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扶贫办两纲工作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28 09:48:34

扶贫办两纲工作计划

扶贫办两纲工作计划第1篇

同志们:

刚才,传达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扶贫工作会议精神,钱智副主席作了重要讲话。下面,我对的工作进行简要回顾,重点讲一下扶贫系统在“7·5”事件中的政治表现和的几项工作部署。

一、的工作回顾

,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迎来了新中国诞辰60周年和新疆和平解放60周年,但也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和乌鲁木齐“7·5”事件的双重考验。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把扶贫开发作为解决影响新疆稳定问题的重要举措,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突出扶贫效益,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维护全区社会大局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扶贫投入上,国家和自治区投入的三项扶贫资金达到26.1亿元,其中财扶资金6.5亿元、以工代赈资金2.2亿元、信贷扶贫资金17.4亿元;地县财政投入达到1.48亿元;社会帮扶资金5.42亿元,均实现了突破性增长。在重点工作上,集中连片开发试点从洛浦、和田两县扩延到了10个重点县(市);阿合奇县边境扶贫试点形成了一线改善条件、二线创造安居环境、三线增强支撑和服务功能的经验;产业化扶贫探索出通过信贷扶贫资金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的经验,促进了企业和农户互利双赢;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扩大到了19个县(市)、183个贫困村,这项工作哈密地区走在了全区前面,已经实现了全覆盖;昆仑山区、天山山区、阿尔泰山区扶贫搬迁试点探索了高寒山区移民扶贫新路子,实现了综合治理特殊贫困问题的新突破。在扶贫机制上,在墨玉和吉木乃两县开展“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积极创新扶贫项目产权归属制度,建立扶贫宣传机制,实行扶贫业务考核。洛浦、阿合奇两县以创新促发展,工作水平有新的提高;和田地区以制度促管理,提高决策执行能力和办事效率,对自治区的工作部署雷厉风行,各项资料的统计报送也明显快于其他地州。在扶贫成效上,年内有27万扶贫对象得到有效扶持,具备自我发展能力;345个贫困村完成了整村推进规划,全区累计完成整村推进规划的贫困村达到2668个、占贫困村总数的74%,“三个确保”村也得到应扶尽扶;完成培训任务42.8万人次,实施了“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计划;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农户60万户,其中贫困户33万户;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987元,增幅高于全区1.9个百分点;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生产总值也继续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增长;“扶贫开发效益年”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上看,再努力一下,有望实现《纲要》目标。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认为,一是科学决策为先导。我们制定并坚持“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方针,调整和完善扶贫开发思路,推动了扶贫工作由集中解决温饱转向促进减贫增收、缩小差距。二是突出重点求突破。我们突出南疆三地州、高寒山区和边境贫困农牧区,坚持以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带动为主的开发式扶贫,优先支持“七类项目”,使贫困乡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三是创新机制夺先机。深入开展各项扶贫试点,健全资金项目管理机制,改革信贷扶贫体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引进外资扶贫先进理念,推动实践创新、机制创新,保证了我区扶贫开发工作充满活力,部分工作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四是强化服务作保证。扶贫干部是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服务力量,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宗旨教育,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不断增强扶贫开发的责任意识;必须加强扶贫政策、业务学习,提升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组织和推动扶贫开发的能力;必须大力弘扬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心实意地为贫困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二、在“7·5”事件中的政治表现

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自治区扶贫办党组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坚决拥护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主要体现在:

认识高度统一。同志们一致认为,“7·5”事件是境内外“三股势力”相互勾结、策划实施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其险恶用心是妄图挑起民族对立、策动民族分裂、危害社会稳定、干扰我国发展。“7·5”事件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场分裂与反分裂的严肃政治斗争。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对事件进行了果断处置,维护了新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措施是得力有效的。

行动十分坚决。我们组织声讨“7·5”事件的残忍暴行,揭批“三股势力”制造破坏和分裂的罪恶图谋,使各族干部群众认清“7·5”事件的性质及其严重危害性,认清新疆反分裂形势的严峻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旗 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坚定不移地维护团结稳定;组织干部职工讲成长经历、谈思想认识,领悟“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真谛,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处置“7·5”事件的各项决策部署上;在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思想教育、疏导群众情绪,抽调干部参加维稳工作队,进驻社区、乡村,讲真相、辟谣言、正视听,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敌对势力和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造谣惑众、煽动对党和政府不满情绪的情况下,增强干部职工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制止和批驳错误言论和政治谣言。

工作部署及时果断。在扶贫系统组织开展“唱热爱祖国、讲民族大团结、说热爱新疆繁荣新疆”主题活动,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工作,用新疆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组织扶贫系统向“7·5”事件中受害的无辜群众和台湾“莫拉克”台风受灾群众捐款,慰问维稳公安干警、武警官兵;面对“7·5”之后的严峻形势,在积极做好社会面稳控工作的同时,提出“大干100天、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要求,自治区扶贫办领导班子成员发挥带头作用,赴阿合奇总结调研边境扶贫工作,分赴南疆三地州、边境贫困农村和高寒山区开展针对性的调研,各级扶贫干部坚守岗位,激发干劲,不放松工作,努力弥补“7·5”事件造成的损失;协调定点帮扶部门做好贫困地区农副产品营销工作,促进生产经营的全面恢复;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扶贫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并实施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贫困农牧民培训、扶贫干部培训计划,使扶贫培训工作更加适应维护稳定的需要,更加贴近民族团结工作。

三、对工作的分析和部署

,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总结之年、规划之年、效益展现之年。我们既面临着实现《纲要》目标任务的收官之战,又肩负着谋划未来十年的重任,必须把准形势、善谋实干,把我区扶贫开发不断推向前进。

有利形势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扶贫开发呈现出专项计划与惠农政策、社会各界扶贫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新局面,国家强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增长点,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对的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自治区党委七届七次、八次全委(扩大)会议都对推进农村扶贫开发作出部署,王乐泉书记特别强调:“以南疆三地州、高寒山区、边境贫困农牧区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幅度提高贫困农牧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从而为我区扶贫开发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成熟而丰富的工作经验,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有着良好基础;新阶段扶贫工作在制度安排上,重视开发扶贫和生活救济的有机衔接,实行“两轮驱动”,瞄准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持政策,重点提高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这些都为及未来十年的扶贫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有利的条件。

不利因素是: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我区扶贫开发制约因素仍然很多,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存在。从客观方面来看,我区气候条件特殊、自然环境恶劣,贫困人口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少、发展空间狭小,贫困程度深、返贫因素多,影响着扶贫开发进程;地缘政治环境特殊,周边环境复杂,扶贫开发肩负着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双重任务;扶贫开发成本高、难度大,全区仍有938个贫困村尚未实施整村推进规划,还有249万扶贫对象需要进行扶持,缩小发展差距的任务仍然繁重。从主观因素来讲,我们对扶贫开发政策的研究相对滞后,对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还缺乏深刻理解和有机把握,扶贫资金投入与全面扶持扶贫对象的政策需求存有较大差距,瞄准性措施还有待加强;扶贫开发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推进方式和手段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基层扶贫机构与所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个别地县对扶贫工作研究不深,有的处于应付。

我们的工作思路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坚持“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工作方针,突出“三个重点区域”,优先支持“七类项目”,创新扶贫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支撑基础,扶持优势产业,提高增收能力,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缩小差距,推动贫困地区的改革发展和团结进步。

主要任务是:

打好实施《纲要》收官之战;谋划未来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展现我区扶贫开发成效;科学制定自治区扶贫标准。

几点要求:

一是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自治区在财政扶贫资金、信贷扶贫资金和帮扶单位的安排上,将重点保证完成《纲要》目标的需要。各地州、县(市)、定点帮扶单位也要进一步加大扶贫投入,为实现《纲要》目标提供保证。

二是抓好重点工作。要加大整村推进力度,努力完成《纲要》关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任务,特别是要突出距边境线25公里范围内的贫困村、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村,保证投入强度,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要继续以“七类项目”为重点,优先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扶持一批从事畜牧业、林果业的大企业,促进产业化扶贫;对扶贫龙头企业实行年度考核和进退机制,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同时要防止个别企业钻国家扶贫政策“空子”;要增加对县级扶贫培训的资金投入,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启动“两后生”农牧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继续实施“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计划。

三是全面完成的各项计划。主要是,使26.3万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完成354个村的整村推进规划,其中“三个确保”村38个;完成“雨露计划”培训15万人;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四是做好新十年纲要和“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自治区成立以钱智副主席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详细方案。各地州、县(市)要按照自治区的安排,成立机构,制定方案,抽调人员,安排经费,确保上半年完成地县的几项规划。下半年自治区制定十年纲要、“十二五”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

五是把“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扩大到所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完善扶贫对象识别瞄准机制,为全面落实扶持政策提供制度保障。国家拟于2月份召开试点工作总结会,对扩大试点做出具体部署。自治区正在成立领导机构。鉴于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牵涉面广,各地州、重点县(市)要提前做好准备,扶贫办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抓紧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方案。

六是适当调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问题。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部署,结合新疆实际,我区将按照“总量不变、动态调整、统筹兼顾、进出平衡、分地进行、统一核定”的原则,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村进行适当调整。这项工作要采取自下而上的办法,由各地州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全面平衡,提出调整意见报自治区。

七是扶贫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去年年初,我们已经安排各地对扶贫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并且4月份在克州召开座谈会进行了集中研讨。按照要求,各地州于去年6月提出了自己的扶贫标准:和田地区是1490元、克州是1604元、阿克苏地区是1450元、伊犁州是1488元、塔城地区是1483元、阿勒泰地区是1870元、哈密地区是1300元,喀什地区经多次催促至今未报。下一步请各地州按照所提出的标准,结合相关依据,对贫困人口进行测算和摸底,在此基础上自治区将统筹制定全区的扶贫标准。对贫困人口进行测算和摸底,要与当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相一致,超过自治区标准的由各地自行解决。

八是自治区确定为“扶贫成效展现年”,将集中宣传我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推进扶贫开发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扶贫开发取得的重要成果,全面反映贫困地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树立和宣传扶贫开发先进典型。今年的宣传工作要围绕这一主题,积极搭建载体和平台,组织新闻采编,营造浓厚的氛围。各地州要提前做好活动方案。

扶贫办两纲工作计划第2篇

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一场划分片区、多管齐下的扶贫“整体战”打响了。

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召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下称《纲要》)随后公开。扶贫新战略的重点,部署在14个特殊片区。

在这14个扶贫主战场中,、四省(青海、四川、云南、甘肃)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此前已被明确实施特殊政策,其他11个则属新“捆绑”出现的“连片特困地区”,包括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对记者说:“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既是对以往工作思路的继承,也是一个创新。”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全国贫困地区干部培训中心主任黄承伟表示,在多年扶贫开发中,国家探索出“整合力量、连片开发,集中攻坚、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划定片区、实施连片扶贫攻坚是很有必要的。

基于连片特困地区全国扶贫对象最多、贫困发生率最高、扶贫工作难度最大等特点,扶贫部门采取先行试点、逐片制定扶贫开发规划、分期分批推进的方式实施。

2011年11月15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湖南省吉首市召开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会,会议之前,国务院已批复《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这是11个片区中首先完成的规划。其他10个片区也将在2012年年底前完成规划制定,分批组织实施。

为什么是现在

范小建对记者说,我国的贫困分布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上世纪80年代也曾划分过18个片区,后来逐步调整为扶贫工作重点县。经过近30年的发展,面上的贫困有了较大缓解,但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却显得比较突出。特别是一些连片特困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和社会产业发展明显滞后,贫困程度深,已越来越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最大障碍,是短板中的短板,改变其落后面貌必须举全国之力打一场攻坚战。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进一步强调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符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范小建强调解决好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对于新形势下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生态安全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2011年初全国人代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即已提出,“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要“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工程”。到2011年年底《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11个连片特困地区最终得以明确并进入公众视野。

