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4 15:22:22

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

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第1篇

    关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大部分院校涉及到了以下大同小异的官话:“本专业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毕业后能在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教学和研究,或在实际工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但如果对许多院校给该专业开设的课程做一些调查研究,结果就会发现,大多院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都忽略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由于本科阶段课程设置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或现象。那就是中文功底较差,中英文语言表达尴尬。培养方案上没有继续加强这些本科语言生的语言基础教育,较为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他们本科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好语言基础。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如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重点突出,又如何才能使得他们在校期间获得一定的研究能力,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呢?我认为,无论是作为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还是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者,都应当从以下三点出发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

    一、加强基础能力培养

    美国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是与美国19世纪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浪潮急需大批专业人才相适应的。而我国目前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同样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硕士生的扩招也正是为满足这一点的需要。经多年发展,研究生培养的规则规范、方法程序的不断完善,形成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独特的风格和模式。由于研究生教育主要在培养环节,培养的过程和方式就直接决定着研究生的质量。美国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机制上的最最主要特点是注重基础训练。与本科教育培养合格劳动力的目标不同,美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目标始终定位在培养高层次创造型人才上。他们特别重视学科基础训练以及相关知识和方法的深厚积累。认为基础牢固,学科方法熟练,才有可能从事高深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与研究,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如果我们承认美国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也应当加强硕士生基础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和国外以英语为母语的同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且一定有很大的差别。我国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所肩负的任务是“洋为中用”,也就是说要把西方的文学作品、艺术、理论、文化、语言等引进、介绍、翻译、诠释甚至改造为我国本土所使用。所以,任务是复杂的,艰巨的,有重大意义的,而此项任务所要求的能力也是非常的。它既需要英语语言的综合功底,也需要中文语言的综合功底。既需要双语纯语言的功底,也需要双语的文学功底,还需要做研究的理论功底。

    二、鼓励发扬创新精神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研究生开展原创性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因为只有这样,研究生才可能出成果,甚至出新成果,出好成果。而要达到这种创新的效果,就要求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式创新。就是说,既要求和鼓励学生创新,又要从培养模式上开展创新。

    从培养模式上,首先要推进研究生教育培养、管理模式改革。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的需要,要建立开放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鼓励和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导师培养为主转向以导师组或导师团队为主,创造条件,积极为研究生提供助教、助研岗位。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可争取校内部分学科间(如汉语言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交叉培养并学分互认,实现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共用,探索出英语语言文学方向创新型的研究生教育和管理模式。

    从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上讲,首先,可以通过增加学术讲座,积极主动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因为每一场学术讲座凝聚着该学者的学术研究精华。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除了从国内聘请相关学者做学术讲座外,主要考虑从英语国家邀请更多的本学科的学者来讲座,让学生直接面对国外该学科的前沿。同样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本校内举办的各种学生本人感兴趣的学术讲座。也提倡鼓励学生走出去,关注其他高校学术讲座动态,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导师带领学生参加学术会议为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积极提供平台。

    不过,研究生、导师和培养环境这三个要素在研究生教育中均具有双重性。研究生教育协同式创新的结果会是和谐发展、激发创新、师生双赢。在这样的浓厚学术氛围里,它起到了对研究生的成长引导、激发的作用。他们在一起交流体会,砥砺思想,从这个意义和作用上来说,是其他任何形式难以替代的,他们得到的不仅是有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心灵的启发、灵感的滋润、思想的激荡,是终生受益的。因此,在研究生拥有了扎实的基本研究能力后,在他们的积极主动的创新能力得到保护和发扬后,然后才谈得上他们在学术上的个性化研究与发展。

    三、积极提倡学术个性

    蔡元培先生曾经给即将赴欧美留学的同学这样讲过:“不要失去‘我性’,作为中国人的个性,不要被同化。”由此可见,老一代中国学者是十分重视“我性”即“个性”的。当今大部分的学术着作都缺乏“我性”,缺乏作者个人的性情与见解,这种没有“我性”的学术当然也就不可能引起同行的兴趣,也不值得推广或参考,它只是作者自己用来当作晋升的资本而已。因此,坚持个性化学术研究,才利于创新,也有利于个人甚至中国学术的发展。

    对于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来说,研究国外的东西,如果没有创新与个性,就很难做出成果,这就更要求学生进行个性化研究。比如,我们研究美国诗歌,也许比不了美国同行。但美国学者研究美国诗歌欧洲学者研究美国诗歌,和我们研究美国诗歌同样都有其价值,他们有他们的思想,我们有我们的感受。有些东西,他们未必想到,我们会可能提出新的研究角度或新的看法。

    从另一方面讲,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学生可以利用对中西文化相通的优势,进行中西对比的研究。可以从文学、文化,语言学、宗教、翻译等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入手研究。或从其他学科入手,比如,从心理学,生理学,犯罪学,人类学,美学等方法入手研究文学等。

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第2篇

[关键词]研究生毕业论文 英文摘要 时态 语态 摘要结构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30-02

一、绪论

摘要,无论是期刊摘要还是学位论文摘要都是文章的“文眼”,起到简明概述论文重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发现研究等重要内容。摘要是论文要点的浓缩,好的摘要能有效地抓住读者的兴趣。因此,英文摘要作为学术论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论文作者们的关注。作为文章在网络上,尤其是各大网络文献库中首先展现给读者的重要部分,对于读者是否会进一步阅读整篇文章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纵观研究生硕士毕业论文英文摘要不难发现,许多摘要存在语法错误、时态混用以及摘要内容不完整等诸多现象。本文通过抽样数据重点分析硕士研究生论文摘要存在的问题,为硕士研究生英文摘要写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现状

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摘要以提供文章主要内容为目的,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摘要属于信息性文摘(Information Abstract),论文作者应该用简洁、明确的语言让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对研究的主要目的、研究方法和过程以及研究结果等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通过我们对长春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硕士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并非真正的英文写作,而是基于汉语摘要的翻译,而且大多数翻译均有他人或使用百度翻译以及有道翻译等网络工具完成,因此其撰写的摘要存在大量的语言问题以及结构问题,语言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大量语法形态错用,文不达意,意思表达不完整甚至错误。为了调查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尤其是摘要部分的英文写作情况,本文随机抽取CNKI数据库博硕论文子库的工程科技、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经济与管理科学学科领域各40篇,共200篇硕士毕业论文的摘要进行摘要写作研究,主要分析英文摘要的时态使用、语态使用以及摘要中各语步的出现情况,以求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生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对策。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通^对于上文提及的200篇硕士毕业论文英文摘要进行数据统计发现,目前国内期刊的英文摘要普遍存在时态和语态问题以及内容结构的问题。

