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汉语热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8 15:05:06

汉语热论文

汉语热论文第1篇

摘要:汉语热渐渐地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这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汉语教师不仅给外国学生教语言,而且还给外国学生传播中国的文化。传播中国文化是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关健,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语言学习的心理差异,应该注重跨文化传播背景下的微观人际交流。

当英语走向世界各地时,

二、语言学习的心理差异是汉语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在文化发展上的时空差异较大,民族心理也有相当的差异。这必然造成对汉语教学的影响。首先,从两者的认知心理看,汉民族偏好形象思维,多从整体上认识事物,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汉语形象性强,注重相关性和整体性,具有非形态特点。西方民族偏好抽象思维,注重逻辑性,重个体轻整体,重理性轻感性,体现在语言上,如西方的典型语言—英语,是一种显性的形态语言,抽象词语较多。因此,以西方的思维方式理解具有整体性、意合性的汉语,往往会觉得缺乏逻辑,难以理解。

汉语热论文第2篇

关键词: 美国华文教育 “汉语热” 对外汉语教学 启示

华文教育指华人在所在国对华侨华人子女及其他要求学习中文的人士施以汉语与中华文化的教育,其主体是当地华人所开办的各类华文学校,在美国称中文学校。席春玲的《美国中文学校发展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4,(10))介绍了美国中文学校的产生、发展和现状,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美国中文学校的运行状况;李嘉郁的《谈谈北美地区新型中文学校的社会功能》(《八桂侨刊》,2001,(04))则对北美中文学校的社会功能进行了论述,并对拓展这一功能提出了建议。为更清楚地探讨美国华文教育的相关问题,有必要对其历史进行回顾。

一、美国华文教育历史回顾

十九世纪中期,大批华人以劳工的身份来到美国从事苦力劳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华文教育开始在华人聚居的城市慢慢地发展起来。最初华文教育承袭清朝教育模式,主要以私塾形式存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排华法案通过后,加州政府在华人家长们的强烈抗议下同意为华人设立隔离学校,于1885年在美国旧金山开办一所华人小学。1888年在美华人社团开办了金山学堂,后更名为大清书院。清政府的推动使美国华教有了很大发展。1911年的辛亥革命及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唤醒了海外华人的民族主义思想,激发了海外华人兴办新式中文学校的热潮,美国华文教育迅速发展。[1]二战后,美国华人移民数量增加,二十世纪有两次较大的移民潮,为七十年代中国台湾人移居美国的移民高潮和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人员移居美国的移民高潮,引发美国华文教育的中兴。[2]

肖炜蘅的《当代美国华文教育浅析》(《八桂侨史》,1999,(03))把美国华教分为早期私塾教育、新式华侨教育和当代华文教育三个阶段。进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主客观环境的改变,美国中文教育开始对自身的定位、方向、形式和宗旨作出调整,标志着美国当代华文教育的出现。而丁霞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华文教育及展望》(《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01))里说道,美国华教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文学校的数量和学生人数都有很大增长,并预测进入二十一世纪,华文教育将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在融入美国主流教育体系的同时趋于当地化。据《全美中文学校协会2000―2002协会工作报告》(郑良根执笔)统计:社区中文教育成为美国社会中文教育的最大阵地,远远超过主流教育系统里学中文的总人数。

二、正视美国“汉语热”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中国的文化、市场对当今世界各国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汉语也正在世界各国走俏,出现了“汉语热”现象。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表现出关注。

袁慧芳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中文热”述评》(《八桂侨刊》,2001,(02))介绍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华文教育的发展情况,分析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给美国华人社会及主流社会带来的影响,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李晓佳在《中文热劲吹美国大陆》(《二十一世纪》,2005,(11))中称,中文在美国已经成为继英文和西班牙文之后的第三大语言;席春的《美国汉语热持续升温》(《国际人才交流》,2006,(01))根据美国亚洲协会调查,发现在美国从幼儿园到中学、大学,学生中学习汉语的兴趣不断增长,分析了美国汉语热的源头;廖小健的《“汉语热”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影响》(《比较教育研究》,2008,(01))一文主要探讨全球“汉语热”对海外华文教育、华文传媒以及对华侨、华人与当地民族关系的积极影响,认为“汉语热”实际表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部分学者也看到了“汉语热”现象背后所存在的问题,冷静地进行了客观思考,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夏可的《冷静面对全球“中文热”》(《社会观察》,2006,(04))指出,当今“中文热”本质上是现实利益的驱动,可以提供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机会,但毕竟还不是中国优越性的证明;傅眉在《理智面对“汉语热”》(《出版参考》,2008年6月上旬刊)一文中,从出版机构的角度,针对汉语教材问题进行了相关分析,提出了增强汉语教材竞争力,扩大市场的要求;周国祥在《关于“汉语热”的冷思考》(《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里认为,与世界掀起的“汉语热”相比,汉语在国内引不起足够的重视,汉语在全球化条件下仍处于弱势;尹海良的《关于世界汉语热的几点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09,(02))指出,在汉语热微观背景下,我国在师资、教材、对外汉语教学基地、教学管理等方面急需加强,从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等方面进行汉语热宏观背景下的冷思考;康健《全球“汉语热”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新思考》(《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则侧重于论述在全球“汉语热”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应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加大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坚持实施“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与时俱进地编写更好的教材,充分利用各种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这些论述都从另一个角度对“汉语热”的过于乐观估计进行了理智分析,对国际华语教育的长远发展有积极作用。

另外,蔡振翔的《从华文教育到华语教育》(《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2))提出华文教育的内容、形式和作用实际上都发生了相当深刻的变化,华人的华文教育正在与非华人的华语教育混合成为一体,这已经成为当下华文教育不可避免的趋势,而美国的华文教育,自然也与华语教育分不开,二者相互影响,对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提供了借鉴。

三、中美两国语言教学的差异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中美两国都有着包括汉语教学在内的二语习得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不少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并在对比中不断借鉴与改进,对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及美国的华文教育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王晓钧的《美国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世界汉语教学》,2004,(10)以美国两所州立大学的中文教学项目为例,介绍和分析了美国大学中文教学的现状,并从汉语特点、汉语拼写与书写系统、课程设置和学生语言文化背景等方面剖析中文教学在海外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措施;柯传仁和沈禾玲在《回顾与展望:美国汉语教学理论研究述评》(《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03))中对近二十年来美国中文教育界学者们所作的中文教学的研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和评价,指出今后的研究在内容上应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在研究方法上应注重严密性和精确性,在研究策略上应强调课题间的内在联系及向跨区域合作方面发展;雷莉、雷华在《中美两国对外语言教学的比较与思考》里从方针、政策、组织机构、教学环境、考试评估、奖学金制度等方面对中、美两国对外语言教学进行了比较、分析,剖析了美国对外语言教学的成功经验,指出了中国对外汉语教学还不完善的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胡明勇、雷卿在《中美语言政策和规划对比》(《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中,就中美两个大国的语言政策和规划的基本理论作对比,从民族语言、外语和双语教育几个方面入手,对我国的语言政策和规划,特别是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王文新在《中美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之异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12)中依据自己在国内就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班,以及在美国攻读同专业硕士学位的亲身经历,比较了两种教育制度下的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式,描述了二者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异同,直接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高度上提出了相关问题与启示。

总之,中美两国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充分了解美国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不仅是海外华文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华文教育和华语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而且有利于我们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推动汉语,以及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参考文献:

