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三历史工作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2-12-28 19:34:17

高三历史工作计划

高三历史工作计划第1篇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1

 

为保证高三学子在历史这一学科不退后退,在此制定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探索。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考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教学及进行第二、三轮复习。第二轮复习加强专题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维分析能力;第三轮复习(高考之前),查漏补缺,挖掘潜能,深化知识。

 

三、学情分析:

 

本届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1、每星期进度平均为6个课时左右,授课时间为16周。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古代史》选修、《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和《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的基础知识,并进行专题复习。

 

2、要求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中的历史基础知识,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4、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新课程,不断关注高考动态,扎扎实实抓好本届高三历史复习工作。统一复习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各项评析工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励志网/,力求完成各项指标

 

五、总体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关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加强合作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2、认真搞好试卷评讲课。针对高三后一阶段训练量的加大,如何提高试卷评讲课的功效关系极大。每次训练做到有练必批、有练必评。让学生在训练中感悟命题的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评讲后的追踪训练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切实提高综合训练的效率。

 

3、精选、精练、精评。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精选试题,难题、偏题要放弃。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扎实搞好提优补差工作,对历史单科偏差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同学要分层指导,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5、最后阶段复习要夯实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注意理清基本概念线索基本结论以及阶段性特征。回归课本,注重对知识的查漏补缺。

 

       6、掌握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整合知识模块,多角度思维,强化知识的迁移能力。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2

 

暑假尚未过完,我们已经开始进入高三紧张的复习工作中来了。已带过几轮高三,深知高三复习计划在高三复习推进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做好新学期一轮复习的各项安排,现制定本学期个人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承担1、2班的历史教学工作。

 

高三1班为文科实验班,学生基础相对比较扎实,学习习惯也比普通班学生要好,但学生的学科思维习惯较弱,知识框架体系尚未建立,且解题思路仍相对混乱,整体得分能力尚有待提高。高三2班为文科普通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较差,课堂笔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都有些差强人意,学科思维及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就更差了,但该班学生相对1班而言更加活跃,参与课堂与老师同学互动的积极性更好。因此,如何根据两班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及知识基础情况合理安排复xxx度和复习要求就成为了高三一轮复习能否做好的关键。

 

二、目标要求

 

1、对普通班而言,首先要注意狠抓历史基础知识,“突出主体、强化主干、落实笔记”,在学生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基础上,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并进一步加强对历史基本观点、基本概念的认知,培养学生学科的思维能力。同时,要有意识地加强课堂上的限时训练,逐步转变学生的原有不良作业和解题习惯,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再次,在答题规范方面,还要加强格式、书写、文字组织、表达逻辑等指导,加大对学生客观题(选择题)的训练,促成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巩固课文,并有意识储备基础知识。

 

2、对实验班而言,虽然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扎实,但首先仍需注意“突出主体、强化主干”,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理清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需大胆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观念勇于进行课堂改革,努力发挥优生的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等学科思维能力。 再次,在让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要适当补充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和社会史观等较新的研究视角,使学生了解并能初步运用最新的史学观点来解决问题。最后,还要注意和学生一起加强对海南高考考试说明和海南高考试题的研究,让学生熟悉海南高考的走向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在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基础上精选精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独立解题的能力。

 

3、对教师自身而言,首先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特别是对于考试说明要花大气力来研究,究竟要掌握哪些,掌握到哪种程度,要把近几年的高考题目作为导向,作为例题,让学生体会。对于高考试卷更要花气力研究,要运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分析研究试题命制的意图,要考察的知识点、要掌握的能力。同时,要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再次,要注意精选相关试题,大胆舍弃一些重复低效的题目。既减轻学生的负担,由可达到重点突破的效果。 试题讲评时也要有针对性,不能单纯地就题讲题,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还有,要经常性地与学生沟通交流,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教学上的调整。多关注那些中档乃至暂时落后的学生,经常给与他们鼓励与督促。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加工教材,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迁移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基本的史学方法去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年轻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制定的历史依据及其正确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精选习题.

 

5、进行有效知识落实,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做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6、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明显提升.

 

三、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高三教学,复习的整体把握和详细计划及实施措施,对高三只是有大致的阶段安排与复xxx度,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和复习目标,复习策略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细致考虑,这种计划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质量提高的盲目性.

 

2、教师没有对大纲,考试说明进行详细研究.大纲中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明确要求,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教师只是在想当然的去教学.

 

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课堂中仍习惯于教师一讲到底,教师累,学生睡,效果差,成绩低.

 

4、课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高三教学没有高三的特点.高三复习课,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就知识讲知识,缺乏深层分析,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对主干知识把握不到位;学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历史基本线索,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

 

5、缺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基础,以大纲,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

 

6、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习惯于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学生不会主动学习,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7、缺乏对习题的筛选和高考试题研究,很多学校给学生发了很多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做,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是很好.

 

8、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的能力,只是单讲课本上的知识,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在每轮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近几年高级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抓课本知识落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详读课本,围绕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内在的主体结构网络,在记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

 

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主干知识为中心,以专题的形式,对历史知识重新加以梳理和加工,走出课本,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把每节相关知识简单列出来放到一起,要重点分析,归纳出历史发展规律,教会学生学会把握规律,得出启示,提升学生纵横比较问题的难力.

 

第三轮:依据考纲,重新梳理课本,查缺补漏,教师少讲,让学生自己进行,并适当地进行综合练习.

 

3、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应该说,考试说明是依据大纲制定的,大纲是作为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做为备考来讲,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说明没有列出的内容不必过分深究.高考题目大体上分两部分,一部分考查对基本知识的分解,另一部分考查较为深层次的能力.前者与教材关系较紧密,但不会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后者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因此,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

 

4、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加工整理知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知识落实要做到"四清",把课本知识的记忆放在课堂上,在习题练习上,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5、适当练习.在每一轮复习中都要有适当练习,但选题一定要注意层次性和代表性,切忌陷入题海战,在讲题中一定要针对学生问题去讲解,并不是单纯的就题讲题,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能窥一斑而知全貌.另外,选题尽量选一些新题,不要过于陈旧,学生会在新题新情境下愉快的做题,效果更好些.注意主观题的检查与落实.

 

6、要处理好学科之问的.关系.不能在复习时一味单干,应适当穿插些两门学科知识,适当串串门,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养成基本的文综思维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

 

五、时间安排

 

1、第一轮单元复习(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

 

20xx年2月-3月中旬选修一、选修三

 

2、二轮专题复习(20xx年3月下旬-4月底)

高三历史工作计划第2篇

新一年,新计划,你的计划做好了吗?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计划》,仅供大家查阅。希望你们喜欢。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应用能力差,学习态度消极,厌学情绪浓。成为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__、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_、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难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抗美援朝的原因、土地改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_”带来的灾难、经济特区、“一国两制”的含义、万隆会议、理解“三个面向”、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六、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钻研教材,学习“课标”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出高质量的课时教案。

2、加强课堂教学,准确、完整地把握历史教学目标及内容,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全面完成教学目标。

3、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交流合作,探究问题。养成探究的习惯。

4、加强辅导。

以优秀生和学习困难生为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提高成绩。

5、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

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6、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一节课是四十五分钟,再除去两分钟准备时间,实际只有四十二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的四十二分钟分成三份:前五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7、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8、积极参加教研室历史组、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9、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10、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新的学期,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围绕教研中心和学校“集体教研”、“学案导学”、“习惯培养”三项重点工作进行,在继续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发挥集体教研的优势,抓好学生习惯培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此,在总结上一学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学工作要求,制订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任教初一(1)、(2)班,共约90多名学生。初一是起始阶段年级,特点是:好动,好讲,比较浮夸。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对新学科会有较浓的兴趣。但初一学生的特点又使得他们可能管不住自己,上课只是听听而已,他们的记忆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综合归纳能力更是欠缺,况且还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不认真听,学习欠积极不主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惯、行为习惯成为新学期的常规工作,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成为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

