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文化交流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24 12:06:01

文化交流总结

文化交流总结第1篇

****年7月25日至8月7日,我与十余名同学一起,参加了由国家汉语推广办公室(国家汉办)和河南省教育厅举办的汉语桥中美学生夏令营活动。活动期间以志愿者的身份负责美方师生的接待以及沟通工作,旨在增进中外青少年交流,加深他们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和亲身体验,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热情。以下我从准备、接待和交流三个方面对本次社会实践工作进行总结:

一、前期准备首先很荣幸这次有机会做汉语桥志愿者工作,感谢老师们给我这个机会。总体上,我认为这次的汉语桥工作是我上大学以来参与的最能反映国际教育学院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现在从我个人感想和对整个活动的理解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第一次知道汉语桥是在国教看到贴出的通知,当时就特别兴奋,因为感觉这样的机会特别难得,可以以最低的成本了解美国的文化和美国年轻人的想法,所以在第一时间到分团委办公室向陶老师那里报了名,我是第一个报名的。之后我短信通知了樊世超、郭晓倩,姚景妍、张宜寒、黄昂、张天娇、滕云等20余人一起参加。我当时很想和一个有共同爱好的团队一起做一件事情,虽然大学参加的团队不少,但是这种强悍的英语团队还是我的理想之一。在这样一个团体里面,大家的英语观基本趋同,一起做工作基本上不费劲,沟通也没有问题。大二的同学们通过我了解到这个活动并报名参加很幸运的同上述提到名字的好朋友一起入选最后的志愿者并和其他熟悉或慢慢熟悉的同学们成为好朋友。尤其是在这次活动中,可以接触一些大一的优秀学生,如果不是汉语桥的机遇,可能不会认识他们。志愿者的选拔工作做的比较好,也吸收了大一(开学即将大二)的优秀同学,使得志愿者结构比较合理。而且擅长各个方面的人才都有,使得大家可以优势互补,这里特别要感谢赵老师的眼光,使得志愿者团队集合了活动所需的几乎各个方面的人才。樊世超当时没有参加选拔,但是我鼎力向赵老师推荐了他,他是我在国教见过的英语口语最好的男生。歌唱的也好,在晚会上可以活跃气氛。这也是我参加这个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和英语强人们一起工作,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光在学校里面学英语是不够用的。志愿者们在8月底集结,并进行分组,我主要负责洛杉矶孔子学院和旧金山孔子学院的师生接待工作,同时全程陪同4号车进行景点讲解以及日程安排等工作。分组后我们设计并剪裁了每位美方人员的房间贴纸,并购买了晚会需要的相关物品。志愿者们开了几次会进行互相熟悉和了解,并对本次活动交流自己的看法。我前期主要和小麦和黄昂商量接机、车辆安排等事宜。出发前我在维基百科搜索了一下本次活动涉及美国主要城市的介绍,并打印出来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分享。了解了一些美国城市的概况,补充了自己的常识。这次活动,我在帮助美国同学了解中国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美国的了解。我觉得相互了解是最重要的。

二、外事接待这次夏令营的驻地是鹿鸣山庄,山庄的封闭式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营员们的安全,这里也是河南省高招录取工作地,我也很荣幸首次进入高招禁地。鹿鸣山庄的接待总体上还是很不错的。房间安排和自助餐设置都让美方比较满意,在美方活动结束后的回馈看,他们对山庄的接待都给了较高的评价。在山庄结束营员物品发放等前期工作后,志愿者们分批到新郑国际机场接各自负责的营员。接机后我在大巴上向美方师生致以欢迎辞。我负责的营员大多数是华人,中文的基础比较好,有着华人圈子的某些共同的价值认同。华人之外的营员也对中文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之中有许多人在活动之后还在facebook上用拼音或者汉字与我联系,可见本次活动激发了他们对汉语的兴趣。这也体现了facebook在美国学生中的地位,不管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大多人都拥有一个facebook账号,这次国内同类网站所无法企及的。鹿鸣山庄内电脑较少,美方师生很想用网路给学生的家人联系,有些老师还给学生家长发了照片。可见互联网在美国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于中国学生,几天不上网也没有什么。但是美国人却把互联网当作更加重要的通讯工具,在中国最流行的短信在美国倒是没有类似的市场。汉语桥是外事活动,这也是我参加的第一次外事活动。外事活动把把安全强调地格外重要,我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今年国内情况较往年更为特殊,这次活动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外国营员的安全。与此同时,赵老师还为大家介绍了外事工作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外事礼仪,也了解到中国对外事工作的重视。外事活动,事无巨细,外事工作者代表的是自己的国家。上到汉办领导,下到每一名志愿者,每天都是为了每一个细节忙碌着。在这个活动中,我代表的就是中国。在之后的北京奥运会中,我也特别留意志愿者的工作,也学习到了志愿着精神。在志愿者选拔的工程中,我就说汶川大地震后,国人对志愿者精神有了新的认识,今年是中国的志愿者元年,我也很荣幸在志愿者元年做自己的第一份志愿者工作。通过汉语桥,我对我国的外交能力和外事活动充满了信心,中国人在外事活动中总是可以展示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热情和细腻。汉语桥和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和中国人对外事活动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中华民族待客之热情,是其他民族不具有的,也是中华民族的特色。看奥运会的时候,我又接受了外事活动的洗礼。有了汉语桥的经历,也使我看奥运会有了更多的独特的角度。在接待过程中,我发现了美国人说话普遍比较直接,也慢慢适应了他们的说话方式和说话习惯。我们这些接待人员也做到了有礼有节,对于美方过分的要求,我们没有一味的的迁就。在这个方面,我与我负责的两个领队也进行了沟通和说明。当然,美方合理的建议我们在最大限度都予以了采纳。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外事活动更多的是站在一个国家的外交形象之上。平常日常里的一些小事,上升到外事角度,就是很大的事情。解决这些事情需要方法,也需要耐心。接待工作是由每一个细节组成的,细节的处理决定了接待工作的质量

三、国际交流美国是这个星球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各个人种和民族的人们一起生活在美利坚这片土地上。这次我见到的后裔就有华裔、巴基斯坦裔、巴西裔、日本裔等。我发现台湾的后代比大陆的后代中文讲得更好,可见台湾人确实比较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人种的人还是喜欢一起玩,比如华裔之间的关系就是最亲密的。这些华裔不全是abc,但都是到美国的第二代华人,对中华文化尚且认可,恐怕到第三代的时候,就不会这么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了。虽然华人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但是他们的家长还是投入了很大的功夫来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比如我带的一对的香港兄弟就在美国业余时间学习了三年武术,他们在汇报演出中进行的武术表演博得了满堂彩。这次活动美国学生游历了少林寺、塔林、河南省博物院、龙门石窟等地,也感受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很喜欢福娃,也会唱《北京欢迎你》、《嘻唰唰》、《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的中文歌曲。也有学生天天抱着一本中英词典勤奋学习中文,更有学生背诵唐诗。可见中华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美国学生的喜爱。美国的文化更加多元化,他们只了解自己喜欢的东西,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思想很自由。对文化的热衷也体现出了最大限度的个性和宽容。这次我见到一个美国女孩就很喜欢东亚,她是韩国足球队的球迷,甚至有一件韩国红魔啦啦队的助威t恤。她喜欢周杰伦,喜欢rain,可见东亚文化的辐射范围是越来越广了。因为在活动中穿了几天球衫,就结识了很多美国球迷,许多人看了我的球衫就主动和我打招呼,足球无国界,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我也因此见到了很多和我一样喜欢曼联队的球迷活动结束的前一天,美国学生吉瑞告诉我,他不想离开中国,因为中国有这么对他这么热情这么友好的朋友,他们是世界上最热情的。十几名志愿者都与美国朋友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谈论着共同关注的文化,唱着一样的歌曲。不同肤色和民族的朋友打在这一周的时间里相互交流着友谊和喜悦。在活动结束前的汇报演出上,看着美国学生们自然自由的表演,志愿者们都非常兴奋,也上台与美国学生一起唱歌一起跳舞。在这个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交流显得更加的重要。把外国朋友请进来是加强外国人对中国了解的最佳方式,奥运会、残奥会无不证明了这一点。随着汉语推广工作的深入进行,相信有更多的外国朋友会学习汉语并尝试用汉语桥交流,美国朋友用汉语留在我facebook上的那些“谢谢”、“你好”、“支持”就证明了这一点。汉语桥工作告一段落,我也希望今后还能够参加类似的国际交流活动。最后要感谢这次活动中帮助和引导我的各位老师,谢谢你们的关心与支持!