汉语热论文第3篇

关键词:汉语热;背景;汉语教学;冷静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持续的“英语热”。如果说这种持续了二十多年的英语热表明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坚定愿望,那么,最近几年来兴起的世界性汉语热则体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开始显示对于世界的日益深入的影响力。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是当前海外“汉语热”现象产生的大环境。

(一)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世界提供商业机会与就业的机会。下表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五类动机及相关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数外国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为了求职与就业,或更多的商业机会。

(二)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为海外华人带来民族自豪感。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强化。

例如,在马来西亚,华人关于“是华人就得学汉语”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也是大多数华人华侨让子女学习汉语的文化心理动因或精神动力。而华人华侨子女占海外汉语学习者的很大比例。两岸关系研究员、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教授杨建民曾呼吁华裔社群负起文化责任,协助华裔子弟建立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认知,进而超越自己的文化认同,做个世界的公民,扮演最好的“公共外交”文化大使。

(三)中国经济的成功发展使世界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汉语热”也是“经济外交”延伸而成的“国民外交”。

中国从1978年到2005年,经济保持了年均9.6%的持续高速增长,而且中国经济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可持续高速发展的前景仍然被世界普遍认同;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各项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体现了中国无穷的潜力与生机。因此,学习汉语对于许多人来说,中国不仅意味着现在的机会,也意味着未来的机会。法国总统希拉克说过,法国人未来选择学习汉语是一种极佳的选择。一些国家把汉语列入国民教育体系,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二、随着“汉语热”的升温,许多国家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任重道远。

据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披露,全球汉语教师缺口将超过400万。目前,海外学习汉语的国家有30多个,汉语学习者至少有3000万,2500所大学和上万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对外汉语教师的缺口为100万。因此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与对外汉语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格外重视。

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要“大力加强对外汉语工作”。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国作为汉语的故乡,要责无旁贷地承担完成对外汉语教学这项宏伟工程的任务。

(一)快速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根据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迅猛发展的势头,现在的汉语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预计到2010年至少需要50万名汉语教师。因此,积极快速培训一大批高质量的汉语教师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它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质量。

(二)、健全对外汉语教学的体制。健全对外汉语教学体制,指健全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大纲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方法、测试与评估等。

(三)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包括研究服务于第二语言教学的现代汉语本体的研究、教学理论的研究,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及习得认知的心理研究,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

三、针对当前全球“汉语热”的现象,我们应进行冷静的分析。

第一,从目前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各级学校看来,“汉语热”需辩证地加以认识。

(一)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汉语仍属于“非普遍教授语言”。除了日本、韩国以外,在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目前还谈不上“汉语热”,学习汉语的人数虽然增长很快,但绝对数字根本无法与学习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的人数相比。

(二)现代汉语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汉语教学仍附属于汉学,未能成为独立学科。长期以来,在欧洲各国有着重汉学、轻汉语教学的倾向。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汉语教学才逐渐得到重视。欧洲新一代汉学家致力于推广现代汉语教学。但很多欧美高校轻语言重文学、轻技能重知识的状况仍十分严重。“汉语教学法这一专门学科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也没有能在汉学范围里建立自己独立的体系。”(白乐桑:1993,《法国汉语教学史浅论》)

(三)中文的专业教育、学历教育有所发展,汉语教学出现向中小学发展的趋势。但总的看来学生学习汉语的起点仍比较低,多数地区尚不能培养高级汉语人才。总体看来,目前世界各国的汉语教学一般起点不高,很多大学生学习汉语都是从零开始,而与英语、法语等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情况不同,英、法等第二语言,在中学阶段已具备较坚实的基础知识。大部分学习者仍把汉语作为选修科目,周课时很少,一般1至2学时。

第二,针对占有七成以掌握工具为学习汉语动机的学习者而言,当今“汉语热”本质上是“现实利益驱动”。它可以提供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机会,但毕竟还不是中国优越性的证明。因此,我们切不可沾沾自喜,而应把这一现象当做机会鞭策自己。要真正实现汉语的国际化,只依靠历史文化还是缺少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全球20亿人学习英语的“英语热”原因,乃是它为近代文明所带来的强大的生产力。因此,我们也应该在扩大中国文化的“软影响”方面积极开拓创新。只有中国文化“软影响”的格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根本的改变,汉语热才意味着汉语真正赢得了充分的国际地位,从而具有绵绵不绝的生命力和对国家利益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2006年5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汉语热论文第4篇

关键词:汉语热;背景;汉语教学;冷静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持续的“英语热”。如果说这种持续了二十多年的英语热表明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坚定愿望,那么,最近几年来兴起的世界性汉语热则体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开始显示对于世界的日益深入的影响力。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是当前海外“汉语热”现象产生的大环境。

(一)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世界提供商业机会与就业的机会。下表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五类动机及相关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数外国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为了求职与就业,或更多的商业机会。

(二)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为海外华人带来民族自豪感。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强化。

例如,在马来西亚,华人关于“是华人就得学汉语”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也是大多数华人华侨让子女学习汉语的文化心理动因或精神动力。而华人华侨子女占海外汉语学习者的很大比例。两岸关系研究员、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教授杨建民曾呼吁华裔社群负起文化责任,协助华裔子弟建立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认知,进而超越自己的文化认同,做个世界的公民,扮演最好的“公共外交”文化大使。

(三)中国经济的成功发展使世界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汉语热”也是“经济外交”延伸而成的“国民外交”。Www.133229.coM

中国从1978年到2005年,经济保持了年均9.6%的持续高速增长,而且中国经济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可持续高速发展的前景仍然被世界普遍认同;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各项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体现了中国无穷的潜力与生机。因此,学习汉语对于许多人来说,中国不仅意味着现在的机会,也意味着未来的机会。法国总统希拉克说过,法国人未来选择学习汉语是一种极佳的选择。一些国家把汉语列入国民教育体系,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二、随着“汉语热”的升温,许多国家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任重道远。

据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披露,全球汉语教师缺口将超过400万。目前,海外学习汉语的国家有30多个,汉语学习者至少有3000万,2500所大学和上万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对外汉语教师的缺口为100万。因此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与对外汉语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格外重视。

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要“大力加强对外汉语工作”。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国作为汉语的故乡,要责无旁贷地承担完成对外汉语教学这项宏伟工程的任务。

(一)快速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根据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迅猛发展的势头,现在的汉语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预计到2010年至少需要50万名汉语教师。因此,积极快速培训一大批高质量的汉语教师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它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质量。

(二)、健全对外汉语教学的体制。健全对外汉语教学体制,指健全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大纲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方法、测试与评估等。

(三)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包括研究服务于第二语言教学的现代汉语本体的研究、教学理论的研究,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及习得认知的心理研究,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

三、针对当前全球“汉语热”的现象,我们应进行冷静的分析。

第一,从目前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各级学校看来,“汉语热”需辩证地加以认识。

(一)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汉语仍属于“非普遍教授语言”。除了日本、韩国以外,在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目前还谈不上“汉语热”,学习汉语的人数虽然增长很快,但绝对数字根本无法与学习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的人数相比。

(二)现代汉语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汉语教学仍附属于汉学,未能成为独立学科。长期以来,在欧洲各国有着重汉学、轻汉语教学的倾向。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汉语教学才逐渐得到重视。欧洲新一代汉学家致力于推广现代汉语教学。但很多欧美高校轻语言重文学、轻技能重知识的状况仍十分严重。“汉语教学法这一专门学科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也没有能在汉学范围里建立自己独立的体系。”(白乐桑:1993,《法国汉语教学史浅论》)