对片区扶贫理论及规划体系有多年研究的黄承伟分析,过去十年扶贫规划的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之后,留下的难点就需要有更具针对性的举措。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在分布上表现为大分散、小集中态势,且主要集中在一些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根据这一现实国情,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帮助连片特困地区在2020年和全国其他地区一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便成为未来十年扶贫开发战略及路径的必然选择。

多次参加《纲要》草案讨论的中国社科院农村所贫困室主任吴国宝对记者表示,需要从历史和现实背景来理解新时期的片区扶贫,现在国家财力大幅增长,有能力、有条件对片区进行集中规划和治理。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扶贫开发政策调整是在1986年,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制定了划分贫困县的标准,并划定了273个部级贫困县。这一年也提出了18个贫困片区,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贫困人口呈现出一些区域集中的局面,但18片贫困区覆盖人口众多,受限于当时的国家财力和管理能力,片区主要是做研究分析之用,在规划、管理以及决策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

1994年,国家开始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扶贫开发政策第二次调整。重新调整后的部级贫困县增至592个,更多的贫困县连接在一起,为日后的连片扶贫打下了基础。

吴国宝说,根据过去的扶贫经验,政府扶贫在解决片区所面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问题方面成效显著。据此设立片区目标,既包括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巩固温饱成果等内容,也重在解决片区发展所面临的基础设施建设约束。

新的十年扶贫规划一举把国家扶贫标准提高92%至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与每天一美元的国际扶贫标准线差不多,根据测算,到2011年年底,中国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约为1.28亿人。黄承伟表示,按划片扶贫的方式,特困地区内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估计不会低于30%,因此,片区内不仅要实现人口和群体脱贫,其公共服务等水平也应达到和国内其他地区基本持平的水平,这关系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哪些县能进入

据受访人士介绍,11个片区的划分,是在充分认识贫困区域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全国统筹、区划完整”的原则实施。

各片区区划以县为单位计列,确定过程中有两个重点考虑因素:一是在全国的经济排名比较低,二是可连成一片。吴国宝介绍,过去的592个贫困县,分布有的相对集中,有的则相对分散,此轮片区包含680个县(包括、四省藏区和新疆南疆三地州),另有其他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不在其列。

黄承伟介绍,按照全国所有县倒序排名的办法,排名最后的600个县中,有88个没有进入到片区,主要因为这88个县没有与其他贫困县相连,无法构成片区。

另外还存在“开天窗”的情况。黄承伟表示,在片区中有个别县并非贫困县,但也纳入片区一起规划,只不过不享受连片特困地区的扶持政策。比如在武陵山区,区域发展扶贫攻坚规划覆盖71个县,但实质上享受片区政策的贫困县为64个,有7个县因不完全满足指标开了“天窗”。

片区内发展约束、发展条件的类似性是片区划分的又一重要考虑。“如果仅仅是一些挨在一起的县,而彼此之间却没有什么关系,那么片区划分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吴国宝说。

具体到划分的指标上,基本依据为2007~2009年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县域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的三年平均值,并与西部地区同三项指标平均值相比较,低于西部地区平均值的县进入片区初选县名单,再排除不集中连片的县,最终确定进入片区县的名单。

实际操作中,除了以前述三项指标为基础外,还考虑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等因素,采用不同权重进行测算,研究比选了多个方案,最终在全国划分出11个连片特困地区,加上中央已经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四省藏区和新疆南疆三地州,一共14个片区被确定为扶贫攻坚主战场。

黄承伟介绍,这次划分的片区多数都跨省区,从社会角度看,多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从自然地理角度看,包括青藏高原、沙漠化区、黄土高原和西南大石山区等自然条件特别恶劣地区;从发展阶段看,集中体现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公共服务欠缺、产业发展不足的地区,部分地方社会稳定问题也比较突出。

根据记者了解到的权威数据,初步估算,新划分出的11个片区包括505个县,国土面积13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亿,其中农村人口约1.9亿。如果把、四省藏区、南疆三地州加进来,国土面积高达339万平方公里,人口2.36亿。

按2007~2009年三年平均计算,这些地区的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650元,县域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2元,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2667元,分别相当于西部平均水平的49.1%、43.7%和73.2%。

有什么好处

为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扶贫办专门修订了《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于2011年11月印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新规明确规定,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投向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村,其中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连片特困地区。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坚持向西部地区(包括比照适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贫困地区)、贫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边境地区和贫困革命老区倾斜。

除专项扶贫资金外,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还要求:中央和省级财政大幅度增加对这些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在2011年12月6日关于《纲要》的新闻会上,财政部部长助理胡静林表示,财政部将按中央部署保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快速增长,进一步健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扶贫开发方面的综合扶贫投入将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增幅将在20%以上,并且按照政策要求,把新增的部分主要用于“11+3”片区的发展。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纲要》提出的政策保障还包括: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和民生工程等投入力度,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优先向符合条件的特困地区安排,尽快实现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全覆盖,国家新增社会保障投入向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倾斜,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率先在连片特困地区的680个县(市)试点,等等。

范小建指出,连片特困地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短板,把这块短板的问题解决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够更好地实现。国家将在连片特困地区加大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地区的落后面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将发挥更大作用。

“可以预见,随着《纲要》的逐步实施,到2020年,一幅‘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美好图景将展现在国人面前。”范小建说。

发展与扶贫双目标

目前,除先行试点的武陵山区外,其他10个片区都在赶制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以待实施。

黄承伟表示,由于片区的特殊性,比起常规做法,其对于扶贫政策的综合性、差异化的需求更高,对于扶贫政策及其他政策的实施效果需求更高。

他认为,片区扶贫规划首先需要体现出扶贫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如果片区规划定位于发展,则更像是区域发展规划,而不是带有特定扶贫目标的扶贫规划。如果片区规划仅仅满足于扶贫,甚至大扶贫的要求,就难以实现片区贫困问题的最终解决。

其次,“片区扶贫开发规划更需要加强行业之间的相互衔接、更需要体现对片区整体新的扶贫开发需求的回应、更需要为动员全社会支持扶贫提供平台。”黄承伟由此认为,片区扶贫开发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不仅对于扶贫部门是项新挑战,对于“大扶贫”涉及的各相关部门也同样是新的挑战。

依据当前要求,片区扶贫规划以省为单位、以县为基础制定和实施,片区发展既要有综合性规划,也要有专项规划。片区扶贫规划的定位是统筹解决片区内与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直接相关的问题,是对未来一定时期扶贫攻坚的统筹安排和部署,是扶贫开发资金安排、项目审核、监督考核的主要依据。

其原则是与新十年《纲要》确定的目标一致,突出两个核心:一为减贫,即减少贫困人口;二为增收,即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和能力,缩小发展差距。同时,还需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产业发展、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子目标,要围绕目标提出行业扶贫、专项扶贫和社会扶贫具体的建设任务、投资估算和资金整合方案,分解落实相关部门的具体任务。

黄承伟还分析,资源、人口比例失调和资本短缺造成的生产要素难以有效结合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停滞、部分人口陷入贫困的根本原因,反贫困的对策在于促进区域内外要素的流动,协调区域内资源、人口关系,同时积极借助外力如资本、技术、组织制度推动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他认为,片区扶贫最终需要完成六大任务:建设区域发展骨干(基础)工程;发展特色产业群;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人力资源开发。

内外协调

“片区虽已基本划定,但一个片区横跨几个省,如何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成为最突出的问题。谁来协调,如何协调,规划如何编制,由谁审批,如何加大投入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都需要深入探索。”黄承伟说。

范小建介绍,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组织实施主要在现有行政体制下进行。需要跨省协调的重大事项,可以从以下4个层面加强协调:一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作为扶贫攻坚协调小组,负责总协调;二是根据国务院批复要求,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将加强对片区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三是国家已经明确,每个连片特困地区都有一个联系单位,负责协调推动规划的组织实施;四是片区所跨各省在中央指导下,建立跨省协调机制。

除片区内部协调之外,片区与片区外的协调也要统筹。在针对片区的支持政策日趋明朗的当下,未划入片区的原重点县的担忧也逐渐表现出来。

吴国宝根据他的调研情况说,有片区之外的贫困县存在不能享受同等政策的担心。个别地方还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如A县原来是贫困县,享受贫困县政策,现在A县和片区中间隔着B县,这使得A县没进入片区,所以A县就想让B县也进入片区,以让自己能享受到片区待遇。

据吴国宝观察,片区内部在三大基础指标方面存有较大差异,如果确定比较低的标准来划分片区,针对性更强,但可能就难以连成片,目前的状况实际上是围绕规划和管理上的规模经济性,淡化了一些内部县与县之间的差别。

他表示,未纳入片区的贫困县担心不无道理,比如14个片区680个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不在片区的原重点县就未规定享受这一待遇。根据目前的政策指向,新增的扶贫资金主要用到片区,2012年的扶贫资金按照中央已确定原则,增加的比例不低于2011年,即在2011年270亿的基础上增长21%左右,也就意味着增加的50亿~60亿主要都用于片区。

扶贫办两纲工作计划第3篇

一、各级扶贫和移民部门工作扎实有效,贯彻落实中央、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部署开局良好

一是突出了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主战场,“四个一”组合式扶贫重大举措得到较好落实。按照省委、省政府“四个一”组合式扶贫的安排,各级扶贫和移民部门积极跟进服务,主动协调落实。上半年,省(军)级领导及省直部门、国有企业深入定点扶贫的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调研累计达724人次,指导38个县研究扶贫攻坚和振兴发展项目373个,涉及各行各业、有关企业以及社会资源、群众投资投劳等各条渠道投入预计可达99亿多元,并已落实准备实施项目109个。同时,当年省财政专项支持38个县每县1000万元资金已于4月5日下达到县,经省政府审定,省扶贫和移民办会同省财政厅专门制定了《省级支持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产业化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截止6月底,38个县确定当年资金扶持项目402个,已拨付项目资金6800多万元。

二是认真组织了国定罗霄山特困片区规划的编制,完成片区规划并提前上报国家审批。各相关市县扶贫和移民部门会同发改部门,共同组织落实了我省国定罗霄山片区17县市的片区规划编制工作,在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于3月下旬完成了县级规划的编制。省扶贫和移民办与省发改委在全面汇总、论证县级规划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省直相关行业部门的意见,认真修改完善,于6月底前编制完成了《罗霄山片区(江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经省政府审定后上报了国家,比国家部署的时间提前了1个月。

三是加大了扶贫开发民生工程任务的实施力度,扶贫开发重点工作扎实推进。遵照省政府今年民生工程的部署,上半年各级扶贫和移民部门重点推进了三项扶贫开发工作。全省34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继续扎实推进,省级先期下达了扶持贫困村财政扶贫资金3.4亿元,并在全省落实了1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的示范点。移民扶贫突出了避灾移民搬迁重点任务,各地在核定避灾搬迁对象、帮助搬迁对象安全渡汛、落实安置点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共核定避灾移民搬迁对象12760户、59808人,占年计划任务的99.7%,并落实了251个集中安置点,已有5047人搬迁入住新居,省级第一批移民搬迁财政扶贫补助资金12240.55万元已于6月下达到县,相关市县的配套资金正在陆续到位。“雨露计划”转移培训深入发展,并在4个重点县开展了“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依托南昌女职学校选择部分贫困村实施了“一村三师”(茶艺师、幼师、电子商务师)培训扶贫项目等,截止6月底,全省实施“雨露计划”培训2.7万多人,完成年计划任务的76%。

四是健全完善了各方支持扶贫开发的责任体系,大扶贫格局进一步巩固发展。根据我省新一轮扶贫开发形势任务的要求,提请省委、省政府调整加强了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按照全省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的部署,提请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实施《纲要》的行业部门责任分工,提请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了督促落实扶贫开发任务及责任的《考核办法》。同时,大力推进了社会扶贫,争取国家新增安排包商银行到我省鄱阳、余干定点扶贫,在我省21个重点县定点扶贫的中直单位和央企达到10个,实现了对我省重点县的全覆盖;抓好了291个省直党政部门、省直属企事业单位以及市、县部门单位的定点扶贫,全省各级承担定点扶贫任务的部门单位达到3700多个,对3400个贫困村实现了全覆盖;积极争取了社会各界扶贫援助,上半年仅各级扶贫和移民部门直接争取的社会扶贫捐助资金及物资就近1亿元。

五是积极争取了国家的政策支持,中央下达我省扶贫资金规模有了较大增长。截止目前,已争取国家下达我省中央财政扶贫发展资金69086万元,落实中央公益金9000万元扶持我省13个老区重点县和原中央苏区县实施“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项目,两项中央扶贫资金共落实78086万元,比上年增加了1.3亿多元,增长20%以上。随着下半年争取落实国家其他专项扶贫资金,我省全年争取国家扶贫资金的规模及增幅还会有所扩大。

以上取得的明显工作成效,为贯彻落实中央、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战略部署开好了局、起好了步,凝聚了全省各级扶贫和移民部门的艰辛努力。这里,特向各级扶贫和移民部门及广大干部,及对此项工作给予大力支持的省市各级部门致以敬意并表示问候!