文化交流总结第2篇

【关键词】 中国学院;语言文化外交;汉语文化推广;总结;建议

随着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外交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文化外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的迅速崛起离不开外交方面的成功。 因此,需要通过文化外交来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社会地位。在各种文化外交形式中,本国语言推广仍是文化外交最重要的手段。对于我国来说,近几年孔子学院已成为推广汉语文化实现语言文化外交的主要途径。然而新兴的孔子学院在推广汉语文化的过程中, 遇到较大阻力。而对于如何更好地实现孔子学院的发展推动我国文化外交少有研究,因此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研究中国学院的成功经验,总结其推广汉语文化的成功策略及对语言文化外交的指导意义,并结合孔子学院的发展实际与所遇困难,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孔子学院语言文化外交的措施以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文化。

对于文化外交方面的研究,国外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国际文化外交理论层面的研究塞缪尔[1](1996)基于当时世界形势系统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二是对于文化外交在国际交往中的具体运用。曾任美国外交官的鲁思・埃米莉・麦克默里和穆纳・李[2](1947)提出文化是国际关系的另外一种方式,并研究了美国等国家对于文化方式的具体应用。国内对于文化外交的研究起步较晚,开金[3](2006)在总结中国文化外交的历史演变、组织体系和途径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文化外交作为中国国际战略选择的具体应用及对中国对外文化关系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以及文化外交理论政策,显示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外交愈发重要。对文化外交手段研究相对薄弱,还有待于深化。

而语言文化外交方面,国内目前较少有人研究,戴蓉[4](2008)首次提出“语言文化外交”的概念,以孔子学院为例对语言文化外交做了研究,而语言文化外交作为文化外交的重要手段,却少有对于语言推广机构与文化外交结合的研究。任晶晶[5](2013)通过“孔子学院事件”指出孔子学院作为中国主要的语言推广机构在文化外交中数次遭遇海剿,孔子学院急需先进经验的指导。

对于中国学院的相关研究,谭中与郁龙余[6](2012)研究了中国学院及其首任校长谭云山,分析了在谭云山的带领下中国学院对于中印文化交流起到的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大部分都局限于描述性,没有对未来语言推广机构提出指导性意见。本文将中国学院与语言文化外交相结合,通过总结中国学院的成功经验,寻找对新时代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的发展有意义的指导性措施及利于推动中国文化外交的相关建议。

一、文化外交与中国语言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作为一种对外交流活动,是以加强本国文化传播、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与沟通为主要内容,是国家利用文化手段为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而进行的行为。文化外交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纽带,对于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以及构建和谐世界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语言文化外交是文化外交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先导为语言推广,内容以文化传播和语言部分为主,通过采取教育和交流的方式来加深彼此了解、提升本国形象进而促进文化交流。语言文化外交主要由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实施,语言文化的国际化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组织性,旨在促进文化跨国交流,增进国家相互理解。

二、中国学院与中国语言文化外交

中国学院的诞生被称为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结晶。发展的过程中增加了汉语教学,逐渐成为印度培养汉语人才的根据地。 中国学院是印度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场所,致力于教学和学术研究数十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印文化研究和中印文化交流的圣地。 极大促进了中印两国文化外交,并在语言文化外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成熟的策略。

中国学院在语言文化外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翻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总结出其策略如下几点。

1、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开展文化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了中国软实力

中国学院建立之初,就被赋予了加强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因此在中国学院的教学过程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均给予相当的重视。在讲授拥有深厚底蕴的中国文化的同时对中国文化开展深入研究,培养了大批汉学家,推动了中印文化交流。中国历来奉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中国学院也在积极传播和谐价值观以促进民族的相互理解 。首任校长谭云山带领学者们对哲学、文学、佛教等进行研究,同时谭云山还撰写了三十八种英文著作以及十来种中文著作。印度文学家从英文翻译了若干著名的中国小说,并对这些小说展开研究和评论。

2、塑造文化使者,培养研究型人才,增进两国人民感情交流,加深两国理解

被誉为“现代玄奘”的谭云山,在中印两国文化交流中成功地起到了文化使者的作用,为中印友好交流做出巨大贡献。在谭云山的提议下而成立的中印文化协会为加强两国沟通交流不懈努力,为两国交往做出了重大贡献。谭云山和两国领导人保持密切联系,即使是在中国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印度友人还是给了他难忘的支持和安慰。1962年,尼赫鲁在国际大学年会上发表讲话,国内外记者都期待着一番反华演说,然而当他在听众中看到谭云山身穿白色印度服装,像菩萨一样端坐在地上,尼赫鲁话锋一转,说道:“中国学院院长是位著名的中国学者。这是很好的,使你们经常记得你们在过去与现在都不会与伟大的中国和她的文化为敌。”可见,谭云山作为两国的文化使者得到了印度人民极大的信任,对两国的和平与互相理解做出了极大贡献。谭云山是屈指可数的中印文化研究精英,致力于造就研究型人才为中印文化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

3、互派教师、留学生等学者增进两国文化互动

中国学院为鼓励两国学者的交流,最大程度地为来此学习的学者提供便利,吸引了包括徐志摩、徐悲鸿、陶行知在内的众多文化名人和学者到此交流访问。中国学院注重年轻学者之间的交流往来,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4、高层领导人的往来,维护两国之间的和平相处,为两国友好往来提供平台

中国学院是中国在印度的汉语文化交流和研究中心,开展汉语教学同时,传播了中国文化,为中印人民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平台。印度总理拉吉夫和总理拉奥等曾在中国高校演讲时重点提到国际大学的中国学院,并将其视为中印友好的标志。国家高层领导人的参与利于化解两国之间的分歧与争执,对于巩固两国之间和平友好关系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三、对发展语言文化外交的建议

借鉴国外推广语言机构的成功经验以及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推广汉语文化的策略,结合孔子学院的实际,总结出加强汉语文化外交的具体指导性方法如下:

1、开展语言教学同时,加强文化教学

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中国各类语言推广结构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也应该给予文化教学同等的重视。在孔子学院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也随之而来。其根本原因是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希望构建和谐世界的愿望不能有效地传达出去。因此,只有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 ,才能更好地进行国际交往。在开展语言教学的同时还应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播,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

2、塑造文化使者和研究型人才,为国际交往搭建桥梁

文化使者作为连接两国的纽带和桥梁,具有非功利性、非官方性。文化使者对于两国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更能够被当地人民和政府接纳。在促进两地区的相互理解,增进两国的相互利益方面,文化使者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3、组织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活动,构建文化交流平台

孔子学院不只是单纯的语言学校,更多的是中国文化推广和文化外交机构,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文化平台。为达到文化外交的目的,需要组织多样的文化活动项目 。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应针对不同国家和民族,开设不同的文化课程以适应当地的文化大环境。

4、增强国家高层领导往来互动

高层领导人代表着国家形象 是文化外交的重要途径。 高层领导人的往来更具代表性,可以就两国关系进行对话和讨论,化解双方误会,解决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国际关系尤其是文化交流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外交是大势所趋,而语言文化外交作为文化外交的重要方式应得到高度重视。中国学院作为成功推动中印文化交流的典范,值得孔子学院等现代汉语言推广和文化外交机构去借鉴其运营模式。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总结出中国学院的成功经验: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开展文化教学;塑造文化使者,培育研究性人才;互派学者增进互动;保持高层领导人的友好往来。本文结合孔子学院处于发展初期文化外交重视不足的实际,针对性地提出加强语言文化外交的建议:开展语言教学同时,加强文化教学;塑造文化使者和研究型人才;组织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活动,构建文化交流平台;增强国家高层领导往来互动。本文通过对中国学院进行分析,结合孔子学院等语言推广机构的发展实际,提出了语言文化外交发展的相关建议,但具体实施仍需时间的验证。

【注 释】

[1]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Y: Simon&Schusterine.1996.