(三)中文的专业教育、学历教育有所发展,汉语教学出现向中小学发展的趋势。但总的看来学生学习汉语的起点仍比较低,多数地区尚不能培养高级汉语人才。总体看来,目前世界各国的汉语教学一般起点不高,很多大学生学习汉语都是从零开始,而与英语、法语等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情况不同,英、法等第二语言,在中学阶段已具备较坚实的基础知识。大部分学习者仍把汉语作为选修科目,周课时很少,一般1至2学时。

第二,针对占有七成以掌握工具为学习汉语动机的学习者而言,当今“汉语热”本质上是“现实利益驱动”。它可以提供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机会,但毕竟还不是中国优越性的证明。因此,我们切不可沾沾自喜,而应把这一现象当做机会鞭策自己。要真正实现汉语的国际化,只依靠历史文化还是缺少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全球20亿人学习英语的“英语热”原因,乃是它为近代文明所带来的强大的生产力。因此,我们也应该在扩大中国文化的“软影响”方面积极开拓创新。只有中国文化“软影响”的格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根本的改变,汉语热才意味着汉语真正赢得了充分的国际地位,从而具有绵绵不绝的生命力和对国家利益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2006年5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汉语热论文第5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推广;瓶颈;对策;综述;展望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083-2

一、汉语国际推广战略性问题研究述评

(一)汉语国际推广的政策策略研究综述

学者许琳提出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要实现的六大转变和重点问题:师资,孔子学院和教材建设,以及教材编写及汉语考试等问题。该文在宏观上对汉语国际推广政策策略的把握,为后来汉语国际推广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之后几年的汉语国际推广研究尤其是瓶颈和对策研究,基本都是围绕以上重点和核心问题展开的。之后几年,各大主流媒体都加大了有关汉语国际化和汉语国际推广政策的大力宣传,但国家对“汉语热”和汉语国际推广宣传的高调和不遗余力,也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

金立鑫指出,“汉语国际推广是一项极具战略意义的工作”,但对国家在各个方面的高调宣传提出了一定质疑,建议在宣传策略上要低调;并指出汉语国际推广的效率依赖于汉语自身学科的研究,包括教学法理论和汉语本体的研究。全球的“汉语热”唤起了很多中国人的自豪感,但也唤起了一部分学者对这一现象的清醒认识。郑定欧认为,“汉语热”仅仅是一种“趋向性的表述”,而全球语言市场的现实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汉语热”能否持续下去,汉语国际推广能否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取决于“说汉语、写中文的人能否在国际商业市场上拥有不可替代的话语权。”

就目前的形势看来,虽然汉语国际推广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汉语在国际语言市场的地位并不容乐观。有观点认为,如今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激增,跟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大量的海外移民有关。如今这批移民的子弟都到了学习语言的年龄,不管是出于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因为汉语作为外语对于华裔子弟更容易混得学分,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激增是有深层的社会原因的,必须对“汉语热”保持清醒的头脑。英语能够在中国推广到现在这个水平,中国孩子的英语教育已经提前到了胎教,很多两三岁的幼儿已经每天学习英语。中国“英语热”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考察中国“英语热”的动因,也可以看出汉语的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汉语国际推广的经济属性研究综述

20世纪7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语言是一种资源,邱质朴最早指出汉语是一种资源,并将汉语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相联系。而后很长时间,汉语的资源属性并未得到应有重视,直到汉语国际推广政策的全面实施,语言尤其是汉语的资源属性和经济价值才得到了经济学界和汉语学界的一定关注。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语言经济学为汉语的政策性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有学者还提出在目前以孔子学院为汉语推广基地的模式中,可以考虑进行对其他国家语言的搜集整理工作。近两年国内对汉语国际推广经济视角的研究已经逐步展开,为汉语国际推广打开了新的思路,未来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宁继鸣、谢志平、王海兰分析了汉语国际推广对降低国际贸易中机会主义倾向的作用,从交易成本视角提出了汉语国际推广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

总之,汉语的资源属性和经济价值,为研究汉语国际推广提供了新视角。应该提倡跨学科的理论交叉和探讨,积极借鉴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正确认识汉语的资源属性和汉语国际推广的经济价值,从而合理地开发利用汉语资源,规范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培训和语言测试,使汉语国际推广得以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汉语国际推广的文化问题研究述评

任何一种语言的推广,其意义都不仅局限于语言,更是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在汉语国际推广之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时期,文化课程的开设、文化因素的教学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一直是研究热点;而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更使研究者关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性,以及传播内容、方式、途径和跨文化传播的困难等问题。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汉语国际推广中文化问题的全局性研究

朱瑞平强调汉语国际推广更是文化问题,同时提出必须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去传播,以及如何传播。陈永莉将汉语国际推广的文化问题定位到战略的高度。张幼冬提出了目前文化传播的新形势以及要改进的传播方法和途径。

(二)汉语国际推广面临的文化困境研究

戴昭铭不仅提出了全球汉语时代的文化问题,更关注了中国内地和中国台湾不同的汉语现行规范的分歧。全球汉语时代的汉语推广要求我们必须抛弃成见,坚持“中国立场,华夏本位,全球视野”。这一问题和理念的提出,值得更多的研究者深入探讨。亓华突破了汉语教学中业已形成的、存在偏差的文化观念,具体探讨了汉语国际推广中需要进行的文化观念的三个转型。

(三)汉语国际推广和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

“地域性”概念比较宽泛,是汉语国际推广中潜在的重要命题。李春雨、陈婕将具体的北京地域文化和汉语国际推广紧密联系,探讨了北京文化在汉语推广中的特殊地位和使命。沈荭、袁继峰不仅对“地域性”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而且突破了“地域性”的地理和经济交流等属性,重点强调了教学形式和教材建设等问题上“地域性”的新思路和可能性。有关地域文化和汉语国际推广的问题,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四)有关中国文化传播的实证性研究

虽然汉语国际推广是一个文化问题,但在实际的汉语推广中,中国文化在不同国家的传播效果是不同的。有研究者做过相应调查,发现物质文化,比如中国菜、茶叶、长城等为代表的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最有效;而精神文化,比如儒家文化在欧美就没有在日韩和东南亚更容易被接受;并且分析了造成这种传播差异的原因[18]。价值观属于精神文化的层面,因此汉语国际推广中文化的传播不能一厢情愿,还需要谨慎慢行,同时不同文化的互动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50多年前,美国跨文化传播的奠基人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就提到,文化隐藏的现象远远超过文化揭示的现象,真正的难题不是理解他国的文化,而是理解自己的文化。反观中国文化自身的研究,还有很多未竟的领域。

三、汉语国际推广的“三教”问题研究述评

“三教”问题具体指教师、教材(教学资源)和教法问题,这三个问题之前就已经得到重视;但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对汉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汉语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法的改革又提出了新挑战。林东华从制约语言传播的因素,提出了汉语国际推广的评价标准,虽未提到“三教”之名,但却认为汉语国际推广不能只关注语言本身的研究,还要从语言传承的整体因素以及语言在不同民族的教学策略上进行探索,基本涉及到了师资、教材(教学资源)、教学策略等多方面问题。崔喜亮首先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分析了“三教”问题提出的背景和现状,然后从多元背景尤其是汉语国际传播背景探讨了汉语教学,最后是“三教”问题中的矛盾和对策。崔先生认为教师是“三教”问题的核心,而多角度、多层次的汉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三教”问题的基础。

