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地球科学进展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文献量:1986

影响因子:1.84

复合影响因子:1.54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国内刊号:62-1091/P

创刊时间:1986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资源环...

出版地方:甘肃

发行周期:月刊

国际刊号:1001-8166

邮发代号:54-86

业务类型:期刊征订

杂志订阅:全年订价:¥ 1056.00 起订时间:

学术咨询: 预计审稿时间: 1-3个月     影响因子:1.54

投稿咨询 加急咨询 杂志订阅

地球科学进展 201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资讯222-222


期刊:《地球科学进展》2019年第03期
摘要:ODP大洋钻探计划,1985-2003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1985-2003)计划及其前身的深海钻探(DSDP,1968-1983)是二十世纪地球科学领域历时最长,参加国家最多,也是最成功的国际合作。我国于1998年正式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1999年以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南海ODP184航次,实现了在中国海进行大洋钻探的零的突破,也使我国海洋地质学研究一举进入国际深海研究的前沿。

地球科学进展杂志综述与评述
我国风沙防治工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225-231

作者:屈建军; 凌裕泉; 刘宝军; 陈广庭; 王涛; 董治宝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 甘肃兰州730000; 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陕西西安710048
期刊:《地球科学进展》2019年第03期
摘要:对风沙工程学概念和范畴进行了讨论,初步回顾了我国风沙工程学的发展过程。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将我国风沙工程研究分为基于沙漠环境的重大工程风沙危害防治研究和其他特征环境区重大工程风沙危害防治研究2个部分。其中,基于沙漠环境的重大工程风沙危害防治研究又可划分为4个阶段,其他特征环境重大工程的风沙危害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热带海岸、青藏高原及干旱区戈壁等区域。研究认为,我国重大风沙防治工程的发展趋势可概括为:(1)风沙工程防治体系原理的揭示;(2)重大风沙工程环境效应评价;(3)防沙工程从单纯防沙功能向经济生态型防护体系转变;(4)防沙材料装配式和施工工艺装备化的高效率、高质量快速治理技术。

北极放大效应原因的研究进展232-242

作者:武丰民; 李文铠; 李伟 单位: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浙江杭州310008;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210044
期刊:《地球科学进展》2019年第03期
摘要:近几十年来北极的增温幅度是全球平均的2倍以上,这种被称为'北极放大'的现象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从北极局地气候反馈和北极外热输送2个方面总结了北极放大原因的最新进展。局地方面,海冰—反照率正反馈以及云和水汽增加导致的向下长波辐射增强是北极放大的重要原因,而较低的背景温度和相对稳定的大气层结使得温度反馈在北极为正,有利于变暖信号被放大。向极热输送方面,大气环流和洋流的输送作用对北极放大均有贡献,大西洋和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和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是驱动大气环流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尚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印度洋热带环流圈热盐输运及其对区域气候模态的影响243-254

作者:杜岩; 张涟漪; 张玉红 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510301;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
期刊:《地球科学进展》2019年第03期
摘要:受季风系统影响,热带印度洋的环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在北印度洋尤其明显。但在气候平均态意义上,热带印度洋环流在赤道为东向流动,在赤道以南为西向流动,在东、西部边界分别向南、向北流动,从而与其他大洋类似,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热带环流圈,称之为印度洋热带环流圈。立足于此环流圈,从环流热盐输运及其气候影响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的研究,讨论了印度洋热带环流系统与温盐分布和区域主要气候模态的关系。

大气成分的遥感监测方法与应用255-264

作者:陈泽青; 刘诚; 胡启后; 洪茜茜; 刘浩然; 邢成志; 苏文静 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安徽合肥230026;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安徽合肥230031;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 福建厦门36102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与全球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合肥230026
期刊:《地球科学进展》2019年第03期
摘要:对大气成分准确、及时地监测是掌握大气成分分布特征、研究大气污染成因机制、有效防治大气污染的前提。遥感监测技术在大气成分的观测过程中具有远距离实时观测、快速分析成分多样的大气混合物、无需采样便可获得目标成分的立体时空分布结果等优势。大气成分的遥感监测方法多样,各种仪器优势各异,覆盖了多样的气体和气溶胶的监测范围。根据各仪器距地面高度的差异,遥感平台可划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遥感技术在大气成分监测领域中应用广泛,已满足了多种观测目的的观测要求。介绍了大气成分的遥感监测方法和平台,并总结了针对不同目的的遥感应用实例,展望了遥感方法在大气成分观测方面的发展方向。

长链烯酮在古大气二氧化碳分压重建的应用265-274

作者:马晓旭; 刘传联; 金晓波; 张洪瑞; 马瑞罡 单位: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092
期刊:《地球科学进展》2019年第03期
摘要: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与全球冰盖变化、温度、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了解过去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及对二氧化碳与气候之间关系的研究,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长链烯酮碳同位素是重建古大气二氧化碳分压(p CO2)的重要指标之一,广泛应用于新生代以来大气二氧化碳的重建。对长链烯酮重建大气二氧化碳的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颗石藻长链烯酮的地球化学性质,回顾了二氧化碳被动扩散模型的发展、长链烯酮重建二氧化碳的指标的发展及其不确定性,颗石藻的碳浓缩机制以及新生代以来长链烯酮重建大气二氧化碳的地质记录。