二、突出工作重点,奋力落实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任务

扶贫办两纲工作计划第4篇

>> 农村残疾人扶贫的发展基金模式 残疾人扶贫工作的经验与前瞻 残疾人扶贫探索与思考 残疾人扶贫论坛 我国残疾人组织发展历程 中国残疾人的性 中国残疾人个体就业政策问题研究 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学习《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 中国残疾人体育供给主体选择与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帮扶贫困残疾人就业 山区残疾人扶贫工作 残疾人社保基金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 创新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的思考 残疾人就业政策探析 社会政策时代与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美国的残疾人 残疾人的天堂 残疾人服务与服务机构发展的阶段性 我国残疾人就业的困境与发展策略 谈黑龙江省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为5 575万人,比上年减少1 442万人。 。与一般贫困人口相比,经过多年脱贫实践后剩下的残疾人贫困人口,由于身体缺陷、劳动技能缺失等原因,将是国家扶贫体系中的重点、难点,也将成为国家精准扶贫实践中的重要突破口。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反贫困实践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学者也对扶贫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成果颇丰。其中,关于扶贫发展历程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农村扶贫发展的。

关于中国农村扶贫发展阶段的划分,学界的观点基本相同,仅在起点时间上略有差异:其一是基于广义扶贫视角(包括救济式扶贫),认为中国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改变贫困面貌,因此将新中国成立作为中国扶贫的起点时间(林乘东,1998;郑荣琦,1999);其二是基于国家实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扶贫开发视角,将改革开放作为扶贫开发的起点(杨占国 等,2009)。两种不同的起点确定,关键在于对“扶贫”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同,前者将“输血式”“输血式”扶贫主要是指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直接给予贫困者钱物来帮助贫困者得到暂时的温饱,其本质是“一种社会救助”(谭贤楚,2011)。 的救助扶贫纳入扶贫历程,而后者将大规模、有组织的“造血式”“造血式”扶贫是扶贫主体通过投入一定的扶贫要素(资源)扶持贫困地区和农户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发展生产、提高教育和文化科学水平,以促使贫困地区和农户生产自救,逐步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扶贫行为方式(赵昌文 等,2000)。扶贫作为扶贫的起点。关于残疾人扶贫发展历程的研究,我国学者基本遵循的是第二个标准。杨立雄(2009)以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为标志,将1987年作为中国残疾人扶贫历程的起点时间并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87―1997年)、攻坚阶段(1998―2000年)和长远规划阶段(2001年以后);而王金艳等(2006)以1991年国家首次提出开展残疾人的专项扶贫――康复扶贫为标志,将1991年作为中国残疾人扶贫历程的起点。

吴敏:中国残疾人扶贫的发展历程与政策变迁

笔者认为,将新中国成立作为残疾人扶贫发展历程的起点更为合理,因为从贫困残疾人的群体特征来看,由于“造血式”扶贫较易忽略贫困个体的差异性,“输血式”的救济扶贫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对于一般贫困残疾人的帮助更大。因此,本文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和目前扶贫政策的新发展,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残疾人扶贫的历程分为五个阶段,依次分析其扶贫政策的特征与实践困境,并总结残疾人扶贫政策变迁的特征与趋势以及目前残疾人扶贫政策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促进中国残疾人扶贫工作的全面、有效、精准展开提供政策参考。

二、残疾人扶贫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人民普遍生活在贫困的状态中,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地改变贫困的面貌,扶贫工作一直在进行中,而残疾人扶贫作为国家整体扶贫体系的一部分,也一直在实践中。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通过社会保障的形式(主要以社会救济为主)在全民范围内进行输血式扶贫,对于贫困人群中的残疾人而言,以社会保障形式出现的救济扶贫,无疑最能迅速而又直接地解决其生存危机。直到目前为止,社会保障在残疾人扶贫中的作用都不可小觑,社会保障体系与残疾人扶贫体系的结合,能够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在残疾人扶贫中起到了兜底作用,为贫困残疾人建筑了生活安全网。因此,本文认为救济式扶贫在残疾人扶贫发展历程中意义重大。与此同时,鉴于时间的推移以及当下的扶贫政策的演变,本文将中国残疾人扶贫历程分为五个阶段。

1.社会救济式的非正式扶贫阶段(1949―1985年)

计划经济时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社会救济是农村济贫的主要手段。1956年,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要在生产和生活上对缺乏部分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的残疾社员给予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烧柴供应、受教育与死后安葬,初步确立了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使之成为该阶段保障农村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的最重要的制度。

197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贫困,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7亿减少到1985年的1亿人(世界银行,1993)。即使如此,中国的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仍很大,贫困开始呈现地域与人群特征,贫困多集中于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多发生在社会弱势群体的身上,残疾人群体就属于其中之一。在此期间,经济体制改革尚处于过渡时期,对残疾人的帮扶并未突破原有的体制与框架,仍延续了计划经济时期城乡有别的两条保障路径,其总体上带有社会救济特征。

该阶段残疾人扶贫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扶贫行动具有事后补救的特点。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的扶贫行动并无系统的计划安排,而往往是在产生大量需要救济的贫民、灾民后采取临时的补救措施。二是扶贫行动以救济为主。如上所说,在非正式的扶贫环境中,残疾人扶贫被嵌入在国家整体扶贫的行动中,通过多种社会保障形式帮扶贫困残疾人;而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保障水平下,相比其他社会保障形式,社会救济发挥着主要的帮扶作用。

该阶段残疾人扶贫在国家整体扶贫行动中并未得到重视。在全民物资匮乏的年代,国家需要迅速解决大多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因此,在众多需要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中,贫困残疾人并不会因为自身的特殊性而具有优先被照顾的优势,尤其是农村残疾人在国家扶贫行动处于劣势地位。在经济水平低下的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扶贫的对象基本包含了所有的残疾人,由于城乡二元隔离的经济结构,虽然农村残疾人的贫困程度更加严重,但是城镇残疾居民和残疾革命军人的生活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2.正式扶贫起步阶段(1986――1997年)

1986年5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成立,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专门的扶贫机构,我国开始进入正式扶贫的阶段。作为国家扶贫的一部分,残疾人的扶贫也正式迈入制度化的历程。1987年4月,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工作正式展开。调查数据显示,残疾人的生活普遍比较贫困,贫困残疾人在贫困人口中占的比例较大,部分地区高达75%,其中很多残疾人处于极度贫困的境地参见《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研究资料――关于农村残疾人贫困状况调查及建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2008年4月7日)。 。显然,残疾人的贫困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1988年3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标志着残疾人的扶贫开发已经有专门的组织进行管理;同年9月,国务院批转《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1992年)》,规定不仅要帮助残疾人参与劳动,而且要发挥外部力量的带动作用(国家计委 等,1998)。1991年,各地纷纷在农村残疾人生产劳动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扶助优惠,农村残疾人中60%以上的人口参与了生产劳动参见《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执行情况》(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2007年11月25日)。 。1991年12月,国务院批转《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1991―1995年)》, 提出要初步解决残疾人的温饱问题,同时首次提出开展残疾人的专项扶贫――康复扶贫。“八五”纲要实施5年以来,全国505个县开展了康复扶贫,211万残疾人通过康复扶贫摆脱了贫困,64万特困残疾人生活得到保障参见《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执行情况》(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2007年11月25日)和《中国残疾人事业主要业务指标完成情况(1988-2007)》(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2008年11月7日)。 。1996年,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了《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1996―2000年)》。与“八五”纲要相比,“九五”纲要对扶贫目标进行了量化,同时提出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帮扶活动。经过两年的努力,226万贫困残疾人通过扶贫开发摆脱了贫困,138万残疾人通过各种救济、扶助措施摆脱了贫困参见《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执行情况统计分析报告――残疾人扶贫解困情况》(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2007年11月27日)。 。

该阶段残疾人扶贫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确立了扶贫开发方针。在未确立扶贫开发方针之前,残疾人扶贫主要以救济为主;在进入正式扶贫的阶段后,国家确立了扶贫开发的方针,以开发扶贫取代简单的救济式扶贫。二是开展了专项扶贫。“八五”纲要首次提出开展残疾人康复扶贫,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康复扶贫被认为具有成本较小、效益较高的优势,能够有效且稳定地解决残疾人贫困问题。三是扶贫兼顾城镇和农村残疾人,并逐步向农村残疾人倾斜,但仍然是城乡分类实施扶贫措施。随着农村贫困残疾人数量的增多,贫困程度的加剧,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的温饱问题逐渐成为残疾人扶贫的重心,同时也兼顾城镇贫困残疾人的扶贫,在城镇实行专项补助,在农村实行统筹扶助参见《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执行情况统计分析报告――残疾人扶贫解困情况》(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2007年11月27日)。 。四是注重社会力量的帮扶作用。在“八五”和“九五”纲要提出加大乡镇企业和农村大户等对残疾人的帮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后,出现了“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包村”“党员、干部结对包户”等做法,不仅增强了扶贫的力量,而且有利于助残氛围的形成(邓朴方,2004)。

该阶段残疾人扶贫开发计划忽视了部分国定贫困县以外的残疾人。在此期间,国家按照人均收入水平的标准划分了331个国定贫困县(后来扩大到592个),并以国定贫困县为重点开发对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但是,只有少部分残疾人生活在国定贫困县1997年只有30%的贫困残疾人生活在592个国定贫困县中(邓朴方,1998)。 ,大部分的贫困残疾人得不到国家扶贫的重点支持。此外,部分没有劳动力的残疾人得不到扶贫开发的帮扶,生活没有保障。1997年,1 700万贫困残疾人中有260万是无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邓朴方,1998)。对于重度残疾人而言,他们无法通过参与劳动生产摆脱贫困,也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其基本生活,生活非常困难。

3.扶贫攻坚阶段(1998―2000年)

1997年底,全国共有1 372万贫困残疾人,占全国5 000万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残联组联部,1998)。贫困残疾人多集中于农村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农村贫困残疾人占全国残疾人数量的87.9%,中西部21个省份的贫困残疾人在全国贫困残疾人中比例高达91.33%(中国残联组联部,1998)。在此背景下,1998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中国残联等部门制定了《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1998―2000年)》(以下简称《攻坚计划》),该计划继续坚持“九五”纲要目标,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进行开发扶贫,对无劳动能力的特困残疾人通过社会保障解决温饱问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等,1998),但是更加强调社会保障的作用。“九五”期间,解决了829万农村贫困残疾人的温饱问题,保障了城乡269万特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康复扶贫贷款数额与覆盖面积逐年增长,截至“九五”末,全国有2 329个县(市、区)得到康复扶贫贷款,覆盖比例达83.4%, 80%的市县和60%的乡镇都已建立残疾人服务社参见《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执行情况统计分析报告――残疾人扶贫解困情况》(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2007年11月27日)。 。