在目前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下,“三教”中哪个方面是重点和核心,研究者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三教”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已经成为共识。许琳指出“师资、教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汉语国际推广的瓶颈。”之后出现了较多关注师资培训的研究。张和声指出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对师资培训提出了更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要求。李凌艳结合美国中小学汉语教师的现状,分析了海外汉语教师师资短缺的原因,并对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海外汉语教师的师资培训模式提出了合理建议。王学松指出了要加强课堂教学和师资培训。

海外汉语教材的研究和编写引起了较多研究者的关注。吕俞辉认为海外的汉语教材要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叶子从教材出版的角度提出了教材建设要创新机制体制,走产业化的思路。李晓琪提出了教材编写要研究的16个问题,涉及了教材编写的理论研究、原则探讨、国别差异和评估、外在形式等五个方面。赵金铭提出了汉语教材要根据海外教学环境的不同,逐步实现教材的区域化、类型化、多样化、多元化、本土化、个性化。

近几年不少学位论文开始关注海外汉语教材的分析与比较;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下的汉语教材编写和出版工作研究也取得了较大成效。师资和教材作为外显的瓶颈得到了充分的关注,而隐性的软瓶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软瓶颈”是汉语的复杂性还是解释汉语规律的模糊性?是教学体系的不完整还是学科定位的不健全?郑定欧认为汉语国际推广必须以汉语教学为重点。李晓琪、章欣讨论了汉语推广的新形势下汉语语法教学的地位、特点和方法等。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师资和教材的研究较多,但对师资培训的评估研究较少,个性化、本土化的教材还有待补充;而且教学语法体系、教学方法和语言标准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今后对“三教”问题的研究也要进一步深化、细化。

【参考文献】

[1]金立鑫.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国家政策和学科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4).

汉语热论文第6篇

关键词: 汉语 傣语 差比句 否定形式 意义

前人对汉语差比句否定式的研究多集中在各种句式及否定项的分析上,这里主要研究汉语两种差比否定式“不比”、“不如”与傣语差比句否定式相对应的情况,本文所使用的傣语材料都是来自金平方言中“白傣”一支的语言,①下文简称傣语。汉语和傣语都属于汉藏语系,差比语序都符合SVO语言共性,差比句有两种否定形式:X+b?觍u55(不)+Z+M+Y即汉语中的“不比”句,X+b?觍u55(不)+Z+k?蘅52+Y对应汉语中的“不如”句,(X、Y分别表示比较的主客体,M表示差比标记,Z为结论项)。

傣语差比句固有的一种语序为;X+Z+M+Y(其中X表示比较主体,Z表示比较属性,M表示比较标记,Y表示比较客体)其相应的否定式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含有差比标记的否定式,一种为不含差比标记的否定式,即X+b?觍u55(不)+Z+M+Y与X+b?觍u55(不)+Z+k?蘅52+Y。第一类否定式是在肯定的形式上加否定词b?觍u55(不),具有等比和差比两重蕴含义,从结构上看属于单纯否定;第二类否定式的语义具有单一性,却表示负差比义,从结构上看属于变异否定。②傣语差比句否定式这种分类与汉语类似。

一、差比句形式层面的否定

肯定句和否定句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有无否定词,含有一个否定词的否定句一般只和一个肯定句相对应,如,“是—不是”。但差比句的肯定式可能对应于两种不同的否定句,其中一种是在肯定式上直接加否定词,另一种则使用不同表示比较义的词和句法结构。含有差比标记的单纯否定式X+b?觍u55(不)+AP+M+Y;

1.汉语:你不比我高。

傣语:m?扪?耷43b?觍u55so?耷33s?藓u33ku33.

你?摇?摇 不 高 比 我

另一种为变异否定式b?觍u55(不)+AP+k?蘅52(如同/像)+Y,不含差比标记。

2.汉语:我不如你聪明。

傣语:ku33b?觍u55l?觍k55k?蘅52m?觍n43.

我?摇?摇不?摇?摇聪明?摇?摇像?摇?摇你

从有无差比标记的方面看,汉语中的典型差比标记“比”在例1中不可省去,同理,傣语差比标记s?藓u33也不可省去。汉语中如果表示一种负差比义时,就可不用标记,傣语亦如是。但与汉语不同的是,既然存在标记的有无,那么在傣语中,差比标记也有省略的情况,据笔者调查发现,金平傣语差比标记只有在结论项带有数量结构或结论项为非度量形容词时才可以省略,如:

3.m?觍n43ma25ku33s?蘅?耷33pi33

他?摇?摇大?摇?摇我?摇?摇两?摇?摇年

他比我大两岁。

例3中的结论项ma25“大”带有s?蘅?耷33pi33“两年”这样的差量值,例2中的结论项l?觍k55“聪明”是一个表示性质的非度量形容词,在这两种情况下,可以省去差比标记。因此,一般情况下,如果金平傣语差比句否定式的结论项为可以衡量的形容词时,差比标记则可省去。所谓度量形容词,按照陆俭明先生的观点,是指能用来说明大小、多少、高度、长度等量度的形容词,大都是成对的,即大小、多少、长短、高低、厚薄等。

从结论项形容词的量级方面看,这两种否定式又有相同之处,即都可以受程度副词“不”否定。石毓智根据形容词的量能否加程度词的方法将形容词分为定量和非定量两种,非定量形容词可以受程度词“不”或“没”的否定③,如ma25“大”、“l?觍k55“聪明”、di33“好”、kh?觍n31“漂亮”、lai33“多”、kva?耷25“宽”等非定量形容词,都可以进入傣语差比句的两种否定式中,并受b?觍u55“不”的否定。汉语差比否定式中似乎对进入结论项的形容词没有性质制约。

从逻辑形式方面看,汉语否定句的否定词一般都直接加在句子谓语前,可以看成是对结论项的否定,属于一种狭域否定,但在汉语差比句的否定式中“不”或“没”不仅仅是直接加在肯定式上,其否定辖域为整个句子,是一种广域否定。④傣语中,m?耷43b?觍u55so?耷33s?藓u33ku33“你不高比我”逻辑上的肯定式为m?扪?耷43so?耷33s?藓u33ku33“你高比我”,其中否定词b?觍u55直接加在句子的谓语so?耷33上,构成对结论项的否定,因此,傣语差比句的否定式属于一种狭域否定,这一点与汉语正好相反。这是由于傣语差比句语序较汉语来说,更符合典型SVO语言共性要求。

二、差比句意义层面的否定

汉语差比句的否定式,从结构形式上看是直接在相应的肯定式上加否定词,呈现相对称的形式,但在意义上却出现与肯定式不对称的一面,石毓智认为肯定式和否定式之间存在语义的不对称,即语义变异。在差比句中主要体现为对比较客体的否定而引起不同语义的跨越。现根据差比句的两种否定式分别进行分析。

4.汉语:今天没有昨天热。

傣语:m?扪31ni33b?觍u55h?蘅n31s?藓u33m?扪31?耷a43.

今天?摇?摇 不?摇 热?摇?摇?摇比?摇?摇?摇昨天

5.汉语:今天和昨天一样热。

傣语:m?扪31ni33k?觍p55m?扪31?耷a43h?蘅n31k?蘅52k?觍n33.