(一)时态的使用

研究结果表明,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明显出现滥用一般现在时态的现象。由于硕士研究生缺乏摘要语篇中时态的相应知识,在进行摘要英文写作时,大多数学生们不考虑摘要的不同部分的作用,一味使用他们最为熟悉的一般现在时进行英文摘要写作。

摘要写作通过英语时态体现出其简洁的语言特点。时态方面常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少用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进行时态、将来时和其他复合时态。John Swales和Christine Feak撰写的《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是一本专门针对英语非母语的学生撰写的写作教科书,此书经多次再版,现已多次再版,书中指出一般现在时通常在背景和讨论部分出现频率较高,在方法和结果部分出现频率较低;而一般过去时在方法和结果部分出现频率较高。学术论文摘要概括作者就本学科领域里的热点研究。研究背景是现已存在的事实,因此多应使用现在时态,通常包括一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现在完成时的使用把过去发生的或过去已完成的事情与现在联系起来。而一般过去时态多出现在对于实验方法或研究方法的描述之中。而研究结果部分通常应使用一般现在时进行说明。总之,摘要是以经济客观、准确严密的语言表明论文作者的主题大意或所研究的问题及方法,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正文轮廓,突出正文的重点信息,因而不能一味地使用一般现在时,当然也没有必要用大量过去时态回顾过去事实或用将来时态预测未来。

(二)语态使用情况

由于受到汉语摘要表达方式的影响,样本英文摘要中的主动语态频率远高于被动语态的使用。为了避免英文摘要中第一人称代词,尤其是we,our和us的使用,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使用了大量的非施动主语,例如this paper,the first 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及其人称代词it作为主语进行摘要写作,甚至一些论文根据汉语省略主语的习惯,对英文句子进行无主语处理和翻译。非施动主语大量使用的原因可以追溯到1986年开始提倡的“使用第三人称作为主语”,而且在论文写作教学中许多教师也过多强调尽量避免第一人称的使用。但是纵观国际重要SCI, SSCI, EI期刊论文的摘要不难发现“We+verb”和“our+noun+verb”等主动形式的出现比例并不低。第一人称主动语态的使用可以突出和强调作者的观点,以及团队成员的合作。Hyland和 Milton(1997)曾指出被动语态是学术写作的特点之一。由于被动语态不强调动作的施动者和执行者,可以用于表达作者的客观态度,受到许多国外学者的青睐。但是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的被动语态出现频率并不高。对比其中文摘要发现,主要原因在于汉语论文写作中较少使用“被”字句以及“把”字句,从而导致英文摘要被动语态的低出现频率,而非硕士研究生主动语态意识的提升。

(三)摘要内容结构

认为学术论文摘要是一种独立的语篇,其范式、结构、体裁大都遵循英美学术界通行准则,自成一格。Bhatia Swales(1993)提出论文摘要的四个语步:Introduction- Method-Result-Discussion,即IMRD结构模式。后来,Santos(1996)提出定位研究―引入研究―描述方法―陈述结果―呈现结论的五个语步模式。Hyland(2000)提出了背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五语步结构模式,这个摘要语步模式越来越受到论文作者以及期刊编辑部的认可。

我们对于收集的200篇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进行结构分析,发现如表1所示的各学科领域的摘要语步数量以及百分比:

通过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医药卫生科技类的硕士论文英文摘要的各语步占比较高,人文社科类硕士论文的研究结果语步是五个学科领域中出现比例最小的;背景语步和方法语步的整体比例较大,结论语步的占比较小。大多数抽样的硕士论文的背景语步过于冗长,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方法语步多为论文研究内容的概述,其展现形式多为首先……,其次……,最后……等,这一结论和人文科学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也体现出了人文科学对于研究方法的描述的忽视。

四、对于英文摘要写作的教学启示

综上所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存在着时态、语态使用不规范,摘要内容结构不完整的现象。这一现象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尤其是英文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不重视英文论文写作;一些学校开设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但是教师并不强调有关英文论文的语法特点以及结构特点,鲜有教师在教学中基于SCI,EI期刊论文进行英文论文写作教学,而且也不强调学生写作中的摘要语步意识,现有的英语论文写作教学往往忽略论文的体裁特点以及语篇特点。

作为重要的衔接手段,科技语篇中时态的选择,以及语态选择都是语篇连贯的重要体现。同时,语步模式决定了文的层次结构,以简练的形式浓缩了论文的重要信息。因此时态、语态等语法特点以及语篇结构都应成为论文英文摘要写作教学课堂的重点部分,进而提高研究生的语言基本功以及英语谋篇能力。我们认为在研究生论文写作课程的讲授中应加强学生的英文摘要的语言规范性意识,教授给学生分析科技或专业性文章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学术论文的英文行文特点。教师应结合国际通行的摘要写作规范以及影响因子较高的SCI,SSCI和EI期刊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范例对于学生的英文摘要写作进行规范,进而提高学生的英文摘要写作能力。通过大量有效的语言输入提高研究生正确的语言输出能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行之有效地提高研究生英语论文写作能力的。

【参考文献】

[1]Bhatia,V.K.1993.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Longman.

[2]Dos Santo,M.B.1996.The textual organization of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J].Text.16(04):481-499.

[3]Hyland,K.2000.Disciplinary Discourses: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London:Longman.

[4]Swales,J.M.and Feak,C.2012.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3rd ed.[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57-158.

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第3篇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教学;课程设置

全球化的发展使我国越来越多的理工科高校力求把本校建设和发展成为国际型和研究型的大学,这就要求理工科学生在英文期刊中发表更多的学术论文。因此,理工科公共英语教学,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的英语教学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即在注重对研究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更应该突出培养研究生掌握用英语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其中包括阅读、翻译英语专业文献以及用英语撰写、陈述学术论文。

1 研究生英语教育现状分析

1.1硕士公共英语课程设置

“国际型、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对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上述目标,2010年,我们对5所理工科高校公共硕士研究生英语的课程设置及课时分配进行了调研。其中研究生英语课时最多达到128学时,最少60学时,3所高校采取了两学期英语课程设置,第一学期为英语必修课, 第二学期为英语选修课。从调研结果看出60学时在所调查的高校中处在末端。但是,从2013年开始,很多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做了重大改革,有的学校研究生英语课学时从原来的60学时压缩至32学时。这种课时剧减的形势迫使未来的英语教学模式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更具有针对性,即强调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