二、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中国历史》第一册,主要包括四个单元的内容:即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阐述了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朝代的更替,掌握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在教学中,正确运用课本中的史料、图片,课本中的动脑筋问题,活动与探究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日常检测,加强学生归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训练。通过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使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方法,学会正确表述历史。充分利用“我的三分钟我展示”,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目标: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还应充分利用历史课堂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青铜文明,使学生懂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不同朝代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到杰出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孝文帝等对历史发展所起到地推动作用。通过不同时期文化成就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技史的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古代科学家、文学家们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好学、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点: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铜文明;秦的统一和灭亡;大一统的汉朝;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晋的建立;不同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主要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2、教学进度

严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安排的进度表进行。

3、具体措施

(1)研究初一学生心理特点,抓好起始年级的常规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注意培养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2)深入研讨教材,提高驾驭教材能力;认真学习初中历史教法、学法指导意见,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业务能力;

(3)完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每一课的学案。备课做到实用性强,提高课堂效率;组织好每一次单元检测工作;

(4)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以“我的三分钟我展示”为平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表述历史、评价历史等方面的能力;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每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优生发展,提高合格率;

(5)重视集体的力量,积极参加集体教研活动,开展好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优势,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对学生的培养计划

1、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主要措施:利用历史课的优势,引导学生探讨历的人物的优秀品质,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协助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发展动向,及时将学生不良行为加以改正;与所有教师一起,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引领学生沿着健康轨道发展;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以取得家长对教育的支持。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为实现教学质量“四年提升规划”中“三年上水平”的目标,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

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高三历史工作计划第3篇

一、深挖教材,理清线索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这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教材,补充材料,通过历史细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强化历史教学效果。人民版教材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安排三课的内容即“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三个内容,在反复阅读教材中可以发现,这个专题实际贯穿一条主线即“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其内部逻辑关系是:五十年代中后期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度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后来又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进行包括经济体制在内的改革;但是当时改革的方向还不明确,邓小平说要“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内,创造了市场经济的细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又有力促进了国企改革,在此基础上,改革理论不断突破,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呼之欲出。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就形成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初期积极作用→后期日益阻碍→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决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

二、补充材料,理解教材

在教人民版教材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由于教材对新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分析少,不利于学生理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补充两方面材料。一方面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外国经济侵略与长期的战乱,使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落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运用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2.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一五计划”开展后,大批农民进城,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急剧扩大,生活物资供不应求,粮食、棉花等家农产品的供应匮乏,不法商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为了保证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就得对基本生活必需品进行较为合理的分配。3.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苏联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始国,在二战前靠计划经济体制,用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其成就让世界震惊,直至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各国对这一体制大多持肯定态度。有相似国情的中国,在当时情况下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4.战争年代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影响。战争年代,我党在根据地举办的各类经济带有强烈的计划体制色彩,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体制的选择。另一方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1.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重点建设,在短期内医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问题,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有利于工业化资金的积累,顺利实行“一五计划”,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有利于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2.有利于遏止商业投机活动和稳定物价,保证人民正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保障社会生活秩序,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3.从长远看,计划经济体制忽略了体会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且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这样通过对相关知识背景的补充,有利于学生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影响的理解,同时有利于理解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三、乡土资源,情感教育

历史学科蕴含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通过历史课堂上的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让学生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在教学“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前,我布置给学生一个课前作业:你们利用网络、图书馆、调查访问等手段,搜集抗日战争时期大田人的英雄人物和集美学村在大田的历史事迹,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谈谈对历史的理解。而且,我在备课时准备了一些地方史资料。如叶炎煌、林鸿图、林大蕃等人的事迹,集美学村在大田的相关视频、图片材料。课上,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课前自主学习活动成果,学生积极参与,将自己找到的人物故事、相关历史文物与同学们分享,课堂气氛活跃,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宽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途径,增强了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

四、理清史实,活用教材

高三历史工作计划第4篇

一、深挖教材,理清线索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这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教材,补充材料,通过历史细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强化历史教学效果。

人民版教材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安排三课的内容即“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三个内容,在反复阅读教材中可以发现,这个专题实际贯穿一条主线即“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其内部逻辑关系是:五十年代中后期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度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后来又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进行包括经济体制在内的改革;但是当时改革的方向还不明确,邓小平说要“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内,创造了市场经济的细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又有力促进了国企改革,在此基础上,改革理论不断突破,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呼之欲出。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就形成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初期积极作用后期日益阻碍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决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

二、补充材料,理解教材

在教人民版教材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由于教材对新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分析少,不利于学生理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补充两方面材料。

一方面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外国经济侵略与长期的战乱,使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落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运用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2.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一五计划”开展后,大批农民进城,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急剧扩大,生活物资供不应求,粮食、棉花等家农产品的供应匮乏,不法商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为了保证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就得对基本生活必需品进行较为合理的分配。3.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苏联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始国,在二战前靠计划经济体制,用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其成就让世界震惊,直至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各国对这一体制大多持肯定态度。有相似国情的中国,在当时情况下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4.战争年代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影响。战争年代,我党在根据地举办的各类经济带有强烈的计划体制色彩,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体制的选择。

另一方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1.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重点建设,在短期内医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问题,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有利于工业化资金的积累,顺利实行“一五计划”,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有利于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2.有利于遏止商业投机活动和稳定物价,保证人民正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保障社会生活秩序,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3.从长远看,计划经济体制忽略了体会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且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这样通过对相关知识背景的补充,有利于学生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影响的理解,同时有利于理解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三、乡土资源,情感教育

历史学科蕴含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通过历史课堂上的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让学生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在教学“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前,我布置给学生一个课前作业:你们利用网络、图书馆、调查访问等手段,搜集抗日战争时期大田人的英雄人物和集美学村在大田的历史事迹,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谈谈对历史的理解。而且,我在备课时准备了一些地方史资料。如叶炎煌、林鸿图、林大蕃等人的事迹,集美学村在大田的相关视频、图片材料。

课上,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课前自主学习活动成果,学生积极参与,将自己找到的人物故事、相关历史文物与同学们分享,课堂气氛活跃,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宽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途径,增强了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

四、理清史实,活用教材

新课程教材采用专题形式编撰,教材内容系统性不强,一些内容的编写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因而,教师在备课中要结合学生特点和自己的阅读积累,对教科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条分缕析。

如在“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中“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的教学中,我利用历史思维导图向学生介绍责任内阁制的基础上,添加了细节化、故事化的内容,突出了制度的演进过程及重要历史人物在制度演进中的活动。第一阶段:从1688年“光荣革命”到18世纪初,国王掌握行政大权,任命内阁的权力,内阁对国王负责,但出现了多数党原则与内部一致原则;第二阶段:从18世纪初到1832年议会改革之前,内阁由对国王负责逐渐变为对议会负责。多数党原则与内部一致原则有所发展,出现了首相率领内阁成员集体辞职的事件;第三阶段: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下院的席位增加,对议会的决策影响越来越大,内阁完全对议会负责,多数党原则与内部一致原则进一步完善。

高三历史工作计划第5篇

上午好!