[2] Ruth Emily Mcmurry and Muna Lee, cultural approach, another wa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47.

[3] 开金.中国文化外交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6.

[4] 戴蓉.孔子学院与中国语言文化外交[D].上海:复旦大学,2008.

[5] 任晶晶.“孔子学院事件”对中国文化外交的启示[J].对外传播,2013.

[6] 谭中,郁龙余.谭云山[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7] Frank A. Ninkovich. The Diplomacy of Ideas:U. S. Foreign Policy and Cultural Relation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8] Tan Chung.Across the Himalayan Gap: An India Quest for Understanding China[M].New Delhi:Indira Gandhi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Arts & Gyan Publishing House,1998.

[9] Tan Chung.In the Footsteps of Xuanzang: Tan Yun-shan and India[M].New Delhi: Indira GandhiNational Centre for the Arts & Gyan Publishing House,1998.

[10] 董友忱. 谭云山与国际大学中国学院[J].南亚研究,2012.2.155.

[11] 孙红霞,陈海燕.加强我国文化外交的有效路径分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

【作者简介】

文化交流总结第3篇

关键词:公文一体化;办公自动化;Domino

1 系统建设背景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国家。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政策和有关规划的指导下,在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办公自动化是中国海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现办公自动化,可以优化现有的管理组织结构。调整管理体制,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增加协同办公能力,强化决策的一致性,最后实现提高决策效能的目的。

公文处理、流转和交换是办公自动化的核心应用。公文是传达贯彻企业的方针、政策,行政规章制度,施行行政措施。答复问题,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对于企业内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统一员工思想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海油总公司机关内部以及总公司与所属单位机关之间经常进行大量的公文接收与传送。

目前建立在中国海油Domino办公自动,化平台上的总公司的公文应用包括公司文件、领导批示和督办报告等模块,各分公司也建立了相关的公文应用模块。但是,目前的收、发文应用模块只是用来记录公文处理的结果。而真正的文件流转过程信息(如文件当前的处理状态、当前处理人、在某个处理环节所花时间等)却没有通过计算机进行管理,由此容易导致公文流转过程的不可控和传递效率问题。

此外,文件在海油上下级公司之间的传递目前没有在办公自动化平台上实现,各下级公司的文书人员一般通过登录总公司系统相关模块,从总公司公文系统的文件中拷贝粘贴文件内容到本地的办公系统公文模块中。容易由于权限限制的原因,导致公文不能及时传递。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决定开发满足自己需求的公文一体化系统。

2 系统总体框架

中国海油公文一体化系统按照“统一系统格式,统一工作模式”的原则。在总公司、各二级单位内建立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大公文系统。公文一体化系统是提供一种对海油系统内公文、档案的一体化处理平台,以用于处理公司内部的公文流转。能够实现包括公司内各级组织内部的公文处理,以及公司各部门之间、公司与下属单位之间的多级公文交换。

公文系统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整个公文系统建立在Domino的安全机制之上,包括收文、发文、督办、档案、工作流引擎和公文交换系统。收文系统接收外部文件(包括外单位的纸介质文件和从本系统内其他单位交换来的电子公文),利用工作流引擎提供的流转控制进行相应的处理,在收文处理过程中。相关的督办人员可以针对文件发起督办。发文系统主要处理内部各种正式文件、请示报签等文件的审批过程,利用工作流引擎进行相关的流转处理,文件发往系统内其他单位时。通过公文交换系统自动进行传递,并记录相应的接收情况。督办系统可以从收文、发文系统中发起,也可以由督办人员直接发起。也可以利用工作流引擎提供相关报告的流转。公文系统中的文书档案系统主要处理文件的归档、查询、借阅和利用。工作流引擎则是系统后台处理流转的基础支撑工具。

各公司的公文系统能相对独立完成本公司内的收文处理、发文审批和工作督办等具体工作,同时,各公司公文系统互相之间可以通过公文交换系统连接为一个整体。形成完整的上下级文件的自动传递。上下级公文系统形成一体化的公文流转、交换和归档的处理过程。总公司的发文,可以通过公文交换系统自动下发到各收文单位的公文系统中。各单位接收到文件后,在收文系统中接收文件,文件自动进行收文登记,进入收文数据库中,接收文处理流程进行处理。通过完整的公文传递,可以确保海油的公文上传下达的畅通。

各功能之间通过业务接口形成一体化的公文流转、交换和归档的处理过程,如图2所示:

3 系统实现的功能

3.1 发文管理

发文管理子系统提供公司中针对各级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公文流转功能,实现从拟稿到文件下发的一个完整流程的控制,并支持公司与其各级所属单位的公文交换。实现发文过程(经过的步骤包括:起草、核稿、会稿、审稿、签发、编号、套打盖章、印发、存档);催办;督办(自动和人工督办);查询、统计等。通过与流程定义功能的关联,达到发文自动化。

在发文过程中可以实现文件的批注(痕迹保留)、流程跟踪、流程的中断处理以及正式发文。在公文流转过程中,若任何一个审核环节通不过,系统能提供驳回功能,使公文直接驳回到发文拟稿部门或发文人。在办公室给定发文的字号后,系统能自动计算发文文号。用户也可以手工对发文文号进行修改。系统能自动产生发文登记簿,并按要求打印输出。若公文下发到公司各部门,系统将自动记录各部门签收情况,各部门签收后,部门收文流程将被自动激活,从而完成收文工作。在发文流程结束以后,公文将自动归档到企业级文档库的相应类目和拟稿部门的部门文档库中。处理完后的公文根据情况若需要,系统能自动到公司门户首页的“公司公告”栏目中。

3.2 收文管理

公司收文有两类,一类是由外部单位下发的纸质公文。另一类是系统内部单位的电子来文(通过发文系统产生)。收文处理主要包括:签收登记并拟办;主管领导批示;相关部门承办或传阅;办公厅(室)归档等环节。对于外单位的纸质来文,在收文管理中,提供与扫描仪的接口,以便快速、方便地将纸质文件扫描成电子文件,该系统能把多页的正文合成一个文档。并且扫描操作可以直接集成在收文登记的界面中。对于通过公文交换传递来的电子文件,可以直接签收登记,避免文件的重复录入工作。对于整个收文办理过程,系统都能提供流程监控和圈阅记录等功能。在收文流程结束以后,公文能自动归档到企业级文档库的相应类目和传阅部门的部门文档库中。系统为公司定制收文登记簿,该登记薄能根据要求打印输出为Excel表格。处理完后的公文根据情况若需要,能自动被系统到公司门户首页的“公司公告”栏目中。某些收文若需转发到公司各部门,则系统能提供转发功能,并自动记录各部门签收情况。

3.3 工作督办

实现两种工作的督办:文件督办和领导安排工作的督办。督办情况要按时间形成督办报告。督办工作的过程为办公厅(室)秘书根据领导要求创建督办事项,说明工作事项、处理部门、责任人等,提交后,相关部门责任人(可能有多个)接收到督办通知,处理交办事项后,分别填写工作反馈信息。文件督办可以直接从收文、发文中发起,督办过程与领导交办工作的督办类似。秘书每周能将当周的督办事项汇总为督办报告。同样利用工作流 引孽中定义的流程进行流转。

3.4 文书档案

对于公文档案来说,需要保留公文正文内容,并进行检索、借阅、利用。因此,在公文系统中。设立文书档案的功能,流转完成的各类文件进行归档操作后,自动进入相应的文书档案数据库。文书可以进行文书档案的立卷、分类操作,普通用户可以查阅相应的档案信息,进行检索、借阅等操作。文书档案提供与“兰台档案系统”的接口,定期将文书档案库中新的档案信息提交到“兰台档案系统”中去。