1.2硕士研究生招生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研究生不断连续扩招,扩招比例曾经达到20%~30%。即便在最近3年,扩招比例还保持着2%~5%的增长。硕士研究生现状是人数多,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硕士研究生每年入学人数基本保持在3 000人左右,这给英语教学带来极大问题,即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2011级硕士入学英语分级水平测试中,最高分数和最低分数相差55分。因此,单一的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英语听说读写基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所有研究生的要求,这就须要我们探索出一种新的多元化的英语课程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所以,不论是从理工科高校“国际型、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还是从硕士研究生人数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以及硕士英语课程学时剧减的现状,开设具有实用性的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已经势在必行。可见,突出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不再是博士研究生的要求。目前,我们急须探索出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来满足理工科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要求,即用指定选修课程的形式建构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学位课课程模式。

2 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就英语教学改革这个话题,教师不断与学生探讨,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对3所理工科院校2011级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的反馈调查中,我们发现:95.2%的学生认为无论在英语学习方法还是在内容方面,硕士阶段应该与本科阶段存在不同;89.5%的学生认为对于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而言,其主旨是提升学术交流(包括但不限于)方面的言语、书面表达;课堂上教师可以多进行一些与学术论文写作和学术会议等比较相关的、并且对研究生来说比较实用的英语教学;测试方面,应着重加强口语报告和学术论文写作两方面的考核。

而且,近年来我国高校根据自身特点,针对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各高校明确自己的定位,进行分类管理,制定出各自的分层次教学要求,并且按照学生的需求设置多元化的学位课程。很多理工类高校把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为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的课程。其中研究生英语必修课包括听说、读写等综合型基础类课程和英语实用口语等语言交流类课程;研究生英语选修课程包括英语技能型和学术英语运用型选修课程。技能型选修课程包括英文写作和翻译、英语口语、英文阅读和翻译等课程;学术英语运用型选修课程包括跨文化交际课程、国际会议英语、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英语高级口语与交流等。通过上述语言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备应有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根据理工类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可以把上述学校多元化的研究生英语选修课的这种教学形式应用到理工科高校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的课程模式建设中,增加英语课程的多样性。针对绝大多数研究生都是理工科学生这一特点,我们的重点应放在增设一系列和学术英语相关的硕士英语课程上,从而使学生经过该阶段有的放矢的英语学习,能用英语撰写研究报告或实验报告、学术论文及摘要,甚至能在英文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用英语宣读自己的论文以及与其他专家交流。

3 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分析

3.1《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

早在1992年,《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就明确规定: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设置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提倡研究生英语教学应该从实际出发,探索设置出一套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在之后2005年制定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也提到:各所高校应开设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生英语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学习平台。这个等同于教学大纲的、具有指导性的《要求》为全国各地高校其中包括理工类院校的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导依据,使理工类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改革和创建适合自己学校的研究生英语课程模式和教学内容。

3.2学习者为中心课程设置理论

David Nunan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中提到诊断学习者的外部需求,即客观需求,是课程设置的重点。因此,学习内容的选择也就成为这种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另外,理工类院校是培养国家科技人才的重要机构,该类院校应该把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定位为利用外语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把学习内容制定为与理工科相关的学术英语交流与写作等,以适应理工类研究生未来工作的需要。

3.3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为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的可行性提供了认知学和心理学基础。图式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如何被表征、被分类和被有效应用的认知理论。图示不是各个部分简单机械相加,而是在以往经历的旧知识与新信息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化”而形成的,是对以往经验的积极组织。因此,四年本科阶段的学习使研究生具备了一定基础的英语语言能力和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使他们在听、说、读、写、译与其专业有关的英文学术文章时,感觉到实用和自如。

终上所述,无论从我国研究生英语教育背景、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还是从《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理论以及认知心理学图式理论等方面,我国理工科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针对上述理论和现状分析,我们提出了“用指定选修的课程形式建构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学位课课程模式”,这是对课程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利用目前有限的英语课时,把选修课和必修课相结合。针对理工科高校英语必修课是一种大胆的实验;同时,对以后理工科高校硕士英语选修课的设立是一种初步尝试。从硕士研究生的角度,这种课程模式的改革更具有实用性、针对性,既保持了原有的对学生应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可以在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模式下,强调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有的放矢。

从我国理工科高校未来发展的视角,这种课程模式正符合很多高校“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这种课程模式必将推动部分理工科高校“国际化、学术型、研究性大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何福胜.清华大学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C].大学英语创新与发展――首届四大名校大学英语研讨会论文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7-12.

[2]教育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 (试行稿)[OL],1992.

[3]全国高等院校研究生外语教学研究会.研究生英语教学基本要求[OL],2005.

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口语水平 调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0103-03

一、调查背景

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在我国很受重视。但是,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高校教师对学历要求的日趋博士化,大量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面临着毕业后无法进入高校从教的现实问题。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浙江省内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入高校的比率仅为21.7%,这也意味着大批毕业生走上社会之后将脱离科研环境,面临就业选择的日趋多样化,包括从事有关外交、经济、贸易、法律、广告、新闻等行业。如果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整体上跟不上一般非专业的学习者,该专业便失去了它最根本的优势。为了进一步了解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口语水平的真实情况、社会就业岗位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口语能力的现实要求、现行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大纲是否符合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本科研小组对所抽取的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用人单位、已毕业在职的硕士毕业生和在校硕士研究生三个群体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

二、调查方法及分析

分别针对浙江省内的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用人单位、已毕业在职硕士毕业生和在校硕士研究生三个群体设计和发放问卷。问卷形式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为主,让受测者根据自身情况作出选择;并以主观题形式为辅,给予更大的表述意见的自由度。

(一)用人单位

向浙江省20家用人单位发放问卷。填写问卷的20家单位在近3年内招收过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 这些单位包括高校与科研机构3家,集体与私营企业6家,机关1家, 国有企业2家,“三资”企业5家, 其他事业单位3家。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在杭州、温州、湖州等大中型城市,这也与现在城市具备更多研究生学历的就业岗位有关。填写问卷的大多为企业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本身一般都具有较好的英语水平和相应的判断能力。问卷的反馈如各表所示。

问题1:贵单位对英语专业硕士毕业应聘者的英语水平有何要求?(可多选)

问题2:贵单位招聘时进行何种语言能力测试?(单选)

问题3:贵单位录用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是否经常需要使用英语口语的表达?(单选)

问题4:请对贵单位最近3年录用的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英语水平的不足之处给予评价。对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回答内容比较丰富,总结出来有几条主要信息:(1)英语口头交流能力未达到期望值,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遇到口头交流障碍。其中18家提到这一点,其中15家认为他们该方面能力有所欠缺,7家认为在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能力有所提高。(2)其中有11家提到翻译能力问题,5家认为他们在口译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2家提到在笔译能力方面不尽如人意。(3)9家提到他们对专业用途英语方面的知识欠缺较为,仍需要通过培训及长期的工作和学习提高。(4)5家提到一些具有专业性的英语能力,如专业英语写作以及用英语做专业的presentation等能力不足,难以达到公司要求。