今天?摇?摇?摇?摇?摇?摇和?摇?摇?摇?摇昨天?摇?摇?摇?摇?摇?摇热?摇?摇?摇?摇?摇?摇一样

6.汉语:今天比昨天冷。

傣语:m?扪31ni33nau55s?藓u33m?扪31?耷a43.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今天?摇?摇?摇?摇?摇?摇冷?摇?摇?摇?摇?摇比?摇?摇昨天

汉语中“比昨天热”具有差比性,例4的“不比昨天热”具有两层含义分别指例5的“和昨天一样热”与例6的“比昨天冷”,事实上涵盖了等比和差比两种比较。例4的“今天不比昨天热”可能出现的预设有两种,说话者认为今天的气温要比昨天低;说话者心里感觉今天和昨天气温差不多,都有点热。如果是第一种可能,则例4只是否定了“今天热”这种可能,明确了“今天冷,昨天热”这一事实,于是就出现了诸如例6的表差比义的句子;如果是第二种可能,则例4只是否定了预设中说话者的心理,于是就出现例5表示等比义的句子。

在傣语否定格式蕴含的两种语义中,听话者一般倾向于理解具有负差比义的那一层语义,仍以“今天不比昨天热”为例,即首先让听话者感受到的是“昨天更热”或者是“今天和昨天一样热”,在语气上显得更加委婉,只是“今天和昨天一样热”的语义强度要弱些。这种情形和汉语差比句否定式不同,这是因为在“X不比YZ”的表达式中Z所承担的常常是“高、大、长、热”等积极性的褒义词语,而如果是“低、小、短、冷”等消极性的贬义词,则常用其肯定式。这里提到另外一个否定副词“没有”,傣语中的否定词b?觍u55既可以表示“不”又可以表示“没有”,但与汉语不同的是,当b?觍u55表示“没有”、“不如”、“不及”义时,此时的差比句否定式为例2的情形,省去差比标记,增加了一个k?蘅52,表示“如同,像”的意思,正如例5的h?蘅n31k?蘅52ka25“一样热”。在傣语中b?觍u55…k?蘅52成为一种表示比较义的固定格式,以ku33b?觍u55l?觍k55k?蘅52m?觍n43“我不如你聪明”为例,这句仍然是差比性的,只是从正差比变成了负差比。而能进入这一格式的形容词大多为表示高标准的形容词,即按照人们的正常心理,人们在争取努力时,只能希望由低向高发展,而不会争取由高向低发展,因此,一些低标准的形容词是不可以进入这一个格式的。如:“你跑得比我慢”其否定式不能说成“你跑得没有我慢”。

7.汉语:他没你高/他不像你一样高。

傣语:m?觍n43b?觍u55su?耷33k?蘅52m?扪?耷43.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他?摇?摇?摇?摇?摇不?摇?摇?摇高?摇?摇?摇?摇像?摇?摇你

此时的差比句不仅表示负差比义,从语义上看,还具有等比义,可以看成是等比句的否定式,同时又具有极比义,如:

8.汉语:没有比你高的人了(言外之意就是你最高了)。

傣语:b?觍u55mi33ph?觍?扪52su?耷33m?扪?耷43k?蘅52.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不?摇?摇?摇?摇有?摇?摇谁?摇?摇?摇?摇?摇?摇?摇高?摇?摇?摇?摇?摇你?摇?摇一样

可见,差比句肯定否定的极性转换,往往带来不同语义的跨越。再看含有“没有”的否定式,这一类否定式与傣语含有比较标记s?藓u33的不同是,“没有”式构成意义上对称否定,形式上不对称,而s?藓u33式构成的是意义上不对称否定,形式上对称。如:

9.汉语:他的书没你多。

傣语:s?觍n33m?觍n43b?觍u55l?觍i33k?蘅52m?扪?耷43.

书?摇?摇他?摇?摇没?摇?摇多?摇?摇像?摇?摇你

他的书的数量达不到你的书的数量那么多,从语义上否定了“他书多你书少”,构成“他的书比你多”的语义上相对意义的否定。此时,比较结论项前不能再有程度副词“很、再、非常、更”等,同时,比较结论项之后也不能再有表示差量值的成分,如“一点儿、多了、远”等,这是因为,在诸如例9的“没有”句式中,b?觍u55只表示程度有差别,而不表示差多少,b?觍u55本身已经否定有无,而补语“多了、远”等表示的程度要高于一般,既然已经表“无”了,就无需再比较程度了。可见,在汉语中,如果差比句已经有了表示否定的词,那么就不可以再出现表示程度的限制词,但在傣语差比句否定式中,可以在结论项之后加补语表示程度,傣语的表达如下:

10.汉语:他比你高不了多少。

傣语:m?觍n43b?觍u55su?耷33s?藓u33m?扪?耷43k?蘅52l?觍m33.

他?摇?摇不?摇?摇高?摇?摇比?摇?摇你?摇?摇多少

上文提到程度补语,在汉语里将述程式(含程度补语的述补结构)分为两种,一种为表示比较义的述程式,一种为不含比较义的述程式(马庆株1992)。其中表示比较的述程式有带“得”和不带“得”两种格式,如“高多了”“高得多”。不含比较义的述程式只有一种表达式,带“得”或不带“得”。⑤表示比较的述程式可以受“比”字的介宾结构的修饰,也就是说可以进入差比句的肯定式,如:你比他成绩差远了,但是用在否定式中则为:*你没有他成绩差远了,金平傣语与汉语类似,

11.汉语:他比过去漂亮多了

傣语:m?觍n43pi52ts?藜43n?觍i43kh?觍n31l?觍i33.

他?摇?摇比?摇?摇以前?摇?摇好看?摇?摇多

*12.汉语:他没以前漂亮多了。

傣语:m?觍n43b?觍u55pi52ts?藜43n?觍i43kh?觍n31l?觍i33.

他?摇?摇没?摇?摇比?摇?摇以前?摇?摇好看?摇?摇多

可见,表示比较义的述程式结构一般不能进入差比句的否定式中,既然是一般那就表示存在特例,在汉语中,表比较义的述程式可以进入表示假设的差比句否定式中,如:“要是我不如他高,可能就会选不上了”,但在傣语中则没有这种说法,表比较义的述程式结构不能进入差比句的否定式中。

形式和意义之间往往不是一一的对应关系,而是一种不对当的关系,赵元任先生称之为“扭曲关系”,差比句肯定和否定也可看成是一种形义的扭曲关系。傣语中不含标记的否定式构成意义上对称否定,形式上的不对称,而含有标记的否定式则构成形式上的对称否定,意义上的不对称,汉语则与之相反。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看,汉语和傣语虽然都属于SVO语言,但由于汉语是SVO语言中的特例,因此在差比句否定式方面会呈现出与典型SVO语言的不同之处,如差比否定词并非直接附加在谓语上,表示一种广域否定;否定格式中多含有两层语义等情形。

注释:

①刀洁.金平傣语概况[J].民族语文,2005.

②这里所谓的单纯否定和变异否定的说法,采用刘丹青《差比句的调查框架和研究思路》里的用法.

③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4,(1).

④张和友.差比句否定形式的语义特征及其语用解释[J].汉语学习,2002,10(5).

⑤马庆株.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0,(1).

参考文献:

[1]马庆株.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0,(1).

[2]刀洁.金平傣语概况[J].民族语文,2005,(2)

[3]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9,(1).

[4]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4,(1).