3.5 文件交换

在公文系统中的公文交换平台,作为公文交换的枢纽,将需要交换的公文自动分发到正确的位置,并提供分发过程中的加密功能。以保证公文交换过程的保密性。对需要交换出去的公文,在将需要交换的公文提交给公文交换系统时,在公文上附加上公文交换信息,包括:给公文加上时间戳和相关责任人的数字签名和单位的数字签名,以确保交换公文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对接收的公文,交换中心检查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公文交换系统根据接收文件的属性,将文件自动登记签收,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如图3所示)

3.6 工作流引擎

工作流引擎的功能包括:流程环节定义、流向定义、审批人产生方式、驳回方式定义、多人处理规则定义。利用工作流引擎可以进行复杂工作流的定制工作。运用这个程序可以设置包括流程循环、流程分支、子流程嵌套、会签等功能。也可以通过比较简单的修改工作流设置,实现业务流程变更。

4 系统实施效果

公文一体化系统在总公司办公厅、各部门、各所属单位全面推广使用,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取得了很好的实施效果。

文件的起草人员了解了文件流转过程中的所处状态,同时。通过公文的网络流转提高公文的审批速度。

各所属单位,如各地分公司通过办公网络及时、安全地与上下级单位进行公文的交换。实现文件上传下达的网络化和一体化。避免公文的重复输入,提高对公文传达事项的处理效率。

各所属单位的文书管理员对本单位内的文件的运转状况有比较全面的掌握,对公文进行各种条件的查询统计分析,对文档运转的效能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公文流程中的关键路径,进行流程优化。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文化交流总结第4篇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不断增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把强化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作为一项根本性、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湖北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有247万,占全省总人口的4.5%,是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省份之一。湖北统战系统强化使命担当,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推动中央关于民族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在坚持党的领导中增进政治认同。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的就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流砥柱,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切实增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增进国家认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强大精神力量。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不断挖掘和大力弘扬各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和精神,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引导各族人民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持续深化正确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人们的心灵深处。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以民族大义为念、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重,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发展繁荣。

文化交流总结第5篇

关键词:公共交通;城乡一体化;客流特征;线网布局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公路客运与城市公交实行统一管理、合理分工、衔接有序、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一种公交发展运营组织模式[1]。科学、合理的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对于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构建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十报告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号)出台,保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同时也指出将城郊区城镇的客运交通纳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然而,目前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尚处在初步阶段,其发展模式、实施内容均在试验、探索阶段,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发展政策、经营方式以及市场管理方面。顾志兵[2]就城乡公交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师桂兰[3]就城乡公交规划建设和管理方式进行了探讨,吴能萍[3]初步研究了城乡公交线网布设方法。相伟[4]和罗剑[6]针对城镇公交规划方法进行了研究。因此,国内尚未形成一个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体系。本文将选取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线网布局进行探讨。

1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的必要性

1.1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十中着重提到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需求。十报告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大重点工作之一。《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逐步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

目前,全国多个城市逐步开始进行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改造,如河北衡阳市开通汽车站至衡阳县客运公交班线,武汉东西湖区于2014年8月1日开通8条公交城乡线,福建福清市于2014年6月开通首条火车站至镜洋城乡公交线路,江苏溧阳、安徽亳州等地均在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建立城乡大交通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城乡公交作为农村居民重要的出行方式,承担城乡间的重要客流运输任务,是联系城市与农村的纽带,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1.2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经济中心开始逐渐向中心城区扩张,形成新的经济中心。郊区经济的发展及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增加了城、乡之间居民的生活、工作出行需求,城乡之间的客运量将随着增加,以往以农村客运模式运营的客运交通逐渐不能适应这种不断增加的客运需求;而城市中心城区与城郊的经济往来、文化交融也使得城区居民希望中心城区的公交线路可以“延伸"至城市郊区。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城市郊区客运实行公交化运营管理势在必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符合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对于进一步发展城市经济起着积极的作用,是城市交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1.3 区域公共交通良性循环发展的需要

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公共交通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低、运行服务水平差以及运行效率低等问题,此外,场站用地缺乏、道路等级不高、车辆舒适性差等因素也影响了农村公共交通的发展。城乡公交进行一体化规划,有利于统筹场站建设、车辆配置以及规范农村客运市场,合理配置公共交通资源,建立符合城乡发展特点、能够带动经济发展并且乘客满意的公共交通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

2 农村客流特征

由于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在空间结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异,城乡客流特征与城市客流特征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因此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需要建立在充分把握农村居民的出行规律的基础上。

2.1 城乡客流的产生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客流,从出行目的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农村客流归纳为以下四类:

1. 以上班、上学为目的的工作性客流。该部分客流数量较大,乘车时间相对集中。客流的高峰时间段明显,规律性强,且相对稳定,是客流高峰的主要来源,也是全日客流总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2. 以购物、访友、就医为目的的生活性客流。该部分客流在一天中持续时间较长,受气候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讲,节假日的客流较大,平日客流相对较少,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3. 以生产资料、农副产品的买卖为目的的商业性客流。该部分客流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4. 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性客流。农村宜人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朴素的人文环境成为很多城市居民的向往,以体验农村特色为目的的休闲旅游逐渐成为农村客流的另一组成部分。

2.2 农村客流的特点

1.时间分布特点

农村客流具有较为明显的潮汐性和季节性特征:

①潮汐特性。主要归因于农村居民早出晚归的出行特点:无论是进城购物、访友或是公务,农村居民大多都是早晨进城,晚上出城。早高峰期,以开往城区方向班车乘客数量居多;晚高峰期,则以城区返回各乡镇方向乘客数量为多,而开往城区的车多为空车,形成典型的交通“潮汐”现象。

②季节性。农忙时节,农村客运以进城购买生产资料、回家务农的乘客居多;农闲时节,则以进城打工、经商、游玩等客流为主。此外,春节、五一、十一黄金假期以及寒暑假,乡村游、学生往返潮等也会使农村客流产生一定的波动。

2.空间分布特性

由于城乡经济、道路等级、地形地貌、人口数量及其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农村客运线路的客流强度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别,一条线路的不同区段或断面流量也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特性构成了客流的空间分布特性。一般来说,区域中心镇和中心城区之间的线路客流强度往往较大,且相对稳定,而一般乡镇与中心城区之间或一般乡镇之间客流比较稀疏;同样,一条线路在不同区段或断面也通常呈现一个客流梯度。

一般线路都存在上下行两个方向,空间客流分布在方向上有双向型和单向型两种形式。双向型指单位时段(一般为1小时)内上下行的运量数值接近相等,在平峰时间多数线路表现为双向型;单向型指单位时段内上下行的运力数值差异很大,在高峰时间一般属于单向型。这与很多农村居民的“早晨进城,晚上出城”的出行特点有关。

双向型客流

单向型客流

图1农村客流空间分布特征

3 城乡公交一体化线网布局方法

3.1 城乡公交布局结构

城乡公交线网主要有放射形、树形、环形、网络形四种空间分布形态,各种形态的优缺点分别如图2~图3所示。线网结构的选择与县(市)域形态、城镇体系,公路网络等有密切的关系,往往是几种结构复合存在。

图2放射形线网

图3树形线网

图4环形线网

图5网络形线网

表1城乡公交线网布局结构表

3.2 城乡公交与城市公交衔接模式

城乡公交与城市公交二者的衔接模式主要有分方向边缘衔接和穿越式衔接两种模式,分方向边缘衔接指城乡公交线路在城市中心区边缘的公交换乘枢纽与城区公交衔接,换乘枢纽多为对外客运枢纽,线路按照进城方向选择较近的枢纽衔接,多为一个片区的线路集中在一个公交枢纽衔接换乘。穿越式衔接指城乡公交线路从城区中心穿过,共用部分城区公交站台,一般在城市中心或穿越的另一侧城区边缘与对外客运枢纽衔接。

图6城乡公交线网与城区公交衔接模式

3.3 线网布局一般方法

城乡公交线网布局规划一般采用“定纽―织网―定点”的分层规划方法的总体思路[5]。本文在该规划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即采用“定纽―定结构―定衔接模式―织网”的分层规划方法。

具体思路如下:

(1)定纽:结合中心城区和各城镇的地理位置,确定主要城乡换乘枢纽和中心镇集散中心;