(二)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

针对这一群体发放问卷共50份。被调查者有高校教师、企业员工、各类事业单位员工等,他们毕业于省内省外的9所院校的英语专业,至少毕业两年及两年以上,具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及阅历。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还选择了10名调查者进行预测(pilot study),根据预测情况对问卷设计的题目和形式进行再次修改,最终形成所采用的问卷。

问题1:你认为英语口语能力对你目前工作影响如何?(单选)

问题2:你认为在现在工作中哪方面的英语能力表现比较薄弱?(可复选)

问题3:你如何评价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观题)。本题为自由发挥的主观题,通过概括主要总结为以下3点,以下顺序以所占比例从多到少排列:(1)38位提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较少接触英语,因此英语各方面的能力有所退化。29位提到口语能力大幅下降。(2)31位提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今后职业没有多大关系,因此没有目的性。26位提到在就业过程中除了硕士学历,在能力方面缺乏优势。(3)18位提到研究生阶段自己的学术研究处于被动状态,更热衷于从事兼职等社会活动。(4)15位提到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较为抽象,学习较为被动与茫然。

(三)英语专业在校研究生

我们选择了浙江省内5所高校的共450名在校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生进行调查,为了保证统计的方便性与研究的可比性,每所学校分别发放问卷90份,一、二、三年级每年级30份问卷。测试结果如各表所示。

问题1:你认为的英语口语水平相比本科阶段如何?(单选)

问题2:你是否在说英语时常常觉得自己口语能力匮乏?(单选)

问题3:你是否经常有练习英语口语的机会?(单选)

问题4:当前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是否以英语教授?(单选)

问题5:目前的研究论文(除毕业论文)是否以英文写作?(单选)

问题6:你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期望是?通过总结归纳,在校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期望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以下顺序以所占比例从多到少排列:(1)希望通过对英语语言的深入研究,能更好地运用英语,为今后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2)希望硕士研究生的文凭能在今后的过程中给自己带来优势。(3)希望能学习到与自己今后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用途英语,做到学以致用。(4)希望培养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为进一步扩展研究能力做好铺垫。

三、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见,用人单位在招聘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时, 对英语口语能力的要求是普遍存在的, 对包括口语在内的英语综合能力的期望值更高。85%的单位还采用在面试阶段对研究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用人单位将代表口语能力和英语综合能力的证书作为评价标准;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口语能力难以达到多数单位的期望,但其中7家表示在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能力有所提高,说明高频率的练习和使用是提高口语的唯一途径,其余不足之处还包括对英语专门用途方面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匮乏。

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是联系学校与社会工作岗位的纽带,对本专业有较深刻的认识,具有发言权。在毕业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工作中需要接触英语。调查中发现,94%的调查对象表示英语口语在工作中的作用很大或较大;同时却有90%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在口语能力方面较为薄弱,这是一对矛盾。对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评价结果显示,76%的调查者关注到自身的口语水平无法跟上工作需求,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对自身今后的发展无太大帮助。由此可以看出,当今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口语的实际能力与社会对他们在该方面能力的需求存在差距。

上述调查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的外部环境: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深入,社会对人才需求规格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浙江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极具特色的地区,对复合型外语类人才的需求更是旺盛。而其中英语口语能力是多个行业所需要的一项基本语言技能,包括以学术成果作为评估重点的高校,口语依然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技能,是进入高校前面试和试讲中必过的一道关卡。同时这也是在英语教育普及化的形势下英语专业在英语能力上优胜非英语专业的方面。另一方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空前感受到来自本科生毕业生、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竞争以及来自扩招背景下的压力。作为社会认可的英语专业四级与八级证书是英语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大护身符,但随着其普遍性的增加,已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招聘参考标准。对于硕士学历的毕业生而言,这不再是自身优势的体现。虽然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目标,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提出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但是,对于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依然受制于单一学术能力的培养的瓶颈。这种压力已经传导到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与教学上,我们无法再视而不见。

对在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调查结果显示,76%的在读研究生认为自己的口语水平相比本科阶段呈退化趋势。其中一、二、三年级选择“稍有退步”和“退步很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一、二、三年级在感觉口语能力的匮乏一题中选择“经常”项的人数同样也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从内因上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通过了专四、专八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后就没有再进行过较为系统的英语学习,再加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缺乏考试的压力,也就失去了练习英语口语的动力。如调查结果所显示,78.44%的学生反映研究生培养课程较少或几乎没有使用英语教授;76.88%的学生反映目前的学术论文几乎没有使用英语写作。这从外因上剥离了研究生英语听说训练的环境。在生存压力剧增的今天,很多学生往往为了更好地就业而选择继续深造。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期望的调查结果中,绝大多数学生提到了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给自己带来就业能力与学历上的优势。这种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暴露了当前传统的培养模式滞后于现实社会的形势。

四、思考

在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以下五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希冀对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方向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一)规定在英语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

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学会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并作出一定的实践成果。国内在语言学与文学类期刊,包括大学学报,绝大多数为中文类,包括最具权威的《外语与外语教学》、《外国语》,等等。该领域的研究人员的目光便集中于此,久而久之,缺乏运用学术英语的机会与经验。规定研究生在英语类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并将其与学期学分挂钩,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创造了一种以英语为基础的学术氛围,避免英语系学生的第一外语语言能力的逐渐丧失。

(二)每学期设置期末英语口语和综合能力测试

在每学期末设置英语口语和综合能力测试,相类似于全国英语专业八级水平,并与学分挂钩。这样做能切实布置给学生一个明确目标,营造一种压力与氛围,从而不断巩固和提高英语的综合水平,使英语系研究生保持英语能力上的优势。

(三)规范教师以英语授课为主

虽然教师在研究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学生学术研究方法与思考方式,但是用英语授课能为英语系学生提供一种英语学术环境,毕竟英美国家在语言学和文学方面的研究走在更前端,用母体语言来理解与思考前人的学术理论更加纯正;同时也营造了稳定的听说训练环境,做到鱼和熊掌兼得。

(四)开设各类选修课的尝试

教育必须与职业需求相符。研究生学习的内容更加精细和具有针对性,面对毕业后择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各高校应根据地域等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上作出调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今后的职业规划、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相关课程;学校也可以根据学生对选修课不同的热衷程度,建立起符合自己学校专业特色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和评估体系,开设学生切实需求的英语基础类课程和专门用途类英语课程。并将目光从学术研究上不断拓宽和延伸,甚至开辟其他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使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使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用。