在扶贫攻坚阶段,残疾人扶贫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扶贫目标更加精准,对贫困残疾人分类实施扶贫计划。扶贫目标得到进一步的细化,不仅在扶贫对象的数量上做了详细的规定,而且区分了有劳动能力与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以及生活于国定贫困县与国定贫困县以外的残疾人。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进行开发扶贫,对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给予社会保障支持;国家扶贫资金全部用于国定贫困县,其他地区的扶贫资金由地方政府资助(邓朴方,1998)。二是注重社会保障安全网在扶贫中的作用。随着重度残疾人贫困问题的凸出,《攻坚计划》明确将社会保障列为五种扶贫方式之一,提出要积极发挥社会保障在重度残疾人扶贫中的兜底作用。

但是《攻坚计划》所设立的目标超出国家实际的扶贫能力,忽视了扶贫工作的艰巨性与长期性。扶贫攻坚原计划三年间共扶持876万名贫困残疾人,而从“九五”的完成情况来看,5年间共有829万农村贫困残疾人得到扶持,没有完成目标任务。同时,开发扶贫的返贫率较高。大多数残疾人文化程度不高,也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因此难以脱贫,也较容易返贫。到2000年末,在不考虑返贫等因素前提下,农村可扶持的贫困残疾人理应下降到214万,但实际农村可扶持的贫困残疾人达到682万参见《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执行情况统计分析报告――残疾人扶贫解困情况》(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2007年11月27日)。 。

4.长远规划阶段(2001―2010年)

到2000年底,1 000多万贫困残疾人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贫困残疾人数量已由1992年的2 000万人下降到979万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等,2001)。然而,贫困残疾人扶贫的任务仍比较艰巨,存在多方面的困难。2001年6月,国务院(200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提出“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要把贫困地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对象……要重视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把残疾人扶贫纳入扶持范围,统一组织,同步实施。”残疾人的扶贫成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年10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联合中国残联等部门制定了《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计划(2001―2010年)》,提出不仅要解决贫困残疾人的温饱问题,还要提高贫困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与综合素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等,2001)。2006年,国务院批转《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年)》。与“十五”纲要相比,“十一五”纲要的扶贫任务更加具体,主要集中于解决温饱问题、就业培训、危房改造三个方面(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2006)。“十一五”期间,共计932.2万贫困残疾人得到扶持,其中6184万人次解决了温饱问题;40多万贫困残疾人参与了实用技术培训;近50万户贫困残疾人的危房完成了改造参见《2006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其中部分数据经计算得来。 。

该阶段残疾人扶贫发生了以下变化:一是扶贫行动具有长远的计划。在前几个阶段,残疾人扶贫计划一般以五年为期;进入新世纪以后,残疾人扶贫计划以十年为期,从长时间段着手扶贫计划的制定,更有利于看清问题,也有利于各项政策间的衔接。二是扶贫目标逐渐集中于若干个重点领域并予以量化。 “十一五”纲要的扶贫目标主要集中于解决温饱、就业培训和危房改造三个领域,且对每个目标在数量上作了相应的规定,不仅细化了任务,而且可以从数量上对扶贫目标进行考核。三是关注贫困残疾人的发展问题。从几个重要扶贫政策的演变来看,扶贫目标经历了一个从“解决贫困残疾人温饱问题”过渡到“不仅要解决一般贫困残疾人的温饱,而且要保障特困残疾人的生活”,再转为“在解决温饱问题基础上,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与素质”的过程。该阶段的残疾人扶贫已经开始关注残疾人的发展问题,在扶贫的质量上有一定的突破。

5.精准扶贫的机制创新阶段(2011―)

2011年5月,国务院批转《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聚焦四个扶贫任务:一是贫困残疾人生活状况的改善,二实用技术培训,三是扶贫基地建设,四是危房改造参见《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十二五”实施方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2012年3月6日)。 。同年12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贫困残疾人列为重点扶持群体之一,继续落实“将残疾人扶贫纳入规划,统一组织,同步实施”的规定,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加大支持力度”。201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十年间的扶贫计划按照“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时间段进行安排,不仅规定了每个阶段的扶贫任务和目标,而且提出了具体的政策保障与扶持措施。同月,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印发《关于贯彻实施〈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依据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结合具体的扶持措施,对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分工,并规定各自的工作职责与工作要求。2014年7月,中残联联合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出台《关于创新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精准扶贫的提出,创新了新时期扶贫开发模式,有利于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与效益,成为新一轮扶贫工作的发展方向。

三、中国残疾人扶贫的政策变迁与改进

1.残疾人扶贫政策变迁的特征和趋势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残疾人扶贫历程经历了五个阶段,从每个阶段残疾人扶贫政策的特征来看,其演变具有如下几个趋势:

(1)从救济式非正式扶贫向专业扶贫开发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期,残疾人扶贫以非正式的救济式扶贫为主;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成立为标志,残疾人扶贫迈入专业扶贫开发的历程。

(2)从局部扶贫向全面扶贫发展。在救济式扶贫阶段,扶贫的对象主要是贫困程度较为严重的残疾人。进入正式扶贫阶段后,扶贫对象从以重度残疾人为主过渡到兼顾无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与有劳动能力的轻度残疾人,从以国定贫困县残疾人为主过渡到兼顾贫困与非贫困地区的残疾人,从以中西部地区农村残疾人为主过渡到覆盖全国范围的贫困残疾人,逐步实现全面扶贫。

(3)从单一要素扶贫向综合要素扶贫发展。在初期扶贫阶段,残疾人扶贫重点关注的是残疾人的温饱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扶贫逐渐从单一的关注温饱问题转向关注贫困残疾人和残疾家庭现代化发展的全方面扶贫。比如,重视残疾人和残疾人子女的教育培训,以减缓贫困的代际传递;关心贫困残疾人的社会融合,以帮助贫困残疾人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等等。

(4)从粗略扶贫向精准扶贫发展。从扶贫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扶贫目标还是扶贫措施,或是扶贫对象等,扶贫开发工作呈现出从粗略化、非系统化向精确化、系统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尤其目前确定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首先,做好贫困残疾人建档立卡的工作,摸清楚扶贫的对象;其次,对扶贫对象分门别类地实施扶贫计划,坚持“一户一策”;最后,严格和精确地管理扶贫资金,确保扶贫资金不“张冠李戴”。这些举措进一步推动了扶贫工作的精准化发展。

(5)扶贫目标从短期实现向长远规划、从解决生存问题向生存与发展兼顾发展。2000年以来,残疾人扶贫工作设立了十年的发展目标,目前处于第二个十年规划的中期阶段。从目标内容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扶贫开发的进行,残疾人扶贫已经从解决基本生存问题过渡到解决温饱问题、巩固温饱成果、实现全面发展的阶段。

(6)扶贫主体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在早期的扶贫阶段,扶贫主体以政府力量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扶贫主体从政府主导过渡到在政府主导下多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力量从农村乡镇企业、农村专业大户,扩展到党政机关、企事业机关,再扩展到各类民间公益组织、社会群众,进一步拓展到国际公益组织和国际扶贫组织等,逐步吸收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7)扶贫措施从简单向多样、从非专业向专业化发展。目前残疾人扶贫有着多样化的扶贫措施,具体包括就业扶贫、科技扶贫、康复扶贫、金融扶贫等。这些扶贫措施是在综合残疾人的需求、扶贫的成效以及扶贫的困难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相比早期阶段简单的物资扶贫和救济扶贫,更加专业和科学,极大提升了扶贫成效。

2.目前残疾人扶贫政策存在的问题

杨立雄(2009)认为残疾人扶贫政策存在以下不足:注重扶贫开发,忽视社会保障的建设;重视东部地区的扶贫,忽略西部地区的扶贫;重视扶贫基础设施的建设,不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实物扶贫,忽略文化精神扶贫;重视建设新制度,忽略目前制度间的整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有些问题在逐渐得以解决,比如,国家逐渐重视社会保障体系与扶贫体系的结合,但还有些问题仍存在,比如扶贫相关制度间的衔接。除此之外,笔者认为目前中国的残疾人扶贫政策还存在以下不足:

(1)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从残疾人扶贫实践来看,偏重于扶贫任务数量的完成,而缺乏对扶贫质量的考核。以“十二五”纲要为例,“扶持1 00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状况”是扶贫目标之一(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2011)。2011―2014年,全国共扶持了913.6万贫困残疾人参见2012―2015年《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数据经计算得来。 ,此处“913.6万的贫困残疾人”是接受“扶持”的人数,而不是“脱贫”人数,也不全是“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的人数。在基层扶贫实践中,只要给予了残疾人帮助,都可以被纳入扶持的范围;而扶持的效果(如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状况等),却无明确的衡量指标,也没有被纳入扶贫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中。由此来看,扶贫只完成了数量上的任务,而轻视了对扶贫质量的考核。

(2)扶贫的精准化程度不够。一是缺乏统一的识别标准,对扶贫对象认识不清。自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以来,在贫困残疾人的数量方面,中残联统计的人数与国家扶贫办统计的人数有一定的出入。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缺乏统一的识别标准,从而导致地方相关部门在统计工作中做法不一在贫困线方面,一些地方以国定贫困线为划分标准,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则以省定贫困线为标准。在几个特殊人群的涵盖方面,部分地方以“实际贫困状态”为标准,将残疾人五保户、残疾人低保户都纳入考虑的范围;而部分地方则以“家庭收入”为标准,若残疾人因享有低保而使得家庭收入超过规定的贫困线时,即使有劳动能力与劳动意愿也将被排斥在扶贫对象的范围之外。 。这种缺乏统一标准的做法,容易导致理应成为扶贫对象的贫困人口被排斥在帮扶范围外,使得建档立卡工作失去原有的意义。二是政策措施分类指导的细化程度不够。不同残障类别的贫困残疾人在扶贫项目的选择上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以失明的残疾人为例,一般的种养殖业和手工业的扶贫项目不太适合失明残疾人,而小规模的庭院经济则较为适合。但是,目前的扶贫项目与实用技能培训在此方面还有欠考虑,措施细化的程度仍不足。三是对扶贫对象的能力认识不充分。在目前的扶贫过程中,扶贫主体仍以“有无劳动力”为标准将残疾人分为可扶持与不可扶持的对象,这种认识是从残疾人的生理角度出发,是被动的区分方式。若从主观能动的角度出发,依据残疾人的需求给予一定的外力,则其可能从无劳动能力变为有劳动能力。

(3)各部门间的扶贫任务分工不明确,且缺乏对部门扶贫成效的考核机制。2012年,国务院残工委印发《关于贯彻实施〈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分工方案明确了各项扶贫开发任务的牵头单位与相关参与单位,但各单位间的扶贫任务不够明确。比如,由农业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扶贫办、中国残联等部门参与的就业培训计划,提出由政府部门举办或资助的培训机构与项目要优先对残疾人培训,“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要积极培训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优先”与“积极”的表达实际上是非常的模糊,也是无法度量的,在基层操作中,很容易因此而忽视了贫困残疾人的利益。各部门承担的扶贫任务模糊不清,进而难以对各部门扶贫成效进行考核,导致一些部门在残疾人扶贫中行动不到位,减缓了扶贫的进程。

(4)残疾人扶贫的领导机制与服务机制不完善。扶贫是一项需要社会各方合力完成的事业。长期以来,残疾人扶贫工作都是由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各部门配合进行。具体到残疾人扶贫各项任务的落实上,不同的任务分别由不同部门负责具体实施。例如,残疾人的收入增加、危房改造、康复救助、实用技术培训分别由扶贫办、住房城乡建设部、卫生部、中残联牵头负责。但如上文所说,各部门在残疾人扶贫中所被分配的任务并不清晰,使得部分部门难以发挥自身的领导作用,也难以在扶贫过程中为贫困残疾人争取利益。由于某些部门对残疾人扶贫的轻视,原本一些由该部门负责的扶贫项目或者一些边缘性的项目被推给残联,而残联没有足够的力量或资源独立完成某些项目或解决某些问题,导致贫困残疾人的利益受损。另外,在基层扶贫实践中,各部门间不仅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而且各自掌握的有关残疾人的信息也非全部共享,导致扶贫资源浪费、残疾人求助无门等问题。

(5)重视客观扶贫,轻视主观扶贫。从扶贫政策变迁历程来看,在扶贫过程中,无论是在扶贫项目推行的过程中,还是在寻找解决扶贫困境对策的过程中,多遵循由外入内的工作思路,即“我能为扶贫对象做些什么?我能改善哪些客观的外在条件帮助其脱贫?”而较少立足于“扶贫对象”,让扶贫对象在外界施予援助前进行自我剖析:“我能为摆脱贫困做些什么?我需要改变些什么以摆脱贫困?”。目前扶贫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被扶持者内在的主观能动作用,导致一部贫困残疾人“等扶贫”“靠扶贫”“被扶贫”的现象,将扶贫解困当作只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对此,需要对目前“扶贫主体”与“扶贫对象”之间的角色重新进行思考,谁才是真正的扶贫的主体?