(2)定结构:结合城区的内部换乘枢纽、城乡换乘枢纽和对外交通枢纽等,结合城乡公交客流走廊,确定城乡公交线网结构;

(3)定衔接模式:根据城乡布局形态以及各主要枢纽的分布等,确定与城市公交衔接模式。

(4)织网:

①结合城区的内部换乘枢纽、城乡换乘枢纽和对外交通枢纽等,对所有起讫点间可能的路线按直达客流量最大“逐条布线”,再考虑城市企业分布、道路条件、居民出行习惯等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构建城乡客运第一层次网络,即城市公交网络;

②以城乡换乘枢纽和中心镇集散中心为核心,在城区与乡镇、乡镇和乡镇之间“编织”形成放射形模式的城乡客运第二层次网络,即城镇(镇镇)公交网络,覆盖乡镇和线路沿线的行政村;

③对于城乡客运第二层次网络尚未覆盖的区域,进一步以中心镇集散中心为重要节点,以主要行政村为末梢神经单元,构建城乡客运第三层次网络,即镇村公交网络,加密城乡公交网络,实现公交服务的全面覆盖。

城市公交网络和城镇(镇镇)公交网络是城乡客运三级网络的骨架网络,镇村公交网络则是作为城乡客运三级网络的辐射网络。这种线网规划方法能够有效减少城乡公交客流的换乘次数,方便城乡线网站点与城区客流集散点之间的衔接,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线路运营效率。

图7镇镇公交线网布局模式

4 实例应用

福清市隶属福建省福州市,市域总面积24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约44.4平方公里,下辖7个街道,17个镇。2012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万人,根据《福清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福清市市域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将达到165万,其中,城镇人口达到107万,城市化水平达到64.8%。根据福清市域总体空间结构形态,结合各镇地理区位条件,将福清市域范围划分为“一城三片”的服务分区模式。所谓的“一城”是指福清市主城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和元洪新城;“三片”指的三个乡镇片区,包括江阴发展区、龙高发展区和北部生态旅游发展区。

截至2014年6月,全市共有城市公交线路19条,城乡客运班线60条。现状城乡客运班线层次结构不明确,部分道路客运线路重复系数较高,部分线路长距离并行、引起线路间客流恶性竞争。因此。有必要对城乡客运班线进行公交化改造,统筹城乡客运,形成一体化的城乡公交线网体系。

通过客运交通需求预测可知,城乡主要公交客流集中在龙高发展区域与元洪新城、中心城区连接的主要通道上,具体分布在305省道上。其次,连接江阴港城与中心城区的324国道也是城乡客流的一个主要通道。

图82020年市域居民全目的出行期望线图

图92020年市域公交出行OD分布图

近期福清市中心城区市域对外客运枢纽分别为福清火车站、汽车南站和宏路汽车站,市内主要换乘枢纽为龙山车场、公交南站、西门车场和汽车北站。各主要对外客运枢纽和市内换乘枢纽共同构成中心城区的内外保护壳,辐射中心城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根据福清市城市布局形态以及中心城区各主要枢纽的分布情况,城乡公交与城区公交衔接方式,拟同时采用分方向边缘衔接和穿越式衔接。大部分线路与分方向的客运枢纽相结合,采用分方向边缘衔接的方式;部分线路则采用穿越式衔接的方式,方便城乡客流直接进入中心城区,能够有效减少乘客的换乘次数。此外,考虑到城区居民到达福清火车站、汽车南站等对外客运枢纽,将部分城乡公交线路提升为大战快线,方便城乡客流快速直接的到达火车站等枢纽。

结合福清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以及实际客流,规划远期乡镇经济发展成熟时,以城镇公交和镇镇公交为骨架,采用放射形线网结构和树形线网结构相结合的镇村公交,加密城乡公交网络,形成完善的城-镇、镇-镇以及镇-村公交线网,提高城乡线网的覆盖性,加强福清市各乡镇与村落之间的联系,促进镇村的协调发展。

考虑到近期大部分镇村公交的客流是难以保证的,而乡镇之间具有相对较大的客流需求。因此,规划近期可综合采用镇镇公交与镇村公交相结合的模式,即对于镇村间客流需求较大的采用镇村交覆盖,对于镇镇间公交客流需求较大的采用镇镇公交覆盖。

结合福清公交场站的位置、道路网资源情况,充分考虑换乘节点的设置、公交客流的分布等,本次近期共规划11条城镇公交线路,其中6条为近期新增线路,形成“放射形”的线网布局结构,远期则补充完善镇镇公交、镇村公交,全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形成“网络形”的线网布局结构。

图102020年福清市城乡公交线网布局结构

图112020年福清市近期规划城乡公交线网

5 结语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公交需求日益增加,建立一体化的城乡公交体系显得愈发迫切。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有利于整合城乡交通资源,克服传统城市公共交通和农村公共交通独立发展时存在的高消耗、低效率问题。本文从农村客流特征出发,对城乡公交布局结构以及与城市公交的衔接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公交线网布局的总体思路,总结了城乡公交规划的具体步骤,可以作为相关规划的参考。

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不仅包括线网布局规划,还包括线路运行组织方式的优化、经营管理体制的整合改造、相关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议以及保障政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需要进一步研究深化,并且本次线网布局规划研究更多的是基于技术角度考虑,下一阶段还需要综合线网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环境影响评价进行考虑,为进一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赵永胜. 中小城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线网布局及运行组织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

[2]顾志兵,相伟,过秀成等.城乡公交统筹发展策略研究[C].//第五届交通运输领域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220-224.

[3]师桂兰,邓卫,葛亮等.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建设与管理初探[J].城市公共交通,2005,(1):9-12.

[4]吴能萍,殷凤军,过秀成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县域城乡公交线网布设方法研究[J].城市公共交通,2006,(5):35-38.

文化交流总结第6篇

关键词: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约束;再制造物流网络;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

中图分类号:F25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4)05004509

.

一、引 言

再制造是一个资源潜力巨大、经济效益显著、环保作用突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工程和新兴产业,也是实现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途径。再制造作为废旧产品高科技维修的产业化活动,完善的物流网络是实现资源循环流动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及管理将从根本上保障再制造产业的运行效率[1][2]。

在世界气候环境不断恶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碳排放约束也逐渐苛刻。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的低碳经济战略目标。自2009年我国首家碳排放交易所挂牌成立以来,部分地方性碳排放交易试点平台已初步建立,碳税的开征也已进行了前期研究工作,我国碳政策体系正逐步得到完善。

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兴起,让更多企业面临着碳减排的挑战,也对再制造企业的原有发展模式提出了低碳目标的全新挑战。因此,探讨碳交易政策对再制造企业物流网络构建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再制造物流网络规划设计中考虑碳排放的优化目标,从综合效益的视角权衡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的悖反关系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

随着低碳经济改革的深入,再制造物流网络的构建在模式、决策目标等方面的低碳趋势越来越明显。较早的研究中,如Jayaraman[3](P497)建立了一个确定仓储容量和位置的MILP模型,确定了网络结构中最优的机构设置数量和设置地点,但大都以经济效益为单一目标,较少考虑环境效益。随后,顾巧论、陈秋双[4](P618)建立了一个在传统生产分销物流网络基础上扩建回收拆卸中心的再制造系统集成物流网络的选址―分配模型;马祖军[5](P74)对再制造物流布局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单产品、单周期、有能力限制的再制造物流网络独立设计的稳健优化模型,但二者未在模型中明确增加环境目标约束。

近年来,随着再制造物流网络和低碳经济的研究进展,学者们开始将二者结合,并试图在模型中进行正逆向物流的整合,但出发的角度也不尽相同。Cachon[6]最早从供应链运作和物流的角度研究了低碳经济,探讨了供应链网络中不同的选址对碳排放量大小的影响,并给出了减少碳排放量的最优选址决策,但论文却没有把碳减排目标和经济目标统一起来。Paksoy[7]的再制造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考虑了正向物流中的成本和排放目标,但在逆向物流阶段只考虑了成本问题。F.Wang[8](P262)提出了绿色供应链多目标优化模型,主要关注供应链设计阶段的环境投资决策问题。Y.C.Wang[9]以碳排放为约束,构建了制造/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的多目标混合线性规划模型,并分别分析了独立模型和整合模型的成本和环境效率的差异,最终得到整合网络更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结论。