很高兴出席今天的新闻会。按照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的要求,我部自今年起开展定时定点新闻工作,今天是第一次新闻会,以后每季度最后一周周三上午都会举行新闻会,欢迎记者朋友参加,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对我国建设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城乡规划工作的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年底,我国城镇人口达到5.77亿人,城镇化水平43.9%,城镇人居环境条件不断改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城乡规划是城乡发展与建设的基本依据,是调控各项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城乡规划工作,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对合理高效配置空间资源,优化城镇布局,促进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近期城乡规划工作重点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促进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有效提高。二是有效节约资源、遏制生态环境污染,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三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四是促进历史文化资源和遗产的保护。五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公众参与,推进政务公开,促进依法行政。

二、近期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法制建设工作。在总结《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实践的基础上,起草了《城乡规划法》。目前,《城乡规划法》(草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讨论通过,并提交全国人大审议;我部会同国家文物局共同起草完成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送审稿),并已列入国务院法制办今年一档立法计划。

(二)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统筹安排全国城镇空间布局。加强对重要城镇密集地区的规划引导,与相关省市共同组织编制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城镇群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全面推进,全国27个省(自治区)的城镇体系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其中19个已经国务院同意批复实施。

(三)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一是改进了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二是进一步规范了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与审查工作程序。三是推动了近期建设规划编制。

(四)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和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建设工作。我部和一些省政府共同建立了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派出的城乡规划督察员对城乡规划工作进行事前和事中监督,及时发现、制止和调查违法违规行为,按照行政机关权限依法处理。此外,我部和监察部联合开展了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保护和管理工作。全国己有10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我们主要是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立法工作,二是规范评选和管理工作,三是在城乡规划编制中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四是加强了专家与公众参与,五是加强了对专项保护资金的管理,六是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做好保护工作,七是强化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行政监督。

(六)新农村建设工作。加快了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加强了村镇规划特别是小城镇规划的修编和调整完善工作。注重了以点带面、分类指导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召开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国际论坛。为了适应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需要,妥善处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保障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将于2007年6月,在*共同举办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国际论坛暨城市规划设计展览会。

会议的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化转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创新文化培育”。参会的中外代表将围绕会议主题就“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保护的新思路”、“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建设中传统特色、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保持、延续及可持续发展”、“城市文化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创新”、“文化遗产保护转型过程中的城市文化”、“城市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12个专题进行探讨,并举办相关成果展览。

参会人员包括,主办单位代表、国际组织代表、国内外知名人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城市规划、文化、文物、遗产地管理机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代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相关负责人,有关科研院所、设计企业等代表。

(二)法制建设工作。我部将全力配合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办,积极推进《城乡规划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出台。

(三)城镇体系规划工作。深化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继续完成长三角、京津冀、北部湾、海峡西岸等重要地区城镇群规划编制。改进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积极推进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

(四)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和成果审查工作。坚持从严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对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审查把关。

(五)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加大规划案件查处力度,尤其是严重侵害群众利益和破坏国家资源的人与事,破坏风景名胜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区以及侵占重大基础设施用地的案件。加强综合指导,抓好正反两方面典型。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城乡规划长效机制的建立。

(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工作。规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审查工作,细化申报的条件和程序。组织历史文化名城动态管理的研究。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的指导和监督。注重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保护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名镇(村)动态监管信息系统。

高三历史工作计划第6篇

上午好!

很高兴出席今天的新闻会。按照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的要求,我部自今年起开展定时定点新闻工作,今天是第一次新闻会,以后每季度最后一周周三上午都会举行新闻会,欢迎记者朋友参加,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对我国建设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城乡规划工作的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底,我国城镇人口达到5.77亿人,城镇化水平43.9%,城镇人居环境条件不断改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城乡规划是城乡发展与建设的基本依据,是调控各项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城乡规划工作,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对合理高效配置空间资源,优化城镇布局,促进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近期城乡规划工作重点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促进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有效提高。二是有效节约资源、遏制生态环境污染,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三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四是促进历史文化资源和遗产的保护。五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公众参与,推进政务公开,促进依法行政。

二、近期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法制建设工作。在总结《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实践的基础上,起草了《城乡规划法》。目前,《城乡规划法》(草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讨论通过,并提交全国人大审议;我部会同国家文物局共同起草完成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送审稿),并已列入国务院法制办今年一档立法计划。

(二)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统筹安排全国城镇空间布局。加强对重要城镇密集地区的规划引导,与相关省市共同组织编制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城镇群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全面推进,全国27个省(自治区)的城镇体系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其中19个已经国务院同意批复实施。

(三)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一是改进了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二是进一步规范了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与审查工作程序。三是推动了近期建设规划编制。

(四)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和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建设工作。我部和一些省政府共同建立了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派出的城乡规划督察员对城乡规划工作进行事前和事中监督,及时发现、制止和调查违法违规行为,按照行政机关权限依法处理。此外,我部和监察部联合开展了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保护和管理工作。全国己有10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我们主要是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立法工作,二是规范评选和管理工作,三是在城乡规划编制中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四是加强了专家与公众参与,五是加强了对专项保护资金的管理,六是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做好保护工作,七是强化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行政监督。

(六)新农村建设工作。加快了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加强了村镇规划特别是小城镇规划的修编和调整完善工作。注重了以点带面、分类指导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召开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国际论坛。为了适应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需要,妥善处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保障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将于2007年6月,在北京共同举办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国际论坛暨城市规划设计展览会。

会议的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化转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创新文化培育”。参会的中外代表将围绕会议主题就“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保护的新思路”、“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建设中传统特色、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保持、延续及可持续发展”、“城市文化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创新”、“文化遗产保护转型过程中的城市文化”、“城市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12个专题进行探讨,并举办相关成果展览。

参会人员包括,主办单位代表、国际组织代表、国内外知名人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城市规划、文化、文物、遗产地管理机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代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相关负责人,有关科研院所、设计企业等代表。

(二)法制建设工作。我部将全力配合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办,积极推进《城乡规划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出台。

(三)城镇体系规划工作。深化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继续完成长三角、京津冀、北部湾、海峡西岸等重要地区城镇群规划编制。改进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积极推进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

(四)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和成果审查工作。坚持从严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对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审查把关。

(五)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加大规划案件查处力度,尤其是严重侵害群众利益和破坏国家资源的人与事,破坏风景名胜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区以及侵占重大基础设施用地的案件。加强综合指导,抓好正反两方面典型。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城乡规划长效机制的建立。

(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工作。规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审查工作,细化申报的条件和程序。组织历史文化名城动态管理的研究。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的指导和监督。注重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保护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名镇(村)动态监管信息系统。

高三历史工作计划第7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游山西·读历史”活动工作部署,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提升山西文旅品牌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把我省打造成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现结合工作实际,制定2021年“游山西·读历史”活动行动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精心打造“游山西就是读历史”全域旅游品牌为总要求,以深度开发精品线路,拓展游读形态;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丰富游读载体;持续加强推广宣传,扩大品牌影响为工作目标,通过全面梳理和深度挖掘,充分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有的地理生态禀赋,使游读山西活态化展示、具象化传播,让游客可触摸、可感知、可互动,更好地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工作思路 (一)持续打造“游山西·读历史”IP,加强品牌顶层设计,培育品牌体系 制定《“游山西·读历史”品牌发展规划》和《“游山西·读历史”品牌体系》,依据市场调研数据,精准描绘“游山西·读历史”客群画像、确立品牌内涵及品牌定位、设计品牌LOGO、制定品牌传播策略,系统性规划未来三年整合营销行动计划,夯实“游山西·读历史”品牌发展的顶层设计,打造系列子品牌,完善“游山西·读历史”产品支撑体系。

(二)以旅游季为主线,聚焦高质量产品打造,实施“游山西·读历史”旅游季主题推广行动 以清明、五一、暑期、国庆中秋、元旦春节五大旅游季为主线,围绕“九游九读”,制定特色鲜明的推广主题,打造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以研学游、人文游、自驾游、红色游、乡村游等为主题,拓展游读形态,实施精准营销,助力山西文旅高质量发展。

(三)以大事件为牵引,以创意为导向,打造大型品牌营销事件 借助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事件,以创意创新为驱动,以互联网为主阵地,丰富营销手段,实施线上宣传与线下推广融合的大型品牌营销行动,全方位、高频次、大力度地宣传“游山西·读历史”品牌,扩大游读影响。

(四)以文物、非遗为核心,聚焦游读载体建设,积极推进资源活态利用 认真梳理、深度挖掘、充分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有的地理生态禀赋,使游读山西活态化展示、具象化传播。聚焦本地文物和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和活化利用,为“游山西·读历史”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三、工作计划 (一)“游山西·读历史”品牌IP建设工程 1、策划依据 根据《“游山西·读历史”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围绕读什么、谁来读、怎么读做好活动设计,对我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梳理,挖掘与旅游业相关的历史文化内涵,摸清资源底数,构建游山西就是读历史内容体系。