汉语热论文第7篇

关键词:中式英语热词 语言接触 借用 语码混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195-02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不断演进,各国接触日益频繁。不同国家相互交往的结果之一,便是语言上的接触及相互影响。较典型的例子便是“no zuo no die ”等这一系列汉英语法词汇混用的词语。不论在网络,还是现实生活中,它们已被大家所熟知,运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并辐射到其他词语。一些这类中式英语已进入美国俚语词典,得到了广泛关注。

但因此类现象最近才出现,对其语法、语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据目前能查到的资料,多是对一些流行语、网络热词的研究,对此方面,学术论文较多,专著中较权威的有徐朝晖《当代流行语研究》[1],但对象多是汉语流行语,而对中式英语热词的研究还较少见。对“no zuo no die” 的研究,语法方面仅有姚晶的《从“no zuo no die” 看“不X不X”构式》[2]。故本文便从这一语言现象为对象,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入手,在宏观方面对其做一个细致的探讨。

一、从中式英语热词的来源看语言接触的影响

英汉语的接触由来已久,从汉语吸收大量英语借词,如巴士(bus)、因特网(internet)、汉堡包(hamburg),到汉语构词词缀的仿用“-化(ization)”,如城市化(urbanization)、全球化(globalization)、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再到英语词首字母的借用,如CD(compact disk光盘)、DVD(digital video disk 数字化视频光盘)、CPI(consumer price index消费物价指数)、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执行官)、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等,可以看出英语对汉语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而汉语对英语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传入西方,英语中便增添了silk、china、tea三个词。随着汉语和汉文化的广泛传播,具有中国代表性的事物,如麻将(mahjong)、茅台(maotai)、豆腐(tofu)等词也进入了英语词汇系统。

以上的语言接触的结果多是词汇方面,但随着语言接触越来越频繁,双方影响借用开始从词汇单方面的借用,到语法的借用,再到汉英语在词汇、语法方面的混用。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no zuo no die”这类,其他如:

①Good good study ,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②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

③You can you up (你能你上)

④No can no bb(不能别叨叨)

⑤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

⑥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见)

⑦geilivalbe(给力)

⑧ungeilivable(不给力)

⑨geilivement(给力点)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语言现象,是语言接触的结果。从自造英语单词,如“china、tea”一类,到将中文转换为英文的汉语语法式拼接,如①―⑥,再到中文拼音直接进入英文,如⑦,进而继续借用英语语法衍生出更多的词语,如⑧、⑨,英汉语相互借用的深度和广度开始多维发展。

①―⑥都是借用英文中意义相对的词语,根据汉语语法,按照本来的汉语语序构成句子。⑦是将中文拼音直接加入到英文词汇中,再借用英文中“-able”所表示的能力意,将“geili”转化为一个表能力的英文形容词。⑧、⑨是在⑦的基础上,再借用英文中“un-”、“-ment”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赋之于“geili”否定和名词意。

在语言的纵向发展中,它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任何一种语言,都必然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横向地向别的语言借用一些它本来没有,而社会生活的发展要求它非有不可的词汇,于是就产生了诸如以上语言现象的词句。

二、中式英语热词产生的原因

1.语言内部因素

中式英语热词的产生,溯其根源,在于两种语言内部因素的作用。以“geilivable”为例,汉语中,“给力”为形容词,意为厉害、给劲、很好等。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一个与“给力”完全契合的词,在翻译过程中,便直接将“给力”拼音化,再加上形容词词缀“-able”,将汉语中的“给力”翻译成带有汉语拼音的英语形容词。“no zuo no die”中的“zuo”也是如此。汉语中,“作”为动词,意为无理取闹、无端生事,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来直接翻译,便将“作”的拼音引入句子进行表达。

另外,语言接触必然产生语言的正负迁移。所谓正迁移,是母语对第二语言的积极作用,反之则为负迁移。中式英语热词的出现便是语言负迁移的结果,集中体现在词、短语的逻辑表述方式上。以“你能你上”为例,若翻译成正规的英语,则为“If you can,you do it”,但却翻译成了“You can you up”。这里便是汉语语序对英语的负迁移作用:直接将汉语语序迁移到英语中。并且“up”在英语中为副词,在汉语中可为副词,也可为动词。按英语语法规则,它并不能直接跟在人称代词“you”之后,而这里却只采纳了“up”的意义,忽略了其语法限制,将其看成一个动词,表达“上”的意思。在“不能别叨叨”中,若翻译成正规英语,应该为“If you can’t do it, you should shut up”,但实际上却翻译成了“no can no bb”。按语法规则,“can”作为助动词,应该用“not”否定,副词“no”表达否定的含义时,被其修饰的词语通常为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级,而这里直接用了“can”。这也是汉语语序及词性对英语的负迁移作用。

2.中式英语热词自身语言活力

一种事物若想有所发展,其本身也应该是可以被发展传承的东西。语言也是如此。中式英语热词之所以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使用,还在于它自身的可用性和活力性,其本身具有的幽默诙谐色彩及表达传播的便捷性,赋予其充足的活力,能在这个多元的社会,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色彩得到人们的肯定与使用。

3.社会文化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类中式英语热词的出现必然有其社会文化因素的推动。第一,便是由于中国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英汉语相互借鉴影响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国力的增强也加大了汉语的影响力。第二,与英语国家的密切友好交往,语言上相互接触,文化上相互借鉴融合,为此类语言现象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多元的大环境。第三,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认识的不断进步,也要求语言与其同步,要求不断有新的语言形式出现,从而不断丰富当下的语言,增加本土语言活力与语言功能。第四,语言经济原则的影响,促使语言的使用趋于经济化,用最简单有效的形式表达最恰当的意义。中式英语热词便是省略英语语法,将其中文化,方便国人使用与传播。

4.心理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开放起来,与之同步的便是语言观的开放。尤其是80、90后,对社会事件、新事物、新词语的敏感度较高,希望打破传统语言规则的束缚,求新求异心理较强,喜欢创造此类新语言形式表达思想,表现自身不落俗套,诙谐幽默的人格魅力。

其次,从众心理为这类语言形式提供了基本的心理环境。人们都期望跟上时代潮流,掌握这些热词流行语有利于减少与他人的语言代沟,增加交流的有效性。尤其对于青年一代,从众心理诉求更为明显, 以避免落后于时代。

另外,从简心理也是这类语言形式发生发展的动力之一。明显看出,中式英语热词以其自身表达理解的通俗性、传播的方便性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5.传媒因素

互联网、电视媒体等的发展为中式英语热词提供了一个快速传播通道。以其承载信息量大,传播方便快捷等优势,使此类语言现象一经出现便被广泛引用。

三、从借用和语码混合看中式英语热词

所谓借用,是指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语言形式扩散到另一种语言中[3],如“tofu(豆腐)”、“mahjong(麻将)”、“zuo(作)”、“geilivable(给力)”、“ungeilivable(不给力)”,有所不同的是“tofu”、“mahjong”、“zuo”是直接借用了汉语词的音和义,而“geilivable”和“ungeilivable”是借了汉语词的音和义之后,再将其英语语法化,使其变成一个符合英语语法规则的词。

语码混合指在一个双语或多语的社会群体交流中,说话人很容易在谈话过程中掺杂使用两种甚至多种以上的语言变体或者语码[4]。语码混合是杂乱的,可能是词汇上,也可能是句法上,也有可能是词汇和句法的同时混用。在①―⑥中,都是在汉语语序的基础上,选用一些意义对应的英语语码组合而成。特殊一点的是“zuo”、“bb”,它们是在句法混用之中,又掺杂了词汇的借用,共同构成了一个词组。