综观现有再制造物流网络的研究,碳排放量约束被逐渐引入了再制造物流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0](P721):(1)通过碳税、碳交易将碳排放量转化为成本;(2)通过碳限额进行碳排放量总量约束;(3)将碳排放量、成本等目标结合,进行多目标优化。以上研究聚焦于不同的碳约束条件对企业物流网络优化结果的影响,而本文在整合正逆向物流[11](P779),对再制造物流网络进行设计的基础上,对比不同碳约束条件,分析不同碳排放约束环境下再制造物流网络的碳排放量和总成本的变化及原因,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三、问题描述

(一)再制造集成物流网络结构

再制造集成物流网络中,生命周期末端的废旧产品首先从消费者区域回收到回收中心;然后,回收中心将废旧产品统一收集后运送到拆解中心,其中也可以根据经济性原则将消费区域的废旧产品直接运送到拆解中心;随后,拆解中心对废旧产品进行拆解检测,根据产品功能损坏程度的不同,其生命周期的循环方式也将不同:可再使用(Reuse)或维修(Repair)后再使用的零部件或模块将被运送到再制造中心作为新产品的零部件直接装配使用,需

进行再制造加工或技术改造的零部件和模块则被运送到再制造中心进行再制造(Remanufacturing),受技术经济条件限制或未达到质量要求的废旧产品和零部件则需运送到指定地点进行原材料循环(Material Recycling)或环保处理(Disposal)。再制造逆向物流完成后,产品将继而进入正向物流――再制造中心的再制造产品将被运输到分销中心,最终通过分销中心送达至新顾客手中。再制造集成物流网络拓扑模型如图1所示。

(二)碳交易市场环境对再制造物流网络结构的影响

在碳交易市场环境下,企业再制造网络的设计与优化不再仅考虑原有的采购成本、设施设置成本、运作成本、运输成本,碳交易市场中的收支也将成为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再制造物流网络的节点设置、运输路线选择等,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碳排放量。碳交易中,每个自愿参与碳交易的企业将拥有一定量的碳配额。在全球碳交易体系中,企业获得碳配额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免费分配、固定价格购买、拍卖三种方式。而在刚刚起步的中国碳交易市场中,碳交易体系还在试运行中,制度还有待完善,目前中国企业碳配额的获得方式也主要是通过免费碳配额发放。当企业碳排放量低于碳配额时,企业可以出售剩余碳排放权用于获取收益,而当企业碳排放量高于碳配额时,企业则需购买超出部分的碳排放权。此市场机制将有效调节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

碳交易市场中,再制造企业原有成本结构发生变化,会直接影响再制造网络优化决策,这将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考虑到运输工具是影响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而现有再制造物流网络模型涉及较少,本文也将加以考虑。

四、再制造集成物流网络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

本模型在顾客群地点确定的条件下,以再制造物流网络总运营成本最小为前提,并在总成本中考虑碳交易中的经济效益,最终确定回收中心、拆解中心、再制造中心和分销中心的数量、地点设置、流量分布及相应的碳排放量。

(一)模型假设

本出如下假设:

此再制造集成物流网络为一个单产品、单周期的闭环供应链。

物流网络中各个设施的固定成本和运营成本、最大处理能力、各路径的单位运输成本均已知。

相同类型的设施中心运营成本相同,如回收中心1和回收中心2的运营成本相同。

相同类型的设施中心里,单位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相同。

不能回收再利用的废弃产品统一放置废弃处理点,其处理点的选址不在模型考虑范围。

消费者区域既存在可进行回收的废旧产品,又对新再制造产品存在需求。但消费者区域作为回收对象时,企业可有选择地对某些点进行回收,且这些消费者区域的废旧产品能够满足回收量;而作为需求方时,企业则需满足所有消费者区域的需求。

(二)符号、参数、决策变量

(二)算例结果

当前的碳排放量的影响并不大,这主要是因为相对于高额的物流网络建设成本来说,碳交易市场的收支的数额过小,以至于无法在物流网络的设计阶段影响其网络选址决策,从而受选址及流量影响的碳排放量也没有变化。然而从总成本来看,案例中企业加入碳交易市场后成本减少了97 000元。也就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有效的节能减排前提下,企业加入碳交易市场是可以增加其经济效益的。且从长期运营来看,再制造物流网络的建设成本的影响将减少,碳交易市场收支的重要性将加大,从而对物流网络的产品流量产生影响;且由于碳减排是一个长期优化的过程,企业加入碳交易市场后也将在此优化过程中实现碳排放量的不断减少,碳交易收益也从而增加。

然而,相对以总成本最小(加入碳交易成本)为目标,以单一碳排放量最小为目标的再制造物流网络在网络选址决策、产品流动路径和流量上都有所改变,却只实现了碳排放量115吨的减排。但总成本却因此做出了较大的牺牲,提高了6 474 000元。从结果来看,单纯以碳排放量最小为目标的再制造物流网络的构建具有较大的不经济性。

因此,权衡三种不同碳排放约束条件的结果,从长期看,考虑碳交易市场环境的再制造集成物流网络,无论在碳减排还是在总成本的减少上都具有较大的优势。

六、结 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碳交易市场的再制造集成物流网络设计的优化模型,并通过算例对模型进行了数值演算和验证。该模型结合物流系统实际运作管理中的优化决策过程,为物流网络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决策工具。通过该模型,企业可以评估自身碳排放量,预估碳减排成果及预测其在碳交易市场中的经济效益,为企业是否加入碳交易市场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同时通过三种不同碳排放约束对比,结果表明考虑碳交易市场环境的再制造集成物流网络相对于单一总成本最小(无碳约束)和单一碳排放量目标,在碳减排和总成本减少上都具有较大优势,因此碳交易政策对企业再制造物流网络的构建具有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1][ZK(#]徐滨士,马世宁,刘世参,等.绿色再制造工程在军用装备中的应用[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

[2]徐滨士.绿色再制造工程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J].中国工程科学,2011,(1).

[3]Jayaraman,V.,V.D.Guide Jr.,R.Srivastava.A closed loop logistics model for re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1999,(5).

[4]顾巧论,陈秋双.再制造/制造系统集成物流网络扩展模型研究[J].信息与控制,2004,(5) .

[5]马祖军,代颖,刘飞.再制造物流网络的稳健优化设计[J].系统工程,2005,(1) .

[6]Cachon,G.Carbon Footprint and the Management of Supply Chains[Z].The INFORMS Annual Meeting,San Diego,CA,2009.

[7]Paksoy,T.,E.zceylan,G.W.Weber.A Multiobjective Model for Optimization of a Green Supply Chain Network[Z].Third Global Conference on Power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2010.

[8]Wang,F.,X.Lai,N.Shi.A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for green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1,(2).

[9]Wang,Y.,T.Lu,C.H.Zhang.Integrated Logistics Network Design in Hybrid Manufacturing/Remanufacturing System under Lowcarbon Restriction[M].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Verlag,2013.

[10]陈剑.低碳供应链管理研究[J].系统管理学报,2012,(6).

[11]Easwarana,G.,H.Usterb.A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problem with integrated forward and reverse channel decisions[J].IIE Transactions,2010,(11).

[12]Kirby,H.R.,B.Hutton,R.W.McQuaid,et al.Modeling the effects of transport policy levers on fuel efficiency and national fuel consumption[J].Transport Research Part D: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5,2000,(3).

[13]Xiao,Y.,Q.Zhao,I.Kaku,Y.Xu.Development of a fuel consumption optimization model for the capacitated vehicle routing problem[J].Computer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2012,(7).