3.对策与建议

(1)坚持多元、综合的残疾人扶贫方向。在坚持扶贫主体多元化的前提下,扶贫不应局限于狭隘的扶贫范围,还要兼顾与贫困有关的社会保障领域、教育领域、康复领域和就业领域等。建立完善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是残疾人扶贫的关键,具有兜底的作用;促进农村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增收,是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关键举措;加强残疾人的技能培训和残疾人家庭子女的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残疾人的劳动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还可以有效地遏制贫困的代际传递。

(2)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保障力度。面对长期存在的贫困残疾人数量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等问题,必须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首先,应该做好残疾人社会保险工作,尤其应拓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将所有残疾人纳入保障的范围,并尽量给予保费补贴,提高保障水平,比如拓宽医疗报销的项目、增加医疗报销的比例等。其次,要增加残疾人的社会福利优惠,重点推行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建立并适当提高补贴的标准,积极拓展有关残疾人的社会福利项目,在坚持普惠残疾人的基础上要偏重对重度残疾人及其家属的照顾。最后,要积极对残疾人实施社会救济,将符合政策标准的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做好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与扶贫政策的衔接工作;同时,还要加大低保政策的灵活性,适当放宽贫困残疾人的资格准入条件,把收入超标但有实际生活困难的残疾人纳入低保范围。

(3)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一是在政策上统一扶贫对象的识别标准,并将残障类别、年龄段甚至性别纳入分类施展扶贫措施和项目的标准范围内,同时也允许地方根据自身经济条件状况有所变动;二是明晰各部门的扶贫任务,将扶贫任务分解到各部门职责范围内,不仅要做到切实可行,而且要避免扶贫任务在部门间的重叠;三是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的所能、所需,开发残疾人的潜能,根据所需和所能给予扶持;四是对扶贫成效进行精确化考核,不仅要注重数量的完成,还要注重质的提升,将扶贫质量纳入扶贫成效考核机制中;五是精准管理扶贫资金和资源,建立扶贫资金的责任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加大对扶贫资金的监管,不仅做好自上而下的部门监管,也要做好自下而上的公众监督。

(4)完善残疾人扶贫的领导机制与服务机制。在国务院扶贫办的领导下,各部门在明确自身扶贫任务的基础上,要提高对残疾人扶贫的认识,发挥各自在残疾人扶贫中的积极作用。残联作为代表和服务残疾人的组织,在残疾人扶贫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可以适当在资金和相关资源方面向残联倾斜,增加残联的能力,发挥残联在相关部门间的纽带作用。此外,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构建部门间交流畅通的扶贫信息网络,协力做好扶贫工作。

(5)变客体为主体,发挥贫困残疾人的主体能动作用。解决残疾人的贫困问题,不能一味地依靠外界的援助,也不能完全依靠残疾人自食其力。在目前的情况下,“扶贫主体”与“扶贫对象”间的角色应该相互融合,重视残疾人自身在扶贫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残疾人融合在扶贫行动中。对此,一是要注重残疾人的精神扶贫、心理扶贫,让残疾人认识自我,坚定其摆脱贫困的决心与意志;二是要注重对残疾人人力资源的开发,使其在扶贫过程中积极贡献自身的力量;三是要塑造健康的扶贫氛围,以参与生产劳动为荣,以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为荣,减少和杜绝“等扶贫”“靠扶贫”的现象。

参考文献:

邓朴方.1998.努力解决残疾人温饱,为实现国家扶贫目标而奋斗――在全国残疾人扶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残疾人(7):46.

邓朴方.2004.残疾人扶贫工作的经验与前瞻――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在“全国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残疾人(5):3031.

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民政部,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1988.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Z].

国务院.200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Z].

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2006.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Z].

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2011.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Z].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1998.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1998―2000年)[Z].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2001.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计划(2001―2010年)[Z].

林乘东.1998.中国扶贫战略的演变与反思[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5565.

世界银行.1993.中国90年代的扶贫战略[M].高鸿宾,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谭贤楚.2011.“输血”与“造血”的协同――中国农村扶贫模式的演进趋势[J].甘肃社会科学(3):226228.

王金艳,王丽君.2006.我国残疾人扶贫开发的进程及经验探讨[J].社会科学战线(5):316317.

杨占国,于跃洋.2009.当代中国农村扶贫30年(1979―2009)述评[J].北京社会科学(5):8087.

杨立雄,吴伟.2009.中国残疾人扶贫政策的演变与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1217.

赵昌文,郭晓鸣.2000.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J].中国农村观察(6):6571.

郑荣琦.1999.乡村扶贫模式的反思及未来政策的选择[J].中州学刊(5):1922.

中国残联组联部.1998.全国残疾人贫困户调查报告[J].中国残疾人(8):1011.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olicy Evolution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for the Disabled People

WU Min

(School of Graduate Student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Beijing 102488,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practice for the disabled people has been in the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roughly experienced such five mechanism innovation stages as the informal poverty alleviation stag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 relief, the initial stage of formal poverty alleviation, a crucial stage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a longterm planning stage, and the stage for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During these stages,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evolution has such seven tendencies as from reliefstyle informal poverty alleviation to specialized poverty alleviation development, from local poverty alleviation to global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single factor poverty alleviation to comprehensive factors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rough poverty alleviation to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goal from shortterm realization and solving survival problems to longterm plan and solving both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problems, the main bod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single to diversific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measure from simple and nonspecialized to diversific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Presently,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for the disabled people still has problems in laying emphasis on the quantity not on quality, insufficient precision, unclear poverty alleviation task of each department and short of examination mechanism, incomplete leadership mechanism and service mechanism, the importance attached to objective poverty alleviation not to subjectiv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o on. China should stick to multiple and comprehensive poverty alleviation direction for the disabled people, consolidat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the disabled people, set up and perfect the working mechanism, leadership mechanism and service mechanism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for the disabled people, and let the disabled people sufficiently play their subjective and active role.

扶贫办两纲工作计划第5篇

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市政府召开这次全市定点扶贫工作会议。依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要求,抓住机遇,充分动员,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结合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实际和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安排布置定点扶贫工作。同时,对下一阶段全市的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几点要求。下面,首先就进一步做好定点扶贫工作,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发展支持力度的重要举措,定点扶贫工作是党中央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和重大部署。对确保我市完成扶贫开发任务,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1995年以来,中纪委、科技部、中钢集团、中国机械装备总公司等中直单位先后对我市的淮滨、新县、光山、商城、固始等5个部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贫困群众收入的提高,脱贫致富步伐的加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为新县争取和引进项目资金6亿多元;协助新县羚锐公司股票上市为企业募集资金3亿多元;为淮滨县引进各类资金近10亿元,一是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央纪委在市开展定点扶贫的8年期间。协助引进项目61个,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7个。上述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新县、淮滨两县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促进了两县经济快速发展,大幅度提高了贫困农民收入。

安排和组织实施星火计划项目16个,二是提高了贫困地区科技普及率。国家科技部在对光山县定点帮扶中。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1个,并结合光山县优势资源,积极发展青虾养殖、双低油菜开发、茶叶产业化开发和优质小杂果高产栽培等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全面提升了水产、农林等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把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普及到千家万户,提高了经济效益,促进了贫困农民增收。

捐赠农村中小学电脑设备等83台,三是改善了贫困地区教育环境。中钢集团公司帮扶商城期间。投资60万元兴建一所“中钢希望小学”中国机械装备总公司在固始定点帮扶期间,开展了为固始县培养大学生的百名人才工程”计划,直接捐赠了一部分物质。

累计引进人才52人,四是加强了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中直机关在帮扶期间。举办培训班55期,培训乡、村干部和青年农民1260人次,提高了贫困乡村和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推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文件对新时期定点扶贫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定点扶贫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主要对象,5月份。优先考虑西部地区,重点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内地地区、贫困地区的重点县”力争做到定点扶贫单位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全覆盖”这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群众的关怀和支持,也表明了国家消除贫困的决心。

各县区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充分认识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把思想统一到如何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做好定点扶贫工作上来,市全面启动新一轮的定点扶贫工作。要充分认识到联系一个中直单位,就等于搭上了民意直达高层直通车”通过定点扶贫单位,能快速将相关信息直接传送到中央及国家机关,使中央及国家机关及时、准确掌握基层急需解决的难题;要充分认识到联系一个中直单位,就等于增加了一个宣传的窗口。近两年农村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果,闯出了一条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各地在农村改革发展大潮中不时涌现生动典型,有的还是全国首创,通过中央及国家机关向全国推广,一方面为新形势下的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经验,另一方面也宣传推介了为我争取部级农村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的牌子打下坚实基础;还要充分认识到联系一个中直单位,就等于多了一个争资跑项的主渠道。通过来我市开展定点扶贫的中直单位,可以直接或间接获取项目、资金甚至政策的支持,可以有效缓解我市农村改革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对此一定要高度重视,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力争更多的中直单位来我市开展定点扶贫,不时改善贫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国家的惠民政策惠及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群众。

二、重点突破,正视问题。

但我还必需正视存在矛盾和问题。一是市农村贫困人口依然较多,市过去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深山区和沿淮低洼易涝地区,地处偏远,基础设施差,脱贫致富难度增大;二是已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不稳固,抗灾能力弱,遇到自然灾害极易因灾返贫;三是扶贫资金少且使用分散,投资强度不够,难以满足扶贫工作需要;四是作为扶贫工作重点大市,全市五个部级贫困县,仅有两个县有中直单位定点帮扶,定点扶贫工作力度不强。这些困难和矛盾的存在说明我市定点扶贫工作任务还很繁重,但也使我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更明确,措施更有针对性。

中直定点扶贫单位在今后十年中基本稳定,调整不大,因此,做好此次中直定点扶贫单位的争取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下一步工作,既要立足实际,又要制定高标准目标,力争实现定点扶贫工作取得突破。今年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最后一年,也是新的十年国家扶贫开发纲要的谋划之年。依照定点扶贫方案与国家扶贫开发纲要一并调整的原则。

(一)保证贫困县基数上寻求突破。市现有5个部级贫困县、3个省级贫困县。新的扶贫开发纲要制定中。要力争在现有的3个省级贫困县中再争取1个部级贫困县,并努力争取将浉河、平桥两区列入省级贫困县。