基于多源信息的综合干旱监测研究进展与展望275-287

作者:江笑薇; 白建军; 刘宪峰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陕西西安710011; 2.陕西师范大学地理学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陕西西安710119
期刊:《地球科学进展》2019年第03期
摘要:当前干旱监测已由单一要素向多要素综合方向转变,为了更好地促进综合干旱监测理论和相关模型的发展,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综合干旱监测的概念内涵,梳理了综合干旱监测模型的构建方法,将其划分为水平衡模型法、线性模型组合法、多变量联合分布函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多源信息数据挖掘法5种。进一步针对当前综合干旱监测存在的挑战与不足,提出了综合干旱监测模型未来应努力发展的方向,即在理论层面上:一是研究干旱内在机理与发生发展过程,明晰干旱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构建集成多要素的定量干旱综合监测模型;二是增强干旱监测模型的针对性,依据地域、下垫面、生长季等的不同,发展适宜的干旱监测模型;三是针对模型验证难的问题,构建干旱综合监测模型精度验证指标体系。在技术层面上,研究与干旱相关多源信息的集成与融合,提高其综合利用水平,为干旱监测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

地球科学进展杂志研究论文
地球磁异常(EMAG2)数据中海域资料质量评估——以北极地区Kolbeinsey脊南段为例288-294

作者:张春灌; 李想; 袁炳强; 宋立军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710065
期刊:《地球科学进展》2019年第03期
摘要:为了评估地球磁异常(EMAG2)数据中海域资料的质量问题,选择Kolbeinsey脊南段地区约193 500 km2的1∶500 000及1∶1 000 000的航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基于地球磁异常(EMAG2)数据,利用解析延拓方法获得了EMAG2(向下延拓4 km)及航磁异常(向上延拓4 km)。利用相关分析法对EMAG2与航磁异常(向上延拓4 km)、EMAG2(向下延拓4 km)与航磁异常进行相关分析,得到了相应的相关系数。通过对这些数据之间相关系数及差值特征的综合分析,评估了EMAG2数据中Kolbeinsey脊南段地区磁力数据的质量。研究结果表明,EMAG2数据融合了大量海域航空磁测及海洋磁测资料,在测线较密的海域,其数据质量相对较高。然而若将4 km高度的EMAG2数据换算到海平面高度的异常数据,其数据质量较低。

地球科学进展杂志可持续发展研究
面向SDGs的美丽中国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295-305

作者:高峰; 赵雪雁; 宋晓谕; 王宝; 王鹏龙; 牛艺博; 王伟军; 黄春林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文献情报中心; 甘肃兰州730000;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甘肃省遥感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730000
期刊:《地球科学进展》2019年第03期
摘要:美丽中国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目标和美好愿景。深入分析了'美丽中国'思想的历史演进,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关系,据此阐述了'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和关键评价维度。同时,构建了以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基础,以地球大数据、网络数据及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为支撑的'美丽中国'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开展全景美丽中国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结论包括:(1)美丽中国是一个由自然生态子系统与社会经济子系统组成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2)美丽中国内涵可解构为天蓝、地绿、水清、人和4个维度;(3)构建了包含12个具体目标、43个具体评价指标的面向SDGs的'美丽中国'评价指标体系。

地球科学进展杂志研究简报
科学数据管理态势及其对我国地球科学领域的启示306-315

作者:王卷乐; 王明明; 石蕾; 高孟绪; 陈明奇; 郑晓欢; 王超; 王玉洁 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101; 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山东淄博255049;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北京100862;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 北京100864;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南京210023
期刊:《地球科学进展》2019年第03期
摘要:科学数据是重要的科技基础条件和国家战略资源。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全球各国纷纷将科学数据管理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为了完善我国科学数据管理并抓住这个大数据发展机遇,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3月正式印发《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在这一新的国际、国内数据管理政策环境下,分析归纳了全球11个方面的科学数据管理态势,并剖析了发达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发展模式,针对我国地球科学领域科学数据管理,提出了科学数据政策制定、科学数据中心建设、科学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数据机构能力建设、科学数据认证、数据出版、科学数据回报机制、数据综合集成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启示与展望。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黑河流域研究进展分析316-323

作者:王雪梅; 尉永平; 马明国; 张志强 单位:西南大学图书馆; 重庆400715;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 布里斯班4072;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重庆400715;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四川成都610041
期刊:《地球科学进展》2019年第03期
摘要:水资源是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焦点和枢纽,流域是水文水资源研究的基本单元,在流域尺度上开展综合集成的水文水资源研究是当前水科学研究的热点。我国西北地区的黑河流域是国内第二大内陆河流域,由于其独特的水文与地理特性成为流域科学研究的重点流域之一。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从学科发展与问题聚焦相结合、时间演化与空间变化相结合的全新视角评价我国黑河流域研究取得的科学进展,并与世界其他流域科学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黑河流域研究在遥感、蒸散发、水循环、干旱区水资源管理与利用、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为流域科学相关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近30年来,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的实施和黑河生态水文遥感等大型野外观测试验的开展大力推进了黑河流域科学研究,黑河流域研究论文的数量在世界流域科学研究中的排名已经进入前20位。基于文献计量的数据挖掘和对比研究可以为流域科学研究提供借鉴。

基于文献计量的水治理研究国际发展态势分析324-332

作者:高春东; 吴秀平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 北京100083; 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 甘肃兰州73000
期刊:《地球科学进展》2019年第03期
摘要:水资源问题成为影响地区稳定及国家关系的突出问题,提升水资源治理水平事关未来资源可持续发展。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SCIE论文,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水治理研究国际发展态势。分析结果表明:国际上水治理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2007年之后发文量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相关研究多为跨学科研究,但是学科方向主要集中在水资源及环境科学领域。从主要国家研究力量分布看,美国占绝对优势,但是平均影响力偏低;中国的水治理研究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0位,论文的篇均被引仅次于德国,排名第二。国际上对水治理的研究主要关注水资源获取、使用及水质评估;气候变化相关的水脆弱性、适应性及对水需求;决策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及水权;地下水治理、流域治理和综合水资源治理;全球水治理及城市水危机等方向。