文化交流总结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为目标,以交流、推广为重点,以交流、互换、观摩、展示为主要形式,提升社区文化建设整体水平,为迎办2008年奥帆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活动主题:群众文化交流共建和谐社区

三、活动时间:**年5月24日至6月23日

四、活动地点:街道文化中心、社区文化中心及社

区文化广场。

五、活动安排

整个活动分为七大板块:社区文化中心观摩交流活动、社区文艺辅导交流活动、图书交流、推介及征文活动、社区文化理论交流活动、“共享工程”推广活动、社区文化宣传推广活动、社区文化档案观摩活动。

(一)社区文化中心观摩交流活动

1、社区文化中心交叉观摩。6月上旬,办事处将组织街道13个社区的书记到区文化局推荐的其他街道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文化中心进行观摩交流,增进了解,取长补短,

2、社区文化中心开放活动。交流月期间,社区文化中心要充分发挥文化中心的作用,立足辖区实际,组织开展娱乐、才艺展示、图书交流等活动,培育社区特色文化活动项目,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丰富活跃居民文化生活。

(二)社区文艺辅导交流活动

1、文艺辅导培训活动。办事处在文化交流月期间将邀请文化馆业务干部深入社区举办舞蹈和绘画两次集中辅导培训。同时,各社区要依托文化中心组织举办文艺辅导和培训讲座活动,提高社区文艺团队水平。

2、文艺辅导成果展示。6月中旬,街道将组织举办一次社区群文辅导员培训成果展示活动,在此基础上,挑选优秀节目参加全区社区辅导示范点成果展示活动。

3、群文辅导员队伍建设。对现有社区群文辅导员进行一次全面统计,进一步完善群文辅导员登记制度。

(三)社区图书交流、推介及征文活动

交流月期间,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的图书向六个没有文化中心的社区进行图书流动,加强社区间的图书交流、互换。将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知识讲座、征文、美文欣赏等系列活动,在社区中倡导开卷有益,引导社区居民形成“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尚,推进全民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社区文化理论交流活动

6月上旬,办事处将组织街道社区7个文化中心的有关人员开展一次社区文化理论研讨交流活动,研究探讨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社区文化发展以及如何加强对文化中心的管理等,在此基础上推荐2篇论文参加全区研讨。

(五)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广活动

交流月期间,将依托街道六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通过视频讲座、电影放映等形式,每个共享工程基层点将组织举办不少于4次“共享工程”推广活动,向社区居民宣传“共享工程”,让更多的居民了解“共享工程”,使用“共享工程”,更好地发挥“共享工程”作用。

(六)社区文化宣传推广活动

1、交流月期间,街道的13个社区将利用宣传栏、宣传牌等形式,通过照片、文字介绍等形式向居民宣传社区文化,展示社区文化建设成果。

2、街道向区推荐近年来文化活动材料和照片参加全区电子宣传册页的制作和展示、推广活动,让更多的居民了解社区文化、知晓社区文化、参与社区文化,不断提高街道文化活动的知晓率、参与率。

(七)社区文化档案观摩活动

以社区为单位,将各自的文化档案统一展示、交流,并组织社区参观,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

六、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社区要高度重视这项活动,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筹划,与人文奥运活动、邻居节等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具有本社区特色的文化活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计划安排上报办事处宣文教。

(二)紧扣主题,突出特色。各社区要围绕交流月活动主题,以交流和推广为重点,突出辖区特色,组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使社区文化交流月成为社区居民交流、展示、沟通的平台。要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交流月活动,提高社区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加大宣传,推广典型。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要因地制宜,加大对交流月活动的宣传报道,创新宣传载体,要依托宣传栏、社区报、新闻媒体等形式,充分发挥社区楼长(组长)作用,拓展受众层面,扩大交流月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不断扩大交流月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文化交流总结第8篇

关键词:计量管理;原油;交接;计量

1、前言

原油的交接计量是石油化工总厂重要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一。而与输油管理处直接进行原油的交接计量,也是一种重要的原油贸易形式。由于其独有的特性,必须建立更加严格的管理体系。

2、确立科学的原油交接计量原则

在遵循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前提下,结合交易双方的实际情况,确立以下原则:遵循标准,结合实际,科学操作,公平交易。

3、建立规范的原油交接计量程序

交接计量程序的规范化,是做好交接计量的重要保证,也能体现甲乙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其程序概括为:验证立项,签定协议,计量交接,共同把关。具体为:输油管理处与总厂职能部门交接用油指标;双方依靠标准,结合各自情况,签定交接计量协议,输油管理处具体操作计量工作,石化总厂油品二站监督交接计量过程,共同把关;职能部门协调。

4、制定科学的交接计量协议

科学的交接计量协议必须是标准与实际的充分结合。其主要的技术指标必须遵从有关技术标准的条款,同时结合甲乙双方的实际情况。(1)双方交接以流量计计量为准,以分析人员的分析数据为辅;(2)交接油量计量方法以国家标准为准;(3)原油剔除含水量,原油交接温度为40~45℃;(4)原油密度以总厂化验室分析数据为依据,总厂每月总评一次;(5)交接计量过程中乙方操作,甲方监督。交接过程中,发现问题,一方提出异议,重新取样复查。(6)交接使用的计量器具应符合国家标准,定期检验。

5、细致量化操作过程

操作过程的细致量化,既是分解、完成技术指标的过程,也是实施标准,作好标准化的过程。

(1)配备高素质的计量人员

原油交接工作应选拔一批热爱计量工作、文化素质高的人员,进行重点培训,使他们成为企业各专业的带头人。计量操作人员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懂得本油品计量专业并经过专门培训,取得相应资格证书。计量人员要保持相对的稳定。

(2 )完善原油交接计量工艺及装备

由于炼油生产的连续性,总厂所有原油均从输油管理处采用管输方式输送。中间时时发生窃油分子不择手段打孔盗油,如果只是输油管理处自己计量,总厂内部不进行计量管理,总厂原油输差必定很大。考虑到计量及安全的需要,满接要求,依据相应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对原油计量进站进行连续监督,对进厂原油管线安装在线分析仪。同时,化验室每两小时取样一次,每四小时化验分析一次,含水分析仪、交油流量计等分析仪器、计量仪表按照国家标准配备。

(3)把好原油处理关,提高原油含水稳定性

原油的交接由于采用管输方式,因此,甲乙双方必须作好连续工作,定时采样,及时分析,以便及时和在线分析相结合。作好计量统计工作。

6、作好交接计量数据的检测、处理工作

(1)作好原油交接时的数据检测工作

采用流量计进行在线原油计量、温度检测,提高了其检测频率,交接原油单位流量、累积流量与含水、温度、压力等信号远传、集中处理,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数据检测质量。

(2)作好原油交接的计量工作

含水、温度、压力、流量计脉冲信号传送至工控机,进行处理。按照设计要求,每(小)时计算一次交接纯油量,纯油量计算公式按照国家标准要求执行,并打印。每个交油日交接情况,双方各执一份。核定无误后,双方签字认可。

7、定期校验计量仪表

交接原油使用的流量计,每半年到国家指定的校验地点校验。校验全过程,双方共同参加。同时,每个交油日结束时,作好流量计交油量与油罐检尺的核对工作,检验流量计运行工况。

含水分析采用低含水分析仪进行,采用GB/T8929-2006《原油水含量测定法(蒸馏法)》进行化验分析。原油交接时,采用人工取样的办法,与含水分析仪进行比较,进而验证含水仪的检测工况。同时,依据国家相应标准,作好二次仪表的检测维护工作,保证其运行良好。

压力、温度、仪表、人工含水分析装置定期进行检查、效验。

文化交流总结第9篇

关键字:耗散结构;交通流;交通拥堵;城市交通系统

Dissipative structure-based urban transport system congestion study

Peng Chuan

Abstract:To study the problem in the urban transport system using the thermodynamic entropy production principle, while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transport system of governance into the concept of negative entropy,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s, analysis of the complex away from the equilibrium constant traffic organiz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material, energy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interaction of various components in-house, the negative entropy increase, enabling organizations to increase the degree of order greater than the disorder itself increases the formation of new ordered structure and to generate new energy process, allowing traffic organization reach a new equilibrium, relieve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problems.