(二)保证定点扶贫全覆盖上寻求突破。目前。一个是光山县帮扶的国家科技部,另一个是固始县帮扶的中国机械装备总公司。淮滨县、新县、商城三个部级贫困县没有中直单位定点帮扶。下一步,要抓住历史机遇,积极争取5个部级贫困县都有中央国家机关和中直单位开展定点帮扶,还要努力争取中直单位或省直单位来罗山、息县、潢川三个省定县开展定点帮扶,同时,大力争取省直单位定点帮扶平桥、浉河两区。

(三)争取重要部门定点扶贫上寻求突破。中直单位的重要部门资源丰富。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多渠道、全方位主动反击,加强与中央和国家机关综合部门、重要部门的联系,主动汇报,增进了解,加深感情,争取支持。力争取得1-2个中央国家机关重要部门的支持,来我市定点扶贫,保证资金、技术、人才支持的同时,尽量争取政策上的倾斜。

三、强化措施,加强领导。

市委书记王铁、市长郭瑞民就中办2号文件作了重要批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要求市县区党委政府认真研究,抓住机遇,切实做好工作。市委副书记王道云,副市长张继敬要求市直相关部门抓紧制定工作方案,积极向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搞好对接,争取上级对更大的支持。为此,要采取切实措施,依照目标要求,确保完成任务。

发明性开展工作,一要加强领导。各县区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中办2号文件明确指出,定点扶贫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主要对象,优先考虑西部地区;重点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内地地区、贫困地区的重点县。著名的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现有的五个部级贫困县都在中央政策重点支持范围内,下一步市里准备成立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兼任组长,扶贫、财政、统计、民政、发改委、教育、卫生、交通等扶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与,市扶贫办负责具体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组织,由扶贫办牵头建立专门工作班子,组织一支精干队伍,加大此项工作的领导力度。市县两级财政部门要在预算中安排此项工作的专项经费,为定点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资金保证。

突出农村改革发展重点。市县两级扶贫部门要精心组织,二要周密谋划。定点扶贫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制定方案。科学论证,8月上旬拿出具体工作方案,经认真研究讨论后形成文字资料,9月底或10月上旬全面开展对接工作,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不等不靠,积极利用现有的工作渠道和以往的有利条件提前联系沟通,整体工作要在国家扶贫开发纲要调整前到位。

也是各县区的一次难得机遇,三要搞好对接。积极争取中直单位开展定点帮扶及力争新增部级和省级贫困县是一件大事。此项工作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的推进步伐。各县区要积极与国家、省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搞好对接,要根据本县区实际,尽快制定细致可行的工作方案,充分发挥人文资源优势,选准定点扶贫单位,要把这项工作当做一个大项目来跑,县区主要领导要亲自带队到国家有关部委或大型国企开展对接工作。要突出外地资源优势,精心撰写反映县域特色和现状的汇报资料,制作精美生动的宣传片,利用各种关系,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找关键部门、关键人物,坚持“钻”精神、粘”韧劲、挤”毅力,以老区人民真诚打动对方,以实际行动赢得支持。

回去后,今天来参与这次会议的都是分管扶贫工作的县(区)长。要及时向县区主要领导汇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和本次会议精神,积极行动,广泛动员,把定点扶贫作为当地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依照会议要求,确保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

结合试验区建设,接下来。对全市下半年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几点要求:

要求全市农村改革试验工作加力提速。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试验区建设的两大抓手,7月下旬市委、市政府连续两次召开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紧紧围绕全市农村改革发展认真开展各项工作。

为贫困农民增收打基础一要强力推进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科技扶贫项目。

区域广,市今年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共涉及83个乡(镇)139个重点贫困村。任务重。各县区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亲自抓,要精心组织,抓住有利时机,倒排工期,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保证工程质量,确保10月底前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使建成项目及早发挥效益,促进贫困农民增收。同时,各县区要利用整村推进项目实施之机,建设2-3个亮点村,使之成为村容村貌整洁,社区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示范村。各县区还要围绕当地特色产业,选择一批科技含量较高、发展前景较好、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项目向上申报,争取今年的科技扶贫项目和资金,贫困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增强贫困农民增收的科技手段,提高扶贫开发的科技贡献率。

为农业发展增强实力二要切实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提几点要求。一是紧密结合试验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对下一阶段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紧紧围绕试验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原则,积极整合各涉农部门项目建设资金,打造精品亮点工程,达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三个基本目标。二是规范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质量。要认真组织实施好今年的项目,严格执行农业综合开发的各项制度,从严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继续加大工程监理力度,不时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拓展和丰富农业开发内涵;要依照省农开办“当年项目,当年完成,当年见效”目标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各类项目建设任务。三是加强领导,切实形成开发合力。今年,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意见》各县区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政府负责同志特别是分管领导,要掌握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协助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建立健全考评激励机制,推动农业综合开发高效运行。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形成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良好工作关系,全力推进工作开展;要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对内对外、对上对下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做法和成效,积极营造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不时提高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素质三要认真做好“雨露计划”培训和清华大学教育扶贫项目。

扶贫办两纲工作计划第6篇

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出台后,常德市贫困人数大幅回升,达57.23万人。在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目标的引领下,常德市自2012年开始,增加扶贫投入,加大扶贫办点,扩大帮扶范围,努力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自给自足”有成效

常德市辖武陵区、鼎城区、津市市、安乡县、汉寿县、澧县、临澧县、桃源县、石门县等9个县市区,总人口600万、农业人口480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石门西北山区、桃源武陵山雪峰山板块、澧县甘码片区和安乡、汉寿、西湖等环洞庭湖低湖低洼区等四大区域。1985年,常德市确定了45个乡和西湖农场共705个村,64.76万人(占当时全市农业人口总数的13%)为省、市扶贫开发对象。经过20多年的大力投入(包括专项资金和社会资金共约4.5亿元),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收入也有一定提升。近年来,各扶贫点村农民收入每年增长500元以上。

“我们这里以前都是土路,现在好了,都是水泥路,出门非常方便,下雨天也不用担心泥巴弄得到处都是。路修通了,家里大棚种的蔬菜也可以及时销售出去,我们的心里也踏实了。”家住津市市李家铺乡利兴村的王彩霞说到村里的变化时,脸上洋溢着喜悦。

利兴村东临澧水,西靠毛里湖,属于“两水夹一岗”的特殊地貌,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2009年,这里被确认为常德市级扶贫点村,享受到了总计230余万元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有了大幅改善。首先3.7公里村级主干道路得到硬化。在此之前,交错穿插于这个村庄的只是坑洼的泥土路。稀土黄泥阻碍了村民外出务工,也妨碍了孩子们及时上学。如今,即使是下大暴雨,村民也可以轻松出行。因为平整的水泥路,既不会淤积雨水,也不会囤积泥沙。

深入田间地头一条条坚固的排水沟渠整齐划一,它们承担着排渍和灌溉“两重”任务。少了这些沟渠,农民的收成就无法保障。以往,利兴村的稻田,常被雨水浸泡,农民颗粒无收为常事。2010年,村里修建了6.6公里长的整齐、坚固和美观的沟渠,有效地解决了稻田的排渍难题。

贫穷附有硬伤

尽管如此,目前贫困村还有2238个,占全市总村数的56.71%。这些数字的背后,映射着的是一道道硬伤。

从生活生产成本来看,明显偏高。在一些村子,村民除了要负担正常电费外,还要负担因线路老化造成的漏损,电价普遍在1元/度以上,是城镇居民电价的几倍。桃源县黄石镇黄石水库周边7个村的1255户农户,曾经一度沿用70年代的地方网,由于电压较低,抽水机、打米机、洗衣机难以正常运转。在晚上9点前,线路尾端电视机无法正常运行,然而在计算电费时竟高达3元/度。

从生产经营效益来看,极度偏低。贫穷的村子多为低湖低洼区、石山区、深山区和高寒区,因此耕地不是挂坡地,就是低产丘;不是天水田,就是内渍区,再加上人均耕地少,一方水土很难养活一方人。澧县甘码片区的太青、洞市、杨家坊、甘溪滩、码头铺、火连坡、方四坪等6个乡镇贫困村人均旱涝饱收面积仅为0.5亩左右,虽然从表面上看来,这些村山林资源丰富,但由于国家实施了“封山育林”政策,村民除了每年能领取到每亩8元的政策补贴外,难有其他经济收入。而且这些地方比较偏僻,山大人稀,交通不便,田土分散,他们依旧从事着一家一户、难以自足的小农经济。

从获取外援的情况来看,机会极少。在这些地方,依靠本地能人帮助、争取上级投入和社会支持等,几乎难以行通。这里的老百姓跑项目、争取资金和化外援,往往是两眼一抹黑,既找不到熟人,又寻不到门路。村里的大事,完全依靠老百姓自掏腰包。桃源县黄石镇芭茅洲村就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村,多年来电网没有得到改造,在道路硬化等方面,也没有一分钱的投入。2001-2003年,芭茅洲村修村路时,村民每人出资了900元。

除此之外,致贫返贫率高。据统计,常德市每年因学、因病、因灾、因生育等返贫的人数在3000人左右,占每年脱贫人口的近20%。

卯足脱贫干劲

实现全民小康,短板在贫困地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及《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10年)》颁布后,为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常德市出台了《常德市农村扶贫开发实施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十年的扶贫开发总体思路,即整片推进、联村开发、扶贫到户、脱贫致富、全面小康。总体目标为到2015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2012年9月,常德市召开了市县区三级扩大会议,将《纲要》精神传达至市直副处级以上行政事业单位一把手,全市300个重点贫困村所属的92个乡镇党委书记,以及全市25家规模企业的主要负责人。2012年初,常德市成立了专门课题组,派谴工作人员深入县市区、乡镇、村、组多次走访调研,历时月余,完成了《着眼全面小康奋力扶贫攻坚――常德市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全面分析了全市贫困现状、致贫原因,并提出了明确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及对策措施等。

政策依附行动落实。艰巨的扶贫任务如何完成?常德市开创了自己的做法:领导办点,抓好整村推进。从2012年起,常德市委确定了新一轮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300个,其中国家和省定贫困村178个、市定贫困村122个,分三轮完成,每轮帮扶100个村子。同时要求做到“三确保”:一是每个扶贫点村确保至少有1名市级或县级领导牵头联点;二是市级扶贫点村三年要确保投入达450万元以上,县级扶贫点村3年投入达100万元以上;三是要确保扶贫点村所有贫困对象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为保证工作有效推行,常德市坚持单位联动。在项目资源整合方面,设立了包括财政、民政、残联、发改、农委、扶贫等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明确综合管理与统筹协调职能,细化各成员单位的扶贫工作职责,严明项目资金考核评比制度,确保部门项目资源向贫困地区、特别是四大重点片区倾斜。在帮扶机关组合方面,市县两级积极组织市县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支持、参与扶贫开发,每个整村推进扶贫村安排5―6家后盾单位,每次扶持时间为3年。

扶贫办两纲工作计划第7篇

一、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建设

乡妇联重视政治思想建设工作,把政治理论学习放在工

作首位,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学习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法律法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wto知识,学习历届妇联会议精神,坚持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妇联干部头脑,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党的十六大报告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纲领。为把妇联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六大精神上来,乡妇联狠抓了十六大精神的学习,并把学习十六大精神与贯彻“两纲”、“两法”与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与开展“巾帼系列行动”与“争先创优”活动相结合,同时不与“六农”、“六送”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紧密联系,编制学习计划和实施方案,要求干部职工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XX年,xxx乡妇联在全乡妇女中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新时期农民素质活动,对3名先进个人和“五好文明家庭”进行了表彰。在全乡广大妇女中初步形成计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良好风气。乡妇联认真传达上级妇联组织的各次会议精神,团结动员和带领全乡广大妇女在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作贡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开放以来全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在妇女干部和群众中掀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潮。特别是在XX年,全国发生非典型肺炎传染病疫情,乡妇联号召农村妇女积极参与抗击“非典”活动,使“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乡未发现一例“非典”病例。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妇联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开展妇女工作发展妇女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妇联组织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