(五)安排英语实践机会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在从事学术学习与研究的同时,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学术研究本身是现实的抽象与升华,最终要回馈现实才能实现其价值。通过实践不断发现问题,从而促进解决问题和从事研究的动力和灵感,并将研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解决问题。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步骤,缺一不可。学校为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安排英语实践机会,能为其今后踏上工作岗位做好提前的培训,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既抓好科研工作,又锻炼英语口语与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论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

[2]何兆熊.对英语专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几点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4(6)

[3]谢宇,韩天霖,林放等.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外语界,2007(1)

[4]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基金项目】2010年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重点项目(1070XJ1510153)

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第5篇

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Krashen曾提出“语言输入假设”,认为只要人们收到足够的输入性语言知识,就能习得语言。针对“语言输入假设”,加拿大学者MerrillSwain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设”理论,认为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赋予学习者运用语言的机会,迫使学习者运用输入的知识实现可理解性输出。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运用他们已获得的语言资源,练习发出“可理解性输出”,才能使习得的内容得到巩固和内化。在该理论中,主要强调了语言输出的重要性,以及语言输出的主要手段(写、说)等。Swain也提出输出假设对语言习得有三大功能,这三个功能分别是:假设检验功能,元语言功能和注意功能。其中注意功能是指输出过程能引起二语学习者对自身中介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距的注意,这就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不知道或部分知道的语言知识,这时习得的认知过程被激活,学习者就有机会学习新的语言知识或者巩固他们现有的语言知识。二语学习者在输出的过程中,对语言形式进行有意识的关注是整个假设的关键环节。将语言输出理论应用在英语教学当中,可以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使学生通过运用语言来更正自己在语言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最终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

二、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近年来各高校每年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和在读人数都在增长很快。2011年全国各高校总共录取工程硕士研究生达到13.9万人。因此,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实践对提高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提升其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1、英语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中,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说水平最差

由于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已经工作四年以上,年龄较大,并且大学阶段通过大学英语四级之后,除了专业英语之外很少再接触英语学习,外语水平相比大学阶段已经有很大的差距,与研究生英语大纲要求相差一段距离,并且对多数工科学生而言,英语本身就是老大难问题,所以入学后英语学习比较吃力,困难较大。

2、写作水平较差,不知如何进行英语应用文写作,甚至不能表达思想

大学阶段,学生英语写作学习局限于三段式的论说文,鲜有涉及应用文的写作。而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他们急切需要学习的是工作实际中的实用写作的需要,比如英文信函、英文摘要、实验报告、学术论文等,这些实际需要对他们的英语应用文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以精读教程为主题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多元化实际交际能力的要求

传统的工程硕士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翻版,这类以阅读为主、带有重复性的英语课程又将研究生带回到语言基础训练阶段,从而浪费了教学资源及学习时间。语言学习的阶段性标志之一是教学内容的差异。国外语言研究者区分基础阶段教学差别是所采用的普遍方法是词汇难度阶梯以及课文难度指数。很显然,在工程硕士研究生阶段,英语教学的内容应注重语言能力向运用技能方向的转换,特别是应该提高学习者英语听说交际技能的培养。

三、输出型研究生英语教学实施策略

在输出型研究生英语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口语和写作这两种基本的输出技能。

1、口语能力培养策略。

在研究生英语教学实践中,应充分重视学生英语口语训练,同时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应的口语输出型教学任务。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应该彻底摒弃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给学生创造应用英语的机会。在课堂上可以结合学生特点,着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锻炼交际能力。作者体会,课堂活动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能够使人产生“说”的欲望,即交际的欲望,就是说,存在一些需要学生通过交际找到信息、观点或原因的障碍,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2)重点在于信息交流,能够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该说什么而不是该怎么说上;(3)使用语言达到一定的交流目的;(4)能够鼓励学生创新,提出自己的想法。

2、控制性练习为主,半控制性练习为辅。

控制性练习侧重操练阅读材料中的特定语言点,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进行口语强化输出,可以采取跟读、朗读、替换、转换等多种练习方式。半控制性练习是一种以教材为基础,适当调动学生课外知识的口语练习形式。看图说话和课文复述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操练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或背景资料整理出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图片,之后要求学生进行图片描述或分析。

3、写作能力培养策略。

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彻底改变传统的以输入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以写作为目标,注重输出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服务于学,培养学习者掌握语言的技能,指导学习者利用学习策略,帮助学习者掌握语言的技能,帮助学习者能够用所学语言表达自己,输出自己的信息。学生能写出正确的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是英语写作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课堂上的提问是师生互动的桥梁和纽带,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4、创设输出的机会。

学习者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并能主动地创造条件来进行口语练习。比如经常参加“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用英语通信等。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意识地多说英语,可以结交一个固定伙伴,两人共同练习口语,甚至一个人自言自语:比如把听力材料的内容口述出来,把听到的一些故事、消息用英语说出来,把所看到的情景描述出来,这些都是随时随地练口语的好方法。

四、结语

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第6篇

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的设立总体上存在“特殊项目不特殊、高端项目不高端、硕士项目本科办、专业性教育‘学术化”’的倾向。从5所院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存在着以下4个具体问题:

1.课程数量太多,硕士项目本科化。过度拘泥于全国统一的硕士培养制度,各校都为该项目开出了大量的课程,如人大开了15-16门课,清华大学29门,北外20门,中国传媒大学22门,复旦大学12门。而该项目总共只有两年时间,其中在校学习一年,另一年为实习。课程数量繁多导致学生忙于应付,对每门课都只能一带而过,无法深入。

2.专业课程划分过细,浪费教学资源。这也是造成以上课程数量过多的原因之一。如各校关于“英语新闻写作报道”就分为《初级英语新闻采写》、《高级英语新闻采写》、《初级英语财经新闻采写》、《高级英语财经新闻写作》、《英语特稿写作》、《调查性新闻》等。而实际上一门高强度、高密度的《英语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完全可以囊括以上所有内容。将授课内容过于细分必然造成内容重复,教师浮于教、学生浮于学,浪费教学资源和学生时间。

3.纯语言类课程太多,降低了项目层次。如人大分别开出《第一外语》、《高级英语》;中国传媒大学开出《外语语言基础》、复旦大学开出《硕士生综合英语》和《硕士生高级英语》等。这些课程占用了大量教学时间,将本应注重专业教学的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降级为英语语言提高类项目。

