值可以销毁,有的一段时间内有价值,然后再销毁,有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将来还需要进馆保存,因此需要一个过渡性的中间机构来专门对其进行整理、保管和利用。于是文件中心这一机构便应运而生了。

文档一体化和建立文件中心,具有理论依据,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实践中是否切实可行,是否确有必要呢?回答是肯定的。

文档分离带来大量的弊端,造成大量失控的具有重要价值的账外文件,档案部门由此馆藏质量降低,进而导致不能很好的发挥参考服务作用,导致档案部门信息服务功能降低,也导致了档案部门地位的降低。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文件档案的计算机管理提上了议事日程。文件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克服了以往工作环节、工作程序的重复雷同,将文件和档案作为统一的系统工程,加强文件管理的超前控制,保证了档案的质量,从而充分发挥了档案的作用。档案工作者提前介入文件的生命周期,从信息源头做起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为解决文档分离,使电子时代档案工作从根本上动摇而提出的,也是解决现实文档分离的根本办法。

最早产生于美国,并在国外许多国家广泛流行。我国档案工作在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指导下,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各级各类档案室、档案馆和档案事业管理机构,构成一个严密完整的组织体系,文件也经历着从现行文件阶段到机关档案室阶段,再到档案馆档案阶段的生命运动过程,也存在着类似文件中心的半现行文件的机关档案室。然而笔者认为这并不排斥文件中心在我国建立推广,从目前试点的模式来看,文件中心在我国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文件中心能改变中小机关档案工作薄弱的现状。

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中间环节,在搞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做好文书处理工作则是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基础工作。日益丰富的工作实践表明,虽然文书处理工作与档案工作各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由于文书是档案的来源,档案是文书的归宿,所以,两者又是文档工作流程中紧密相关的工作环节。因此,我们要强化系统思维意识,树立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与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同行的工作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把住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入口关,做好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工作。

二、公文制发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性前提

公文是档案的前身,档案由公文转化而来。可以说公文制发的怎样,不仅仅决定公文本身的质量,同时,也影响日后档案的质量,决定了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公文制发中必须要注意解决好规范化、标准化问题,以提高档案实体质量,为档案工作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打下牢固的工作基础。首先公文用纸质量要好,幅面尺寸规格要统一、规范、标准,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排版形式为横写横排,左侧装订。二要注意检查制发公文是否履行了签发手续,是否符合审批权限,公文标题是否准确,主送单位和抄送单位准不准,落款是否与公文一致,有无日期等。三是公文字迹要牢固清晰。不论是草拟公文,缮印公文,还是做出的各种记录、报表、签字、批注等,都不应使用容易褪色的笔种、墨水和纸张,以保证字迹鲜明、清晰,有利于日后长久保管利用。四是使用文种要合理,拟制格式要规范,行文不要滥用简称和使用不规范的字,以利于日后标准化、现代化检索手段的实施应用。

第8篇

关键字: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实施;新旧版对比;主要变化

中图分类号: 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适应我国城乡发展宏观背景的变化,落实2008年1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及国家对新时期城市发展应“节约集约用地,从严控制城市用地规模”的要求,对原《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以下简称“旧国标”)作出修订[1]。2012年1月1日,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以下简称“新国标”)正式颁布实施。

新国标的出台与实施,对未来城市规划工作带来的意义非常重大,意味着空间覆盖更为完整,城乡用地分类与土地利用分类衔接更清楚;侧重点由“城市”转变强调“城乡”,用地分类与标准更加贴近城市发展和状况,但对习惯了旧标准的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如何了解新国标的变化,在工作中运用新国标并掌握新国标的计算口径,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那么新国标和旧国标相比,有哪些变化,为什么变化,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帮助呢?

一、修编的背景

众所周知,《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实施了21年。考虑到自90年代至今,随着城市发展环境、规划编制环境、规划管理环境的逐步改变,旧国标在施行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适应性。例如,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划分标准的不统一;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改变了原国标所适用的法律基础;城市用地的分类仅仅从用地性质和用途本身出发,而没有将政府的政策与城市用地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联系;不能适应国家节约集约用地的严控要求;甚至有的分类长时间都无法使用等问题,因此旧国标调整势在必行。

二、新国标发生的变化

1、不仅关注城市用地,更主要包含城乡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地综合利用更趋合理。

随着城市用地的扩张,必然伴随着村庄建设用地或镇建设用地减少,通盘考虑统筹发展城乡用地是今后城市规划所必需面对并予以贯彻实践的。旧国标更多地从“合理经济地使用土地,保证城市正常发展”的角度制定用地标准,导致非建设用地被长期排斥在城市用地控制体系之外。而新国标的全覆盖可以有效的控制总体土地存量,保证市(县)域范围内每一块用地都有自己的用地性质,并且在规划过程中出现一次,要么划入城乡用地分类,要么划入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使市(县)域范围内部土地调整比例充分协调稳定。

加强了与相关规范、法规的衔接

新国标中最大的特点是支撑新颁布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体现城乡统筹,协调多层次规划。它加强与现有多种分类规范的协调。

(1)加强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的衔接,协调了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矛盾,并充分对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的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用地。

(2)人均居住用地标准加强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的衔接,分为Ⅰ、Ⅱ、Ⅵ、Ⅶ以及Ⅲ、Ⅳ、Ⅴ两类气候区,推导人均居住用地面积指标。