乡妇联始终坚持把加强妇联组织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

抓,以增强妇联工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加强村妇代会建设。村妇代会是妇联工作的基础。现全乡7个村全部建有村妇代会,配齐配强了村妇代会主任,进入村支部和村委会的人员逐年增加。村妇代会做到了制度健全,并能够积极参与“村为主”开展工作。二是认真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和“典型示范村”活动。为进一步增强村妇代会组织活力,按照上级妇联组织的要求,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争创先进妇联组织组织活动。被列为“典型示范村”的有2个。三是实施妇女工程项目。以项目抓机遇谋发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改善生活环境。乡妇联积极争取一些扶贫项目,组织实施了“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260口,争取到省妇联10万元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用于妇女发展农村经济,取得了实效。

三、深入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五好文明家庭”三项主体活动深入开展“双学双比”活动。

乡妇联把“巾帼扶贫”、“巾帼扫盲”、“巾帼成才”纳入竞赛活动内容。全乡有2524名农村妇女参加“双学双比”活动,占农村干部妇女劳动力总数的90.6。在“巾帼扫盲”方面,乡妇联加大工作力度,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抓好妇女文化科技培训,特别是XX年7月,组织各村妇女120名参加“绿证”培训班,讲授有关农业适用技术。乡妇联还配合有关单位办扫盲班20个,组织468名文盲妇女参加扫盲班学习,脱肓380人;配合乡农技站、林业站办农业适用技术培训班20期,培训妇女400人次,通过培训,掌握1-2门农业适用技术的妇女占参训人员的96,掌握三门以上适用技术的妇女占参训人员的80,25名妇女获得了绿色证书。在“巾帼扶贫”行动方面,乡妇联、各村妇代会主任、女科技示范户、女党员分别与贫困妇女结对子帮扶,共帮扶180户贫困妇女,现已脱贫。在帮扶过程中,乡妇联还将计生“三结合” 【1】

纳入“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在扶贫注重对计生“三结合”户给予优先照顾。

大力开展“巾帼建功”活动。

以“巾帼文明”、“巾帼创业”、“巾帼成才”作为出发点,以此激发全乡广大妇女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意识,增强道德建设,收到明显效果,有力推动全乡“三个文明”建设。

开展创建“五好文明

家庭”活动。

为增强“家庭文明”建设,倡导文明新风,弘扬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大力宣传六盘水市公民公民首先行为规范,走村串寨,调查了解妇女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帮助她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调解一些民间纠纷,让她们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和睦相处。配合有关部门搞好“三下乡”活动,使广大农村妇女在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差的情况下,义务就诊,检查身体。

为增加妇女群众的知识,乡妇联还邀请了市妇联有关领导为全乡农村妇女讲解有关妇女“五期”保健知识,时时关心妇女同志的身体健康。同时,乡妇联节假日还走访一些生活上比较困难的老年人,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在每年“三八”、“六一”期间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乡精神文明建设,为维护全乡的政治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宣传贯彻“两纲”、“两法”,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搞好维权工作,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乡妇联把依法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作为妇联的基本职责,利用各种形式加强“两法”、“两纲”的宣传,增强妇女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共开展法律知识宣传25次,发放宣传资料7000余份册,受益人达3000余人次,妇联还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四五”普法、平安工程等工作。在禁毒、“非典”防治工作中,发挥了妇女组织的作用,宣传动员广大妇女积极行动起来参与禁毒、抗击“非典”大行动。

乡妇联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对来信来访群众做到热情接待、耐心听讲、细心解答,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对来信来访反映妇女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和伤害的案件,配合公安、司法部门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不良行为,进一步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积极推进“两纲”的贯彻实施。

几年来,乡妇联一直致力于“两纲”的实施,乡妇联协助政府积极推动“两纲”目标任务的完成。按照上级教委、卫生、爱卫办等部门实施的《“两纲”分年度实施计划》和《妇女儿童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按纲要的目标要求,制定了妇幼保健、普及教育、改水改厕等有关计划。进一步落实农村医疗保障和农村妇幼保健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破伤风。

扶贫办两纲工作计划第8篇

市政府召开这次全市定点扶贫工作会议。依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要求,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抓住机遇,充分动员,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结合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实际和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安排布置定点扶贫工作。同时,对下一阶段全市的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几点要求。下面,首先就进一步做好定点扶贫工作,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

定点扶贫工作是党中央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和重大部署。对确保我市完成扶贫开发任务,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发展支持力度的重要举措。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1995年以来,中纪委、科技部、中钢集团、中国机械装备总公司等中直单位先后对我市的等5个部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贫困群众收入的提高,脱贫致富步伐的加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是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央纪委在市开展定点扶贫的8年期间。协助引进项目61个。促进了两县经济快速发展,大幅度提高了贫困农民收入。

并结合光山县优势资源,二是提高了贫困地区科技普及率。国家科技部在对光山县定点帮扶中。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1个。积极发展青虾养殖、双低油菜开发、茶叶产业化开发和优质小杂果高产栽培等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全面提升了水产、农林等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把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普及到千家万户,提高了经济效益,促进了贫困农民增收。

三是改善了贫困地区教育环境。集团公司帮扶商城期间。投资60万元兴建一所“中钢希望小学”中国装备总公司在固始定点帮扶期间。直接捐赠了一部分物质。

四是加强了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中直机关在帮扶期间。举办培训班55期。提高了贫困乡村和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推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月份。优先考虑西部地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文件对新时期定点扶贫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定点扶贫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主要对象。重点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内地地区、贫困地区的重点县”力争做到定点扶贫单位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全覆盖”这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群众的关怀和支持,也表明了国家消除贫困的决心。

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各县区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充分认识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把思想统一到如何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做好定点扶贫工作上来,市全面启动新一轮的定点扶贫工作。要充分认识到联系一个中直单位,就等于搭上了民意直达高层直通车”通过定点扶贫单位,能快速将相关信息直接传送到中央及国家机关,使中央及国家机关及时、准确掌握基层急需解决的难题;要充分认识到联系一个中直单位,就等于增加了一个宣传的窗口。近两年农村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效果,闯出了一条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各地在农村改革发展大潮中不时涌现生动典型,有的还是全国首创,通过中央及国家机关向全国推广,一方面为新形势下的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经验,另一方面也宣传推介了为我争取部级农村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的牌子打下坚实基础;还要充分认识到联系一个中直单位,就等于多了一个争资跑项的主渠道。通过来我市开展定点扶贫的中直单位,可以直接或间接获取项目、资金甚至政策的支持,可以有效缓解我市农村改革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对此一定要高度重视,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力争更多的中直单位来我市开展定点扶贫,不时改善贫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国家的惠民政策惠及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群众。

二、正视问题。

市过去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效果。主要集中在深山区和沿淮低洼易涝地区,但我还必需正视存在矛盾和问题。一是市农村贫困人口依然较多。地处偏远,基础设施差,脱贫致富难度增大;二是已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不稳固,抗灾能力弱,遇到自然灾害极易因灾返贫;三是扶贫资金少且使用分散,投资强度不够,难以满足扶贫工作需要;四是作为扶贫工作重点大市,全市五个部级贫困县,仅有两个县有中直单位定点帮扶,定点扶贫工作力度不强。这些困难和矛盾的存在说明我市定点扶贫工作任务还很繁重,但也使我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更明确,措施更有针对性。

调整不大,因此,做好此次中直定点扶贫单位的争取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下一步工作,既要立足实际,又要制定高标准目标,力争实现定点扶贫工作取得突破。今年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最后一年,中直定点扶贫单位在今后十年中基本稳定。也是新的十年国家扶贫开发纲要的谋划之年。依照定点扶贫方案与国家扶贫开发纲要一并调整的原则。

一)保证贫困县基数上寻求突破。市现有5个部级贫困县、3个省级贫困县。新的扶贫开发纲要制定中。要力争在现有的3个省级贫困县中再争取1个部级贫困县。

二)保证定点扶贫全覆盖上寻求突破。目前。一个是光山县帮扶的国家科技部。要抓住历史机遇,积极争取5个部级贫困县都有中央国家机关和中直单位开展定点帮扶,还要努力争取中直单位或省直单位来三个省定县开展定点帮扶,同时,大力争取省直单位定点帮扶两区。

三)争取重要部门定点扶贫上寻求突破。中直单位的重要部门资源丰富。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加强与中央和国家机关综合部门、重要部门的联系,主动汇报,增进了解,加深感情,争取支持。力争取得1-2个中央国家机关重要部门的支持,来我市定点扶贫,保证资金、技术、人才支持的同时,尽量争取政策上的倾斜。

三、加强领导。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要求市县区党委政府认真研究,市委书记、市长就中办2号文件作了重要批示。抓住机遇,切实做好工作。市委副书记,副市长要求市直相关部门抓紧制定工作方案,积极向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搞好对接,争取上级对更大的支持。为此,要采取切实措施,依照目标要求,确保完成任务。

定点扶贫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主要对象,一要加强领导。各县区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中办2号文件明确指出。优先考虑西部地区;重点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内地地区、贫困地区的重点县。著名的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现有的五个部级贫困县都在中央政策重点支持范围内,下一步市里准备成立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兼任组长,扶贫、财政、统计、民政、发改委、教育、卫生、交通等扶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与,市扶贫办负责具体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组织,由扶贫办牵头建立专门工作班子,组织一支精干队伍,加大此项工作的领导力度。市县两级财政部门要在预算中安排此项工作的专项经费,为定点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资金保证。

8月上旬拿出具体工作方案,二要周密谋划。定点扶贫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制定方案。科学论证。经认真研究讨论后形成文字资料,9月底或10月上旬全面开展对接工作,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不等不靠,积极利用现有的工作渠道和以往的有利条件提前联系沟通,整体工作要在国家扶贫开发纲要调整前到位。

搞好对接,三要搞好对接。积极争取中直单位开展定点帮扶及力争新增部级和省级贫困县是一件大事。此项工作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的推进步伐。各县区要积极与国家、省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要根据本县区实际,尽快制定细致可行的工作方案,充分发挥人文资源优势,选准定点扶贫单位,要把这项工作当做一个大项目来跑,县区主要领导要亲自带队到国家有关部委或大型国企开展对接工作。要突出外地资源优势,精心撰写反映县域特色和现状的汇报资料,制作精美生动的宣传片,利用各种关系,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找关键部门、关键人物,坚持“钻”精神、粘”韧劲、挤”毅力,以老区人民真诚打动对方,以实际行动赢得支持。

今天来参与这次会议的都是分管扶贫工作的县(区)长。要及时向县区主要领导汇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和本次会议精神,回去后。积极行动,广泛动员,把定点扶贫作为当地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依照会议要求,确保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

接下来。对全市下半年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几点要求:结合试验区建设。

7月下旬市委、市政府连续两次召开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要求全市农村改革试验工作加力提速。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试验区建设的两大抓手。紧紧围绕全市农村改革发展认真开展各项工作。

一要强力推进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科技扶贫项目。

市今年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共涉及83个乡(镇)139个重点贫困村。任务重。各县区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区域广。分管领导要亲自抓,要精心组织,抓住有利时机,倒排工期,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保证工程质量,确保10月底前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使建成项目及早发挥效益,促进贫困农民增收。同时,各县区要利用整村推进项目实施之机,建设2-3个亮点村,使之成为村容村貌整洁,社区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示范村。各县区还要围绕当地特色产业,选择一批科技含量较高、发展前景较好、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项目向上申报,争取今年的科技扶贫项目和资金,贫困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增强贫困农民增收的科技手段,提高扶贫开发的科技贡献率。