4.公共必修课设置缺乏新意。各校都将“马克思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等作为“公共必修课”开出,而实际上,这些课程在硕士生入学考试中都已经考过。我认为,如果在内容层次上无法与入学考试的内容相区分或提升,这些课程完全可以免除,或并入其他课程,如《政治哲学与政治传播》课程中。

培养三种核心能力:一种课程设计的新思路

目前5大高校的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的课程设计基本上都没能充分体现未来岗位对学生能力的需求;课程设计模块都是基于传统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等,尽管有些课程从名称看似乎体现了一些针对性,但授课内容有些“绕圈子”,与项目“短、平、快”的实战性和应用性要求不符。

笔者认为该项目的课程设计思路首先应从“驻外记者”(或者说新时代的国际新闻传播一线的和高端的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何种“核心能力”出发,开发或整合专门课程。该项目的毕业生应该具备以下三种核心能力:语言能力、技术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其中,语言能力和技术能力属于基础能力,处于微观的“术”的层面,而逻辑分析能力则为关键,出于中观乃至宏观的“道”的层面。

1.语言能力

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生应该已经具备很高的英语能力。而以英语为媒介传授的、高强度和高频率的《英语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和极为广泛的英语阅读可以进一步提升该能力。

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要招收的既不是单一的语言人才,也不是其他单一专业人才,而是已经具有相当高(如英语专业八级或GRE成绩优秀)的英语(或其他语种)语言和文化素养,并凭借语言获得了开阔的视野,愿意进一步学习新闻传播理论和技能,投身国际新闻传播事业的学生。这类学生外语已经相当优秀,但不一定是语言专业出身。对这样的学生而言,在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阶段,英语(或其他语种)不过是教学和学习媒介,而不是学习的对象,他们因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其他相关科目。

2.技术能力

该能力主要通过高强度和高实践性的《新媒体辅助新闻报道》课程来培养。

新媒体课程不仅包括跨平台的报道技能,还应包括对各种网络社会性媒体的应用。在美国,随着一些新闻组织开始创建专门的职位对社交媒体工具进行管理,各大新闻学院,如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纽约大学、纽约城市大学等等,也都已经开设相应课程,向学生传授如何利用Twitter、Facebook、博客和Skype等获得新闻线索、采访新闻人物、研究新闻主题、和推广新闻等。因此,国际新闻传播硕士课程中应该开设这类课程。

3.逻辑分析能力

逻辑分析能力属于人才应该具备的核心智能之一,是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SAT、研究生入学考试GRE,GMAT和LSAT,以及我国的MBA联考的主要内容。培养优秀的逻辑分析能力应该是我国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的终极目标。

该能力可以指微观层面的,也可以指宏观层面的。微观层面的逻辑分析能力是指“迅速判别西方涉华言论和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逻辑谬误并予以反驳”的能力。

宏观层面的逻辑分析能力是指经由多方位、系统的和长时间的训练后而具有的高超的,能调动自身具备的一切知识、技能、阅历和经验集中应对和解决当下问题的能力。

该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可以具体到以下几门课程:《跨文化传播》、《新闻传播学概论》(拟态环境理论、黄色新闻、新闻专业主义、意见领袖、议程设置理论、涵化理论等)、《国情与国际关系》(包括中国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美国金融危机、中美和中欧关系等)、《中外新闻伦理》(中美当代新闻实践中的相关案例)、《政治哲学与政治传播》(如民主制度、资本主义、纳粹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以及西方国家的政治传播实践等)、《新闻传播研究方法》(如通过各种科学手段获得可靠数据)等、《英语分析写作》(对以上各门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以上语言能力、技术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互相区别,但也相互渗透,其相应课程可列表如下:

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第7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 英语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教学改革 

近年来,工程硕士作为我国研究生的主要专业学位之一迅速发展。在工程硕士的教学体系中,英语作为一门主要必修课程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指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攻读该学位的在职人员具备硕士学位研究生应有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即具有较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的翻译写作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以适应在本学科研究中大量查阅外国文献和进行对外交流的需要。但工程硕士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如何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来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本文基于对目前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阐明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启示作用。 

    一、当前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状况分析 

    近五年来,笔者曾在华中科技大学为计算机专业以及软件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教授过学位英语课程,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情况具有以下特殊性: 

    1从生源看。 

    (1)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水平差距较大,总体上看基础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词汇量、基础语法知识、阅读和翻译能力及写作水平都不十分理想,口语和听大相比之下更差。因为相当一部分学生大学毕业多年,在工作中很少用英语。另有一些外资企业的员工,大部分为技术人员,平时接触外文科技资料和外籍员工的机会较多,英语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都较好,但领域太狭窄,主要限于专业技术上的探讨,因此口语交流也有困难,英语写作能力也不算强。 

    (2)学生年龄偏大,大学毕业时间较长。本人曾经教授的班级中,35岁以上的学员一般都达35%左右,有10%左右大学毕业近20年,严重影响了第二语言习得效果。如在词汇记忆等方面劣势明显,语音语调的习得也常受负迁移的影响。 

    (3)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无论是内部动力还是外部动力都不足。英语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现实用途似乎并不太大,最关心的是能否通过课程考试。 

    2.从教学条件看。 

    (1)学生“进校不离岗”。教师到各教学点集中授课,一般每次至少印学时。 

    (2)面授课时少。教学大纲规定,工程硕士面授课时为80学时,而全日制研究生英语课时一般不少于240学时。 

    (3)教材单一。一般使用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工程硕士英语研究生英语基础教程》作为教材。 

    (4)课型单一。大多只开“基础英语”,无听力、口语等课程。 

    3.从教学手段和方法看。 

    各个教学点都使用多媒体方式授课,但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不能达到最终使学生构建知识、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重要分支,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如维果茨基(Vygotsky)和布鲁纳(Bruner)等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也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它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规律,阐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以及学习环境对知识建构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卞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材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多媒体的应用是为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优化学习资源,而不是作为灌输型教学的工具。借助这一理论,能为我国目前工程硕士英语教学各个环节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启示。 

1.教学计划。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要对新旧知识经验进行反复发现,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为新经验的进人发生调整和改变。同时,由于学生特点各异,建构活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对意义的理解也因此不同。教学过程不再同步,不同学生可以沿着不同学习途径,建构相同结果。因此,每个教学点在遵守《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特点,采用不同教学计划。 

    建议每一教学点在第一次上课时,可对学生人学时的成绩、年龄、大学毕业时间、目前工种、使用英语情况和英语学习动力等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以统编教材为基础制定出该教学点的教学内容和计划,既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个性,又要尽可能使用学生期待的教学方法,同时解决好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间的矛盾。 