2、具体内容 (1)制定《“游山西·读历史”品牌发展规划》 围绕九游九读“读什么、谁来读、怎么读”,通过环境研判、资源盘点、游客调研等手段,明确客群画像、品牌定位、营销策略及传播手段,制定未来三年整体营销行动计划。

(2)制定《“游山西·读历史”品牌体系》 在“游山西·读历史”核心品牌统领下,围绕三大板块,聚焦体验基地、精品线路、人家宿集、风味山西、三晋文创、年度人气打卡点六大分类,制定品牌体系,并向大众发布,打造一批高质量的“游山西·读历史”子品牌。

①体验基地:基于《“游山西·读历史”旅游产品建设指南》实施建议,面向省内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遗迹、景区景点、博物馆等,推选一批“游山西·读历史”体验基地。

②精品线路:面向省内外旅行商,围绕“九游九读”和三大板块,重点面向定制、户外、研学、康养、度假等细分市场,征集一批高品质、创新性的山西旅游精品线路。

③人家宿集:重点托举“三个人家”乡村旅游品牌,推选一批具有历史人文风情的山西特色住宿,推广应用“三个人家”标识,满足不同人群、不同主题、不同消费档次的住宿需求。

④风味山西:面向精品餐厅、地域特色美食等资源,征集推选山西精品美食和特产,如平遥牛肉、闻喜煮饼、浑源凉粉等。

⑤三晋文创:面向景区、博物馆、文创开发机构等,围绕“九游九读”丰富的文物文化资源,征集推选一批具有文化内涵和高度创意性的精品文创商品。

⑥年度人气打卡点:以省内各景区的年接待量和游客满意度为依据,邀请广大网友线上参与最喜爱的“游山西·读历史”年度打卡点评选活动,选出“游山西·读历史”年度十大人气打卡点。

(3)构建“游山西·读历史”品牌视觉基础体系 对“游山西·读历史”品牌进行高品位的视觉化包装,是构建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基础。基于《“游山西·读历史”品牌发展规划》中的资源盘点、品牌定位、品牌调性、游客诉求等内容,结合山西的文化特色、核心视觉元素、色彩特点等内容,设计“游山西·读历史”品牌LOGO、系列主题海报、PPT等标准化宣传物料。

(二)“游山西·读历史”旅游季主题推广行动 1、游山西·读历史:“山河春意”——清明旅游季主题推广活动 (1)策划依据:《“游山西·读历史”活动实施方案》要求,要加强互联网新媒体营销推广力度,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开展短、平、快线上宣传,策划推出系列短视频、直播互动等营销产品,形成话题效应,打造引爆点。以春季产品为切入点,开启全年旅游市场。

(2)时间:3月-4月

(3)主打产品:踏青游、赏花游

(4)联合平台:抖音、微博、微信朋友圈等

(5)具体内容:

①设计“山河春意”山西春季十大主题产品。基于省内及核心客源地城市客群的出游方式和倾向资源,梳理挖掘春季山西各地的创新玩法与体验,以“山河春意”为主题,打造“山河共诗话”“乡野桃花源”“山花笑春风”等春季十大细分主题产品,涵盖体验主题、打卡地、体验攻略等内容。同时提取主题产品的核心元素,设计专题海报等进行宣传。

②“山河春意”追花地图互动H5。以各地花季为线索,制作“山河春意”追花地图互动H5。主要内容包括:呈现十大主题产品的创意玩法、打卡地等丰富内容;打造10个“山河春意”锦囊,每个锦囊内即为一张玩法长图,供网友保存、赠送亲朋好友,邀其开启一场春日旅程;面向省内及主要客源城市,精准投放朋友圈广告。

③“山河春意”创意短视频挑战赛及推广。结合“山河春意”主题,在抖音、火山、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策划推出“游山西·读历史:山河春意”主题创意短视频挑战赛,征集体现山西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及特色的创意视频,借助短视频平台传播快、受众广等优势,宣传展示山西文旅品牌和形象以及山西春季的创意玩法、网红打卡地等内容。

2、游山西·读历史:“大师足迹”——五一旅游季主题推广活动 (1)策划依据:《“游山西·读历史”活动实施方案》要求,要挖掘与旅游业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内涵,梳理相关联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脉络,对具有历史文化资源但缺少必要载体呈现的区域进行创意设计,深度开发。

(2)时间:4月中旬-5月中旬

(3)主打产品:古建人文游

(4)联合平台:抖音、微博、人民日报客户端等

(5)具体内容:

①打造“重走梁林路”产品品牌。以梁思成、林徽因两位近代古建学术领域的开拓者、中国建筑历史学大家四次探寻山西古建的事迹为基础,打造中国古建文化沉浸式旅游顶级产品IP——重走梁林路。主要行动包括:发布“重走梁林路”历史人文旅游产品品牌、制定产品标准、邀请知名建筑学家和全国媒体组成“重走梁林路”大师团,在全国产品渠道上线推广,形成全国范围内“重走梁林路”产品推广矩阵。

②“重走梁林路”主题推广。借助国内头部OTA平台,打造高品质旅游产品,开展“重走梁林路”全国产品渠道线上推广,开展一系列精准营销活动,扩大“重走梁林路”在年轻人群体、摄影爱好者、高端人群等目标客群中的影响力。

③组织“游山西·读历史”践行团第一季暨第六届著名作家山西行活动。举办“第六届著名作家山西行”活动,邀请国内10余位专家作家来山西采风,通过作家敏锐的眼光、深邃的思想、睿智的笔触宣传山西古建的独特魅力、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

④“重走梁林路”创意短视频挑战赛及推广。结合“重走梁林路”主题,在抖音、火山、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策划推出“游山西·读历史:大师足迹”’创意短视频挑战赛,征集体现山西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及特色的创意视频,借助短视频平台传播快、受众广等优势,宣传展示山西文旅品牌和形象以及山西古建的创意玩法、网红打卡地等内容。

3、游山西·读历史:“文明史诗”——暑期旅游季主题推广活动 (1)策划依据:《“游山西·读历史”活动实施方案》要求,要全力塑造并提升“黄河、长城、太行”三大品牌,推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研学游提升行动,以青少年为主要群体,围绕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主题研学、定制研学、专业研学等安全适宜、特色鲜明、体验丰富的研学游产品和项目,推出华夏文明研学护照。

(2)时间:6月-8月

(3)主打产品:自驾游、研学游

(4)联合平台:爱卡汽车、微博、抖音等

(5)具体内容:

①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公路顶级自驾品牌。面向省内及周边省份短程游客、京津冀及长三角区域的中长程游客,以三大板块为载体,以云冈石窟、五台山、平遥古城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为亮点,融合民俗文化、非遗体验、创新业态,打造“黄河一号公路”“长城一号公路”“太行一号公路”全国顶级自驾品牌,设计三大主题自驾线路,制作主题海报并编制路书,积极推动三大线路参评2021“中国之路”全国自驾游精品线路。(“中国之路”是由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指导,中国旅游车船协会、中青旅、爱卡汽车共同实施的基于游客大数据、文化影响力、市场美誉度等多维度考量,综合评选出的年度十大自驾游精品线路。)

②围绕三大板块,开展大型自驾游活动。围绕黄河板块,发起“黄河寻根之旅”自驾大巡游活动。将黄河一号公路0km文化驿站作为大巡游的出发点,联合国内知名汽车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招募自驾达人、跨界自媒体,开启一场文化寻根之旅。行程中,充分依托黄河沿线资源打造特色玩法,如在碛口古镇赶赴传统市集、乘船游黄河画廊、壶口瀑布听黄河音乐会、黄河边星空下的露营等,主题自驾产品将在OTA平台、自驾俱乐部等渠道上线。围绕长城板块,举办第二届2021京津冀晋房车巡游暨文化旅游乡村振兴交流活动。围绕太行板块,以“追寻建党百年足迹,自驾红色太行之旅”为主题,沿太行红色旅游线路开展“房车红游”——全国房车自驾露营太行红色旅游推广活动。