(3)人均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标准加强与《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的衔接。

(4)人均绿地与广场用地标准加强与《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的衔接。

(5)加强与《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的衔接,“公共绿地”改为“公园绿地”,将娱乐用地中的游乐用地定义为“绿地率小于65%的大型游乐设施用地。

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

新国标的用地分类是以旧国标为基础,不仅从用地性质和用途本身出发,而且将政府的政策与城市用地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联系。不但满足城乡规划调查、规划要求,兼顾规划管理的需求;同时按照政府与市场要求调整部分地类,体现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新国标明确城乡用地分为2大类、8中类、17小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由旧国标中的10大类,46中类,73小类调整为8大类,35中类,44小类。例如在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中将政府必须控制以满足基础民生需求的服务设施单独列为大类。将市场调节的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服务设施单独列为大类。其中,将旧国标“公共设施用地”分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在“居住用地”中强调了保障性住宅用地;将“中小学用地”划入“教育科研用地”;将为区域服务的区域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特殊用地从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剥离,纳入城乡用地分类等。新国标对所有的用地性质都给予灵活而又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定性。

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标准调整

用地指标控制是论证规划是否合理的最基本元素。新国标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按照气候、地域、城市规模等要素调整完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标准、规划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标准及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三部分。新国标的主要区别是进一步体现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根据各城市的人口、性质和特色,具体条件具体分析,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证用地”的原则确定其规划用地指标。实行双因子控制,既减少规划因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较现状增加过多而带来城市摊子铺的过大,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等弊病,有利于城市紧凑发展,又可避免因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较现状减少过多而带来城市用地发展过紧、缺乏余地的情况。

三、结语

新国标从编制--修订--出台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法规、技术标准,征求了专家、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于原版国标以及国标修订的意见,是现阶段城市发展过程最能体现全面、权威的用地分类标准。它展示和反映出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这需要我们规划工作者要尽快掌握新国标的内容,并在规划设计工作中充分运用。通过新旧国标的变化,也给我们规划工作者带来了新的启示,城市的发展永远是变化的,没有最好的、永远不变的规划,只有适应城市发展的规划。

参考文献:

[1] 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解读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 2012.2

第9篇

,路基加宽 8.2公里 ,完成土方17.8万方,占计划的65%。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工作思路,做到“三个转变”

今年,__镇遭遇了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往年大旱沟断流、雨涝成灾的情景历历在目。造成旱灾涝灾的原因除了极端异常的天气外,农田水利基础薄弱,设施老化,沟渠淤塞严重也是主要因素。没有农田水利作保障,农民再高的生产积极性也无济于事,唯有下决心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问题。通过深刻反思,层层动员,广泛宣传,全镇上下形成了坚定不移抓水利,抓好水利促发展的共识。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建设的新形势、新变化,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的新机制,着力构建“多渠道投入、多主体建设、多形式管理”的农田水利建管新格局。目前,__镇农田水利建设呈现出了“三个转变”的可喜局面。在建设主体上由原来的“一家”独唱转变为“多家”合唱,通过推行沟渠林权换沟渠疏挖的新机制形成了全社会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的浓厚氛围;在施工方式上,由原来的农民投工投劳疏挖转变为机械与人工相结合疏挖,高标准疏挖一条沟、硬化一条路、新栽一片树、形成一处景点,沟渠疏挖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在管养体制上,由原来的重建轻管转变为建管并举,充分发挥好水利建设的最大效益。

二、明确工作任务,做到“三个结合”

__镇针对地处上游,沟渠淤塞严重,灌水难进,渍水难排的现状,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问题,明确任务,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在五年内,对全镇14条全长 44公里 的主要沟渠按轻重缓急分年施工全部疏挖一遍。当前,我镇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做好“三个结合”。

一是农田水利建设与水产开发相结合。今年,我镇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建水产大市的要求,对洛江河沿线的低湖田园进行改造,突破性地发展水产养殖。为了确保水产调整顺利进行,我们重点对古垸沟、秦杨河等洛江河沿线水产带的主要进水沟渠进行清洗疏挖,保证养殖用水灌得进,排得出。

二是农田水利建设与林业生产相结合。通过推行以林权换沟渠疏挖新机制,形成挖一条沟渠,签一份合同,栽一片新绿,管一方水土新格局,以十年为林权期限,十年一砍伐再疏挖,周而复始,良性循环,建立农田水利建设长效机制。今年,通过对纲要沟、庆丰一渠、红旗沟、友谊沟等四条主要沟渠全长 11.1公里 进行林权换沟渠疏挖,落实林业座位15.9万个。同时,投入73.5万元对43处涵闸进行整修加固,对3处泵站进行维修改造,拟建一座全红泵站。

三是农田水利建设与路网改造相结合。近三年来,我镇加大对通村公路的投入,硬化道路近100公里,基本实现了水泥路村村通。但有些路段的路基培土不到位,有些地段路面不够宽,严重影响通行,必须加宽加固。今年,我们重点安排了友谊路,闵台路进行路基加宽。目前,友谊路的路基加宽任务已经完成。

三、加强组织领导,做到“三个确保”

为确保农田水利建设任务和质量要求落到实处,我们突出重点抓关键,突出“三个确保”。

一是确保领导到位。__镇委、镇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农业水利建设工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到基层调研,亲自协调解决水利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督办工作进度,并将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各级干部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专项考核结帐,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