可以看出,这些中式英语热词,是多种语言机制作用的结果,在借用和语码混合中,也不是完全按照英语语法规则进行组合,而是具有很大的灵活、随意性。其借用和语码混合主要从表意的准确和经济出发,没有束缚在传统语法之内,为汉语及英语词汇语法系统的充实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

四、中式英语热词的作用及影响

中式英语热词的出现是社会、文化、经济、传媒技术、语言本体、心理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自身特点及人们新颖语言形式诉求推动了它的广泛传播,为当下语言形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积极作用在于:第一,丰富了汉语及英语词汇语法系统,使语言接触进一步成果化,推动了中英两国语言及语言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借鉴,美国俚语词典收入“no zuo no die”便是最好的证明。第二,增强了人们交际的诙谐、幽默效果。在非正式场合下,使用这类语言形式可以有效活跃语言气氛,也可增加自身人格魅力。第三,这类中式英语热词可以简化人们的表达,能更准确地表达感情。第四,通过这类中式英语热词,可以有效促进了汉语及汉文化的传播,在语言中突显中国特色。

另外一方面,由于这类语言热词的不规范性,也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认为其模糊了中英语的界限,其不规则的语法破坏了语言的纯洁性及权威性,对社会通用的母语词汇造成伤害,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学习。央视出台禁止流行语的政策便是出于此类考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类中式英语热词确实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不应该对其太为苛刻。并且,语言应该是灵活和发展的,也只有在不断借鉴吸收和创新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类语言现象,肯定其优点,适当对其做一定规范,使其在正确的引导下,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之处。

总的来说,这类中式英语热词,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出于语言接触,反过来又促进了更深层面上的语言接触。再加之语言内部自身发展的需求、社会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语言使用心理等,使得中式英语热词一经出现,便得到广泛传播,尤其在青年人群中,已成为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在借用和语码混合方面,它灵活地运用了这两种语言机制,将其共同统一在中式英语热词之中。它的经济性、幽默性得到了人们的认可,隐藏在其形式之下的文化力量,更值得肯定。但还应看到其语法语用不规范的一面,在使用过程中,注意使用的语境和频率,以辩证的态度看待,有效促进此类中式英语热词的发展,促进中英语言的更新。

参考文献

[1]徐朝晖《当代流行语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2]姚晶. 从“no zuo no die” 看“不X不X”构式[J].语文建设.2014.

[3]祝畹瑾.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赵丽.语码转换及语码混合研究[M].北京.科技传播.2011.

汉语热论文第8篇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迎来了春天。今后,汉语教学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求更大空间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不断提高汉语教师的素质更成为重点之重。

目前对外汉语教师主要来自对外汉语专业、中文专业、外语专业、教育心理 学专业等等。其中,中文专业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对外汉语教学必须走“ 以汉语教学为基础的、开放性的兼容整合之路 ” (王路江,2003)。所以,作为有志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中文专业学生,如何完善自我,使自身更符合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条件,成为广大中文专业师生们关心的热点。

二、对外汉语教师能力等级标准

对外汉语教师能力等级标准(以下简称“等级标准”)是制订“汉语作为外语 学能力证书”考试大纲的依据,也是我们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的依据,对对 外汉语人才应有素质的规定享有绝对的权威性。

“等级标准”对“能力证书”(高级)的总体描述是:证书获得者应具备完备的汉语作为外教学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能够对学习者进行系统性、专业性的汉语教学,并能进行相关科学研究。

“等级标准”对“能力证书”(高级)获得者的汉语本体知识水平的要求是: 应熟练掌握汉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汉字等现代汉语知识;掌握常见虚词、 句式的意义和用法等古代汉语本知识,掌握汉语发展的一般规律;应当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

“等级标准”对“能力证书”(高级)获得者中国文化知识水平的要求是:证书获得者应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深入理解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掌握中国文化及文学发展状况、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比较全面地掌握中国国情知识。

“等级标准”对“能力证书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高级)获得者教学实施能力的要求是: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参与制定教学大纲,独立设计教学计划;能够承担学历教育课程,能够完成各级别汉语专项技能训练课和汉语综合课,至少胜任一门汉语专业课的教学。应具备娴熟的课堂管理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我们从这一“总体描述”可以看到,对对外汉语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涉及知识能力两方面。

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包括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知识、语言学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论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对外汉语教师的能力结构应当包括汉语言处理能力、教学实施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与测 试能力以及相应的科研能力。

由此可见,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必须是综合性人才。等级标准既然对对外汉语老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我们中文专业的学生就要有针对性的取长补短,补充自身专业不足的部分,强大自己的全局意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发掘潜在资源,不断完善自我,使自身具有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中文专业对外汉语方向学生应有意识地培养的素质具体如下:

三、专业素质

1、学习专业理论,将其运用到实践:

要学习研究语言学理论,特别是汉语言本体理论,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其中包括现代汉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及古代汉语和方言知识以及国际语言学理论。

例如:要教会普遍感到难发的翘舌音“zh”“ch”“sh”,既 要讲清楚舌位,又讲清楚送气音跟不送气音、阻塞与不阻塞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还 要讲清楚与母语中易混淆的几个音发音的差异和相似。这对老师的要求很高。

由上例证可以看出:

第一,我们要求教师自身普通话水平一定要在二甲以上,对所在国语言也要有一定的研究。普通话二级甲等水平绝对是一个宽松的入门条件。严格地说,没有一级乙等以上的普通话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将会遇到来自学生的质疑。

第二,外语水平的基本要求是能满足日常需求的英语水平或具体所在国的外语水平:外国人“学习外语的困难和错误大部分来自母语”,因此,“教外语的老师必须先了解学生母语的结构,把学生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进行详细的比较,然后根据这个对比分析来选择教材,安排教学内容和次序,确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张德鑫,1990)。再者,学习一门语言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教师通过自身学习外语的过程,可以更清楚地感觉到汉语的特点,更有利于深入研究学生因母语影响和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接受障碍,更容易体会外国人学汉语的困难。外汉语教师应提高自己的双语能力。培养自己的双文化意识。

2、学习第二语言教学法和第二语言教学规律

有些老师语言学知识、教学热情和敬业精神都不缺,但学生就是不爱上他们的课。原因在于他们不熟悉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没有很好地贯彻第二语言教学法原则。只讲不练、讲多练少、一味依赖母语授课、内容脱离实际等,都是违反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性原则的。催永华提出了课堂教学意识的概念(崔永华 1990),并认为教师须建立三种 基本的意识:实践意识、目的意识和效率意识。他认为:第一,课堂上一定要解 释简单化,课堂用语要行成简单指令,练习以学生为主。第二,让他们开口说话“在 游泳中学习游泳”。就是说,课堂教学要自始至终最大限度地与语言实践和交际 活动结合起来。第三,一定要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重点、目的,选一两个重点强化,不追求面面俱到让学生有效记住重点,并能运用。第四,要有效率地控制课堂时间,完成课堂内容。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有些老师经常因一两个学生提问等因素 而浪费大量宝贵时间。所以要求老师要有控制课堂、管理时间的强大气场。

3、学习研究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哲学、人类社会学等基础知识

如何了解第二语言学习者和第一语言学习者的心理,如何减少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迁移和负迁移作用,怎样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等等,这些难题只有充分学习科学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才能解决。

在教学中,中国文化知识、中外的文化知识背景,外事社交礼仪等内容会随时随地贯穿于课文内容地表现出来。在平时与学生们的接触中,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也会不自觉地表现着自己的文化修养。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应掌握一定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知识,尤其是各国风俗、历史发展、各类艺术、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等等。所以,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不是只要了解中外文学作品就可以一言概之的。这也是我们中文专业应该博学的原因。