    2.充分利用有限面授时间。 

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第8篇

论文摘要:本文总结分析了我国目前工程硕士英语教学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阐明英语学习是一个学生依靠自身已有知识结构和经验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建构知识、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从而对目前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近年来,工程硕士作为我国研究生的主要专业学位之一迅速发展。在工程硕士的教学体系中,英语作为一门主要必修课程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指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攻读该学位的在职人员具备硕士学位研究生应有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即具有较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的翻译写作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以适应在本学科研究中大量查阅外国文献和进行对外交流的需要。但工程硕士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如何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来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本文基于对目前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阐明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启示作用。

一、当前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状况分析

近五年来,笔者曾在华中科技大学为计算机专业以及软件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教授过学位英语课程,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情况具有以下特殊性:

1从生源看。

(1)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水平差距较大,总体上看基础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词汇量、基础语法知识、阅读和翻译能力及写作水平都不十分理想,口语和听大相比之下更差。因为相当一部分学生大学毕业多年,在工作中很少用英语。另有一些外资企业的员工,大部分为技术人员,平时接触外文科技资料和外籍员工的机会较多,英语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都较好,但领域太狭窄,主要限于专业技术上的探讨,因此口语交流也有困难,英语写作能力也不算强。

(2)学生年龄偏大,大学毕业时间较长。本人曾经教授的班级中,35岁以上的学员一般都达35%左右,有10%左右大学毕业近20年,严重影响了第二语言习得效果。如在词汇记忆等方面劣势明显,语音语调的习得也常受负迁移的影响。

(3)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无论是内部动力还是外部动力都不足。英语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现实用途似乎并不太大,最关心的是能否通过课程考试。

2.从教学条件看。

(1)学生“进校不离岗”。教师到各教学点集中授课,一般每次至少印学时。

(2)面授课时少。教学大纲规定,工程硕士面授课时为80学时,而全日制研究生英语课时一般不少于240学时。

(3)教材单一。一般使用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工程硕士英语研究生英语基础教程》作为教材。

(4)课型单一。大多只开“基础英语”,无听力、口语等课程。

3.从教学手段和方法看。

各个教学点都使用多媒体方式授课,但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不能达到最终使学生构建知识、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重要分支,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如维果茨基(Vygotsky)和布鲁纳(Bruner)等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也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它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规律,阐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以及学习环境对知识建构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卞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材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多媒体的应用是为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优化学习资源,而不是作为灌输型教学的工具。借助这一理论,能为我国目前工程硕士英语教学各个环节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启示。

1.教学计划。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要对新旧知识经验进行反复发现,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为新经验的进人发生调整和改变。同时,由于学生特点各异,建构活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对意义的理解也因此不同。教学过程不再同步,不同学生可以沿着不同学习途径,建构相同结果。因此,每个教学点在遵守《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特点,采用不同教学计划。

建议每一教学点在第一次上课时,可对学生人学时的成绩、年龄、大学毕业时间、目前工种、使用英语情况和英语学习动力等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以统编教材为基础制定出该教学点的教学内容和计划,既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个性,又要尽可能使用学生期待的教学方法,同时解决好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间的矛盾。

2.充分利用有限面授时间。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设计的流程应该是:依据教学目标一进行情景创设一引人主题一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一加人强化练习一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换言之,依据培养目标及课程特色,结合学生实际,充分贯彻建构主义教学观,进行量体裁衣式教学设计。

建议将工程硕士英语面授时间分三阶段来完成:一是温故阶段;二是提高阶段;三是技能训练阶段。温故阶段指复习原有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此阶段的课时数各个教学点可根据学生原有英语知识结构来确定,不宜太长,不超过总课时的1/4为宜;提高阶段是指针对语篇的阅读、写作和翻译的教学,本阶段是教学的主体,课时至少应占总课时的2/4;技能训练I价段,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日常听说能力,可根据学员工作的需要有选择地训练。一般不超过总课时的1/40。

3.教学方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的存储器,而是经过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建构信息的意义。因此,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组织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宜逐字逐句地讲解,同时需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持久学习英语的动机,依据每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经验、心理结构以及信念的差异来进行教学。不能只向学生提供脱离现实生活的纯理论语法知识,让他们机械记忆,而应对统编教材的课文和训练内容有所取舍,在教学中尽量引用流行词汇、专业同汇和最实用句型,结合学生的专业,引用例句,鼓励学生活学活用。还要注意到每个学生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不强求每个学生都遵守一种学习策略,允许他们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其次,建构主义主张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才有意义,这种情境应该具有多样性、真实性和整合性。教师不应总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指导他们进行探索发现。

以阅读能力的培养而言,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语篇阅读,并提出和回答与所阅读语篇有关的问题。在构建英语情境教学模式下教师可让学生用英语进行日常报告,也可就某个话题设计课堂小组活动或者个人演讲等活动来营造英语氛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练习,在这些有趣情景下,学生不再盲目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将学习过程变成积极参与建构知识的高水平思维过程,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英语知识,更新原有知识结构,建构新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4.利用网络优势,批改作业,答疑解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互动学习方式。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别人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在自己原有知识背景下建构新的知识。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在目前的工程硕士英语教学中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积极意义。鉴于面授时间有限,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课外交流和协作式学习。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应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通过网络群发给学生,规定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反馈给教师。课外阅读材料可为不少于10万字的某个领域的专著,学生要交读书报告,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翻译材料可指定也可自选,但译文不少于1001)字。

教师也可通过QQ和MSN聊天群以及Email等网络通讯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针对性指导。学生会在个性化自学中发现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或与教师进行探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语言交际能力。就写作而言,教师利用Email可以监控个别或群体学生的写作过程,也使作文的批改更加迅捷、科学和合理。能将学生习作中的优缺点发送给全体学生,给他们提供交流平台,大大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Email对英语阅读教学也有促进作用,如学生可通过Email进行交流阅读英语文章的心得、难点、疑点,从而相互借鉴、引发思索,真正享受阅读。对于老师布置的翻译作业,学生也可就具体的翻译方法进行切磋。此外,将信息技术自然渗透到学习中,能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从而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第9篇

关键词: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来华硕士留学生;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全球范围招收留学生,为留学生开设的专业从最初的汉语言文学、历史等扩展到理科、工科及医学等各专业。我校(中原工学院)是河南省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大学,近年来,在国际化办学方面一直处于省内领先地位,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开展的国际合作办学得到了河南省政府及教育厅的认可。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自2019年起,我校开始招收国际留学生,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我校特色骨干学科,招收了3名孟加拉国的硕士留学生。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开展全英语课程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笔者结合本学科留学生特点、师资情况、学科特点与课程要求,在参考其他高校全英语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从教学理念、教学安排、课程教学、课程教材、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教学理念