③打造“华夏文明小学士”研学产品品牌。联合省教育厅、省文物局、山西博物院、国内专业研学机构等合作伙伴,打造“华夏文明小学士”产品品牌,发布“华夏文明小学士”系列线路,并结合《100件文物读中华文明史》书籍推出“华夏文明护照”打卡页,鼓励中小学生打卡“讲述中华文明史的100件文物”。

④建立“华夏文明小学士”研学产品标准。基于国家和省内研学旅行相关政策,从品牌VI延展、体验活动设计、产品服务、导师配比等方面,建立“华夏文明小学士”研学产品标准,进一步推动市场化落地。

⑤“文明史诗”创意短视频挑战赛及推广。结合“黄河、太行、长城”主题,在抖音、火山、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策划推出“游山西·读历史:文明史诗”主题创意短视频挑战赛,征集体现山“黄河、长城、太行”自驾游的创意玩法、网红打卡地的创意视频,借助短视频平台传播快、受众广等优势,宣传展示山西文旅品牌和形象。

⑥开设“游山西·读历史:文明史诗”公益课堂。发起“游山西·读历史”公益课堂项目,围绕“文明史诗”的主题策划系列课堂内容,不定期协同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文保单位、非遗保护机构等单位组织公益讲座,面向社会开放,同时送课进大学、进中学、进小学,深入普及“游山西·读历史”的相关知识。

4、游山西·读历史:“乡村故事”——国庆中秋旅游季主题推广活动 (1)策划依据: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为总结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发挥乡村能人带动效应,加快乡村旅游规模化、标准化步伐,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支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实施,结合“三个人家”,开展“游山西·读历史:乡村故事”旅游季推广活动。

(2)时间:9月-10月

(3)主打产品:乡村游

(4)联合平台:山西文旅集团、真爱梦想基金会、抖音等

(5)具体内容:

①“三个人家”最极致的民宿体验营销活动。围绕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精品住宿品牌,联合山西文旅集团、小猪短租等民宿平台,开展“三个人家”主题营销活动。优选黄河岸边、长城脚下及太行山麓的标杆民宿,打造“枕上黄河”“长城夜色”“梦寻太行”三大主题民宿体验场景。如于黄河岸边民宿院落中与山西老乡一起制作特色花馍;待夕阳初沉登上长城堡垒享用一餐私享晚宴;在太行山深处的禅院里参与“禅茶会”,体验禅意人生。通过系列海报、软文、视频等,对“三个人家”品牌进行宣传曝光。

②“山西老乡集结号”营销活动。在全网平台由达人发布“山西老乡集结号”,以老乡身份入住、体验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特色民宿及文化体验项目,如在碛口客栈听黄河波涛拍岸入眠、在太行山深处的李府明朝客栈体验明清密室暗道、于云丘山人家呼吸山林空气,享受仙居生活、徒步穿越层林尽染的红叶山庄、在蒹葭乡居望炊烟袅袅、于飞岭的星空下围炉夜话等。通过视频和图文方式记录回家日志,并在线上发布推广。

③组织“游山西·读历史”践行团第二季乡村教师山西行活动。结合9月10日教师节契机,邀请江浙沪乡村教师代表,在十一期间组织“乡村教师山西行”公益旅行团,走访山西大山大水,感受中华文明魅力,并邀请媒体全程报道。

④“乡村故事”创意短视频挑战赛及推广。结合“乡村故事”主题,在抖音、火山、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策划推出“游山西·读历史:乡村故事”主题创意短视频挑战赛,征集体现山西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及特色的创意视频,借助短视频平台传播快、受众广等优势,宣传展示山西文旅品牌和形象以及山西“三个人家”的体验内容。

5、游山西·读历史:“人间烟火”——元旦春节旅游季主题推广活动 (1)策划依据:《“游山西·读历史”活动实施方案》要求,要发挥文化节庆活动独特作用。推动现有成熟的节庆品牌围绕拓展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提质升级。

(2)时间:2021年11月-2022年2月

(3)主打产品:民俗游

(4)联合平台:润勃生态旅行论坛、国家旅业网等

(5)具体内容:

①“欢乐中国年 地道山西味”系列节庆活动。以山西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特色民俗体验、特色民俗活动、特色美食为吸引物,抓好元旦、春节旅游季红利。同时进一步深挖文化内涵,拓展节庆活动内容,创新节庆活动形式,提升社会认知度和综合效益,努力打造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节会品牌。

②“游山西·读历史”产品定向邀请赛暨“游山西·读历史”高质量发展平台建设。定向邀约20位以上全国旅游专家、高端定制旅游设计师、研学旅行设计专家等,组建“游山西·读历史”旅游产品专家团。围绕“九游九读”和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对山西文旅资源进行深度考察,与省内景区(点)联手打造创新产品,上线不少于30条高质量山西文旅创新产品线路,覆盖京津冀、内蒙古、甘肃等周边市场,以及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中远途市场。产品设计意向按研学游、人文游、自驾游等多主题进行分类,满足不同客群的出行需求。优秀产品将在高质量平台全线推广。与国内高端旅游论坛合作,搭建“游山西·读历史”高质量发展平台,以国际视野重塑山西文旅产品体系,通过精准推介、产品研发、实地踩线等方式,精准提升山西文旅产品设计、服务和体验,推动“游山西·读历史”高质量产品发展。

③“人间烟火”创意短视频挑战赛及推广。结合“欢乐中国年 地道山西味”主题,在抖音、火山、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策划推出“游山西·读历史:人间烟火”创意短视频挑战赛,征集体现山西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及特色的创意视频,借助短视频平台传播快、受众广等优势,宣传展示山西文旅品牌和形象以及山西冬季旅游的体验内容。

(三)“游山西·读历史”大型品牌营销行动 1、“100文物读中华文明史”创新营销(以天龙山“佛首回归”事件引爆) (1)策划依据:楼书记在2020年山西省第六次旅发大会讲话中指出,要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线上宣传与线下推广、静态展现与动态场景紧密结合。同时按照《“游山西·读历史”活动实施方案》要求,要加强互联网新媒体营销推广力度,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开展短、平、快线上宣传,策划推出短视频、直播互动等营销产品,形成话题效应,打造引爆点。

(2)时间:5月-12月

(3)主打产品:历史人文游

(4)联合平台:时差岛、CCTV4、耳朵里的博物馆等

(5)具体内容:

①天龙山“佛首回归”事件营销。

借助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开展线上线下综合策划,打造全国关注的事件营销行动。

联合时差岛,打造互联网事件营销。将2021年央视春晚“出圈”的天龙山石窟佛首作为001号文物,在“佛首回归”前,联合时差岛撰写并发布爆款图文,讲述山西文物背后的故事,在互联网平台对佛首回归开展事件营销和话题营销。(“时差岛”是《丁真的世界》策划团队,国内旅游目的地营销头部微信公众号)

联合CCTV4,开展专题报道。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山西当日,联合CCTV4(央视国际频道),面向全球观众进行专题报道。

开展文物与非遗跨界营销。在佛首回归前,拟邀请上党堆锦、面塑、剪纸、刺绣等山西省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结合佛首形象制作特色手工艺品,将制作过程拍摄成纪录片进行传播,实现非遗与文物的跨界互动。

打造特色文创产品。围绕佛首打造一批特色文创产品,前期通过互联网活动赠送,后期在景区进行售卖。

②100件文物读中华文明史系列传播活动

“100件文物读中华文明史”系列专栏。联合“耳朵里的博物馆”,策划“100件文物读中华文明史”系列图文专栏,在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发布。(“耳朵里的博物馆”是国内最早关注青少年博物馆教育的专业团队,构建了含出版阅读、知识付费、线下课程、境内外主题游学等形式丰富、层次立体的博物馆教育体系)