二要切实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对下一阶段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紧紧围绕试验区建设,提几点要求。一是紧密结合试验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原则,积极整合各涉农部门项目建设资金,打造精品亮点工程,达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三个基本目标。二是规范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质量。要认真组织实施好今年的项目,严格执行农业综合开发的各项制度,从严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继续加大工程监理力度,不时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拓展和丰富农业开发内涵;要依照省农开办“当年项目,当年完成,当年见效”目标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各类项目建设任务。三是加强领导,切实形成开发合力。今年,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意见》各县区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政府负责同志特别是分管领导,要掌握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协助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建立健全考评激励机制,推动农业综合开发高效运行。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形成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良好工作关系,全力推进工作开展;要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对内对外、对上对下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做法和成效,积极营造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要认真做好“雨露计划”培训和清华大学教育扶贫项目。

今年是雨露计划”培训工作的政策调整年。领会精神,各县区要认真学习。依照新的政策要求,切实做好“雨露计划”培训工作,为贫困农民培训、就业、增收提供优质资源。一是依照省、市2010年“雨露计划”实施意见,做好秋季招生工作。二是结合今年“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政策调整,做好政策宣传,加大培训基地监管力度,保证培训质量。三是做好富士康科技集团在市招聘培训员工工作。四是利用全省“雨露计划”培训工作管理平台,做好培训基础数据的录入,实行计算机管理,积极开展为外出务工人员的全程服务。

扶贫办两纲工作计划第9篇

党政领导的组织带头作用是关键

从调查的情况看,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始终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扶贫开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精心组织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动员大会,积极发动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活动,大力抓好“千干扶千户”挂钩扶贫活动、以“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大禹杯”竞赛活动、以实现行政村“四通”(通电、通机动车辆、通讯、通广播电视)和贫困人口人均拥有半亩“保命田”为目标的“两大会战”活动,实施“帮村富民”工程,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起到了关键的领导组织带头作用,为我市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组织领导基础。如我市在开展“大禹杯”竞赛活动中,为了加强领导,专门成立了惠州市山区县“大禹杯”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市政府副市长林添好担任组长,成员由市政府办公室、农委、财政、水利、农业、林业、国土、扶贫办、移民办等部门领导组成,办公室设在市扶贫办。为了完成“两大会战”任务,我市采取集中领导、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决战的办法,层层建立包干责任制。市、县、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实行包路、包村、包户。市扶贫“两大会战”指挥部6位领导李鸿忠(现任副省长,时任市委书记)肖志恒书记(时任市长)、叶月坚副书记、李秀峰常委、林添好、徐志达副市长分别挂一个村一条路,并经常到工地参加劳动和指导工作。在我市主要领导的带动下,我市各级领导也纷纷带队驻点挂钩扶贫。领导的率先垂范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群众扶贫济困的热情,对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扶贫开发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全党和全国的共同任务。我市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继续加强组织领导,把扶贫开发工作推向深入。一是认真实施去年6月颁布实施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尽快实现贫困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二是切实落实扶贫工作领导责任制。扶贫开发工作要坚持市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实行扶贫开发责任到县,任务到县,资金到县,权力到县的原则。各县(市、区)政府要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负起扶贫开发的责任。特别是贫困面比较大的地方,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中心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三是重视和关心扶贫机构的工作,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市县扶贫工作机构要保持相对稳定。鉴于我市扶贫办规格低、人员少的情况,建议市政府将市扶贫办升格为副处级单位,适当增加人手和经费,并尽快编制实施我市农村“十五”扶贫开发计划。

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切实可行,效果明显

从调查情况看,近年来,我市各级全党动手、全社会动员、各方支持,合力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扶贫开发工作的许多主要做法切实可行,效果明显。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年夏开展的“千干扶千户”挂钩扶贫活动,共组织全市各级1000多个市、县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挂钩扶持贫困村981个,各级党政领导和机关干部6284人分别挂钩贫困户口6010户,共投入资金3100多万元帮助贫困村、贫困户上脱贫项目3669个。

二、在山区县开展的“大禹杯”竞赛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山区和贫困地区落后的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全市共完成除险加固和维修山塘水库396宗,治理水土流失农田52070亩,开挖灌溉渠道909条861公里,造林抚育45.61亩,种果15.23万亩。

三、200*年6月开展的“两大会战”活动,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次活动,全市共有6个未通机动车的行政村实现了通机动车,47个未通电话的行政村实现了通电话,6960户共39415人实现人均拥有半亩旱涝保收田。

四、今年3月份在全市实施的“帮村富民”工程,是一项扶贫济困的有力新举措,有具体方案,共组织了182个富裕村以及市、县领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组成的182个扶贫工作组与182个贫困村进行帮扶活动,并要求帮扶单位做到定点、定人、定时间、定目标、定责任;同时,帮思想、帮路子、帮筹资、帮技术、帮管理、帮营销,力求在2至3年内实现脱贫目标。

上述几项扶贫济困活动要在肯定成绩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开展下去,力争开展得更有成效。建议今后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大力度:一是加大面上工作力度。要把面上群众真正发动起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全民性的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有计划地实现“四通”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巩固贫困人口人均拥有半亩“保命田”。二是加大治水和治土的力度。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渍地排涝,并不断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和土地生产率。三是加大引用优良品种和推广实用技术的力度。要以科技扶贫为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实用技术和技能的培训。四是要按已订出的具体方案实施好“帮村富民”工程,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帮扶方式方法,提高帮扶水平,将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地推向深入。五是要继续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把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强大合力,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解决温饱问题,巩固扶贫成果任重道远

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行政村仍有182个,年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贫困户仍有14385户62369人,扶贫开发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一方面,对于解决我市目前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难度,我们要有清醒的估计。我市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人口仍有62369人,虽然占我市总人口的比例不高,但是绝对量不少,而且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交通极为不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滞后的偏远地区,有的地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解决温饱问题的难度很大,任务相当艰巨。另一方面,对于巩固温饱成果的难度也要有足够的估计。要巩固温饱成果,关键是改变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展社会事业。贫困地区各方面的基础很差,欠帐很多,没有大的措施,不花大的力气,很难见到成效。况且初步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起点低、家底薄,生产和生活条件仍相当差,缺乏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能力,增收难度很大。而且由于当前农产品供求形势的变化,农产品供过于求,普遍卖难、价格下跌,所以要靠一般种养业增加农民收入,难度越来越大。这也是近两年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返贫人数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巩固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的任务仍很繁重。至于要根本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今后我市扶贫开发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

为了巩固温饱成果,防止返贫人口增多,建议今后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一是要在原有的扶贫工作基础上,对已经脱贫的农户继续跟踪、扶持,对还没有脱贫的农户,则要做好调查研究,选好发展项目,筹集资金,尽快落实;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这是贫困地区巩固温饱、脱贫致富的一项根本性措施;三是组织发动较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并给予贷款、贴息等一些政策优惠,倡导“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带动贫困地区的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四是要在努力解决贫困地区温饱、发展经济的同时,改善贫困地区的卫生、医疗条件,积极防治地方病,增强贫困人口的体质,减少因病返贫人口;五是搞好计划生育,控制贫困地区人口的过快增长,减轻人口增长给脱贫带来的压力;六是大力开展思想帮扶和科技帮扶,可促使贫困地区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明显转变,使他们克服“等、靠、要”思想,消除“听天由命,不思进取”的悲观情绪,充分挖掘本地优势,积极发展生产。

因地制宜,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

我市较贫困地区的主要特征是基本生活条件差、基本生产条件差、基本发展环境差。由于“三差”使贫困人口无法享受经济社会全面增长的利益,缺乏必要的催化因素实现自我改善,而且受到交通不便、技术落后、信息不灵、人才缺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还很差。基于这些原因,并考虑到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理环境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今后我们在实施“帮村富民”工程时,一定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在政策导向、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探索出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推进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一、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大力倡导“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支持大中城市的企业和较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把“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作为推进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企业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

二、拓宽农业投资渠道,增加对贫困地区农业的投入。多年来,投入不足一直是困扰各地特别是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要注重吸引社会各界的资金、技术、人才,特别是城市工商资本来增加对贫困地区农业的投入。

三、积极稳妥地扩大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引导贫困农户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这是目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市、县劳动部门要与发达地区劳动部门协调沟通,建立劳务合作制度,有组织分阶段地引导贫困农户剩余劳动力有序转向发达地区,并积极创造条件使贫困户每户输出一个劳动力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为了顺利地组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实现流动就业,一定要提高输出劳动力的素质,着力加强并办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此外,还需做好岗后的跟踪,以保障输出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四、加快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贫困地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任务主要由农民家庭承担,但农户家庭势单力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差,很难承担起资源开发任务。因此,可考虑实行土地经营权股分化,依靠各类社会组织的资金、技术优势,调动贫困地区农户的种养积极性,联合开发农业资源,提高开发效益。

五、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在贫困地区,农业仍然是基础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贫困地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关键要加强农业基础。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这是贫困地区农业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最有效、最可靠的途径。二是要搞好农业结构调整。许多贫困地区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要用市场经济的观点,重新审视自己的资源条件,发挥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特色农业。要切实搞好信息、技术、售后服务,为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创造条件。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注重示范引导,防止强迫命令。三是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的农产品生产,按照产业化发展,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有关部门要采取鼓励措施帮助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带动贫困农户进入市场,要有计划地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农村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搞活农产品流通。

实施《纲要》,促进三个转变

去年5月,中央第三次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并开始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就21世纪初中国扶贫开发进行了全面部署。它是继《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之后又一个指导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的行动纲领。以此为标志,中国的扶贫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纲要》提出200*年—2010年我国扶贫开发总的奋斗目标是:尽快解决极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为达小康水平创造条件。根据这个奋斗目标,今后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任务应是:一要尽快解决我市6万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二要帮助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巩固的贫困人口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稳定脱贫。为此,我市的扶贫工作要按照《纲要》的目标,促进三个转变:

首先,促进认识的转变。各级政府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性,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尽快实现贫困地区的跨越式发展。要求做到如下几方面:一是各级干部都要为推进扶贫开发尽职尽力,坚持实行扶贫工作责任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各地党政一把手,特别是贫困问题较突出地区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根据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要求,认真履行领导职责,经常深入贫困乡村进行调查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并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检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三是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制订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都要围绕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来进行。

其次,促进扶贫工作重心的转变。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目前,我市贫困的焦点已从镇的整体连片贫困转向一个村的整体连片贫困。182个贫困村和14385户贫困户,主要分布在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脱贫工作矛盾的集中点和热点也在这些地区。这些贫困地区与沿海、沿江、沿主干公路地区的差距在持续拉大,“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和“上学难”等问题还很突出,扶贫开发任务不容乐观。因此,扶贫工作的重心要下移到这些村户,今后要认真按规划实施“帮村富民”工程,实实在在地一村一村、一户一户地扶贫脱贫,确保2-3年内实现脱贫目标。

第三,促进扶贫资金管理的转变。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共投入扶贫达3亿多元。从数量上看,这样的力度是够大的了,但从我市的经济水平和脱贫实际需要看,资金的投入量远远未能满足基本解困的需要。我们认为,追加增量是一方面,用活现有量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从过去的资金使用效果看,未达到预期目标。其主要原因是“撒糊椒面”,资金分散使用,增加投入被分散使用所抵销。通过调查,我们认为,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好,必须遵循四条原则:

一是突出重点,集中投放的原则。即重点投放在改善和提高基本生活条件、基本生产条件和基本的发展环境这“三个基本”上,集中投入在项目上,改变资金划分过细,平均分配、大家有分的做法,使扶贫资金根据扶贫立项来安排。

二是风险共担、立项管理的原则。扶贫资金是无偿资金,目前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无风险责任感,用完再要,穷了再伸手。针对这种状况,必须要求做到两方面:一要变政府无偿的钱为群众自己的钱,把扶贫政策向群众公开,避免干部脱离实际和违背群众意愿上项目;二要建立项目责任人和监督人制度,不论是一村还是一户的项目,都有要明确项目责任人和监督人,从规划实施到完成,全过程负责,资金使用对责任人实行事后追究责任制度,在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中确定责任风险,改变铺张浪费、花钱不心痛,转移资金、不顾后果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