四、自身综合素质

1、形成特有思维习惯

每个老师的教学能力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个有心人。特别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需要培养快速思索实例、前后左右进行比较、独立进行整合总结的能力和方法,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如:如何向学生解释于语法规律外的特例,如何教会外国人正确地使用“了”等等,这些是在资料中找不到现成有效解决办法的,很多情况语言学界都未找到方法。经常带着这种思维方式,在实践实例中有效地长期地贯彻这些习惯,就会让教学“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陆检明,2005)。

转贴于论文联盟

2、树立很强的学习研究意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最忌讳的一句话是“这是汉语的习惯”。其实学生是最不愿意、最害怕听到这样的回答的。这种回答会影响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 会让一些学生产生“汉语毫无规律可言”的想法。所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做到拥有很强的研究意识。一方面要向教学研究前沿靠拢,吸收最新教学研究成果。一方面要多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角度思考问题,解决“在我们看来不成问题的问题”。现有的教材、工具书、汉语语言学论著中经常找不到现成的、令人满意的答案。这些问题只能通过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勤学习,多研究、解决问题。

3、自信自尊自重

(1)对内:

现在,国内社会上、教育界有许多人还认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员只是个教书匠,不能成为“家”,从事本体研究的才能成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为“家”。其实不然。行行可以出“家”,在高校或研究单位从事汉语本体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教员和研究人员也不一定都能成为“家”;而在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员也未必一定不能成为“家”。所以最重要的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要自尊自重。有了这种自尊自重的意识,加上自己的努力,就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2)对外:

对外汉语教师要有全局意识,要站稳立场,以国家利益为重,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使他们对我国的各个方面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了解。但这也需要方法,既要做到不卑不亢,有据有理,又要做到缓和冲突,圆满收场。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有体验:如针对敏感话题讨论时,教师观点的公正性很重要。虽然应当以维护中国的形象为前提,但在话题探讨中,应尽量避免自身主观观点的过度表达,以引导性、开放性为中心。理想的跨文化交际方式为平等对话型。一个在本民族文化观上自负或自卑的汉语教师,都不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教师应当带着自尊感客观展示一些现象,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思维空间。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尊重和理解。

对外汉语教师是外国学生透视中国教师整体的一扇窗口,其言行举止反映着整个中国教师队伍的素质,所以我们要本着教书育人、文化传播的原则,在外国留学生面前体现出中国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努力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4、性格开朗、热情、坚持长久的心理素质

一个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还应该具备热情的始终如一的态度和阳积极向上的心态。教师因其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和多变性、工作内容的超前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教师的心理素质显得尤其重要。只有个性开朗、热情、有亲和力,具备与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的汉语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和赞同。有些教师在国外或者国内从事这项工作以后,出现了期望值过高、想象与现实不符、热情不持久、没有耐心、耐不住寂寞等问题,有很多负面影响。这些都需要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有一个很好的评估、调节和锻炼。

汉语热论文第9篇

【关键词】汉语;辩论;汉语教学

1988年9月,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在北京联系召开了“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以后的工作目标和要认真做好的几项工作。其中包括:“加快发展汉语本科专业,扩大招收研究生和高级进修生”,“提高教学质量,拓宽课程范围”这两项工作。拓宽课程范围,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增设一些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特征的特色课程。

而随着我国对外事业的飞速发展,汉语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关注汉文化。而随着“汉语热”的兴起,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涌入到了中国各所高校来学习汉语以满足他们实际的交际需求和了解汉文化的愿望。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所有民族文化构建的基础。也就是说,想要真正触碰到某个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深入该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正是其需要掌握的不二法门。所以,在汉语文化的国际传播过程中,中国各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在这样一个宏观的、广阔的大背景中截取一个点来更好地、迅速地构建起外国留学生与汉语文化之间的桥梁呢?在这方面,我校紧抓教学改革重点,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方式来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国际汉语文化传播的优秀生源。我们做了一个系列的尝试,发现开展中外大学生汉语主题辩论正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汉语主题辩论不仅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提高高级语言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借助“中国式”的辩论主题还可以帮助高级语言生更详细、更深刻地了解汉语文化,从而推动汉语文化的国际传播。

1.中外大学生汉语主题辩论的课程设置

1.1课程设置的背景和目的

1.1.1课程设置的背景

将汉语主题辩论引入到外国留学生留学生高级语言班的课堂,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次大胆尝试。2012年下半学期,我们根据高级语言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通过半学期的学习成绩统计与观察,发现由10名外国留学生组成的高级班在口语方面依然存在着欠缺。同时在汉语的表达方式上也存在着些许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他们在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方面的障碍。

1.1.2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为了帮助外国留学生克服学习第二语言的种种障碍,我们就以中外大学生汉语主题辩论的形式,引起大家对学习汉语的兴趣,让大家在中外大学生汉语主题辩论的过程中获得第二语言综合能力上的提升。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众多外国留学生更多地信赖新闻媒体,没有真正了解到中国的文化史实,在部分真实内容上存在误解。因此,通过有意义的辩题来纠正他们原有的错误观念,吸收正确的中国文化理念,也是我校引入并实施开展中外大学生主题辩论特色课程的注意目的意义。

1.2课程的具体安排与实施过程

1.2.1课程的具体安排

按照对外汉语特色课程的教学计划,每个学期,我们安排10周的对外汉语特色课程,即中外大学生汉语主题辩论课。在每周两学时的课程当中,我们会以当今的中国社会出现的热点话题和热门的新闻事件作为基本材料,根据该材料的内涵意义来拟定该次汉语辩论的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每周的特色课上都会邀请到本校中文系的专业辩手对留学生们进行专门的辩论辅导。其优势有二:其一,专业的辩手可以指导留学生学习正式的汉语辩论的形式、制度、理念、逻辑思维以及辩论技巧;其二,中文专业的辩手都具备较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和汉语言文化素养,避免了在指导过程当中出现低级的错误;其三,我校中文系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也会接触教学方法类的课程,在沟通教授过程中占有很大的优势,更利于留学生的学习和接受。

1.2.2课程的实施过程

举例来说:2012年度下半学期,第一周的汉语主题辩论课,时逢雷锋纪念日。我们就以“雷锋精神”为引线,展开话题,带领大家共同探讨了“什么是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当今社会,雷锋精神对人们所造成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为之后引出本堂课的辩题“当今社会,应不应该宣扬雷锋精神”做好了铺垫。

在中国学生引导外国留学生做好对于辩题相关资料查阅,提出基本观点的讨论之后,留学生们便可以以此为基础开始陈述自己的观点。当大家的意见出现分歧时,我们就组织大家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双方各持相反的观点,利用之前带领大家分析过的素材,来驳倒对方的观点,以达到让对方觉得自己所提出的论据根本不足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样的目的。

在10周的课程中,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从最初相对容易一些的,一对多,多对多的自由辩论模式,渐渐引入正轨,逐步限定汉语辩论的形式与制度、注意强调了汉语辩论的规则以及对辩手礼仪的培训。至第十周结课时,我们采用相对古典的奥瑞冈辩论赛制,安排了相对正式的留学生汉语主题辩论赛,以检测留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也验证一下,中外大学生汉语主题辩论这种新引入到对外汉语特色教学中的方式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到底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李元授.辩论训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黄晓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艺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