《100件文物读中华文明史》书籍出版及公益讲座。结合“100件文物读中华文明史”系列专栏,在年末出版《100件文物读中华文明史》书籍,为省内研学游提供内容读本,并向中小学校赠送,鼓励中小学生打卡100件文物。在山西省图书馆举行新书发布会暨公益讲座,邀请耳朵里的博物馆创始人以及相关历史文化专家推介书籍,讲述山西中华文明史的故事。

2、“百年逐梦起新程”红色旅游主题产品打造及推广 (1)策划依据: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楼书记讲话中指出:游山西就是在读中国红色革命史。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发挥红色旅游在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和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积极作用。2021年以“百年逐梦起新程”为主线,开展红色旅游主题推广活动。

(2)时间:7月-10月

(3)主打产品:红色游

(4)联合平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5)具体内容:

①发布“百年逐梦起新程”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发布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提升平型关、武乡八路军园区等红色旅游标杆景区,并设计推出烽火太行、英雄吕梁等8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②打造“百年逐梦起新程”红色旅游MG动画短片。围绕山西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知名红色旅游资源以及山西三种标志性红色精神符号——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策划制作一支红色旅游MG动画短片,并在互联网平台发布和推广。

③举办山西省第三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围绕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光大红色精神,结合党史教育,选拔一批优秀讲解员,以红色故事讲解引发社会关注,并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宣传推介红色文化。

④组织“百年逐梦起新程”红色旅游专题活动。联合各大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通过开设专栏专版、拍摄红色旅游短视频、设立红色旅游云展馆等形式生动传播红色文化;设计“重走历史的足迹”星火点亮计划H5小游戏,搭建红色旅游创意体验快闪店,实施红色旅行家计划、老照片征集计划、红色旅行宣传专列等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互动性和参与感,营造红色旅游良好氛围,隆重庆祝建党100周年。

(四)“游山西·读历史”资源活化利用行动 1、“黄河、长城、太行”三大品牌资源普查 (1)策划依据:楼书记在2020年山西省第六次旅发大会讲话中指出,要“全力推动“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加速崛起”“认真梳理、深度挖掘、充分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有的地理生态禀赋”。

(2)项目简述:为加快建设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文旅品牌,摸清三大板块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家底,建立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长效机制,组织实施资源普查,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普查对象为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三大板块范围内已开发并具有进一步开发前景的文化旅游资源、未开发但具有明显经济、社会、文化开发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重点是三大板块范围内复合型文化旅游资源单体中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包括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设与设施、人文活动、旅游商品八个资源类别)及其他具有地域自然和文化特色符合现代文化旅游消费需求的文化旅游资源。

2、“游山西·读历史”课题研究

(1)策划依据:按照《“游山西·读历史”活动实施方案》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以我省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抓手,推动山西历史文化资源整理和内涵挖掘,打响“游山西·读历史”品牌,保护、传承、弘扬我省优秀传统文化。

(2)项目简述:以炎帝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太行文化、红色文化、晋商文化、自然山水文化、文化遗产(含文物保护、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为研究方向,采取“旅游+历史”“文化+历史”的研究方式,开展系统性、体系化研究,推出一批学术价值高、社会影响广泛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游山西·读历史”活动提供学术支撑。2021年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选择48个开展专项研究。

3、非遗系列宣推活动 (1)策划依据:按照《“游山西·读历史”活动实施方案》中要求:实施山西历史文化传播工程,策划山西历史文化旅游推广活动,开展历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

(2)项目简述: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重要传统节日为契机,积极组织和开展“山西三宝”、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号召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等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等,宣传展示我省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同时积极将非遗项目融入旅游线路产品研发,开发非遗菜单式旅游产品,持续开展演艺进景区活动。

4、考古遗址活化利用项目 (1)策划依据:楼阳生书记在2020年山西省第六次旅发大会讲话中指出,要“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丰富游读载体”。《“游山西·读历史”活动实施方案》要求,要“着力丰富文物展示利用的内容形式,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展陈水平,拓展旅游产品供给”。

(2)项目简述:实施“游山西·读历史——考古遗址篇”系列项目,以文创开发、主题产品打造、名师讲座等方式,推进文物的活化利用。具体行动包括:打造山西考古遗址专题线路产品、建立活化考古遗址共享平台、举办“让山西考古遗址火起来”名师大讲堂等,更好地展现山西考古遗址资源,丰富游读产品,进一步扩大“游山西·读历史”品牌影响。

5、非遗创意产品大赛 (1)策划依据:《“游山西·读历史”活动实施方案》中要求,“推动文化文物单位开发富有历史文化内涵、贴近生活的特色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

(2)项目简述:筹备举办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创意产品大赛,推动非遗文化资源在传承传播中得到更好的保护发展。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保护项目中的形态技艺、表现形式为主体,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为艺术灵感来源,开阔新思路、研发新技术,积极开发非遗创意产品。

6、第三届文创设计大赛 (1)策划依据:楼阳生书记在2020年山西省第六次旅发大会讲话中指出,“要着力加强特色创意产品研发……举办创意设计大赛,开展创意产品研发、创意成果转化、品牌开发及授权等服务”。

(2)项目简述:举办第三届山西省文创设计大赛,打造一批具有晋风晋韵、彰显“山西文化记忆”的文创产品,成果纳入“游山西·读历史”子品牌“三晋文创”,同时推动文创进景区及文创门店标准化覆盖。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要强化组织领导,将“游山西·读历史”活动纳入全厅年度重点工作之一,压实责任;相关部门要抓重点、补短板、建机制,对照职责,分工落实,统筹推进。

(二)精心谋划,突出创意。要紧密围绕“九游九读”,结合工作职能,深入挖掘我省历史文化内涵,通过立项目、增业态、推产品、讲故事、广宣传、大营销等形式,积极拓展游读思路,突出亮点和创意,明确推进时序、实施路径、具体举措、成果表现等抓紧推动落实,强塑“游山西·读历史”品牌。

(三)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加强与各市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对接,做好协同、配合、指导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游山西·读历史”活动取得预期目标,对推进工作中形成的亮点要及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

高三历史工作计划第8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定量评估、定性评估

中图分类号: G44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2010年12月,为认真贯彻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促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决定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检查。西安作为1982年国务院颁布的首批部级历史文化名城,首先对现阶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自查工作,并顺利通过了国家保护评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估标准

对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

(一)保护范围及数量变化。根据申报名城材料,对照检查名城保护范围、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数量及保护范围的变化情况、原因。

(二)历史文化街区。是否依法由省级人民政府核准公布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数量、保护范围、核心保护范围的变化情况、原因。

(三)历史建筑。名城城市(县)人民政府和名镇名村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核准公布历史建筑和优秀近现代保护建筑、保护标志设立、档案建立情况。

(四)保护规划制定。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组织编制和批准情况。

(五)保护规划实施。在保护规划确定的保护范围内,各项建设活动履行规划许可审批、违法行为处理情况。

(六)地方法规制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实施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立法权的名城制定相关保护法规,名镇名村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相应的保护管理办法的情况。

(七)国家专项补助资金使用。“十一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下拨的专项补助资金使用、地方资金配套情况,有关的保护规划编制、基础设施改造、环境整治项目取得的成效。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工作

西安是一座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多年建都史的古城,西安市政府历来对古城保护非常重视。在历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都注重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尊重历史,坚持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相关要求,对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工作分成定量评估及定性评估两部分。

定量评估

定量评估工作相对简单,主要是对城市或县城关镇建成区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进行统计,确定文物保护单位、其他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及等级,确定历史文化街区的规模及完整性,落实保护管理措施。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评估工作针对保存文物特别丰富的定量评估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其他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子项,按照评估要求对西安的保存文物进行量化统计。