Keywords:Dissipative structure; Traffic flow; Traffic congestion; Urban transport system

引言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可以看作是一种交通相变和交通流不稳定的现象。而交通流稳定性的分析是研究交通拥堵现象的重要理论工具之一。

交通流的稳定性是考察道路中的扰动对交通流状态的影响。如果系统不稳定,小扰动会沿着车流向上游传播,逐渐使畅行车流演化为交通拥堵。如果系统是稳定的,小扰动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缩小并消失或最终控制在一定的小范围内,使得系统中的车辆仍然能够畅行。显然,交通拥堵现象可以视为交通流的失稳现象。而这种失稳的拥堵现象,即可以看作只有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能量和物质才能维持其有序状态的耗散结构。

一、城市交通系统的耗散结构分析

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一词由比利时物理学家、化学家伊利亚•普里高津发明。普里高津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一个系统从混沌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的科学。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系统从无序状态过渡到这种耗散结构有几个必要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的;二是系统必须是远离平衡状态的;三是系统内部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在高能量的情况下,开放系统也可以维持稳定。

1、城市交通系统的耗散结构

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利用耗散结构理论,使得远离平衡态的复杂交通组织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下,负熵增加,使组织有序度的增加大于自身无序度的增加,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产生新的能量的过程,从而使得交通组织达到新的平衡,缓解城市交通拥挤问题。而城市交通耗散结构就是管理耗散过程中形成的自组织和自适应系统。

城市交通系统运行的实质就是通过作为适应性主体的组织成员(交通设置、交通工具和交通出行主体)的工作使系统产生负熵的过程,从而使得交通组织结构得到不断改善,交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城市交通不断平稳快速发展。

2、城市交通系统的熵变

对于城市交通系统这个开放的系统,熵的变化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系统内部本身由于不可逆的过程引起的,称为熵产生Pi。即机动车起初由自由流的状态在道路上行驶,却因为交叉口各方向的车流,导致V/C>1,产生拥堵,随着道路车辆的增加,道路通行能力下降,拥堵严重,而此现象通过机动车自身的调节是不可能回到畅通路况的,故假设这一项恒为正。另一部分是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引起的,称为熵流Pe。即机动车通过外界手段的调控(例如,信号灯的控制),机动车接收到外部信息,开始配合外部信息一起进行转变,该转变肯能是正面的,道路通畅率增加;也可能是负面的,道路越来越堵,通畅率越来越低,故这一项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于是有:

P=Pi+Pe

式中:Pi―系统自身的熵产生,Pi≥0;

Pe―外界流入的熵流。

对城市交通系统,外界对于Pe的作用不同,可以大于、等于、小于零。如果为负值,并且Pe>Pi,则有P=Pi+Pe

定义交通熵为道路上交通状态的对应值,反映交通的拥挤程度。设道路从不拥挤到达拥挤的临界点(速度开始低于自由流行驶速度 ,密度开始高于自有流行驶的最大密度 )的熵为P0,当这一点城市交通系统的总熵大于临界点时,开始进入交通拥堵阶段。道路交通系统处于平衡态时,总熵最大,即交通流速度为零,密度达到最大值,流量为零,此时的熵为最大值Pmax。

可见,一个系统的熵的产生,这一状态是稳定的,因为有任何扰动和变化,系统永远不可能是负的。当城市交通系统内部经历了可逆变化时Pi=0;而当系统经历了不可逆变化时,Pi>0;所以,对于开放系统总有Pi≥0;又由于Pe=0,可以得到熵增加的原理表达式即为:P=Pi>0。

1交通流密度和速度不均匀引起的熵增加

以某路段为例,它是系统中的一个固定体积元,当体积元存在密度差和速度差时,会出现车辆速度的传导变化和车辆数量的变化,下面讨论在这两种变化的局域熵密度产生率。

运用物质守恒定律,体积元车辆数N的变化满足:

式中, 表示单位时间内流过单位截面的车辆数,称为车流密度。

对单纯由速度差引起的车流传导过程有: 经过转换得: 当速度不均匀时,密度也不均匀。密度的传导同样导致车辆数量的变化,则: 。式中, 表示某一时刻的车辆密度。单纯由密度差引起的车流传导过程有:

类似于由速度引起的车辆数变化,可得:

局域熵密度的增加率为:

式中,熵产生率 为:

2交通压力引起的熵增加

将交通流比拟成可压缩连续流,假设在交通流也同样存在着与流体压力类似的某种作用力,它对交通流的影响也如同流体压力的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是对整个断面产生作用,记这种作用力为W。

交通流达到一定密度后,由于彼此间的相互干扰,呈现一定的流体粘性特征。粘性的概念源于流体力学。流体粘性是指流体微团间发生相对滑移时产生切向阻力的性质。定义来自下游交通波的干扰为交通流的粘性。当密度较低时,波向前传播,不会对上游车流产生干扰;而当密度较高时,波会向后传播,并迫使上游车流改变速度。可以假设:当v>v1,k<k1时,交通流中没有粘性阻力;而当v<v1,k>k1时,交通流中有粘度阻力存在。运用热力学中外场力和粘滞性流动导致的熵增加原理,由交通压力和交通流粘滞性阻力导致的道路交通系统熵增加可表示为:

式中: ―车流密度;

―车流密度;

Fi―第i辆车所受交通压力;

―粘滞压力张量。

由交通压力和粘滞力引起的熵产生率 为:

3城市交通系统偏离平衡的熵变

普列高津对线性非平衡态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最小熵产生原理:在偏离平衡太较小和一定的外部控制条件下,系统达到相应的非平衡定态,系统熵产生具有最小值。

最小熵产生原理表明,当外部条件迫使系统偏离平衡态,系统总要选择一个能耗最小,即熵产生随时间减少,一直达到一个非平衡定态,在这个定态上熵产生最小。这一状态是稳定的,因为有任何扰动,系统的熵增加必然要大于该定态的熵增加。根据最小熵产生原理,系统还要回到该定态。

二、基于耗散结构的城市交通系统交通状态演变规律

城市交通系统的复杂性和环境复杂性的存在,使城市交通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混乱性。交通系统熵增加提示了道路交通状态从有序发展到无序,从低熵发展到高熵的规律,而治理负熵则与之相反,它证明了道路交通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会实现无序向有序、较低的有序向较高的有序转化。而在任一时刻,两种不同性质的熵的综合作用即质量总熵的不同性质可能会导致P>0,P0,即熵增加的速率大于治理负熵流入的速率,那么此时城市交通系统的无序化趋势大于有序化趋势,负熵流不足以抵消熵产生或外界供给的正熵流,总趋势是走向无序化,对应的是城市交通进入拥堵状态直至流量接近为零,这样的道路交通需要改进,甚至重新规划。当P

三、基于耗散结构的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

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既有内部的车流速度和密度的调整,又有外部车辆的流入和流出。当城市交通系统的行驶速度开始低于最佳行驶速度 时,密度开始高于 ,系统进入拥挤状态,若不采取交通管制措施,拥堵会继续发展,城市交通状态将不断恶化,总熵将达到最大值Pmax,此时系统处于平衡态,流量为零。若进入拥挤状态或将要进入拥挤状态时,交通管理采用交通流诱导减少拥挤区交通压力或减少交通需求等,使系统的总熵减少,向远离最大熵值的方向发展。采取交通流诱导和减少交通需求均是使路段出通量大于进通量,使流入的熵Pe

假定路段流入车辆数为lr,流出车辆数为lc,k为每辆车的熵值系数,则流入熵为:

Pe=k(lr-lc)

即为交通状态治理负熵拥堵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交通系统要想在日益增长的经济的经济环境下获得长久的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为城市交通营造耗散结构所需要的条件,并努力将城市交通系统控制在稳定有序的耗散结构模式下。在城市交通系统成为耗散结构后,还要善于利用内外环境变化所形成的涨落促使城市交通向更高级的耗散结构形式发展。因为耗散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动态模式,城市交通如果不向前发展,就容易产生滞后的状态,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另外,本文从宏观上将耗散结构理论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从熵与负熵的角度去思考交通拥堵的原理,这对于城市交通发展及城市的发展是有益的。但耗散结构理论如何在解决具体交通问题上具体化、系统化,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玺.战略管理:耗散结构理论下的认识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

2、李力,姜锐等.现代交通流理论与应用卷I[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熊学兵.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知识管理系统演化机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