全英语课程教学有两种教学理念:(1)以知识传授为主、英语作为传递知识载体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倡导教学重点是传授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始终是第一位的,培养学生利用英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科学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的能力[1]。(2)融汇式教学理念。将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相融合,即学科、语言交流、思考认知和协同学习的有机统一[2]。这种教学理念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育环境,也是一种教学技巧。对于我校的来华硕士留学生来说,中文基础普遍较差,因此要加强中文学习;另外孟家拉国的来华留学生虽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但英语并非他们的母语,其总体英语水平虽比国内学生水平高,但比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低。在这样的语言学习要求和基础背景下,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英语作为知识传递载体的教学理念比较适宜。

二、教学安排

教学安排有两种方式:一是混合排班,即将来华硕士留学生与国内硕士生混合排班;二是单独排班。当留学生人数较少时,从资源节约角度讲,混合排班的方式是较好的选择。留学生单独排班上课,在人数较少的情况下会增加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出,但是针对留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单独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等,将显著提高留学生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在留学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若想节约资源且不影响留学生学习效果,综合考虑国内硕士生、留学生学习背景、知识基础、课程体系,将国内硕士研究生的双语课程建设成为留学生、国内硕士生可以同时上的全英语课程是一个较好的途径。

三、课程教学

1.课前准备。(1)了解留学生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由于来华硕士留学生与国内硕士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的课程内容、培养体系、教学目标不同,有些国内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经掌握的内容,留学生却没有学过[34],因此,在授课之前充分地了解留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十分重要。这可以通过留学生成绩单初步了解,成绩单中的内容信息全面,学习课程及掌握情况一目了然。但成绩单不能反映某门课程讲解的详细内容,因此还需通过与留学生交流以了解具体情况。(2)准备讨论课资料。将上课所用的英文资料发给学生,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来华留学生的全英语课程以讨论式教学为主,教师要提前设计好课上讨论的主题。2.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安排。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少而精是留学生全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的重要原则。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太多,这是因为:①国内外教学体系存在差异。对于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硕士留学生,从他们原有的知识体系转换到我国硕士生学习知识体系需要一个过程。②他们基础知识薄弱,有些内容他们在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授课过程中需要补充,因而需要预留补充知识的时间。③由于授课教师与留学生之间存在语言沟通问题,也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总体而言,一般每节课只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讲述或讨论,不能照搬国内研究生教学内容。(2)讨论环节设置。研究生课程,特别是对于人数较少的来华留学生,全英语课程教学应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全英语教学的讨论主题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所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发散性的,教师要进行非定向式引导。所谓发散性即采取头脑风暴法,主要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②讨论的内容应偏理论而非偏应用,比如“纤维的吸湿滞后性”,可引导学生着重讨论为什么纤维会有吸湿滞后性,让学生从纤维的结构上去分析吸湿滞后性出现的原因。③将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串联以形成一节课的课程内容和体系。(3)引入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生阶段的课程教学除了按教材要求之外,还需要引入科技和生产发展的最新成果。这部分知识的获得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由教师给定题目,学生通过阅读教师指定的英文参考资料,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再以英文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总结,并制作PPT进行课堂汇报,同时需要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给学生布置论文主题“纤维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和阅读资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总结各种理论模型的核心思想,指出不同模型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模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提供给留学生的资料应包括中文和英文两类。需要注意的是,留学生一般中文较差,看不懂中文资料,因此对于中文资料可选取核心部分,让他们借助网络在线翻译工具阅读。3.交流方式。留学生的口语带有地方口音,教师发音也存在不标准的情况,这给全英语课程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师讲的学生听不懂,学生说的教师搞不清”。此外,师生双方的英语发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只有经过多次接触与交流后才能够逐渐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了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理解教师所教内容,教师在讲解之前可将重要的信息用图片或文字展示在PPT上。为解决教师不易理解留学生发音的难题,学生可准备好语言在线字典,随时查找回答问题中的关键词拼写。

四、课程教材

全英语专业课教学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旨,英语只是传播知识的工具,要进行高质量的全英语教学必须选择恰当的英语教材[57]。一般来讲,国外的研究生教学没有指定的教材,往往是教授指定一些参考教材,而国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对教材的依赖性较高。国内的全英文教材大多数是针对本科生的,若直接用于留学生教学显然不合适,所以需要任课教师自己编写。在编写教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留学生教学课程大纲要求,通过对中文教材和英文原版教材反复对照和深入分析,从英文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中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合的章节来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照搬英文教材或将中文教材翻译成英文教材都是不可取的。(2)教材内容应以系统性、经实践检验过的经典理论为核心内容,形成知识结构。当然,在注重经典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也需要添加一些能够体现纺织科技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的知识。

五、教师队伍

留学生全英语课程教学必须采用全英语方式,即课上、课下与留学生的交流都用英语,而且是听、说、读、写全方位、全过程英语授课,这对教师的英文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全英语课程教师普遍读、写较好,但听与说较为欠缺,然而听与说是进行全英语授课必不可少的技能。除了语言技能外,全英语授课教师还需具有该课程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能够胜任留学生全英语专业课程授课的教师比较少,课程教师梯队的持续性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可以选择英语较好的专业教师作为课程助教,参与课程全过程学习并与留学生一起参加课程的整体性测试,获得优秀的可以作为全英语课程教学的后备师资。

六、结语

来华硕士留学生教育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部分,既有其特殊性,也有其与国内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共性问题,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其特殊性而忽略其共性问题。另外,具体到一门课程,对于硕士留学生来讲,要求也是不同的,每门课程应根据其特点,既考虑课程体系,又重视课程内容的动态发展,既重视留学生的学习基础,又引导留学生积极探索。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留学生通过学习本门课程获得一些新的知识或新的能力。在开设留学生课程之前,教师应认识到留学生学习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并提前做好准备,使课程教学顺利进行。另外,在留学生教学课程建设方面,需要根据留学生的知识水平重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同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教材编写,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以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面向来华硕士留学生的全英语课程。

参考文献:

[1]叶松,李艳霞.研究生全英语专业课课程建设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9):68-69.

[2]肖彬,李征宇,李蔚江,等.基于CLIL理论的推拿治疗学全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医药导报,2019,25(8):135-137.

[3]李志红,彭帆,肖莉,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三峡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为例[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6):1031-1034.

[4]任远,吉顺如,李靖超.面向留学生的全英语课程建设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7):4-5.

[5]刘湘,汪章利.来华留学生的物理化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8,47(18):105.

[6]江霓,杨一波.全英语教学在留学生实验课程中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8,21(5):103-10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