目前,西安市馆(库)藏文物19.1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3万件。西安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省级89处,市县级230处,文物在册点2944处,其中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荐点西安有6处14个点。

在《2008-2020年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有历史文化街区3处,即在化觉巷清真寺保护区、碑林博物馆保护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北院门(核心保护区约73.4公顷、整个保护区范围224公顷)、三学街(核心保护区约33.8公顷、整个保护区范围约50.2公顷。)明清历史文化街区,增设了七贤庄近现代历史文化街区。

2008年至今已公布的西安市第一批、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包括69个项目。其中:世界级1项,部级7项,省级43项。西安鼓乐已经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第三批推荐名单(包含28个项目)正进行公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审的名单包含了西安市推荐的传承人。

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评估工作针对历史建筑的定量评估分为历史文化街区的规模、历史文化街区的完整性两个子项,西安市历史文化街区共三处,包括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七贤庄历史街区。

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是西安市回民聚居区,具有浓郁而独特的文化氛围,是西安传统商业和居住的典型代表。本次规划依据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有关界定将该街区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区域划为核心保护区。提出保护方法:保护和延续回坊依寺而居、依坊而商的传统布局形态和生活习俗,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改善道路交通状况,提高回民区的整体生活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促进整个街区的经济发展。核心保护区界限:东至社会路,西至洒金桥,南临西大街,北至莲湖路,含钟鼓楼广场、莲湖公园,规划用地约73.4公顷。建设控制区:东至北大街,西至西安城墙,南至西大街,北到莲湖路,规划用地约224公顷。

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街巷的传统空间格局和四合院布局形式的基础上,改善街区环境,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打造以碑林为中心的文化街区品牌。核心保护区界限:东至开通巷以东陕西省黄金家属院界墙,西至南大街,南至西安城墙,北至东木头市、东厅门,规划用地约33.8公顷。建设控制区:东至西号巷,西至南大街,南至古城墙,北到东木头市街以北,规划用地约50.2公顷。

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鸟瞰图

七贤庄历史街区是西安在民国时期成片建设居住区的典型代表。重点保护八路军办事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七贤庄近现代民居。核心保护区界限:东至工人文化宫界墙,西至北新街,南至后宰门小学界墙,北至西七路,规划用地约1.6公顷。建设控制区:向东包含革命公园,向西纳入西安职业中专幼儿园、新城区委党校,向南包含后宰门小学和西安市水产公司,向北纳入西七路北低层住宅区,规划用地约19.9公顷。

七贤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平面图

保护管理措施

定性评估工作针对保护管理的措施分为保护规划、保护管理机构、历史建筑建档挂牌、法制建设、保护资金、社会监督六个部分。

目前,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西安市城市规划条例》、《西安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批准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08年-2020年)》,市规划部门会同文物等有关部门先后组织编制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大明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姜寨遗址保护规划》、《汉杜陵保护规划》、《汉长安城保护规划》、《秦阿房宫保护规划》等保护规划。

从《西安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到《大明宫地区保护改造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通过城市展览馆开放、政府网站互动、专家咨询机构、专家决策机制(西安市规划委员会)、保护项目规划方案的公示、实施监督(人大、政协、百姓、媒体)和媒体的宣传,逐步建立起了公众参与的机制。

当前,西安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实施、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正逐渐形成了一套立体的适合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

西安市的文物保护经费主要是三个途径:一是市财政拨款,二是省文物局的拨款,三是国家文物局的拨款。省、国家文物局拨款均为省级、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维修、清理发掘的专项补助项目专款专用。数量依据国家财政和项目编制情况而定。市财政除每年固定的文物保护经费350万元外,还有适当的专项补助项目,用于部级、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维修和建设。从1999年到2009年,国家、省市投资金额约为17亿。

定性评估

定性评估工作相对较难,需要很客观的对城市的地域历史环境、古城格局、历史风貌进行总结。

西安市已经完成的《西安市“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和遗址保护规划》,是在分析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工作的目标:以大遗址保护展示为工作重点,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推行依法科学管理,全面提升西安文物保护水平。初步建立大文物格局,在保护中求发展,以发展促保护,使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相得益彰,向世界展示一个具有东方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形象。

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定性评估工作中对历史文化名城要求从城市的地域历史环境、古城格局、历史风貌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

就西安而言,第四次《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扩大到西安整个市域范围,并将市域划分为城区历史名城保护带,中部历史地貌、河湖水系保护带,南部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带和东南部古遗址、古陵墓保护带四大保护带加以保护。

周代的都城采用《周礼·考工记》中的布局模式:“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秦代形成了“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城市格局。汉长安城也形成了“连金城其万雉,近周池而成渊,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的雄伟气魄,汉长安城安门大街轴线。唐长安城更是创立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形成108个坊和东西两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隋唐长安城南北中轴线、大明宫含元殿至大雁塔南北轴线和东西轴线,使得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唐长安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成为东亚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城建设的范本,并影响了后世中国都城建设。明、清时期的西安城仍然采用传统的棋盘路网、轴线突出的城市格局,保持了由钟楼到东、西、南、北城楼的四条通视走廊。建国以后,经过三次总体规划和50多年的建设,西安现仍保留了“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为特色的城市空间格局。

保护和凸显唐长安“六岗”自然形胜:“九一之地龙首塬,九二之地大明宫高岗,九三之地兴庆宫南岗,九四之地东市(今交通大学)高岗,九五之地乐游塬,九六之地唐外郭城东南(今三兆)高岗”。隋唐长安城:在隋唐长安城范围内,保证新开路采取棋盘式格局,并在密度上尽力与隋唐长安城里坊一致;明清西安城:在明清西安城范围内,保持原有街-巷-院的格局、走向、宽度、尺度和名称,新开路应保持与历史路网在肌理、宽度和尺度的一致;西安新城市建设应考虑历史街巷格局的延续和发展。

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

定性评估工作中对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城市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状态评估三个方面。

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从西周丰镐开始(公元前11世纪),历经秦、汉、隋唐,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汉长安城和隋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型。宋代以后西安降格为地方城市,元代奉元城就是在隋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改建的,明初扩建为西安府城,仍保留着隋唐皇城的格局。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囊括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内容,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西安是历史上十三朝古都,在老(明)城内重点保护与恢复历史街区、人文遗存,形成“一环(城墙)、三片(北院门、三学街和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三街(湘子庙街、德福巷、竹笆市)和文保单位、传统民居、近现代优秀建筑、古树名木”等组成的保护体系,合理调整用地结构,改善老城的城市功能,增强老城活力;降低建筑高度,减小建筑密度,保持古都风貌; 疏散老城人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人居环境,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努力改善老(明)城的居住、工作条件和环境质量,逐步改变西安老(明)城“有古城墙而无古城”的局面,构建和谐西安。

结语

当前,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已经与西安的现代城市功能、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等产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市民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在提升城市价值、改善人居环境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十二五”时期,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应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及具有保护价值建筑(含近现代建筑、民居等)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老城整体保护、古镇古街古村落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域历史及自然景观环境的保护等方面为重点;同时通过落实上位规划、建立制度保障、开展相关公共政策研究等措施加以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名城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关系,大力弘扬西安传统文化,塑造西安城市特色,向世界展现富有东方历史人文特色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世界文化之都的多元化风采。

参考文献:

1、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标准[Z] 2010.

2、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自查报告[R] 2011.

高三历史工作计划第9篇

   课堂教学指导思想:

   重视基础永恒不变;体现一定探究性;强调有效性。

   其中,探究性贯穿于全过程:每节课设计1-2个问题,该问题要创设情境;要体现重点难点、能够起到归纳整理、能够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要有头有尾(除开放性题目外,要有答案)

   备课上课:

   要联系学生生活与学习实际;环节:基础知识→问题探究→思想升华;慎重取舍知识点;稍微向深处挖掘;经常进行知识点联系;提醒学生上课记、写、看;每一节课至少要让学生微笑一次,珍惜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其中,历史人物评说,在精神道德方面(思想升华)考起来可能性较大(爱国主义、求真求实积极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生观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民主法制进步观念、正确的国际意识---)

   方式方法或者注意点:

   依据江苏课标说明和08考试大纲,凡是考纲中“认识”的知识尽量全部整理成问答题跳远题尽量做(跳高题已经不多);

   学生做过的经典问答题都要求整理在专门的历史主观题积累本上,并有计划的默写检查;

   进行滚动式默写,默写不过关必须有说法,默写必须有周计划、月计划、学期计划;

   江苏各地5月试卷尽量让学生做,掌握答案,课间、三餐时间前后、午休前,夜寝前皆指导学生怎么背历史,有耐心,尽量少斥骂学生,多口头说教与鼓励,用多种方法刺激学生的历史学习激情,让学生喜欢老师。

   坚决贯彻市教研员思路:

   专题性要加强;进度不要快;第一轮一定要打好基础。按照历史学科规律教学(重点知识一定要补充全、强化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学生一定要抄下来);

   目标锁定高三6班约15人、高三3班5到8人;多谈心,经常刺激其神经;作业特殊化。

   课程进度

   20xx年1月1日前完成第一轮复习;

   20xx年3月10日前(一模)完成第二轮复习;

   20xx年3月15日(一模)到5月15日进行20xx届广东、山东两省地级市试卷和江苏各地08届高三期末、一模、二模、三模试卷(约30套)练习;

   20xx年5月下旬,江苏5月卷强化。

   1.高三历史备课组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加强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江西省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要求》的学习与研讨,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强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设计,努力开创高三年级历史学科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为完成高考目标、实现靖安中学高考的新辉煌而努力奋斗!

   二、年级基本情况:

   20xx届共有5个文科班,其中(3)(4)班为文科平行班,(5)班是文科重点班,(9)班为文科实验班,(12)班是文科补习班。

   三、工作措施:

   1.以备课组长牵头,认真落实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主要讨论各章节的教法、难度的控制,需要补充哪些知识和教学方法,统一目标、内容、重点、难点、进度、难度,要求每一位教师做好教学反思工作,教师之间加强交流。

   2.组织高三历史教师认真分析历年高考历史试卷,关注各方对试卷的评价,从中探索命题的趋势。

   3.认真选题命题,组织高三教师认真分析每次月考、联考情况并做出考试分析,依据抽测反映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4、每复习完一单元进行一次强化训练,每两周进行一次周考、一次历史单科测试,基本每周六进行一次文科综合测试,每月一次月考,以巩固复习成果。另外有十五套卷,每周晚自习的时候训练并讲评。

   5.重视试卷的讲评:知识联系到位,对象点评到人,问题析疑到底,对策共议周全。

   四、考卷重点突破问题:

   1.学生的材料提炼归纳能力的类别强化训练;

   2.材料的背景知识的定位;

   3.论从史出基本素养的训练;

   4.热点知识和周年知识的训练;

   5.历史性语言的表述能力训练。

  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根据实验区省份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及高考阅卷中所反映的问题,结合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的现状,整合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及复习策略,特制订高三历史下学期复习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三个“明确”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综合》、四种版本的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根本大法);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考试说明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需特别注意:不同版本的教材要注意比较,相互借鉴使用,在使用时要求同存异。

   新一轮课程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教育部有关领导就明确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可见高考命题思路也要紧跟课程改革,努力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这使得新课标下的高考呈以下特点:

   第一,基础性。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结构类知识的广度,更加重视对结构类知识的把握,就是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x省的文综试题的考查表现在知识考查的基础性,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识的考查,着重考察学生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思维深度,要求学生通过新材料或关键词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不是空中楼阁,它离不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

   第二,历史性。指的是历史课程的育人目标通过“历史事实”来实现,而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历史不同于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历史性”,这体现在贴近现实、不避热点。注重试题的现实性不是简单地考“热点”,简单地图解历史,而是通过考点的选择体现当今社会和世界的重大问题和整体走向,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并以此来考查考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如试题中的所涉及的“人民币”“中美关系”“社会保障”等问题。

   第三,人文性。就是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指向现实,具有现实性;指向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指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历史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xx年高考x文综历史试题取材生动、亲切,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对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考查也屡屡出现,如对“服饰”“民族关系”等问题的考查。

   第四,研究性。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倡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有机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标程标准所倡导的。20xx年高考x文综历史试题突出体现了这一点,如第12题对根据地示意图的判断等题。

   第五,地域性。各省单独命题,体现地方特色是近年高考试题的重要特征。各省自主命题注意以地方相关的历史知识为背景创设情境,为考生营造了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20xx年各省试题中有明显的体现,x卷第29题以x在中国、世界的地位为主题。

   3.明确内容进度

   必修内容: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选修内容: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等。

   二、复xxx程——三轮要求

   (1)时间安排:20xx年3月-4月。

   (2)复习思路:以专题知识为主,整合必修、选修模块,贯穿中外、联通古今。加大对知识点与线的相关材料的阅读理解,包括对各版本教材之间知识点的衔接,包括对历史概念的把握、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观点等。

   ①专题的设计:专题设计形式要灵活,要服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可采取四种类型:即线性专题(纵向专题)、时段专题(某一特定时期,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等)、问题专题(以某一问题为中心,包括热点专题)、地域专题(如环渤海地区等),专题的设计既要突出历史主干知识,又要注意重点、热点问题,可纵可横,可大可小。

   ②二轮复习可采取四步复习法

   第一、“知识归类”:把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归类到专题中。这种归类决不是所有相关知识的简单罗列,关键在要捕捉那些能有承前启后作用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组成知识网,以体现专题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第二、“分析比较”:在专题史实的归类完成之后,着力分析专题的特点,要选择与本专题相关、相近的问题(包括本专题与地理、政治之间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加深理论认识,从微观上升到宏观,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单科上升到综合,以准确、完整地把握专题的特征。除此之外,还应该选择一些相关的高考试题或典型的模拟试题,尤其是近几年的跨学科试题,分析其只是要求和能力要求,以加深对专题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复习巩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计划地复习专题内容,包括完成二轮复习资料、复习专题相关的教材,准备专题考试。这一过程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必须有明确的要求,例如记忆二轮复习资料的有关史实,阅读教材的规定章节,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思考题等。

   第四、“测试和讲评”:每次考试的时间根据需要确定,一般以一节课为宜,也可两个专题合在一起进行考试。“讲评试卷”的前提是教师要认真批改试卷,通过批改试卷发现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生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据此决定讲评的内容和方式。学生失分一般有四种情况:(1)知识欠缺;(2)能力欠缺;(3)审题失误;(4)技术失误(如图错选项、写错年代,错别字等):教师应对症下药,结合有代表性的典型错题深入分析,使学生从深层上弄清楚失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以免重犯。

   讲评时尤其要注意总结解题方法,培养解题能力,同时要强调答题的步骤、技巧和格式。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能力,教师应该经常进行审题训练,可设计一些问题,只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方法和答案要点。这种训练费时少,效果好,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值得提倡。

   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一、备课组教学总体目标

   本学期历史教学主要是完成必修一第七、八、九专题和必修二经济史的内容,而这学期我们对学生又进行了分科,即学习文科的同学将要面临历史的高考,所以对学生上学期不重视历史科的学习,应该作一些说明和鼓励,我们常说,科教兴国,教育的兴衰维系国家的兴衰!根据现在四川省的高考要求,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同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既分工又合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

   二、历史备课组整体教学策略基本要求

   1、对备课组的基本要求:全组成员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使我们高一历史组更加优秀;互相交流进一步研讨教材及适合与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进度安排及周课时进度的安排

   第1周:;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2周: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3周: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4周:古代的经济政策;讲评练习。

   第5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曲折发展。

   第6周: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及讲评练习。

   第7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

   第8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第9周:大众传媒的更新、专题总结。

   第10周:期中复习。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